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也带来中国进步动力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udipaop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香港出生。纽约社会研究新校(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经济学硕士。台湾、洛杉矶、纽约、香港四地三十余年新闻从业经历。现任香港《亚洲周刊》总编辑。
   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使中国的体制和社会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得以暴露,也许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我想经过这样一场磨难之后,从政府到民间都了解到需要积极地求进步。
   历史的巨大灾难,有时是以历史的巨大进步作为补偿的。“非典”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改变,已经开始显现。著名时事评论家、香港《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认为,中国历经“非典”磨难后,会形成一股新的进步动力,将对现代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港人开始思考什么
  
  记者:您生活在曾是“非典”重灾区之一的香港,切身体会一定很多,能否谈谈您在这场疫情中最深刻的感受。
  邱立本:在香港,我感受到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在办公室、电梯里、街道上,人们戴上了口罩,但是掩不住心中那份无奈。我有种被迫面对这种沧桑的感觉。每天傍晚看到电视新闻播出今天多少人感染、多少人死亡,很容易让人陷入很恐怖的氛围当中。也许,这是很久以来港人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与死亡那么接近。在这种氛围中,我看到很多人在开始思考过去很少思考的问题,包括人生的意义,活着为什么,等等。香港人是很物质的、很现实的,现在反而对生与死这些很远、很不着边际的问题进行深刻思考。这段时间以来,香港人认为负资产、炒股失败之类的事情变得很琐碎和次要,毕竟财富只是身外之物,生命是不可以代替的。没有健康的身体,财富只是在沙滩上筑起的城堡。
  
  全球化时代的透明
  
  记者:为什么一场疫情的流行最后上升成为一个国际问题,还曾使中国的国际形象备受非议?
   邱立本:我觉得主要是暴露出了中国体制上的一些缺陷。以一种政治的力量来掩饰 “非典”的存在,这就是“掩耳盗铃”。但毕竟纸包不住火,最后到底爆发出来了。
  透过这些,很值得大家来深思其中的教训:第一个就是中国本身透明化的问题。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年代,“安危相易,祸福相生。”不能关起门来打狗,也不能关起门来做皇帝。掩盖“非典”这种传染病的事实将导致你的祸害输出,你的问题国际化,而不是人家要妖魔化你。现在不少外国人就认为是中国的病毒输出,是中国的祸害使他们无端受害。一时间,全球又泛起了一个所谓的“新黄祸论”,有人还专门用“中国病毒”来形容这桩事情。对中国来讲,实在是情何以堪。的确,在全球化的年代,大家在密切地互动、密切地往来,你需要透明化,需要还民众以知情权,出现疫情并不可耻,但掩盖疫情是可耻的。
  第二个就是媒体能否真正发挥监督功能。记得1998年,朱 基在中央电视台对媒体提出了勉励和要求,希望媒体起到“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作用。当时实在是鼓舞人心。但是,现在仍有不少领导对媒体还是采取一种控制的方式,经过这个事情以后,需要反思。曾经,中国的一些媒体戴上了政治的口罩,全世界老百姓都被迫戴上了口罩。
  
  “猛药”治吏除弊布新
  
  记者:在“非典”问题上,中国免去了一些官员的职位,兴起了以民为先的新政风,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您如何看中国政府的这些动作?
  邱立本:我觉得中国这次“猛药”治吏是史无前例的,具有除弊布新的震动效应。现在的关键是中国政府要面对一个责任政治的问题,也就是在香港常讲的问责制。其实,中国一直有考核机制,但过去由于一些人情因素及一些官官相护的做法,把很多问题模糊掉了。应该重视责任追究,做错了、做得不行的,就得下台,不能再容忍庸官践踏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的威信。中央政府现在在这方面很有决断能力。把失职官员拉下马,这反映中国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是有处理能力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对中国来讲,这是一个可喜的开端。
  
  折射社会文明水平
  
  记者:在这场危机中也反映了不少中国人安全观念、生活习惯及社会公德方面的问题,您对此如何看?
  邱立本:“非典”危机给中国人带来的首先是国家安全观念的改变。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以后觉得安全只是战争或经济上的问题,因而,一直以来我们将目光放在寻求强大的国防和全球竞争力上。但是这次危机,使人们突然意识到国家安全也包括健康安全等问题。所以,不少媒体称之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没有枪炮,但是它所造成的破坏甚至比一场有形的战争更厉害。
  健康安全概念引出一个问题,就是个人卫生、私人领域的事情跟公共领域的事情都紧紧扣在一起。个人卫生没处理好,你就会损害到公共利益,更何况中国许多人一直以来不太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缺乏公德心。一些被视为小节的生活习惯,其实正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当中国人越来越富裕,“大款”到处展示财大气粗之际,中国人是否会发现富裕中的贫穷、豪气中的陋习?中国人是否应该反思,怎样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交叉的地方看到问题所在。你的个人利益、个人隐私、个人人权不能损害到公共利益,你损害了公共利益,它会倒过来影响到你的个人利益。所以,我觉得这件事对中国人是个很大的教训,人们将学会选择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激发新的进步动力
  
