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桩基础施工是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万丈高楼从地起,房屋的自重、抗风、抗震等全靠房屋的基础支承、抵抗,可想而知,基础部分对建筑物是多么的重要。本文主要对桩基础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处理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桩基础;质量问题;处理控制;质量控制
引言: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桩基础施工是整个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桩基础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一旦桩基础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后续工程质量必然受到影响,为此在桩基础建设中必须掌握其施工要点,避免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可以说桩基础建设是整个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本文针对建筑桩基础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
一、桩基础施工中常见问题
钻孔灌注桩与预制桩是当前建筑桩处理中最常采用的两种工艺,在这两种工艺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以下问题:
1、单桩承载力严重不足,这一问题主要存在预制桩工艺中,通过工程实践与以往经验得知,多方面原因综合导致单桩承重力不足现象,如:桩底部未按照设计施工要求进入预先设计的承重层,或桩弯曲度过大,导致其严重超出了设计承载范围,以及桩本身存在断裂问题等。
2、吊脚桩问题,吊脚桩的形成是其桩底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隔空或泥沙颗粒等进入导致底层松软,进而形成松软层,引起桩基不稳的现象,其主要形成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预制桩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桩尖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引起沉管施工过程中遭到破坏,破坏出松动脱落,导致空隙间泥沙挤入桩管中。桩尖遭到破坏后进入桩管内,导致拔管到一定程度后混凝土脱落,形成吊脚桩。(2)混凝土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混凝土塌落度较小,异性差也是形成吊脚桩的重要原因之一。(3)施工人员问题,施工人员没有按照规范化操作流程进行施工,以及长时间间歇性施工,导致混凝土初凝,前后两次浇筑不能吻合形成断裂层,导致吊脚桩形成。
3、桩位偏移,主要是由于施工过程中,施工顺序差错以及桩位线放置不整齐,导致桩位偏移。
4、塌孔现象,塌孔现象是泥浆护壁成孔施工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桩孔内部水压不足以及孔内泥浆质量与设计不吻合导致塌孔现象。
5、颈缩现象,从以往的工程时间总结,该现象出在桩体某处有直径萎缩现象,为题重要集中在套管成孔灌注以及导管水下关注的施工过程中,其形成主要原因是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未按规定要求抽管作业,导致桩体局部直径缩小。
二、桩基础施工中主要问题的处理
1、钢筋笼上浮问题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常发生钢筋笼上浮的现象,为避免上浮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导管埋设不宜过深。导管埋入的越深,孔壁四周的混凝土上升的距离越长,钢筋上浮得越厉害。这就需要在施工中,不断检测埋管的深度,控制拔管的速度;二是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宜过小。因为混凝土坍落度小,流动性差,混凝土流动时靠近孔壁上升,对钢筋笼的摩擦力越大,经过现场试验,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20-22cm时较为合适。
2、导管堵塞问题
在漏斗中的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或者内壁混凝土品质质量差等都可能会出现导管堵塞质量问题。出现这种质量问题,应该采用提升导管后猛然下插导管的动作来解决,但是抖动后的导管下口不得低于原来的位置,之后人工凿除桩头混凝土。
3、断桩问题
一是施工中导管底端距离孔底过远,首盘混凝土下落时被冲洗液稀释,造成混凝土不凝固引起断桩。这就要求在灌注混凝土前,计算全孔及首盘混凝土灌注量,明确初始导管的埋深。二是在灌注过程中,当导管埋深过大、灌注时间长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差,增大混凝土和导管壁的摩擦力,在提升时导致导管破裂而产生断桩。因此,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控制混凝土的标高以及导管的埋深,保证导管要准确可靠。三是灌注过程中卡管现象,因混凝土配料过程中出现人为偏差或者配料不准确,拌出的混合料不均匀,导致阻塞导管。所以严格控制混凝土配比,减少灌注时间,避免此类断桩发生。
三、提高桩基础施工质量的措施
1、完整细致的设计图纸
必须要有一套详细合理周密、完整可行并且经过审核的施工图,这就要求甲方积极与设计部门协调沟通,施工单位也要在事先预知的情况下与甲方和设计单位沟通,确保在施工工程中少出变更,采取适当的施工作业方法,并且考虑到以后的相关问题;这样重复考虑了客观因素,就使得在以后的施工工程中得意迅速展开工作,并且免去了施工过程中的其他事项,为节省时间和工程造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良好的施工队伍和施工组织能力
