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的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从规范行为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 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它是个人在道德上的努力,是道德行为主体在品德发展中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初中生行为规范自我教育方法,就是根据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行为规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按教育目标《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行为规范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转化和自我控制,以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德育方法。
引导认识,重塑情感
初中生对《中学生行为规范》缺乏概念认识,明辨是非能力差,对自己行为的价值判断能力相对较弱,行为上还存在盲目性。他们仅凭习惯或自认为的理由去做事,出了问题,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且理由充分。因此,对初中生行为规范的教育道德应着眼于行为的正确判断上。
自我学习规范方式强调主体,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注重体验和自省,使学生在参与中理解概念,形成观念,在活动中感受成功,增进道德情感。
小组讨论法
不会交流,不愿交流是“问题学生”的共同特征。他们之间交往形式简单,要么哥们义气,要么打人骂人,不会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转化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让他们学会交流。小组讨论方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行为规范贯彻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如由教师或学生代表提出某个问题,或者一种情境,结合一个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在研讨互动中做出正确判断。也可采用“角色扮演”形式,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回味“角色”体验,形成价值判断。小组讨论的别把一种形式是小组成员个体剖析自身一段时间行为,做出报告,自我评价,再由小组成员讨论,肯定长处,指出不足。小组讨论法取得成效的关键是备课、过程引导、总结评价。
参与管理法
让学生参与学校级行为规范的制定,检查,评价,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学生既然是行为规范的制定者,又是学习,执行者,还是监督,评价者。学生在参与中形成对规范的正确认识,能有效提高其自觉性。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班委会,自管会等学生组织作用,能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和层面,扩大遵守规范的群众基础,营造遵规守纪的舆论氛围。
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引导学生组织经常评选行为规范标兵和模范班级,树立典型,大力弘扬,使学生从自己信服的同学身上学习行为方式 ,从而形成他们遵守行为规范的强大驱动力。加强品行 评价,创设竞争机制,把品行评价与学业评价完全彻底的分开,给每个孩子均等的品行发展空间。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模范地遵守法纪将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学校和教师违法管、教所取得的成效都应视为“毒树之果”,必须坚决杜绝。
教学主阵地即教育主阵地
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应牢记育 人天职,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育人功能,结合实际,创设情境,多设计一些小巧、灵活、轻松、自然、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交往、互动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得到启迪,使教学主阵地成为教育主阵地,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抓住实践环节,强化行为意志
行为的不稳定性,反复性是初中生行为规范教育中的常见问题。低年级的行为意志大多受情境影响,其坚持性和自制力较差。随着年龄增长,不良行为与规范行为两极分化愈加凸显,可塑性也越来越小,因此,提高初中生的行为自控,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野蛮人”向“文明人”转化,关键是抓住实践环节,深入学生和精神世界与生活世界,捕捉,肯定,放大其行为发展的闪光点,不断巩固良好行为。
1、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尽最大可能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注重活动过程,灵活运用活动规则,淡化活动结果。在活动中要特别注意给“问题学生”创设表现机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成功,从而激励他们产生行为上迁移,重塑其道德情感。
2、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
3、务活动
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如环境治理,社会救助,公益宣传等。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双手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经过社会实践活动,把内心体验升华为内化的行为准则。如把学校分派卫生任务改为由学生自愿服务形式,就由“要我干”变为“我要干”,提升了育人功能。
4、发挥家庭
5、 社区
6、 学校教育合力
家庭,社会对初中生行为的影响巨大,在学校形成的良好行为,受来自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会前功尽弃。品行不良的学生常常有不良的家庭或社会背景。因此,在强化学校教育的同时,开发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把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拓展到家庭和社区,构成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的网络系统。
7、建立违法行为规范的听证制度
对于严重违犯行为规范的人或事,只要适宜公开处理,我们一般采用听证会加以解决,当学生严重违犯行为规范后,由学校组织或主持,学生或学生代表为一方,教师或教师代表为另一方,监护人或监护人代表先旁听。经过陈述,调查,辩论,由学校和监护人协商处理意见,再征求学生意见后做出批语或处分决定。听证会改变了学校片面和单方面教育学生的做法,公开,公正,公平,家长和学生乐于接受,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8、创建学生品行发展档案
品行发展档案能培育学生品德竞争意识,激发其向上的内驱力,磨练意志品质,是致力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具有综合效能的系统工程,档案管理又称文件管理,其形式可以是普通档案袋,也可以是软盘,光盘,局域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使用能相互补充。它以记录,跟踪对象的载入文件材料,图片,作品等为主要内容,是具有一定目的指向性的自然的动态评价。
9、搭建自主进步的阶梯
