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本真,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94953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当前某些数学情境变歪、变虚、变味的误区,笔者认为数学情境必须摒弃浮华,返归实质,立足数学学科本质,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还数学情境真、实、味。真,就是有效的数学情境应和学生的真实生活很贴近;实,就是实实在在,不拐弯抹角,让学生简简单单学数学;味,就是追求数学思维含量。判断情境是否有效,可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能否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获得最佳思维状态?
  有效的数学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既能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将学生引入一种渴求参与的状态,使学习毫无外部强加或者强迫的痕迹。比如在《旋转与平移》一课,先让学生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回忆生活中旋转与平移的现象,生动直观地感悟、区分旋转与平移;再呈现一幅以方格图为背景的社区平面图,让学生想像两个分别在不同位置的孩子如何到达学校,进而让学生在方格图上画一画,数一数,进一步探究旋转与平移的特点。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情境设计,一方面,学生通过在方格图上数出平移的格数,直观地强化了对平移的感知;另一方面,在去学校的途中还有旋转(转方向再继续平移),平移和旋转这两个基本概念在同一情境中反复呈现,符合生活实际情况,学生在对比中进-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的特征,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第二,能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并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找到与之匹配的模型?
  数学把它的根须深深地扎进现实生活中,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但同时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与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数学绝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生活,而应高于生活。数学情境作为沟通两者的桥梁,应该"深思熟虑,准确切入",决不能想当然地"拉郎配"。有一个关于《倒数的认识》的案例。师生首先玩"倒着说"的游戏。教师说"l、2、3",学生就说"3、2、1";教师说"老师爱学生",学生就说"学生爱老师"。接着教师又说数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比如"八分之三倒过来是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过来就是一分之二",然后让学生做"分数倒说"的游戏,理解倒数的意义,探讨求倒数的方法。乍一看,这位教师设计"倒着说"的游戏,借助情境快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求倒数的一般方法(先化为分数,再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个情境创设是失败的,会产生副作用。执教者对教材分析不到位,没有抓住倒数概念的本质(乘积为1的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而只是抓住了表面(两个数正好都是分数的特例情形),反而误导一些学生,他们认为2.3的倒数是3.2。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很好地把握情境与知识内涵之间的联系,创设的情境就无法有效沟通生活中的原型与所学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情境就很难真正服务于教学,甚至会造成种种负面影响。
  第三,有没有足够的思维含量,能不能诱发深层思考和探索?
  数学情境应该成为使学生更快、更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助推器,"数学味"应浓于"生活味"。
  有效的问题情境通常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然活泼的情境;二是散发着浓郁数学味。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始终离不开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必须以思维为核心及时实现数学化。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前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意图和本质,然后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创设情境,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对情境的呈现时机、形式和内容进行加工。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可以先让学生运用剪贴拼装,把手里的梯形(学具)转化成不同图形的组合,这些图形都可以直接运用公式求面积。这里的活动情境看似比较简单,学生却创造出了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方法(达七种之多,这里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罗列)。情境在这里相当于学生思维的"引爆器"--促使他们主动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取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并将其重组和建构,找到新的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而真正内化了知识。这样的情境创设无疑是有效的。
  怎样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情境呢?在实践中要把握"三近",实现"三够"。
  第一、亲近儿童,够趣
  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自己熟悉的经历非常感兴趣。在教学中,若能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或融入学生亲身经历的场景中,通常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情境不一定适合,可以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引领学生去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
  【案例一】《圆的认识》情境片段
  为了帮学生认识圆的特点,我设计了情境:"在一片草地上,有一棵树,上面拴着一只羊。半个月过了,草地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你能找到其中的学问吗?"然后发给四人学习小组一个图钉、一条细线、一枝蜡笔,分别替代木桩、绳子和羊,让他们在一张白纸上尝试解决问题。
  [反思羊吃草的情形,有的学生经历过,即使没经历过,也是可以想像的,但并不是直接的数学情境。要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是对学生的挑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图钉认识了圆心,通过短线认识了半径,还初步认识了圆的面积--被羊吃掉的草的面积、圆的周长--被羊吃掉的草的一周的长度,发现了不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数学思维本身是美丽的,只要数学情境能让学生有亲近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就会很乐意地去学数学。]
  第二、贴近生活,够真
  情境要有助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真实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边的,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
