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机类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此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类课程 教学方法 效果
教育部在1998年对数学专业进行改革与调整时,新增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相对于数学系的其他专业,这新增的专业的专业课包括数学类和计算机类课程,这也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出更加综合性的人才。就其内容看,计算机类课程相对于数学类来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且这个专业学科建设时间较短。本文寻找了一些计算机类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就改进教学方法提出了些教学策略。
一、将情感教育深入到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
现在各大高校在扩招中,学生的普遍素质下降,其自我意识更加突显,他们需要尊重和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管学生的层次怎么样,都应给与尊重。若教师欣赏学生,他们也会反过来欣赏教师。这是一种回报性吸引,能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
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大多数教师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中,一般都是老一套方法,应用多媒体或黑板或两者集合来用,先介绍本课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然后给出例题进行讲解,最后列出实训或是操作题目让学生进行“验证性”或“重复性”练习。枯燥的理论学习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习和应用此类课程非常不利。
计算机类课程的应用性非常强,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种“学有所用”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在Flash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做一个比较生动、吸引人注意的Flash,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随着你一起操作一个较为简单的Flash贺卡或其他,使学生在有了兴趣后感觉不是很难,放松了恐惧的心理,也使得学生有了想进一步学习的主观意识,使得接下来的教学既轻松又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重视计算机类各课程间的联系,达到一门通、门门通的教学效果
首先,计算机类课程的开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前导课的学习直接影响着后续课的学习效果。比如离散数学、程序设计语言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据结构课程的效果。因此,加强前导课的学习是学好计算机类课程的必备条件之一,也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部分前导课程内容加以复习,使学生一方面感受到前导课的重要性,一方面又建立起了计算机类各课程的联系。
其次,计算机类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计算机技术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同时新的软件也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现象,教师没有时间也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应用,教师可针对计算机类课程间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让学生思考,达到一门通、门门通的教学效果。
四、改变考核方式
现在各大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的考核方式多采用老一套的期末一张试卷闭卷考试作为考核方式。计算机类课程是应用类的课程,应根据其课程特点采用开卷、一张纸开卷、加强平时考核、或根据教学要求做一个设计等的考核方式。比如,算法设计一门课程中,可以在每次的上机课中,讲完要求给学生留个任务,让学生自主思考、创作,这个阶段完全解放学生,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互相指点,碰到问题也可以问老师、问同学,但最终必须自己动手操作,不允许别人代劳。学期末,教师可根据每次课学生课堂上的完成量、作品的层次进行打分,将学生各次的表现综合在一起,即为此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灵活的考核方式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性学习理念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目标导学意义在于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进而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能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这样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可以根据需要有自主学习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最后,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各大高校的软、硬件都有些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校学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新的软件。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各大高校能加强其软、硬件建设,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终身事业,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教师不懈努力的目标。在此类课程教学中如果能注意到以上几点,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兴趣,学会解决相应领域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育科研立项。
参考文献
[1]闫保全.谈谈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方法[J].科技教育创新,2007(8).
[2]刘增厚.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北京广播大学学报,2003(3).
[关键词]计算机类课程 教学方法 效果
教育部在1998年对数学专业进行改革与调整时,新增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相对于数学系的其他专业,这新增的专业的专业课包括数学类和计算机类课程,这也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出更加综合性的人才。就其内容看,计算机类课程相对于数学类来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且这个专业学科建设时间较短。本文寻找了一些计算机类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就改进教学方法提出了些教学策略。
一、将情感教育深入到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
现在各大高校在扩招中,学生的普遍素质下降,其自我意识更加突显,他们需要尊重和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管学生的层次怎么样,都应给与尊重。若教师欣赏学生,他们也会反过来欣赏教师。这是一种回报性吸引,能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
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大多数教师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中,一般都是老一套方法,应用多媒体或黑板或两者集合来用,先介绍本课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然后给出例题进行讲解,最后列出实训或是操作题目让学生进行“验证性”或“重复性”练习。枯燥的理论学习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习和应用此类课程非常不利。
计算机类课程的应用性非常强,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种“学有所用”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在Flash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做一个比较生动、吸引人注意的Flash,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随着你一起操作一个较为简单的Flash贺卡或其他,使学生在有了兴趣后感觉不是很难,放松了恐惧的心理,也使得学生有了想进一步学习的主观意识,使得接下来的教学既轻松又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重视计算机类各课程间的联系,达到一门通、门门通的教学效果
首先,计算机类课程的开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前导课的学习直接影响着后续课的学习效果。比如离散数学、程序设计语言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据结构课程的效果。因此,加强前导课的学习是学好计算机类课程的必备条件之一,也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部分前导课程内容加以复习,使学生一方面感受到前导课的重要性,一方面又建立起了计算机类各课程的联系。
其次,计算机类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计算机技术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同时新的软件也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现象,教师没有时间也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应用,教师可针对计算机类课程间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让学生思考,达到一门通、门门通的教学效果。
四、改变考核方式
现在各大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的考核方式多采用老一套的期末一张试卷闭卷考试作为考核方式。计算机类课程是应用类的课程,应根据其课程特点采用开卷、一张纸开卷、加强平时考核、或根据教学要求做一个设计等的考核方式。比如,算法设计一门课程中,可以在每次的上机课中,讲完要求给学生留个任务,让学生自主思考、创作,这个阶段完全解放学生,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互相指点,碰到问题也可以问老师、问同学,但最终必须自己动手操作,不允许别人代劳。学期末,教师可根据每次课学生课堂上的完成量、作品的层次进行打分,将学生各次的表现综合在一起,即为此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灵活的考核方式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性学习理念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目标导学意义在于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进而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能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这样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可以根据需要有自主学习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最后,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各大高校的软、硬件都有些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校学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新的软件。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各大高校能加强其软、硬件建设,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终身事业,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教师不懈努力的目标。在此类课程教学中如果能注意到以上几点,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兴趣,学会解决相应领域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育科研立项。
参考文献
[1]闫保全.谈谈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方法[J].科技教育创新,2007(8).
[2]刘增厚.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北京广播大学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