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探讨输液外渗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静脉炎与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方法:利用理论综合阐述。结论:选择合适的护理方式,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313-01
新生儿静脉输液是新生儿科治疗措施中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但是由于新生儿头皮静脉表浅,管腔小,弹性差,分支多,若渗出未被及时发现,可造成局部组织肿胀坏死等。因此,分析外渗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对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有着重要意义。
1 靜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
1.1 患儿因素 (1)新生儿血管壁发育不完善,管壁薄,脆性大,通透性高,容易造成外渗(2)新生儿不能自主表达,相同原因造成的外渗致局部损伤程度明显高于成人。
1.2 护士因素 护士由于缺乏经验,对血管情况不熟悉,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穿刺技术不熟练,易造成液体外渗;或者未使用留置针,对同一血管反复多次穿刺,据文献报道钢针外展是留置针的两倍[1];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也可能引起局部静脉感染而外渗。
1.3 药物因素 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等有关。药物渗透压高如甘露醇,容易引起渗液致局部组织和血管硬化;药物浓度大,如脂肪乳等药物粘稠,容易引起血管堵塞;血管收缩类药物如多巴胺,外渗后能引起毛细血管平滑肌痉挛、缺血、组织坏死等[2];静脉输入碱性液体如碳酸氢钠后,二氧化碳在血管内积聚,致使血管压力升高,血管扩张,导致穿刺部位液体外渗[3] 。
1.4 环境温度及治疗因素 环境温度及液体温度太低,输液量大,持续输注时间长,输液速度过快,特别是新生儿头皮静脉和四肢静脉表浅、细小,加上头皮针的刺激使液体更容易从穿刺部位渗出。
总之,高危新生儿病房的患儿,在输液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只有掌握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输液规律后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是新生儿病房护士所应具各的重要条件。同时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能,理论联系实践,提高护理水乎。
2 输液外渗的护理方法
2.1 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技术,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选择合适的静脉和留置针,减少穿刺次数。提高穿刺成功率可使用扩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贴剂[4]。
2.2 加强护士责任心 经常巡视输液是否通畅,有无液体渗出。密切观察穿刺周围组织是否肿胀,必要时与对侧肢体进行比较。
2.3 根据药物的性能、浓度、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采取适当的稀释方法,调整输液速度。每次输注前用生理盐水冲管。
2.4 调节室温,必要时穿刺部位保暖,提高药液温度,防止血管痉挛,减少药物对管壁的刺激。
2.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操作前洗手戴口罩。穿刺部位严格消毒,尤其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更为重要。
2.6 正确拔针 输液结束拔针时顺时针走向迅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到不出现为止。切记在按压处来回揉,按压力度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3 讨论
新生儿输液外渗是输液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可导致血管受肿胀组织挤压产生局部皮肤缺血、缺氧,表现为皮肤青紫、坏死等[5] 。随着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逐渐成为各种护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新生儿输液穿刺过程应加强心理安抚,保持新生儿情绪安静,输液期间加强护理[6]。根据新生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对静脉输液外渗新生儿采用整体护理,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适应性等原则为新生儿提供连续性、整体性、协调的护理服务,不仅有效治疗外渗病情,而且加强新生儿的心理护理,提高了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通过对护士和患儿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可降低患儿输液外渗发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同时为治疗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白继荣,沈宁,张忠丽,等.护理学基础[M].第二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65
[2] 孙丽娜.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若干问题[J].实用护理杂志.1996.13(10):510
[3] 孙 宏.静滴碳酸氢钠外漏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0,25(4):198
[4] 恭维冷.静脉输液渗透性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及防治[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12):530
[5] 周冠蓉.两种方法处理新生儿静脉输液严重外渗效果比较[J].上海护理,2007,7 (6):37-38
[6] 陈晓瑜,陈伟霞.新生儿静脉输液渗漏的预防护理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4(7):70-71.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313-01
新生儿静脉输液是新生儿科治疗措施中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但是由于新生儿头皮静脉表浅,管腔小,弹性差,分支多,若渗出未被及时发现,可造成局部组织肿胀坏死等。因此,分析外渗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对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有着重要意义。
1 靜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
1.1 患儿因素 (1)新生儿血管壁发育不完善,管壁薄,脆性大,通透性高,容易造成外渗(2)新生儿不能自主表达,相同原因造成的外渗致局部损伤程度明显高于成人。
1.2 护士因素 护士由于缺乏经验,对血管情况不熟悉,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穿刺技术不熟练,易造成液体外渗;或者未使用留置针,对同一血管反复多次穿刺,据文献报道钢针外展是留置针的两倍[1];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也可能引起局部静脉感染而外渗。
1.3 药物因素 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等有关。药物渗透压高如甘露醇,容易引起渗液致局部组织和血管硬化;药物浓度大,如脂肪乳等药物粘稠,容易引起血管堵塞;血管收缩类药物如多巴胺,外渗后能引起毛细血管平滑肌痉挛、缺血、组织坏死等[2];静脉输入碱性液体如碳酸氢钠后,二氧化碳在血管内积聚,致使血管压力升高,血管扩张,导致穿刺部位液体外渗[3] 。
1.4 环境温度及治疗因素 环境温度及液体温度太低,输液量大,持续输注时间长,输液速度过快,特别是新生儿头皮静脉和四肢静脉表浅、细小,加上头皮针的刺激使液体更容易从穿刺部位渗出。
总之,高危新生儿病房的患儿,在输液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只有掌握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输液规律后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是新生儿病房护士所应具各的重要条件。同时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能,理论联系实践,提高护理水乎。
2 输液外渗的护理方法
2.1 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技术,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选择合适的静脉和留置针,减少穿刺次数。提高穿刺成功率可使用扩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贴剂[4]。
2.2 加强护士责任心 经常巡视输液是否通畅,有无液体渗出。密切观察穿刺周围组织是否肿胀,必要时与对侧肢体进行比较。
2.3 根据药物的性能、浓度、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采取适当的稀释方法,调整输液速度。每次输注前用生理盐水冲管。
2.4 调节室温,必要时穿刺部位保暖,提高药液温度,防止血管痉挛,减少药物对管壁的刺激。
2.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操作前洗手戴口罩。穿刺部位严格消毒,尤其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更为重要。
2.6 正确拔针 输液结束拔针时顺时针走向迅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到不出现为止。切记在按压处来回揉,按压力度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3 讨论
新生儿输液外渗是输液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可导致血管受肿胀组织挤压产生局部皮肤缺血、缺氧,表现为皮肤青紫、坏死等[5] 。随着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逐渐成为各种护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新生儿输液穿刺过程应加强心理安抚,保持新生儿情绪安静,输液期间加强护理[6]。根据新生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对静脉输液外渗新生儿采用整体护理,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适应性等原则为新生儿提供连续性、整体性、协调的护理服务,不仅有效治疗外渗病情,而且加强新生儿的心理护理,提高了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通过对护士和患儿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可降低患儿输液外渗发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同时为治疗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白继荣,沈宁,张忠丽,等.护理学基础[M].第二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65
[2] 孙丽娜.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若干问题[J].实用护理杂志.1996.13(10):510
[3] 孙 宏.静滴碳酸氢钠外漏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0,25(4):198
[4] 恭维冷.静脉输液渗透性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及防治[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12):530
[5] 周冠蓉.两种方法处理新生儿静脉输液严重外渗效果比较[J].上海护理,2007,7 (6):37-38
[6] 陈晓瑜,陈伟霞.新生儿静脉输液渗漏的预防护理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4(7):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