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有活力的,有创造性的,更具备多方面的潜能,因而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本性和个体发展的要求。面对未来,一个信息的世界,科技的领先更是决定整个民族与国家的命运的关键。只有勇于探索,发展创新,才是走向富强辉煌的必然。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正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培养跨世纪新人的要求与目标。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根据我在实际工作中的感触浅谈几点体会。
一、正确制定学习目标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确定学习什么(教学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确学生应该达到什么。这里,其实就是强调了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当然,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范围,但要注意的是,学习目标并不仅仅限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应兼顾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清楚教学达到哪种水平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掌握知識,而且还应考虑个性发展方面的要求。在层次上,要考虑达到哪个层次,是最高层次还是最低层次,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能随心所欲。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一课时,除基本知识掌握外,我还制定出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小数除法的计算能力;(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运算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虽然,教学内容是围绕一些已知的除法性质与运算定理进行小数除法的简便计算,但这两条目标则体现出创造性思维的高层次目标。在针对一题可能出现几种解决问题方案,学生必须进行类比、归纳,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最佳方案予以采纳。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要达到认知和个性发展的双重目标。首先必须以基础认知的传授为本,再注重个性思维健康发展,继而培养学生创新、求异、开拓的精神。这对课堂教学提出较高要求,在教学中,我认为尤其要做好这两点:
(一)课堂提问要具有探究性
课堂提问是否具有探究性,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在解答“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行了164千米与乙车相遇。这时甲车离两地的中点还有15千米,已知乙车每小时行48.5千米。相遇时乙车行了多少小时?”这道“相遇”问题应用题,按常规可按照,“甲车行的路程 乙车行的路程=两车相遇行的全程”的等量关系列方程:“164 48.5x=(164 15)×2”来解。可此时我引导同学们再次审题,找出是否还有新的等量关系可加以利用?同学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中点”这个词上,展开思索。经过学生的尝试探索,终于发现“中点”也就是“甲的路程 15”与“乙的路程-15”之间等量的体现,由此列出了“164 15=48.5X-15”的较前面简易的方程。学生通过一番思考,取得成功,创造性的思维也由此得以充分发挥。
(二)巧设课堂练习,提供思维空间
实践证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与学生的创造力紧密相关的。而课堂练习的设计就必须留有思维的余地,让学生在增大信息量的同时,进入深层思考空间。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么一题:“一个化肥厂一月份生产化肥500吨,二月份与一月份生产的同样多,三月份生产化肥550吨,?”要求根据这些条件,补充出求平均数的问题,看你能补几个。学生几乎都首先想到“平均每月生产化肥多少吨?”这个问题,继而又展开思考,还能补什么呢?在小组开展讨论后,有的同学想到可求“平均每天生产化肥多少吨?”并考虑到二月份既可有28天,又可有29天这个事实。在我充分表扬肯定后,学生的思维信心提高了。思维的闸门一旦开启,许多回答源源而来。有“平均每小时生产化肥多少吨”的,有“平均每星期生产化肥多少吨”的,更有“第一季度平均生产化肥多少吨”的。而后,学生根据自设的问题来列出算式。这样,不但巩固了“求平均数”的基本知识,更操练了思维,从中找到创造思维的灵感。又如,在“小数除法”的巩固练习后,我出示了这么两道题:“50÷2.5÷□=□”与“□○(4×0.8)=□”,请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其余的学生争做裁判。学生依据这节新授课内容填出“50÷2.5÷0.4=50”“4÷(4×0.8)=1.25”等可简便计算的式子。更可喜的是充分利用“0”与“1”的特殊性,填写了“50÷2.5÷1=20”“0÷(4×0.8)=0”等有创意的式子,从而真正达到计算能力的全面提高,合理、灵活地进行思维训练。
三、鼓励学生敢于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思维的材料,鼓励学生勤思善问,更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当学生们通过动手剪拼得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由此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S=a×h÷2。这时,有位学生想出自己的想法,他以为也可以用S=a÷2×h来求三角形的面积。当时,许多学生都不明白,个别学生甚至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位同学只是把S=a×h÷2这个公式简单变形。可是,这位同学坚持己见,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三角形的是相应长方形的一半,所以半个长方形的面积也就等于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而求这半个长方形面积如果以长a来划分一半的话,就是S=a÷2×h(h指的是长方形的宽)。或许有许多同学有保留意见,但我大大赞扬了她的想法。我以为,有想法就是好,先不去管这种想法是否适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思索,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开端。有了这种想的愿望,并能持之以恒,那何愁培养不出优秀的思维品质呢?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也要具备一些想象力,有些想法完成之后不仅解决问题,而且提供出最佳的方案。
