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盛京宫殿东路建筑始建于天命十年,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为清皇室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其开创性地显示了努尔哈赤执政时期的政体和满族特色,并在建筑技法的上融合了汉、蒙、藏等异民族的文化内涵,是我国多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品。
关键词:古建筑;盛京宫殿;大政殿;十王亭
盛京宫殿——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的两组宫殿建筑群之一,其始建于天命十年(1625),经过长达一百五十余年的营建、修缮、改造和扩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东路建筑属于盛京宫殿的最早期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与十王亭,其开创性地显示了努尔哈赤执政时期的政体和满族特色,并在建筑技法的各个方面融合了汉、蒙、藏等异民族的文化内涵,是我国多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品。讨论东路建筑建造中蕴含的多民族文化因素,对于探究清政权入关前的民族特征、政治制度、文化特色都具有很深的意义。
1.建筑结构与龙元素:汉族文化因素
盛京宫殿东路建筑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建筑结构方面,其八角重檐、廊柱式、大木架结构飞檐、双下五踩昂斗拱殿内的天花和降龙藻井都是师承宋代《营造法式》的汉族传统建筑手法。
1.1小木作与大木作相结合
从构架上看,大政殿最外圈的檐柱支撑下檐,外槽金柱通达上层檐,内槽的8根金柱承托上部藻井。这种结构部分与装饰部分融合在一起的做法十分少见。笔者认为,建造者在室内8根金柱之上再做藻井,与大政殿所处的特殊地位有关。大政殿在东路的一组建筑中,无论是出于空间布局还是礼制需要,它都处于核心地位并起着统率作用,因此在建筑体量和空间上赋予它特殊的形制和意义,它使端坐于其中的皇帝显得相对高大了,而立于周围的群臣则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
1.2龙元素的使用
大政殿在室内外装饰上大量使用了龙元素,其中比较重要的当数装饰在外檐正南明间的两根檐柱上部的蟠龙。有学者认为,这两根金蟠龙柱与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殿有着渊源关系。
2.建筑部件与内部装饰:蒙藏文化因素
后金建立并统一女真诸部之后,很快便进入辽沈地区,从而与蒙古族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这一时期,从西藏传入蒙古的喇嘛教得到了极力推崇。在满族与蒙古族的密切交往中,喇嘛教充当了蒙、藏文化传播的载体,在盛京的宫殿建筑中亦不可避免的带上了宗教色彩的烙印。
2.1须弥座
大政殿须弥座平面为八角形,高1.6米左右,东南西北四出踏跺,组成部分、位置与尺寸都与大多数的清式须弥座很不相同。其没有下枋,束腰部分用青砖砌筑,四周用与须弥座色泽相同的石材打造成线枋,形成一个狭长的犹如影壁心的墙面,四角镶有石雕卷草纹饰,中心雕有细腻的团龙。
2.2大政殿宝顶
大政殿顶最高处形似塔刹的彩色琉璃宝顶,是典型的佛教做法,由相轮、宝瓶、宝珠等佛教圣物组成。宝顶只安装一层黄色琉璃相轮,形状为侈口、圆腹,腹部堆雕蓝色云龙纹饰,其上罩一单层镌莲瓣琉璃盘。再往上是一件宝瓶,为藏传佛教八瑞相之一,表示如意宝藏取用不尽。相轮处系有八条铁链,各有一个彩色琉璃烧制的蒙古力士站在屋脊上侧身牵引,使八角同归宝顶,象征着“八方归一”。
2.3莲瓣柱础
莲瓣柱础是鼓身雕为莲瓣图案的柱础的泛称,多用于佛教建筑。大政殿为覆莲柱础,柱础覆盆部位高浮雕覆莲,盆唇部位作高浮雕连珠纹。连珠和覆莲雕琢质朴、简练,体现出明清之际雕刻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2.4摩羯
大政殿和十王亭屋顶角部檐下挑出的斜椽椽头上,都装有藏传佛教建筑中称为“摩羯”的翼角兽饰件。摩羯常装饰在庙宇屋顶的突出部位作为石刻滴水嘴,与古印度神话中的形象略有不同,大政殿和十王亭的摩羯头长着象的鼻干、野猪的獠牙、鱼鳃和卷须。
2.5木雕兽面
大政殿的兽面位于檐柱柱头,不起结构作用纯为装饰件,其做法来源于藏传佛教建筑,同时被赋予了满族自身的文化内涵。其造型为:环眼圆瞪,宽鼻狮口,头顶一对类似羊角的卷曲犄角,背衬镂空卷云图案,兽头两侧各有一只下垂的人手形雕饰。从色彩来看,檐柱柱头的兽面多用蓝色,在藏传佛教中代表忿怒和降服,增加了威严之感。
3.建筑布局与室内文化:满族文化因素
3.1“帐殿”式建筑布局