  【案例二】列方程解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
  原例:果园里桃树和杏树一共有180棵,杏树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我安排学生课前预习例题,并创设情境:"冬天来了,笑笑说服了爸爸妈妈让自己去买衣服。他来到商店,挑了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谈话中,店老板说:’这件上衣的价钱抵得上三条裤子呢。’笑笑把上衣和裤子都买了下来,刚好付了100元。回到家里,爸爸说:’裤子很不错啊,多少钱?’妈妈说:’上衣更漂亮,多少钱?’笑笑这才发现自己忘了问上衣和褲子的单价。"然后,我让学生独立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编成一道数学应用题,"帮笑笑解决问题"。
  [反思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生活的机会,使他们能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素材,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走近数学,够味
  情境中必须蕴涵数学问题或思想,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案例三】《比一比》情境片段
  课本只提供两对鸟,分别叼着写有"1084、982"和"3756、4184"的纸片,即要分别比较这两对数的大小。我另辟蹊径,设计了"货比三家"的数学情境:"淘气家准备买一台洗衣机。他们来到佳龙超市,发现一种自己满意的洗衣机价格是946元。淘气的爸爸建议再走几家看看。后来,他们又走了百姓、富康两家超市,发现同样款式的洗衣机分别卖1002元和899元。他们该到哪家超市买洗衣机?为什么?"这样,要解决到哪家买的问题,学生就必须对洗衣机的三种价格(946、1002、899)进行比较。
  [反思买更便宜的洗衣机,货比三家,蕴含着数的大小比较,有比较浓的"数学味",这种比较活动不再是枯燥的和无意义的,而是现实的和有价值的。这样,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价值和凝结在数的大小比较中的生活价值就是小学生所能感觉和体验的。]
  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是数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的精神和美,随着教学的展开尽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这样,学生不只是停留在情境的表面,而能触景生情,进入数学实质的领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有效的学习。
其他文献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教学,可大略分为这几个环节:"观察主题图,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题策略;优化策略,拓展应用。有人对新教材中实际问题的编排,感觉有点"散",教学要求较难把握,且淡化了数量关系的分析,甚至认为这样边缘化是不是降低了应用题的作用。"我想不然。因为不管"应用题"如何易名或取消其名称,重要的是作为"应用题"这样的问题模式在教科书中总是客观存在而抹不去的。更因为"应
期刊
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地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就是要改革我们的课堂设计,优化学科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下面就本人在学中做的一些尝试介绍如下,以求教于同行。  1、学习内容设计应探索化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而探索是学习新知、实现再创造的必由
期刊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养成延伸问题的习惯,树立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启迪一般性思维,挖掘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思维水平 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
在新课程标注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反复思考,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需要什么?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转变教育观念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究过
期刊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应用广泛性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学习没有目标.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久而久之,对于学习,他们先是厌倦,而后放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上的差生。正是由于学习缺乏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的进步,严重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现针对如何做好
[摘要]初中数学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教学一直就是重要的知识点,在素质教育实行的今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的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应对这些情况,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怎样进行组织,扮演好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本文重点就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为例来探讨一下实践教学中的体会以及自己的几点思考。  [关键字]一元一次 实践
摘要: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是新时代、新理念、新类型的教学模式。它重在学生自主性、独立性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本文就初中数学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阐述,以期为初中数学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的发展做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主体性;措施  一、数学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1、数学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是指在基于初中数学学科的自身属性的前提下,结合现实生活
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以资借鉴。  一、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想学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以纯真的情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过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得当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方法中营造良好的学习的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  从教育实践中得出,课程改革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转变教师的观念,能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