综上所述,创造性的思维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必须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智力水平、个性发展规律,在精心设计的数学课堂教学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充分体现。
一、正确制定学习目标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确定学习什么(教学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确学生应该达到什么。这里,其实就是强调了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当然,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范围,但要注意的是,学习目标并不仅仅限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应兼顾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清楚教学达到哪种水平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掌握知識,而且还应考虑个性发展方面的要求。在层次上,要考虑达到哪个层次,是最高层次还是最低层次,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能随心所欲。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一课时,除基本知识掌握外,我还制定出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小数除法的计算能力;(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运算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虽然,教学内容是围绕一些已知的除法性质与运算定理进行小数除法的简便计算,但这两条目标则体现出创造性思维的高层次目标。在针对一题可能出现几种解决问题方案,学生必须进行类比、归纳,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最佳方案予以采纳。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要达到认知和个性发展的双重目标。首先必须以基础认知的传授为本,再注重个性思维健康发展,继而培养学生创新、求异、开拓的精神。这对课堂教学提出较高要求,在教学中,我认为尤其要做好这两点:
(一)课堂提问要具有探究性
课堂提问是否具有探究性,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在解答“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行了164千米与乙车相遇。这时甲车离两地的中点还有15千米,已知乙车每小时行48.5千米。相遇时乙车行了多少小时?”这道“相遇”问题应用题,按常规可按照,“甲车行的路程 乙车行的路程=两车相遇行的全程”的等量关系列方程:“164 48.5x=(164 15)×2”来解。可此时我引导同学们再次审题,找出是否还有新的等量关系可加以利用?同学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中点”这个词上,展开思索。经过学生的尝试探索,终于发现“中点”也就是“甲的路程 15”与“乙的路程-15”之间等量的体现,由此列出了“164 15=48.5X-15”的较前面简易的方程。学生通过一番思考,取得成功,创造性的思维也由此得以充分发挥。
(二)巧设课堂练习,提供思维空间
实践证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与学生的创造力紧密相关的。而课堂练习的设计就必须留有思维的余地,让学生在增大信息量的同时,进入深层思考空间。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么一题:“一个化肥厂一月份生产化肥500吨,二月份与一月份生产的同样多,三月份生产化肥550吨,?”要求根据这些条件,补充出求平均数的问题,看你能补几个。学生几乎都首先想到“平均每月生产化肥多少吨?”这个问题,继而又展开思考,还能补什么呢?在小组开展讨论后,有的同学想到可求“平均每天生产化肥多少吨?”并考虑到二月份既可有28天,又可有29天这个事实。在我充分表扬肯定后,学生的思维信心提高了。思维的闸门一旦开启,许多回答源源而来。有“平均每小时生产化肥多少吨”的,有“平均每星期生产化肥多少吨”的,更有“第一季度平均生产化肥多少吨”的。而后,学生根据自设的问题来列出算式。这样,不但巩固了“求平均数”的基本知识,更操练了思维,从中找到创造思维的灵感。又如,在“小数除法”的巩固练习后,我出示了这么两道题:“50÷2.5÷□=□”与“□○(4×0.8)=□”,请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其余的学生争做裁判。学生依据这节新授课内容填出“50÷2.5÷0.4=50”“4÷(4×0.8)=1.25”等可简便计算的式子。更可喜的是充分利用“0”与“1”的特殊性,填写了“50÷2.5÷1=20”“0÷(4×0.8)=0”等有创意的式子,从而真正达到计算能力的全面提高,合理、灵活地进行思维训练。
三、鼓励学生敢于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思维的材料,鼓励学生勤思善问,更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当学生们通过动手剪拼得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由此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S=a×h÷2。这时,有位学生想出自己的想法,他以为也可以用S=a÷2×h来求三角形的面积。当时,许多学生都不明白,个别学生甚至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位同学只是把S=a×h÷2这个公式简单变形。可是,这位同学坚持己见,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三角形的是相应长方形的一半,所以半个长方形的面积也就等于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而求这半个长方形面积如果以长a来划分一半的话,就是S=a÷2×h(h指的是长方形的宽)。或许有许多同学有保留意见,但我大大赞扬了她的想法。我以为,有想法就是好,先不去管这种想法是否适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思索,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开端。有了这种想的愿望,并能持之以恒,那何愁培养不出优秀的思维品质呢?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也要具备一些想象力,有些想法完成之后不仅解决问题,而且提供出最佳的方案。
综上所述,创造性的思维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必须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智力水平、个性发展规律,在精心设计的数学课堂教学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