女真人在生产和征战活动中,逐渐养成临时搭设毡帐的习惯。赫图阿拉时期,努尔哈赤常在汗殿之前召开八旗首领会议,将临时帐篷固定化,在正式建造官廨衙署的时候,也较多的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因而盛京宫殿东路的大政殿、十王亭外表近于帐幄的亭子式建筑,形成天幕营帐式的建筑格局,这实际上是民族尚武精神和风俗的传承,有学者称之为“帐殿”式的建筑布局,并视为满族早期特色的标志之一。
3.2八旗制度下的建筑实例
十王亭的建筑形式,是清初建立的八旗制度的具体反映。东路宫殿群虽以居中的大政殿统领着分成两行排列的“十王亭”,却打破了平行式布局的惯例,向外张开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格局。这一组建筑中,“八角形大殿”再加上“八旗衙门”的数字象征手法,实现了预期的心理暗示目标,建筑群成为统治政体的反应,是权力的象征。
3.3室内火炕
东北满族民居以防寒保暖为主要目的,因而火炕等取暖形式的保留、实墙围合与空间的分隔等手法在盛京皇宫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十王亭作为八旗大臣日常办公的场所,在各亭的后墙下部,都有灶门的痕迹,说明原来室内都曾搭设过火炕。
4.小结
满族在短短几十年中从一个远离发达地区的游猎部落骤然崛起,成为这个泱泱大国的主宰,从它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民族所蕴含的许多强势因素,它的好学与善学无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民族素质。正是这种素质,使得满文化吸收了大量汉族、藏族、蒙古族的文化因子,从而成为一种融合性的文化体系。盛景宫殿东路建筑即是这种文化特征下的建筑实例,其独一无二的建筑格局和多民族元素交融的建筑技法都在中國建筑史上占有特别的地位,这种粗犷中带有强烈艺术气息的建筑风格亦为之增添了经久不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伯超:《盛京宫殿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2]王成民:《论清前期皇宫经典建筑成就及其文化内涵》,《满族研究》2004年第3期。
[3]张国斌:《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中国文化遗产》2016年第5期。
[4]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简介
渠雨桐(1997.05.14)女,籍贯:江苏徐州,职称和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或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单位(学校)名称: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关键词:古建筑;盛京宫殿;大政殿;十王亭
盛京宫殿——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的两组宫殿建筑群之一,其始建于天命十年(1625),经过长达一百五十余年的营建、修缮、改造和扩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东路建筑属于盛京宫殿的最早期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与十王亭,其开创性地显示了努尔哈赤执政时期的政体和满族特色,并在建筑技法的各个方面融合了汉、蒙、藏等异民族的文化内涵,是我国多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品。讨论东路建筑建造中蕴含的多民族文化因素,对于探究清政权入关前的民族特征、政治制度、文化特色都具有很深的意义。
1.建筑结构与龙元素:汉族文化因素
盛京宫殿东路建筑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建筑结构方面,其八角重檐、廊柱式、大木架结构飞檐、双下五踩昂斗拱殿内的天花和降龙藻井都是师承宋代《营造法式》的汉族传统建筑手法。
1.1小木作与大木作相结合
从构架上看,大政殿最外圈的檐柱支撑下檐,外槽金柱通达上层檐,内槽的8根金柱承托上部藻井。这种结构部分与装饰部分融合在一起的做法十分少见。笔者认为,建造者在室内8根金柱之上再做藻井,与大政殿所处的特殊地位有关。大政殿在东路的一组建筑中,无论是出于空间布局还是礼制需要,它都处于核心地位并起着统率作用,因此在建筑体量和空间上赋予它特殊的形制和意义,它使端坐于其中的皇帝显得相对高大了,而立于周围的群臣则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
1.2龙元素的使用
大政殿在室内外装饰上大量使用了龙元素,其中比较重要的当数装饰在外檐正南明间的两根檐柱上部的蟠龙。有学者认为,这两根金蟠龙柱与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殿有着渊源关系。
2.建筑部件与内部装饰:蒙藏文化因素
