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涛从明代皇室贵胄沦为僧人的一生颇具传奇性,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历程。石涛一生漂泊,奇异的自然景色激发了他对艺术、人生的认知与理解。黄山极大地激发了石涛的创作灵感,成为他的创作源泉。石涛对黄山充满一种喜爱与不舍之情,曾多次游阅黄山,并创作了著名的《黄山八胜图》。他在总结古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又融入自己的思想,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喜欢浏览奇观异景,这为他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他的技艺多样且富有创作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具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石涛在创作中采用了景观合成法,为中国画艺术绘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他主张把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其画作具有浓郁的情感,画风豪迈奔放,笔墨技法奔放、灵活多变,影响了当时及后来画家的创作。
一、从王室贵胄到失意画僧
石涛本名朱若极,祖籍广西桂林,为明代王室胄裔。石涛出生在明清更替的时代,自称苦瓜和尚,是我国明清时期著名的画家与画论家。石涛一生喜爱周游各地,曾多次到敬亭山、黄山等地游览,并创作了著名的《黄山八胜图》。
石涛晚年定居扬州,因病卒于此地。因没有明白、理解他心思的伯乐出现,且清楚了解自己在京城上层社会所扮演的角色,石涛内心十分悲凄,他巧妙地把这种情感“发泄”到画作中。正因如此,石涛的画作风格铿锵有力、粗犷奔放。
由于国家战乱,石涛早年的生活颠沛流离,他选择剃发为僧,隐居于世,开始了游山玩水、云游四方、漂泊悠闲的生活。石涛漂泊了大半辈子,观察了众多自然奇异景色,对乱世充满感慨,这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
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年(1666),石涛进入安徽,在多次浏览了黄山后,将看到的各种奇异景色绘成画作。康熙十七年(1678)的夏至,石涛受邀抵达南京,这是他绘画艺术生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康熙二十八年(1689),石涛在京城结交了许多达官贵人,并创作了大批画作,许多官吏都得到了他的新作。但是,石涛并未实现报效朝廷的愿望,能明白、理解他心思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这使他的心情落入低谷,绘画艺术风格由清逸转向了深沉、朴实。
二、搜尽奇峰与黄山造化
《黄山八胜图》为石涛创作的杰出画作,一共8幅,描绘的都是黄山的奇观美景。从这些画作中可以看出,石涛对于黄山的喜爱之情,另外,他的画作技法还流露出对乱世的不满和伤感之情。
关于实境与虚境的关系,中国古代许多学者有诸多争议,石涛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并且加以衍生。例如,方士庶在《天墉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石涛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此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一创作主张,对当时及后世画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石涛看尽众多奇异怪峰,积累了众多创作元素,他的创作突显了技艺多样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创作风格。为了突出现状,他不是一味地“搬运”现实,在继承与弘扬传统中,又不拘泥于传统,影响了当时以及后代众多的山水画家。
石涛一生漂泊,从南到北漫步大半个中国,他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创作了许多绝妙的图画。李麟在《大涤子传》中所写的“既又率其缁侣游歙之黄山,攀接引松,过独木桥,观始信峰,居逾月,始于茫茫云海中得一见之”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石涛游览黄山的场景,从中足以看出石涛游玩的情景以及其对黄山的喜爱。
石涛以浑厚、雄壮的笔墨再现了黄山各种奇异景色,展现了他对于黄山这座激发自己无限灵感的名山的热情之情。
三、技法创新与风格形成
石涛在创作中采用了景观合成法,他并不是一味地照搬现实和套用公式,而是用合成的笔法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在国画中,虚与实为两个相反的元素,就像白与黑一样,但是根据画面需要,结合两者会带来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效果。这种绘画笔法极大地增强了国画的形式美感。因此,画家在创作时灵活运用景观合成法,可以有效避免画作死板。
中国画的历史已有几千年,是经过前人的反复摸索演变而来的,自然有其精粹,但也存在缺陷。今人在创作中存在两种现象,值得重视:一为照搬古人画法,原封不动地套用古人的画作布局,拼凑在自己的画作中,毫无自身的思想,绘画技法也显得格外生硬;二为照搬自然,同一处自然景物,山川秀水一样,创作时如果不加上自己的理解,极有可能出现大量“复制品”,画中之景毫无生机可言。所以,在现实中,人们应多看、多想,善于发现美,根据自己的想法调整画面布局,融入自身的思想情感,使画作“活”起来。
石涛认为:“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中国画作为一门独特的造型艺术,不用笔墨这一造型手段是不可能描写出天地万物形态的。石涛主张把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他的山水、花鸟画有个人独特的风格,流露出浓郁的情感,画风豪迈奔放,不流于世俗,打破常规,在当时及后世的画坛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石涛在创作时,运用景观合成法来传达优美之境;讲究气势,笔墨技法奔放、灵活多变,作品别具一格,与以“四王”为代表的保守、陈旧的院体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石涛不仅在前人早已定好的绘画程序模板上加以创新,还在画作中结合了他自身对现世的情感。石涛在研究、分析和总结、取舍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四、结语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从绘画技艺以及理论方面来讲,他的确当之无愧。绘画史上不乏优秀的画家,但石涛是屈指可数的伟大人物之一,主要原因是他主张变革和创新技法。石涛主张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又不受传统精神的束缚,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位出类拔萃的画家。