要选择相应的施工队伍来完成,如工作过程中的认真程度,工作的熟练程度,各工种的协调配合,是否有意识等方面,机械设备状况的好坏、设备的适用性、施工管理人员的组织规划能力,与各部门协调能力,施工过程中运行情况等。在每个桥梁工程桩基础施工前,均应仔细阅读地质图,对不同的地质层,需要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施工便道沿路线河岸布置,以便于材料及机械调用,对于设在河道中的临时工程,需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根据洪水大小及频率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以便洪水过后尽快恢复生产,减少窝工,降低恢复生产费用。注意在原材料和混凝土等地区有差异条件下提前考虑这些问题。面对于不同类型的桩基础,需要从地质、环境、施工条件、工艺的熟练程度去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与方法,如果施工方法选择不当,则很容易造成质量问题。施工组织者积极制定周密细致的工程进度表,积极对各工种和各部门下达适当的劳动定额,充分调动施工队伍的积极性,尽量控制劳动人员的流失。在甲方规定的时间内安全有效的完成各项任务,在此过程中奖励积极努力的员工,合理惩罚犯重大错误的员工及管理人员,节约开支,做到在每个环节控制工程成本。
3、确保原材料的质量
其中最主要是钢筋、水泥、石子、砂等主要原材料的质量。如水泥要进行标准稠度、凝结时间、抗压和抗折强度试验;钢筋要进行拉力、冷弯等实验;砂石要检测其级配、含泥量等。如果采用商品混凝土,则需要认真核对水灰比,确保符合现场地质条件。
四、新技术使用——桩端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技术
后注浆技术是把地基处理灌浆技术运用到桩基建设中,对桩端与桩侧实施压力注浆技术。桩端后注浆是钻孔灌注桩的辅助方法,是根据大量实践分析得出的新技术。有研究表明该技术有效的提高了桩的承载能力,有效的减小离散型,采用桩端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技术施工完成的桩体承重能力时普通桩体承重能力的1.5倍。普通灌注桩体当顶部负载超过一定级别时,会出现明显的破坏性沉降。而采用后注浆技术施工的桩体,在承载数据超过一定级别时沉降曲线表现为缓变型,受到负载,桩顶沉降没有明显的转折点,保持直线型形态。桩端后注浆钻孔灌注桩这一新技术是国内外把地基处理灌浆技术引用到桩基,采取对桩端和桩侧实施压力注浆措施的技术。桩端后注浆是钻孔灌注桩的辅助工法,是从解决普通灌注桩出现的困难应运而生的新技术,实验研究表明,该技术显著提高了桩基的竖向承载力,离散性得到了有效的减小,应用范围比普通灌注桩更为广泛,特别适用于桩端进入密实粉土和粉细砂层较深的施工实际。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表明,其单桩极限承载力比普通灌注桩要大很多。
五、结束语
总之,桩基工程是一繁重而复杂的过程,施工人员一定要考虑到每一个环节,统筹兼顾,从各方面使之合理化。好的桩基础不仅仅是能保证建筑物安全,而且能不断地提高施工质量保障和施工进度。
参考文献:
[1]施伟达.关于桩基础施工测量质量控制的初步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6).
[2]于树兵,张松虎,张林,赵睿敏.桩基础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J].河南建材.2008(04).
[3]沈保汉.桩基础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向浅谈[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5(03).
【关键词】 桩基础;质量问题;处理控制;质量控制
引言: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桩基础施工是整个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桩基础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一旦桩基础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后续工程质量必然受到影响,为此在桩基础建设中必须掌握其施工要点,避免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可以说桩基础建设是整个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本文针对建筑桩基础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
一、桩基础施工中常见问题
钻孔灌注桩与预制桩是当前建筑桩处理中最常采用的两种工艺,在这两种工艺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以下问题:
1、单桩承载力严重不足,这一问题主要存在预制桩工艺中,通过工程实践与以往经验得知,多方面原因综合导致单桩承重力不足现象,如:桩底部未按照设计施工要求进入预先设计的承重层,或桩弯曲度过大,导致其严重超出了设计承载范围,以及桩本身存在断裂问题等。
2、吊脚桩问题,吊脚桩的形成是其桩底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隔空或泥沙颗粒等进入导致底层松软,进而形成松软层,引起桩基不稳的现象,其主要形成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预制桩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桩尖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引起沉管施工过程中遭到破坏,破坏出松动脱落,导致空隙间泥沙挤入桩管中。桩尖遭到破坏后进入桩管内,导致拔管到一定程度后混凝土脱落,形成吊脚桩。(2)混凝土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混凝土塌落度较小,异性差也是形成吊脚桩的重要原因之一。(3)施工人员问题,施工人员没有按照规范化操作流程进行施工,以及长时间间歇性施工,导致混凝土初凝,前后两次浇筑不能吻合形成断裂层,导致吊脚桩形成。
3、桩位偏移,主要是由于施工过程中,施工顺序差错以及桩位线放置不整齐,导致桩位偏移。
4、塌孔现象,塌孔现象是泥浆护壁成孔施工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桩孔内部水压不足以及孔内泥浆质量与设计不吻合导致塌孔现象。
