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之路”的概念是在1984年出现的,后来有人提出,唐诗之路除了浙东一条,还有浙西一条。“唐诗之路”有过定义:“对唐诗特色的形成起了载体作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一条道路。”有大量的风望甚高而格调多样的唐代诗人游弋歌咏于此,这一地区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唐诗有着整体性的渊源关系。
“唐诗之路”的概念可以跳出浙东、浙西两条路线,扩展至他处。唐代的大运河也留下了许多诗人的题咏,他们将其审美情趣和时代心理不断积淀于大运河及其沿岸的风光中,成就了大运河独特的人文景观。因此,大运河也可说是一条意蕴丰富的“唐诗之路”。
唐诗中的运河风光
在唐诗中可以领略运河的风光。郭行在《早行》中写到:“早行星尚在,数里未天明。不辨云林色,空闻风水声。月从山上落,河入斗间横。渐至重门外,依稀见洛城。”诗人出发时,天色未明,残星冷月当空,空旷的河面上只有风声和水声。随着月亮的隐落,朝阳的升起,洛阳城渐渐展现出轮廓。相似的意境还有:“水气清晓阴,滩声隐川雾。”(萧颖士《舟中遇陆棣兄西归,数日得广陵二三子书,知迟晚次沙垫西岸作》)
日出之后的运河又是另一番景象,杜牧的《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描绘了清晨汴水入淮处的景象:“樯形栉栉斜,浪态迤迤好。初旭红可染,明河澹如扫。泽阔鸟来迟,村饥人语早。露蔓虫丝多,风蒲燕雏老。秋思高萧萧,客愁长袅袅。因怀京洛间,宦游何戚草。”早晨的运河上船行往来,在水面上划出了延绵的水纹。初升的红日,光洁如扫的运河水面,还有路上的鸟、人、虫、燕,构成了一幅清新怡人的汴口晓景图。
当然,不是所有的运河之旅都如此惬意,汴水流经睢阳时,有人路遇凶险:“出浦风渐恶,傍滩舟欲横。大河喷东注,群动皆窅冥。白雾鱼龙气,黑云牛马形。苍茫迷所失,危安惧暂宁。”船靠近险滩时,几乎横了过来。河水喷射般地向东狂奔,成群的漩涡深不见底,湖面的白雾,低垂的乌云,河上一片苍茫,看不到前进的方向,让人心惊胆战。
运河的傍晚是来往旅人分别与重逢的时刻。“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崔颢《晚入汴水》)游子离家,河岸两旁摇曳的树木,还有春风中隐隐传来的棹歌,都在诉说着诗人心中的思乡不能归之情。也有人久别归乡,心情激动:“长风起秋色,细雨含落晖。夕鸟向林去,晚帆相逐飞。虫声出乱草,水气薄行衣。一别故乡道,悠悠今始归。”晚秋运河上,秋风、细雨、夕阳,这些能够撩起人乡思的景色,因为诗人心中欢快,带上了活泼灵动的色彩。
夜幕沉沉,连夜在运河上行舟的人,见到了运河的另一副面孔。储光羲夜晚到达洛口看到:“中宵大川静,解缆逐归流。浦溆既清旷,沿洄非阻修。”(《夜到洛口入黄河》)夜半时分的河分外平静,河岸两旁景象清幽旷远。而宋之问停船夜泊淮河,西望家乡,心中愁苦:“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初宿淮口》)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途经淮水,作《夕次盱眙台》:“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诗人夜听寒钟声,彻夜不眠。在思乡之情的影响下,所见景物也是萧索苍凉。
唐诗中的运河沿岸城市
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城市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唐朝时的汴州、扬州、苏州、杭州都是运河“唐诗之路”的重要城市,诗人在这里停留暂住,赋下诗篇。
汴河是隋唐时期大运河的骨干段,沟通黄河与淮水,连接唐朝京城长安与江南地区。其中汴河沿岸中最特别的城市是汴州。杜甫的《遣怀》描述了汴州的繁盛:“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陈留即汴州,宋州是“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亚于陈留的宋州尚且如此繁华,可以想知汴州的繁盛程度。
