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科幻文学和科普是两回事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ia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幻文学和科普是两回事,不过科普性科幻几乎是中国的特色,我们为什么不把它保留下来呢
  有人说,《三体》达到了世
  界科幻最高水平,也有人说,《三体》带动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复苏。您怎么看待中国科幻文学的现状?
  说《三体》达到了世界科幻
  文学的最高水平,我把这看作是善意的鼓励。但它肯定不是实际情况。现在,在国外,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有科幻小说,正如我们很多人不知道美国有武侠小说。在这种情况下,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的说法,是很可笑的。《三体》的热销带动科幻文学创作复苏的现象是存在的。一本畅销作品对所在文学门类的确有很大带动作用,但这种带动能否持续,还需要作者和出版者的努力。目前国内从事科幻文学创作的作者人数还是很少的,长期的创作者大概就十几、二十个人。美国每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大概上千种,而即便是中国科幻文学繁荣的2012年,新出的科幻作品也未必超过100种。这就是差距。这么小的文学群体,要想持续比较好的局面,需要做出很多努力。
  美国的科幻文学实现了成
  人化的过程,相比之下中国的科幻文学处于怎样的状态?
  美国科幻文学的成人化并
  不全是优点。它的传统科幻文学以纸质媒体为主要载体,一大问题就是读者的老化,这可能使它的科幻文学缺乏活力。
  中国科幻文学的主要读者是中学生和大学生,并在明显高龄化。这有历史原因,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把科幻当作工具性科普,那时几乎都是少儿科幻。但这也是我们的优势。这群读者的基数很大,而且充满活力,所以2007年有美国科幻作家在中国看到有那么多狂热的科幻读者,他们觉得科幻的未来可能是在中国。
  您提到把科幻作为工具性
  科普有历史的原因,这个情况现在发生变化了吗?
  世界经典科幻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科普理念,但总的来说,科幻文学和科普是两回事。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科幻文学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中国的第一部科幻作品是1904年荒江钓叟所著的《月球殖民地》。那时的中国社会渴望崛起,渴望接受文明。科幻因此被赋予使命,成为一种传播科学的工具。鲁迅先生的论述就很有代表性:科幻是精于科学,委以人文。即把科学用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种情况得到修正,科幻的文学属性得到强调。但在90年代第三波科幻文学热潮中,中国的科幻又走到另一个极端,现在的科幻作品中看不到一点科普的影子。科普性科幻几乎是中国的特色,我们为什么不把它保留下来呢。科幻文学和其他主流文学一样,需要坚持自己核心的东西,不应该为了获得主流承认,而把核心丢掉
  美国最近围绕“科幻已死”在
  展开争论。您对此怎么看?
  探讨“科幻已死”的说法经
  常在各种媒体上出现。近期是在《洛杉矶时报》上,一位著名科幻评论家评论美国最佳科幻选集时说,选集里的作品显示了科幻文学的疲态。那里的大部分作品,除了重复以前曾有过的创意,在已经搭好的舞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之外,很少见到新想法。他认为,不管是读者还是作者,在现在科技飞速变化的时代,很难想象新的未来世界。
  您也提到过,中国科幻文
  学的灵魂在消失。科幻文学的灵魂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科幻文学没有一个大家公
  认的定义,按照传统的理解,科幻文学应该描写一个被已知科学规律支配的大自然和宇宙,它所描写的故事是超现实的,但不是超自然的。现在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技术渗透到人类生活中,并将其改变的速度非常快。传统的科幻文学创作越来越困难。你要超越现实,创作出带给读者震撼感和新奇感的作品,很有难度。
  科幻文学吸引人的是借助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神奇感,以及借助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对未来的向往。但是目前,未来到来的速度太快了,现在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以前科幻小说描写的世界,现实对科幻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刚才提到科幻创意缺乏,其实不是科幻创意缺乏,而是其他领域的创意太多了。这需要作者具有更独创的思想,同时把独创性变成读者喜欢的一个个好故事。这很困难。中国科幻文学的灵魂在消失,这个问题很严重,从《三体》的出版就能看出来。《三体》的前两部照顾到了科幻圈以外读者的欣赏取向,但第三部,我干脆写成给科幻迷看的纯科幻,反而产生更大影响。这说明科幻文学和其他主流文学一样,需要坚持自己核心的东西,不应该为了获得主流承认,而把核心丢掉。中国尤其应如此,因为我们的科幻文学还处在成长阶段。而美国关于“科幻己死”的那场争论,本质上也是源于这个问题。有评论家认为,科幻正逐渐被奇幻取代,失去了自身的位置。不管是为子孙万代着想,还是为自己过得更充实,我们都更应该创造一个勇于开拓的文化
  《三体》推出英译本,翻译
  会造成理解的隔阂吗?
  《三体》的英译本今年会在
  美国出版,韩文版也在翻译中。所有文学题材中,科幻文学最具共性。因为在科幻文学中,人类就是一个种族,共同面对宇宙中其他的文明。与别的文学题材相比,科幻文学探讨的问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的未来是什么。
  您曾提到,太空探索和科
  幻文学几乎是同步繁荣,同步衰落。是什么共性使它们具有这样同步的变化?
