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子电视剧《虎妈猫爸》里,虎妈主张孩子的教育应该是自由的,快乐最重要,之后却又奔赴在女儿的求学之路上,屡屡碰壁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想法与现下教育的冲突。多少家长持有类似的观念,尤其是80、90的年轻父母,因为自己承受过灌输式教育的阴影,所以经常表示“以后绝对不让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这种想法的初衷是要给孩子一个无拘无束的童年,但这种类似放任的自由是从一个极端步入另一个极端,家长通常会教育出一个野蛮小霸王,无礼无规则无秩序。
80后的贝贝妈妈一直秉承“自由教育”,她说西方教育就是这么重视自由的,所以平时对儿子的管束很少,什么都是随着孩子。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吃饭、作息、玩耍,几乎都没有任何约束,她表示这是充分尊重孩子的自由。
但是有时儿子的过激行为会让贝贝妈妈感到苦恼。比如家里来客人或是老师进行家访的时候,儿子在房间里大喊大叫,乱扔玩具,甚至对客人动手动脚,这样的场面难免不令人尴尬。贝贝妈妈也有脾气爆发的时候,但是严厉制止和干预并不能收到成效,因为很多次贝贝妈妈都是雷霆在先,然后还会照着“自由原则”对孩子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儿子似乎摸透了妈妈的脾气,越发肆无忌惮,不受管束。
与传统的严厉管教相反,大多数年轻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随意放纵,缺乏规范,结果好孩子养成“熊孩子”,这与家长的“放任”有很大关系。自由也要有边界,过了头就是放任,孩子没有适当的引导,没有规则意识,没有好的行为习惯,只会更难适应社会环境。
自由是尊重孩子个人情感意愿的表达,但不等于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所有的行为和情绪。一些无理取闹的撒娇耍赖不能时时包容,孩子早晚要融入社会,必要的行为习惯是适应现实社会的前提,当孩子情绪失控时,追究原因给予理解,还要教会孩子如何排解情绪,教会遇到同样问题时正确的处理方式。
保证孩子的自由无可厚非,家长需要在自由与放任之间维持平衡。放开手让孩子去玩,去创造,还要科学陪伴和引导。漫无目的地疯玩只是虚度光阴,只要孩子感兴趣,家长应给孩子提供促进认知的素材和空间,适当的引导和刺激能够让孩子在自由快乐中得到知识的滋养。
六岁前的孩子存在教育敏感期,在成长的某段时间会对某种知识或事物特别感兴趣,如果能够顺着孩子的兴趣来进行引导,孩子很容易掌握这类知识或特性。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过程,2~4是孩子规则意识和秩序意识的敏感期,错过这个敏感期再想建立规则意识,往往只会事倍功半。所以在孩子的敏感期内,有必要给孩子树立规范意识。
家长可以制定家规,家规一定要合情合理让孩子能够接受,这是培养孩子自制力和是非观的有效举措。在执行过程中,为保证家规的公正性,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遵守。一旦有人违反规则就要受到惩罚,家长一定要言出必行、态度端正,不能有所谓的“特殊原因”而松懈对待。
孩子的规范意识形成,家长要给予尊重,不能强迫孩子去做违背他自身规则的事情,否则会造成孩子的规则意识混乱。
年轻妈妈推崇西方教育,殊不知在西方家庭也会注重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给女儿们制定了九条家规:
第一条 避免无理的抱怨、争吵或取笑。
第二条 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
第三条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倒牛奶,
自己叠被子,自己起床并穿衣服。
第四条 保持玩具房的整洁。
第五条 帮父母做家务,每周获得一美元报酬。
第六条 每逢生日或是圣诞节,没有豪华的礼物
和华丽的聚会。
第七条 每晚8点30分准时熄灯。
第八条 安排充实的课余生活:跳舞、排戏、弹
钢琴、打网球、玩橄榄球、跳踢踏舞等。
第九条 不准追星。
这九条家规,看起来简单普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仔细琢磨会发现它包含生活、社交、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这是对孩子底线的要求,可以让孩子自由成长,但是不能够越线。
对于六岁以内的孩子而言,他们所要遵守的规则很简单,家长可根据孩子的性格情况量身定制,比较调皮的孩子就多加约束,比较内向的孩子就可以省去过多的框架。随着孩子的长大,家规的内容也要适当修改变动,增加新的内容,也要剔除孩子已经形成习惯的内容,要保证家规与时俱进,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让孩子回到自然的状态成长,给予绝对自由,尊重他们的选择,没有管束没有逼迫。这些都是年轻父母曾经的愿景。承受过学业的压力,自我的迷失,以及就业的失落,好像所有的怨念都归结在这些不曾实现的愿景上。我们不该将逆反心理投射在孩子身上,给他们自由但不要给他们伤害。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不要一味极端害了孩子,要自由也要适当约束,收放自如才是最好的效果。