邗沟是大运河最早开通的河段,连接长江与淮河。邗沟边上的扬州在唐朝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军事文化经济地位,当时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来表述扬州的繁华。朱庆馀《送张景宣下第东归(归扬州觐省)》:“归省值花时,闲吟落第诗。高情怜道在,公论觉才遗。春雨连淮暗,私船过马迟。离心可惆怅,为有入城期。”张景宣归省扬州,由汴水、淮河至楚州,转邗沟而达扬州。诗人认为张景宣虽然落第了,但希望他再入京。可见运河这条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要路,对于唐代文人行旅的重要性。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校书》,写了诗人离开广陵(今扬州)回洛阳的途中,由滁水入江口至扬子口,再沿邗沟入淮水,西行入汴水回洛阳。“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种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诗中充满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自己前途的迷茫。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曲调悠扬,意境优美。
大运河南段称江南运河,北起镇江,过苏州,到杭州。江南运河沿线因为河网密布,所以水路成为主要的交通路线。江南运河沿岸的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等皆为当时著名的城市。
苏州当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杜荀鹤《送人游吴》,描绘出一幅清新秀逸的水乡风景画。苏州又是相当富庶的:“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版图十万户,兵籍五千人。”(白居易《自到郡斋仅经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兼寄常州贾舍人湖州崔郎中仍呈吴中诸客》)“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曾赏钱唐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从诗中来看,苏州比同为运河沿岸的扬州、杭州更为繁华。
中唐时,因为战乱,人口迁移,使杭州人口数量大大增加,“倒打钱塘郭,长驱白浪花。吞吴体得也,输却五千家。”人口兴旺带来了杭州城市的发展。白居易曾于唐长庆二年(822)赴任杭州刺史,在杭期间写下了大量描绘杭州风景的诗作。三年后,白居易任期届满,离开杭州,经大运河返京。此间他创作了《三年为刺史》《除官未去间》《别州民》《杭州回舫》《自余杭归宿淮口作》《汴河路有感》等等诗篇。在诗中,白居易记录下了运河城市杭州特有的人文风貌。
唐诗让运河及沿河城市,凝结了南来北往的人们的精神和情感,体现出丰富的人文意蕴。□
(本文照片由达飞歆提供)
“唐诗之路”的概念可以跳出浙东、浙西两条路线,扩展至他处。唐代的大运河也留下了许多诗人的题咏,他们将其审美情趣和时代心理不断积淀于大运河及其沿岸的风光中,成就了大运河独特的人文景观。因此,大运河也可说是一条意蕴丰富的“唐诗之路”。
唐诗中的运河风光
在唐诗中可以领略运河的风光。郭行在《早行》中写到:“早行星尚在,数里未天明。不辨云林色,空闻风水声。月从山上落,河入斗间横。渐至重门外,依稀见洛城。”诗人出发时,天色未明,残星冷月当空,空旷的河面上只有风声和水声。随着月亮的隐落,朝阳的升起,洛阳城渐渐展现出轮廓。相似的意境还有:“水气清晓阴,滩声隐川雾。”(萧颖士《舟中遇陆棣兄西归,数日得广陵二三子书,知迟晚次沙垫西岸作》)
日出之后的运河又是另一番景象,杜牧的《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描绘了清晨汴水入淮处的景象:“樯形栉栉斜,浪态迤迤好。初旭红可染,明河澹如扫。泽阔鸟来迟,村饥人语早。露蔓虫丝多,风蒲燕雏老。秋思高萧萧,客愁长袅袅。因怀京洛间,宦游何戚草。”早晨的运河上船行往来,在水面上划出了延绵的水纹。初升的红日,光洁如扫的运河水面,还有路上的鸟、人、虫、燕,构成了一幅清新怡人的汴口晓景图。
当然,不是所有的运河之旅都如此惬意,汴水流经睢阳时,有人路遇凶险:“出浦风渐恶,傍滩舟欲横。大河喷东注,群动皆窅冥。白雾鱼龙气,黑云牛马形。苍茫迷所失,危安惧暂宁。”船靠近险滩时,几乎横了过来。河水喷射般地向东狂奔,成群的漩涡深不见底,湖面的白雾,低垂的乌云,河上一片苍茫,看不到前进的方向,让人心惊胆战。
运河的傍晚是来往旅人分别与重逢的时刻。“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崔颢《晚入汴水》)游子离家,河岸两旁摇曳的树木,还有春风中隐隐传来的棹歌,都在诉说着诗人心中的思乡不能归之情。也有人久别归乡,心情激动:“长风起秋色,细雨含落晖。夕鸟向林去,晚帆相逐飞。虫声出乱草,水气薄行衣。一别故乡道,悠悠今始归。”晚秋运河上,秋风、细雨、夕阳,这些能够撩起人乡思的景色,因为诗人心中欢快,带上了活泼灵动的色彩。