石涛不仅技艺高超,还有深厚的理論知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启示当代画家要善于总结,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不断开拓和发展中国画的风格及技巧,努力为当代中国画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石涛喜欢浏览奇观异景,这为他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他的技艺多样且富有创作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具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石涛在创作中采用了景观合成法,为中国画艺术绘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他主张把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其画作具有浓郁的情感,画风豪迈奔放,笔墨技法奔放、灵活多变,影响了当时及后来画家的创作。
一、从王室贵胄到失意画僧
石涛本名朱若极,祖籍广西桂林,为明代王室胄裔。石涛出生在明清更替的时代,自称苦瓜和尚,是我国明清时期著名的画家与画论家。石涛一生喜爱周游各地,曾多次到敬亭山、黄山等地游览,并创作了著名的《黄山八胜图》。
石涛晚年定居扬州,因病卒于此地。因没有明白、理解他心思的伯乐出现,且清楚了解自己在京城上层社会所扮演的角色,石涛内心十分悲凄,他巧妙地把这种情感“发泄”到画作中。正因如此,石涛的画作风格铿锵有力、粗犷奔放。
由于国家战乱,石涛早年的生活颠沛流离,他选择剃发为僧,隐居于世,开始了游山玩水、云游四方、漂泊悠闲的生活。石涛漂泊了大半辈子,观察了众多自然奇异景色,对乱世充满感慨,这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
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年(1666),石涛进入安徽,在多次浏览了黄山后,将看到的各种奇异景色绘成画作。康熙十七年(1678)的夏至,石涛受邀抵达南京,这是他绘画艺术生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康熙二十八年(1689),石涛在京城结交了许多达官贵人,并创作了大批画作,许多官吏都得到了他的新作。但是,石涛并未实现报效朝廷的愿望,能明白、理解他心思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这使他的心情落入低谷,绘画艺术风格由清逸转向了深沉、朴实。
二、搜尽奇峰与黄山造化
《黄山八胜图》为石涛创作的杰出画作,一共8幅,描绘的都是黄山的奇观美景。从这些画作中可以看出,石涛对于黄山的喜爱之情,另外,他的画作技法还流露出对乱世的不满和伤感之情。
关于实境与虚境的关系,中国古代许多学者有诸多争议,石涛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并且加以衍生。例如,方士庶在《天墉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石涛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此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一创作主张,对当时及后世画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石涛看尽众多奇异怪峰,积累了众多创作元素,他的创作突显了技艺多样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创作风格。为了突出现状,他不是一味地“搬运”现实,在继承与弘扬传统中,又不拘泥于传统,影响了当时以及后代众多的山水画家。
石涛一生漂泊,从南到北漫步大半个中国,他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创作了许多绝妙的图画。李麟在《大涤子传》中所写的“既又率其缁侣游歙之黄山,攀接引松,过独木桥,观始信峰,居逾月,始于茫茫云海中得一见之”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石涛游览黄山的场景,从中足以看出石涛游玩的情景以及其对黄山的喜爱。
石涛以浑厚、雄壮的笔墨再现了黄山各种奇异景色,展现了他对于黄山这座激发自己无限灵感的名山的热情之情。
三、技法创新与风格形成
石涛在创作中采用了景观合成法,他并不是一味地照搬现实和套用公式,而是用合成的笔法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在国画中,虚与实为两个相反的元素,就像白与黑一样,但是根据画面需要,结合两者会带来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效果。这种绘画笔法极大地增强了国画的形式美感。因此,画家在创作时灵活运用景观合成法,可以有效避免画作死板。
中国画的历史已有几千年,是经过前人的反复摸索演变而来的,自然有其精粹,但也存在缺陷。今人在创作中存在两种现象,值得重视:一为照搬古人画法,原封不动地套用古人的画作布局,拼凑在自己的画作中,毫无自身的思想,绘画技法也显得格外生硬;二为照搬自然,同一处自然景物,山川秀水一样,创作时如果不加上自己的理解,极有可能出现大量“复制品”,画中之景毫无生机可言。所以,在现实中,人们应多看、多想,善于发现美,根据自己的想法调整画面布局,融入自身的思想情感,使画作“活”起来。
石涛认为:“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中国画作为一门独特的造型艺术,不用笔墨这一造型手段是不可能描写出天地万物形态的。石涛主张把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他的山水、花鸟画有个人独特的风格,流露出浓郁的情感,画风豪迈奔放,不流于世俗,打破常规,在当时及后世的画坛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石涛在创作时,运用景观合成法来传达优美之境;讲究气势,笔墨技法奔放、灵活多变,作品别具一格,与以“四王”为代表的保守、陈旧的院体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石涛不仅在前人早已定好的绘画程序模板上加以创新,还在画作中结合了他自身对现世的情感。石涛在研究、分析和总结、取舍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四、结语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从绘画技艺以及理论方面来讲,他的确当之无愧。绘画史上不乏优秀的画家,但石涛是屈指可数的伟大人物之一,主要原因是他主张变革和创新技法。石涛主张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又不受传统精神的束缚,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位出类拔萃的画家。
石涛不仅技艺高超,还有深厚的理論知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启示当代画家要善于总结,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不断开拓和发展中国画的风格及技巧,努力为当代中国画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