后金建立并统一女真诸部之后,很快便进入辽沈地区,从而与蒙古族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这一时期,从西藏传入蒙古的喇嘛教得到了极力推崇。在满族与蒙古族的密切交往中,喇嘛教充当了蒙、藏文化传播的载体,在盛京的宫殿建筑中亦不可避免的带上了宗教色彩的烙印。
2.1须弥座
大政殿须弥座平面为八角形,高1.6米左右,东南西北四出踏跺,组成部分、位置与尺寸都与大多数的清式须弥座很不相同。其没有下枋,束腰部分用青砖砌筑,四周用与须弥座色泽相同的石材打造成线枋,形成一个狭长的犹如影壁心的墙面,四角镶有石雕卷草纹饰,中心雕有细腻的团龙。
2.2大政殿宝顶
大政殿顶最高处形似塔刹的彩色琉璃宝顶,是典型的佛教做法,由相轮、宝瓶、宝珠等佛教圣物组成。宝顶只安装一层黄色琉璃相轮,形状为侈口、圆腹,腹部堆雕蓝色云龙纹饰,其上罩一单层镌莲瓣琉璃盘。再往上是一件宝瓶,为藏传佛教八瑞相之一,表示如意宝藏取用不尽。相轮处系有八条铁链,各有一个彩色琉璃烧制的蒙古力士站在屋脊上侧身牵引,使八角同归宝顶,象征着“八方归一”。
2.3莲瓣柱础
莲瓣柱础是鼓身雕为莲瓣图案的柱础的泛称,多用于佛教建筑。大政殿为覆莲柱础,柱础覆盆部位高浮雕覆莲,盆唇部位作高浮雕连珠纹。连珠和覆莲雕琢质朴、简练,体现出明清之际雕刻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2.4摩羯
大政殿和十王亭屋顶角部檐下挑出的斜椽椽头上,都装有藏传佛教建筑中称为“摩羯”的翼角兽饰件。摩羯常装饰在庙宇屋顶的突出部位作为石刻滴水嘴,与古印度神话中的形象略有不同,大政殿和十王亭的摩羯头长着象的鼻干、野猪的獠牙、鱼鳃和卷须。
2.5木雕兽面
大政殿的兽面位于檐柱柱头,不起结构作用纯为装饰件,其做法来源于藏传佛教建筑,同时被赋予了满族自身的文化内涵。其造型为:环眼圆瞪,宽鼻狮口,头顶一对类似羊角的卷曲犄角,背衬镂空卷云图案,兽头两侧各有一只下垂的人手形雕饰。从色彩来看,檐柱柱头的兽面多用蓝色,在藏传佛教中代表忿怒和降服,增加了威严之感。
3.建筑布局与室内文化:满族文化因素
3.1“帐殿”式建筑布局
女真人在生产和征战活动中,逐渐养成临时搭设毡帐的习惯。赫图阿拉时期,努尔哈赤常在汗殿之前召开八旗首领会议,将临时帐篷固定化,在正式建造官廨衙署的时候,也较多的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因而盛京宫殿东路的大政殿、十王亭外表近于帐幄的亭子式建筑,形成天幕营帐式的建筑格局,这实际上是民族尚武精神和风俗的传承,有学者称之为“帐殿”式的建筑布局,并视为满族早期特色的标志之一。
3.2八旗制度下的建筑实例
十王亭的建筑形式,是清初建立的八旗制度的具体反映。东路宫殿群虽以居中的大政殿统领着分成两行排列的“十王亭”,却打破了平行式布局的惯例,向外张开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格局。这一组建筑中,“八角形大殿”再加上“八旗衙门”的数字象征手法,实现了预期的心理暗示目标,建筑群成为统治政体的反应,是权力的象征。
3.3室内火炕
东北满族民居以防寒保暖为主要目的,因而火炕等取暖形式的保留、实墙围合与空间的分隔等手法在盛京皇宫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十王亭作为八旗大臣日常办公的场所,在各亭的后墙下部,都有灶门的痕迹,说明原来室内都曾搭设过火炕。
4.小结
满族在短短几十年中从一个远离发达地区的游猎部落骤然崛起,成为这个泱泱大国的主宰,从它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民族所蕴含的许多强势因素,它的好学与善学无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民族素质。正是这种素质,使得满文化吸收了大量汉族、藏族、蒙古族的文化因子,从而成为一种融合性的文化体系。盛景宫殿东路建筑即是这种文化特征下的建筑实例,其独一无二的建筑格局和多民族元素交融的建筑技法都在中國建筑史上占有特别的地位,这种粗犷中带有强烈艺术气息的建筑风格亦为之增添了经久不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伯超:《盛京宫殿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2]王成民:《论清前期皇宫经典建筑成就及其文化内涵》,《满族研究》2004年第3期。
[3]张国斌:《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中国文化遗产》2016年第5期。
[4]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简介
渠雨桐(1997.05.14)女,籍贯:江苏徐州,职称和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或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单位(学校)名称: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