夜幕沉沉,连夜在运河上行舟的人,见到了运河的另一副面孔。储光羲夜晚到达洛口看到:“中宵大川静,解缆逐归流。浦溆既清旷,沿洄非阻修。”(《夜到洛口入黄河》)夜半时分的河分外平静,河岸两旁景象清幽旷远。而宋之问停船夜泊淮河,西望家乡,心中愁苦:“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初宿淮口》)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途经淮水,作《夕次盱眙台》:“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诗人夜听寒钟声,彻夜不眠。在思乡之情的影响下,所见景物也是萧索苍凉。
唐诗中的运河沿岸城市
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城市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唐朝时的汴州、扬州、苏州、杭州都是运河“唐诗之路”的重要城市,诗人在这里停留暂住,赋下诗篇。
汴河是隋唐时期大运河的骨干段,沟通黄河与淮水,连接唐朝京城长安与江南地区。其中汴河沿岸中最特别的城市是汴州。杜甫的《遣怀》描述了汴州的繁盛:“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陈留即汴州,宋州是“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亚于陈留的宋州尚且如此繁华,可以想知汴州的繁盛程度。
邗沟是大运河最早开通的河段,连接长江与淮河。邗沟边上的扬州在唐朝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军事文化经济地位,当时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来表述扬州的繁华。朱庆馀《送张景宣下第东归(归扬州觐省)》:“归省值花时,闲吟落第诗。高情怜道在,公论觉才遗。春雨连淮暗,私船过马迟。离心可惆怅,为有入城期。”张景宣归省扬州,由汴水、淮河至楚州,转邗沟而达扬州。诗人认为张景宣虽然落第了,但希望他再入京。可见运河这条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要路,对于唐代文人行旅的重要性。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校书》,写了诗人离开广陵(今扬州)回洛阳的途中,由滁水入江口至扬子口,再沿邗沟入淮水,西行入汴水回洛阳。“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种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诗中充满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自己前途的迷茫。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曲调悠扬,意境优美。
大运河南段称江南运河,北起镇江,过苏州,到杭州。江南运河沿线因为河网密布,所以水路成为主要的交通路线。江南运河沿岸的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等皆为当时著名的城市。
苏州当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杜荀鹤《送人游吴》,描绘出一幅清新秀逸的水乡风景画。苏州又是相当富庶的:“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版图十万户,兵籍五千人。”(白居易《自到郡斋仅经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兼寄常州贾舍人湖州崔郎中仍呈吴中诸客》)“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曾赏钱唐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从诗中来看,苏州比同为运河沿岸的扬州、杭州更为繁华。
中唐时,因为战乱,人口迁移,使杭州人口数量大大增加,“倒打钱塘郭,长驱白浪花。吞吴体得也,输却五千家。”人口兴旺带来了杭州城市的发展。白居易曾于唐长庆二年(822)赴任杭州刺史,在杭期间写下了大量描绘杭州风景的诗作。三年后,白居易任期届满,离开杭州,经大运河返京。此间他创作了《三年为刺史》《除官未去间》《别州民》《杭州回舫》《自余杭归宿淮口作》《汴河路有感》等等诗篇。在诗中,白居易记录下了运河城市杭州特有的人文风貌。
唐诗让运河及沿河城市,凝结了南来北往的人们的精神和情感,体现出丰富的人文意蕴。□
(本文照片由达飞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