  记者:“非典”是一场危机,若处理得当也未尝不是机遇。在危机处置中,中国看清了自己身上的问题,并寻求突破。您认为,同“非典”的斗争,是否会对中国的社会进步产生正面影响?
  邱立本: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使中国的体制和社会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得以暴露,也许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我想经过这样一场磨难之后,从政府到民间都了解到需要积极地求进步。其一,中国会加快其行政体制改革,避免再出现“庸官杀人”。有的官员不是贪官,没有“捂钱”、没有做什么坏事,但是反应慢几拍,就可能致人死亡,更何况有些坏官“捂盖子”隐瞒,祸害更大。所以对官员的要求比以前高了。其二是民间,社会上的每个人应从自己做起,应该重视卫生习惯,讲公德心。中国历经“非典”磨难后,会形成一股新的进步动力。用毛泽东主席的话讲就是: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也是我所期盼的。
  香港在历经这次沧桑之后被迫成熟起来,观察大陆的很多大城市,我想也有类似的感受。历经“非典”劫难之后,对整个中华民族,对整个中国人来讲都有这种成熟了的感觉。如果你不进步、不改革,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牺牲品。谈改革、谈进步是一个事关生死的问题,是一个不能够回避的、迫切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春夏之交这一场意外的“非典”,把中国改革与进步推到一个很紧迫的日程上,再也不能拖延下去。▲
  
其他文献
过去的六年中,印度经济增长达到两位数,外汇储备非常雄厚,信息业发展令世人瞩目。但在刚刚结束的大选中,没有从印度经济发展中获得好处的城市贫民和农民却选择了此前沉寂了多年的在野党———国大党。  本次印度大选的结果实在出乎人们预料,而谁将出任这个拥有十亿多人口的南亚大国的新的掌门人,又经历了一番波折。这就使这次本来像是毫无悬念的大选充满了戏剧性。  此次印度大选本来应该在今年10月举行,但是瓦杰帕伊政
期刊
世人说“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其实力超群绝伦,美国人自称“美国具有全球利益”。随“全球利益”而来的是全球麻烦。于是美国要以超强实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里的麻烦有两层意思,一指美国在世界各地遇到的麻烦,一指美国的所做所为给当事地区、驻在国造成的磨擦与麻烦。正因为此,美军的这次全球大调整需要认真探讨,因为它并非与我们毫无关系,更何况此次调整的重点在亚太。 ——编者手记      背景篇    
期刊
美国有个战俘博物馆    在美国佐治亚洲的安得森维尔,有一座“安得森维尔国家历史遗址公园”,它是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中惟一一处纪念美国战俘的场所,1998年,美国在该遗址公园上修建了战俘博物馆,常年开放,供游客参观。  这个博物馆的所在地原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军队建立的战俘营,是南军虐待北方战俘的历史见证。内战时期,南方军队用多种残酷手段对待被俘的同族兄弟。在这座战俘营存在的14个月中,先后有4.5
期刊
他宽怀大度,因为他的一生经历得太多、太多;  他始终处于政治的风口浪尖,却拿得起放得下。  人世间何失何得,  旅途上聚散几多?  尽管步步遭遇欺骗,  我却谁都不怨;  且探摸记忆的锦囊,  且回首往事如烟。  ———阿塔尔·比哈利·瓦杰帕伊  瓦杰帕伊因印度人民党大选失利而于2004年5月13日辞去总理职务,结束了他雄心勃勃的执政生涯。有人说,他“黯然辞职,结束了印度历史上的瓦杰帕伊时代”。是
期刊
今年3月30日,有七个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入盟的下一个国家轮到谁?北约的“边界”到底在哪儿?    南高加索和中亚进入布鲁塞尔的视线    一般认为,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其顿等东南欧三国有望成为下一批加入北约的国家。另外,在“攻克”了立陶宛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后,北约东扩目标继续锁定同样曾是前苏联加盟共
期刊
在古巴的关塔那摩美军基地,有一个名叫余百康的华裔军人。不管是那里的囚犯还是美军士兵都对他很熟悉,因为他曾经是那里惟一一名会说阿拉伯语的随军牧师,美国军方眼里难得的人才。但今天我们关注他的理由是因为他还是轰动一时的“关塔那摩间谍案”的主角。一个月前,余百康刚刚被悄无声息地宣布无罪。  2003年9月10日,正在关塔那摩基地服役的美国陆军上尉余百康满怀喜悦地登上了探亲回家的飞机,分别了十个月的妻子和四
期刊
在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抗击“非典”的重要时刻,温家宝总理率团出席了4月29日在曼谷召开的中国与东盟关于非典型肺炎的领导人特别会议。最近,本刊记者采访了陪同温总理出访的外交部副部长王毅,他向我们介绍了会议的一些情况。    一系列新纪录    这是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围绕一个特殊的问题,出席的一次特殊的会议。这次出访形成了一系列纪录:新一届中国政府总理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亮相;中国领导人第一次与周边国家领
期刊
艾森豪威尔主义曾使美国与阿拉伯世界关系恶化,小布什主义又将如何?  在美国军事入侵伊拉克前不久,小布什总统在美国企业研究所年度晚餐会上就美国中东政策发表讲话。小布什认为“从摩洛哥到巴林的广大地区,众多的国家正在向政治改革迈出真诚的步伐。伊拉克的新政权将为这个地区其他国家的自由树立一个鲜明和令人鼓舞的榜样”。英国《经济学家》周刊3月1日刊登一篇评论文章,题为“布什主义的问世”,指出布什这篇讲话包含着
期刊
倡导更加理性和宽容的态度  王逸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主编)    在最近有关中口两国关系的讨论中,出现了不少好文章,包括一些比较敏感的观点与十分重要的争鸣。虽然有些不够成熟,但因为真理来自畅所欲言和认真研渎,战略新思路新思想可能就产生于不同学者的探讨、争论中。本着这种精神,我先提儿个问题,抛砖引玉。  (一)现在有这样一种看法,强调要研究“面
期刊
受访人:廖晓义   198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1993年至1995年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国际环境政治专业做访问学者。她于1996年创办了非营利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由于在环保方面的出色成绩,她2000年成为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的惟一得主,并被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聘为环保顾问;2001年被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授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