5、颈缩现象,从以往的工程时间总结,该现象出在桩体某处有直径萎缩现象,为题重要集中在套管成孔灌注以及导管水下关注的施工过程中,其形成主要原因是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未按规定要求抽管作业,导致桩体局部直径缩小。
二、桩基础施工中主要问题的处理
1、钢筋笼上浮问题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常发生钢筋笼上浮的现象,为避免上浮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导管埋设不宜过深。导管埋入的越深,孔壁四周的混凝土上升的距离越长,钢筋上浮得越厉害。这就需要在施工中,不断检测埋管的深度,控制拔管的速度;二是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宜过小。因为混凝土坍落度小,流动性差,混凝土流动时靠近孔壁上升,对钢筋笼的摩擦力越大,经过现场试验,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20-22cm时较为合适。
2、导管堵塞问题
在漏斗中的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或者内壁混凝土品质质量差等都可能会出现导管堵塞质量问题。出现这种质量问题,应该采用提升导管后猛然下插导管的动作来解决,但是抖动后的导管下口不得低于原来的位置,之后人工凿除桩头混凝土。
3、断桩问题
一是施工中导管底端距离孔底过远,首盘混凝土下落时被冲洗液稀释,造成混凝土不凝固引起断桩。这就要求在灌注混凝土前,计算全孔及首盘混凝土灌注量,明确初始导管的埋深。二是在灌注过程中,当导管埋深过大、灌注时间长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差,增大混凝土和导管壁的摩擦力,在提升时导致导管破裂而产生断桩。因此,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控制混凝土的标高以及导管的埋深,保证导管要准确可靠。三是灌注过程中卡管现象,因混凝土配料过程中出现人为偏差或者配料不准确,拌出的混合料不均匀,导致阻塞导管。所以严格控制混凝土配比,减少灌注时间,避免此类断桩发生。
三、提高桩基础施工质量的措施
1、完整细致的设计图纸
必须要有一套详细合理周密、完整可行并且经过审核的施工图,这就要求甲方积极与设计部门协调沟通,施工单位也要在事先预知的情况下与甲方和设计单位沟通,确保在施工工程中少出变更,采取适当的施工作业方法,并且考虑到以后的相关问题;这样重复考虑了客观因素,就使得在以后的施工工程中得意迅速展开工作,并且免去了施工过程中的其他事项,为节省时间和工程造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良好的施工队伍和施工组织能力
要选择相应的施工队伍来完成,如工作过程中的认真程度,工作的熟练程度,各工种的协调配合,是否有意识等方面,机械设备状况的好坏、设备的适用性、施工管理人员的组织规划能力,与各部门协调能力,施工过程中运行情况等。在每个桥梁工程桩基础施工前,均应仔细阅读地质图,对不同的地质层,需要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施工便道沿路线河岸布置,以便于材料及机械调用,对于设在河道中的临时工程,需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根据洪水大小及频率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以便洪水过后尽快恢复生产,减少窝工,降低恢复生产费用。注意在原材料和混凝土等地区有差异条件下提前考虑这些问题。面对于不同类型的桩基础,需要从地质、环境、施工条件、工艺的熟练程度去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与方法,如果施工方法选择不当,则很容易造成质量问题。施工组织者积极制定周密细致的工程进度表,积极对各工种和各部门下达适当的劳动定额,充分调动施工队伍的积极性,尽量控制劳动人员的流失。在甲方规定的时间内安全有效的完成各项任务,在此过程中奖励积极努力的员工,合理惩罚犯重大错误的员工及管理人员,节约开支,做到在每个环节控制工程成本。
3、确保原材料的质量
其中最主要是钢筋、水泥、石子、砂等主要原材料的质量。如水泥要进行标准稠度、凝结时间、抗压和抗折强度试验;钢筋要进行拉力、冷弯等实验;砂石要检测其级配、含泥量等。如果采用商品混凝土,则需要认真核对水灰比,确保符合现场地质条件。
四、新技术使用——桩端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技术
后注浆技术是把地基处理灌浆技术运用到桩基建设中,对桩端与桩侧实施压力注浆技术。桩端后注浆是钻孔灌注桩的辅助方法,是根据大量实践分析得出的新技术。有研究表明该技术有效的提高了桩的承载能力,有效的减小离散型,采用桩端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技术施工完成的桩体承重能力时普通桩体承重能力的1.5倍。普通灌注桩体当顶部负载超过一定级别时,会出现明显的破坏性沉降。而采用后注浆技术施工的桩体,在承载数据超过一定级别时沉降曲线表现为缓变型,受到负载,桩顶沉降没有明显的转折点,保持直线型形态。桩端后注浆钻孔灌注桩这一新技术是国内外把地基处理灌浆技术引用到桩基,采取对桩端和桩侧实施压力注浆措施的技术。桩端后注浆是钻孔灌注桩的辅助工法,是从解决普通灌注桩出现的困难应运而生的新技术,实验研究表明,该技术显著提高了桩基的竖向承载力,离散性得到了有效的减小,应用范围比普通灌注桩更为广泛,特别适用于桩端进入密实粉土和粉细砂层较深的施工实际。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表明,其单桩极限承载力比普通灌注桩要大很多。
五、结束语
总之,桩基工程是一繁重而复杂的过程,施工人员一定要考虑到每一个环节,统筹兼顾,从各方面使之合理化。好的桩基础不仅仅是能保证建筑物安全,而且能不断地提高施工质量保障和施工进度。
参考文献:
[1]施伟达.关于桩基础施工测量质量控制的初步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6).
[2]于树兵,张松虎,张林,赵睿敏.桩基础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J].河南建材.2008(04).
[3]沈保汉.桩基础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向浅谈[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