80后的贝贝妈妈一直秉承“自由教育”,她说西方教育就是这么重视自由的,所以平时对儿子的管束很少,什么都是随着孩子。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吃饭、作息、玩耍,几乎都没有任何约束,她表示这是充分尊重孩子的自由。
但是有时儿子的过激行为会让贝贝妈妈感到苦恼。比如家里来客人或是老师进行家访的时候,儿子在房间里大喊大叫,乱扔玩具,甚至对客人动手动脚,这样的场面难免不令人尴尬。贝贝妈妈也有脾气爆发的时候,但是严厉制止和干预并不能收到成效,因为很多次贝贝妈妈都是雷霆在先,然后还会照着“自由原则”对孩子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儿子似乎摸透了妈妈的脾气,越发肆无忌惮,不受管束。
与传统的严厉管教相反,大多数年轻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随意放纵,缺乏规范,结果好孩子养成“熊孩子”,这与家长的“放任”有很大关系。自由也要有边界,过了头就是放任,孩子没有适当的引导,没有规则意识,没有好的行为习惯,只会更难适应社会环境。
自由是尊重孩子个人情感意愿的表达,但不等于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所有的行为和情绪。一些无理取闹的撒娇耍赖不能时时包容,孩子早晚要融入社会,必要的行为习惯是适应现实社会的前提,当孩子情绪失控时,追究原因给予理解,还要教会孩子如何排解情绪,教会遇到同样问题时正确的处理方式。
保证孩子的自由无可厚非,家长需要在自由与放任之间维持平衡。放开手让孩子去玩,去创造,还要科学陪伴和引导。漫无目的地疯玩只是虚度光阴,只要孩子感兴趣,家长应给孩子提供促进认知的素材和空间,适当的引导和刺激能够让孩子在自由快乐中得到知识的滋养。
六岁前的孩子存在教育敏感期,在成长的某段时间会对某种知识或事物特别感兴趣,如果能够顺着孩子的兴趣来进行引导,孩子很容易掌握这类知识或特性。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过程,2~4是孩子规则意识和秩序意识的敏感期,错过这个敏感期再想建立规则意识,往往只会事倍功半。所以在孩子的敏感期内,有必要给孩子树立规范意识。
家长可以制定家规,家规一定要合情合理让孩子能够接受,这是培养孩子自制力和是非观的有效举措。在执行过程中,为保证家规的公正性,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遵守。一旦有人违反规则就要受到惩罚,家长一定要言出必行、态度端正,不能有所谓的“特殊原因”而松懈对待。
孩子的规范意识形成,家长要给予尊重,不能强迫孩子去做违背他自身规则的事情,否则会造成孩子的规则意识混乱。
年轻妈妈推崇西方教育,殊不知在西方家庭也会注重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给女儿们制定了九条家规:
第一条 避免无理的抱怨、争吵或取笑。
第二条 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
第三条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倒牛奶,
自己叠被子,自己起床并穿衣服。
第四条 保持玩具房的整洁。
第五条 帮父母做家务,每周获得一美元报酬。
第六条 每逢生日或是圣诞节,没有豪华的礼物
和华丽的聚会。
第七条 每晚8点30分准时熄灯。
第八条 安排充实的课余生活:跳舞、排戏、弹
钢琴、打网球、玩橄榄球、跳踢踏舞等。
第九条 不准追星。
这九条家规,看起来简单普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仔细琢磨会发现它包含生活、社交、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这是对孩子底线的要求,可以让孩子自由成长,但是不能够越线。
对于六岁以内的孩子而言,他们所要遵守的规则很简单,家长可根据孩子的性格情况量身定制,比较调皮的孩子就多加约束,比较内向的孩子就可以省去过多的框架。随着孩子的长大,家规的内容也要适当修改变动,增加新的内容,也要剔除孩子已经形成习惯的内容,要保证家规与时俱进,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让孩子回到自然的状态成长,给予绝对自由,尊重他们的选择,没有管束没有逼迫。这些都是年轻父母曾经的愿景。承受过学业的压力,自我的迷失,以及就业的失落,好像所有的怨念都归结在这些不曾实现的愿景上。我们不该将逆反心理投射在孩子身上,给他们自由但不要给他们伤害。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不要一味极端害了孩子,要自由也要适当约束,收放自如才是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