  我看到过一个观点,人们
  认为现在的IT技术就像一层迷雾,掩盖了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的状态,给我们快速进步的错觉。其实,除了IT技术之外,其他技术很多年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人类的技术越来越内向化,冒险精神、突破精神和探索精神越来越退化。人类躺在IT技术铺就的安乐窝里,越过越觉得不错。现在真的是一个太平盛世,战争、贫穷已经被现代文明控制在一个很有限的范围内,慢慢平息了人类的开拓心、进取心。
  应该告诉人们,我们生活的地球很脆弱,随时可能崩溃。不管是为子孙万代着想,还是为自己过得更充实,我们都更应该创造一个勇于开拓的文化。太空探索是人类唯一的出路。人类进入太空,和海洋生物踏上陆地的意义是一样大的。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会是我们精神上的重大损失。
其他文献
著名法籍华裔画家赵无极于4月9日因病辞世,享年92岁。  出生于江苏南通书香世家的赵无极师从林风眠,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巴黎画坛崭露头角,此后蜚声国际,被誉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  人们都服从于一种传统,我却服从于两种传统”  赵无极曾以“人们都服从于一种传统,我却服从于两种传统”一语总结自己。  1921年生于北京的赵无极,在一个自由、宽容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童年在南通读书,并学习绘画。
期刊
今年3月,“第一夫人”彭丽媛陪同外访,身着中国本土服装品牌亮相,随即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作为这些服装的设计者,设计师马可也为人们所关注。  设计师有责任不做过度的设计,不过分地刺激人们的感官欲望而企图引发更多的盲目消费  此次彭丽媛女士出访的衣服都是由你设计的,请问你是怎么考虑整体风格的?如何体现出”第—夫人”的身份?  这是我首次尝试为专人设计,专人设计在我的理解是——在符  合设计师个人审美
期刊
2013年伊始,詹妮弗·劳伦斯先是拿下人生中的第一座金球奖,随后又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奥斯卡影后。在经历了稳扎稳打的演技淬炼后,这位“90后”正以迅速崛起的姿态,成为好莱坞新生代女星中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同别的年轻走红的女演员相比,劳伦斯少了一点叛逆的气质,身材较之她们也相彤见绌,但她扎实的演技和与年龄并不相称的成熟,还是帮助她找到了自己的准确定位  1990年,劳伦斯出生于肯塔基州路易维尔。父
期刊
暗物质的故事发端于1933年。  当时,聪明又古怪的加州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家兹维基(Fritz Zwicky)发现了后发星系团的一些奇异之处:尽管其中的星系看似以引力作用相互束缚,但从它们很高的运动速度来看,星系团将不可避免地分崩离析。然而后发星系团却并未瓦解。  难道这个遥远星系团中的恒星比我们星系的恒星更重?或者宇宙中并不处处适用相同的物理定律?尽管看到星系团解体的可能性微乎其乎,难道我们看到
期刊
2013年3月23日,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举行,辜学武教授应邀在论坛上就中欧关系发展问题发表演讲。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欧债危机的蔓延,中欧双方相互审视的心态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中国人正慢慢地摆脱“崇欧”心态:与此相对应,欧洲人的对华优越感也正在渐渐消失,现在欧洲对中国崛起的心态究竟如何呢?  许多人只知道欧洲广泛流传着“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却不知欧洲人对中国崛起的心态不是用这“两论”
期刊
在我看来,企业家与艺术家颇为相似,因为他们都是“不合群者”。  企业家的工作与艺术家一样,是一种自我表达形式。画画时,艺术家将他的理念和价值观灌注到画布上有时是故意,有时则属于下意识,完工后的画作是艺术家本人的衍生。  同样,当企业家创立一家公司时,他关于世界应当是什么样的观点也会灌输到公司中,这同样代表着他最深切的渴望,使他的公司独一无二、别具个人气质。没人能保证消费者或市场会满意于他的努力成果
期刊
艺术对一个人成就事业,具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什么企业家要学习一点艺术人文?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来谈谈学者、企业家、领导人与艺术之间的缘分。  原复旦大学校长、数学大师苏步青写得一手好诗好字,他之前到浦东新区金桥开发区访问时,时任金桥总经理的我接待过他,他还为上海市“金桥杯”应用数学竞赛题了字。  我在读初中、高中的时候,曾经有幸两次见到数学大师华罗庚。他是一位文理兼通的数学家。1953年中科院组
期刊
什么是暗物质,科学家们为何孜孜不倦地追寻暗物质的足迹,怎样才能捕捉到这种看不见的物质,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又是怎样的一个科学项目呢?  什么是暗物质  暗物质是宇宙中看不见的物质。  现在我们看到的天体,要么发光,如太阳,要么反光,如月亮,但有迹象表明,宇宙中还存在大量人们看不见的物质。它们不发出可见光或其他电磁波,用天文望远镜观测不到。但它们能够产生万有引力,对可见的物质产生作用。研究和分析表明,暗
期刊
在我的作品《水乳大地》中,我曾经设计了这样一场对话,一个洋人神父告诉西藏寺庙里的老僧:“自从世界上有了各式各样的机器后,人们连走路都要小跑。”而老僧的回答是:“既然每个人的终点都是死亡,我不明白他们跑那么快干什么。”  如果说这个时代是一列风驰电掣的高速列车的话,我们大家都是在拼命追赶的可怜虫,或者是身不由己的乘客。可是我们并不知道终点在哪里,这是由于我们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我们的烦恼也就永远
期刊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刻意歪曲中国对非洲的发展援助。布罗蒂加姆教授通过亲身调查采访,对这些论调予以驳斥。  援非项目:成群的中国专家?  认为中国人总是将他们自己的工人整飞机地运往非洲,而不雇佣非洲人是错误的。  现在让我们更加仔细地来看一下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真实做法。以修建著名的坦赞铁路为例,高峰时期共雇佣了1.6万名中国技术人员(但也雇了几万名非洲人)。在中几内亚的富塔贾隆高原——西非三大河流尼日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