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形势下,我国不断深化新课程教育改革,小学语文的教育工作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发展现状,从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所以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来加强课外阅读教学。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自身的思想以及智力水平处于重要发展的阶段,所以教师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以及课外阅读的合理利用。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作文教学;运用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222-01
当今,教学工作要求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的优势发挥,同时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语文教学的学习过程中实现阅读、写作等能力的提升。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思维养成的重要阶段,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受到其他不利客观因素的影响,需要教师对课外阅读书籍进行筛选,并且制定相应的课外阅读计划,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课外阅读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外阅读教学是新型下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小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兴趣出点与以前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小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逐渐在提升,所以教师要是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利用课外阅读来辅助每个学生知识储备。由于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功底基础以及理解水平都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只有对每一位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结合学生这些个性化的差异制定出符合层次的课外阅读教学方案,才能充分发挥出该项教学的作用,丰富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力。
除此之外,课外阅读的语文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文逻辑思维,增加学习语文的热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日后各项能力的提升提供充足保障。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目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客观因素,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厚重,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作文教育,这和新时代的发展是不相符的,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以及思想的开拓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阻碍,会大大影响教学效率,不利于学生语文作文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主观因素,小学生属于低龄阶段,自身的知识贮备和写作经验都十分匮乏,不能很好的和思想等相匹配,不能实现流畅有效的表达情感,总的来说是缺乏阅读,对身边的人和事缺乏思考,这是目前语文作文教学的两个主要制约因素,有待提升。
三、课外阅读在小学生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引导性策略来促进课外阅读
教师在备课、教课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差异外,还要对班级里不同学生间的差异进行充分考虑。教师要将这些不同充分的融入到课外阅读课程的设计中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小马过河》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整体情况,来预设出一些问题:(1)小马尝试了几次才真正过河(2)是什么最后帮助小马通过了河;(3)本篇文章通过对小马过河的描述,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呢?等,通过提出这些问题来让学生们自行选择进行讨论,并在讨论过后进行发言说明结果以及理由,然后由教师进行引申课外文章实例,进行文章推荐,并提出相应的一系列问题鼓励同学们去阅读从而解决,从而通过这么一种方法来对学生进行一个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外阅读的行列来,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日后各项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充足保障。
2.两个角度加强课外阅读
首先是学生角度,小学生仍处于语文知识储备欠缺,对课外读物的选择缺乏经验,自身对课外知识的渴求程度还不够,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语文写作水平仍停留在基础阶段,内容较为空洞,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其次是教师角度,新课标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上,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学习,这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阅读储备,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读物选择到阅读方法,到写作解读,都应当做好充足的备课。不仅仅是放在课堂之外,课堂教学之上也应当加以强调,相信经过量变的积累,学生们的语文写作能力会有质的飞跃。
四、结语
新形势下,我国的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深入,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課外阅读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文中详细的论述了该项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教学策略的实施方向,并根据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现状,提出了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发展因素。希望可以通过文中的分析,能够带给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一定的借鉴意义,推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玲.点亮孩子们经典阅读之灯——谈少儿图书馆对中小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指导[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9(02).
[2]张秀兰,李桂英.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2).
[3]周晓艳.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5(35).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作文教学;运用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222-01
当今,教学工作要求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的优势发挥,同时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语文教学的学习过程中实现阅读、写作等能力的提升。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思维养成的重要阶段,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受到其他不利客观因素的影响,需要教师对课外阅读书籍进行筛选,并且制定相应的课外阅读计划,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课外阅读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外阅读教学是新型下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小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兴趣出点与以前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小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逐渐在提升,所以教师要是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利用课外阅读来辅助每个学生知识储备。由于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功底基础以及理解水平都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只有对每一位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结合学生这些个性化的差异制定出符合层次的课外阅读教学方案,才能充分发挥出该项教学的作用,丰富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力。
除此之外,课外阅读的语文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文逻辑思维,增加学习语文的热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日后各项能力的提升提供充足保障。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目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客观因素,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厚重,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作文教育,这和新时代的发展是不相符的,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以及思想的开拓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阻碍,会大大影响教学效率,不利于学生语文作文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主观因素,小学生属于低龄阶段,自身的知识贮备和写作经验都十分匮乏,不能很好的和思想等相匹配,不能实现流畅有效的表达情感,总的来说是缺乏阅读,对身边的人和事缺乏思考,这是目前语文作文教学的两个主要制约因素,有待提升。
三、课外阅读在小学生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引导性策略来促进课外阅读
教师在备课、教课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差异外,还要对班级里不同学生间的差异进行充分考虑。教师要将这些不同充分的融入到课外阅读课程的设计中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小马过河》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整体情况,来预设出一些问题:(1)小马尝试了几次才真正过河(2)是什么最后帮助小马通过了河;(3)本篇文章通过对小马过河的描述,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呢?等,通过提出这些问题来让学生们自行选择进行讨论,并在讨论过后进行发言说明结果以及理由,然后由教师进行引申课外文章实例,进行文章推荐,并提出相应的一系列问题鼓励同学们去阅读从而解决,从而通过这么一种方法来对学生进行一个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外阅读的行列来,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日后各项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充足保障。
2.两个角度加强课外阅读
首先是学生角度,小学生仍处于语文知识储备欠缺,对课外读物的选择缺乏经验,自身对课外知识的渴求程度还不够,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语文写作水平仍停留在基础阶段,内容较为空洞,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其次是教师角度,新课标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上,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学习,这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阅读储备,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读物选择到阅读方法,到写作解读,都应当做好充足的备课。不仅仅是放在课堂之外,课堂教学之上也应当加以强调,相信经过量变的积累,学生们的语文写作能力会有质的飞跃。
四、结语
新形势下,我国的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深入,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課外阅读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文中详细的论述了该项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教学策略的实施方向,并根据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现状,提出了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发展因素。希望可以通过文中的分析,能够带给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一定的借鉴意义,推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玲.点亮孩子们经典阅读之灯——谈少儿图书馆对中小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指导[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9(02).
[2]张秀兰,李桂英.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2).
[3]周晓艳.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