中学生行为规范既是行为尺度,又是品行目标。由学生品行发展的差异性所决定,对每个学生在具体要求上不能搞一刀切,而必须体现出层次性,我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品行发展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实施了“德育层次目标管理法”,把学生品行分为递进的三个层次:守法好公民,遵纪好学生,品行标兵。每一层次体现不同规范要求,既有交叉,又有明显的梯度,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认标,经过一定的达标周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鉴,班主任把关,由学校对达标的学生进行表彰并记入学生品行发展档案。在认标阶段,发动学生自定目标,在达标阶段,强调学生自律,自强,在最后的评标阶段,则体现学生自省和自我认同。每个学生的品行基础不同,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但对于自我的品行目标,不论高低,只要达到了,都具有同等的价值。通过学生参与,分层递进,为学生搭建了自主进步的阶梯,使学生一步步迈向成功的彼岸。
行为规范自我教育方式促使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我评价,自我控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说教,灌输的方法。是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多种教育力量,引导学生主动认知,积极参与实践,并在参与中经受锻炼,增强体验,领悟规范要求,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感,不断巩固良性行为,加速其行为内化和社会化的教育过程。
引导认识,重塑情感
初中生对《中学生行为规范》缺乏概念认识,明辨是非能力差,对自己行为的价值判断能力相对较弱,行为上还存在盲目性。他们仅凭习惯或自认为的理由去做事,出了问题,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且理由充分。因此,对初中生行为规范的教育道德应着眼于行为的正确判断上。
自我学习规范方式强调主体,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注重体验和自省,使学生在参与中理解概念,形成观念,在活动中感受成功,增进道德情感。
小组讨论法
不会交流,不愿交流是“问题学生”的共同特征。他们之间交往形式简单,要么哥们义气,要么打人骂人,不会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转化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让他们学会交流。小组讨论方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行为规范贯彻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如由教师或学生代表提出某个问题,或者一种情境,结合一个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在研讨互动中做出正确判断。也可采用“角色扮演”形式,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回味“角色”体验,形成价值判断。小组讨论的别把一种形式是小组成员个体剖析自身一段时间行为,做出报告,自我评价,再由小组成员讨论,肯定长处,指出不足。小组讨论法取得成效的关键是备课、过程引导、总结评价。
参与管理法
让学生参与学校级行为规范的制定,检查,评价,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学生既然是行为规范的制定者,又是学习,执行者,还是监督,评价者。学生在参与中形成对规范的正确认识,能有效提高其自觉性。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班委会,自管会等学生组织作用,能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和层面,扩大遵守规范的群众基础,营造遵规守纪的舆论氛围。
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引导学生组织经常评选行为规范标兵和模范班级,树立典型,大力弘扬,使学生从自己信服的同学身上学习行为方式 ,从而形成他们遵守行为规范的强大驱动力。加强品行 评价,创设竞争机制,把品行评价与学业评价完全彻底的分开,给每个孩子均等的品行发展空间。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模范地遵守法纪将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学校和教师违法管、教所取得的成效都应视为“毒树之果”,必须坚决杜绝。
教学主阵地即教育主阵地
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应牢记育 人天职,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育人功能,结合实际,创设情境,多设计一些小巧、灵活、轻松、自然、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交往、互动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得到启迪,使教学主阵地成为教育主阵地,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抓住实践环节,强化行为意志
行为的不稳定性,反复性是初中生行为规范教育中的常见问题。低年级的行为意志大多受情境影响,其坚持性和自制力较差。随着年龄增长,不良行为与规范行为两极分化愈加凸显,可塑性也越来越小,因此,提高初中生的行为自控,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野蛮人”向“文明人”转化,关键是抓住实践环节,深入学生和精神世界与生活世界,捕捉,肯定,放大其行为发展的闪光点,不断巩固良好行为。
1、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尽最大可能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注重活动过程,灵活运用活动规则,淡化活动结果。在活动中要特别注意给“问题学生”创设表现机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成功,从而激励他们产生行为上迁移,重塑其道德情感。
2、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
3、务活动
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如环境治理,社会救助,公益宣传等。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双手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经过社会实践活动,把内心体验升华为内化的行为准则。如把学校分派卫生任务改为由学生自愿服务形式,就由“要我干”变为“我要干”,提升了育人功能。
4、发挥家庭
5、 社区
6、 学校教育合力
家庭,社会对初中生行为的影响巨大,在学校形成的良好行为,受来自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会前功尽弃。品行不良的学生常常有不良的家庭或社会背景。因此,在强化学校教育的同时,开发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把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拓展到家庭和社区,构成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的网络系统。
7、建立违法行为规范的听证制度
对于严重违犯行为规范的人或事,只要适宜公开处理,我们一般采用听证会加以解决,当学生严重违犯行为规范后,由学校组织或主持,学生或学生代表为一方,教师或教师代表为另一方,监护人或监护人代表先旁听。经过陈述,调查,辩论,由学校和监护人协商处理意见,再征求学生意见后做出批语或处分决定。听证会改变了学校片面和单方面教育学生的做法,公开,公正,公平,家长和学生乐于接受,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8、创建学生品行发展档案
品行发展档案能培育学生品德竞争意识,激发其向上的内驱力,磨练意志品质,是致力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具有综合效能的系统工程,档案管理又称文件管理,其形式可以是普通档案袋,也可以是软盘,光盘,局域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使用能相互补充。它以记录,跟踪对象的载入文件材料,图片,作品等为主要内容,是具有一定目的指向性的自然的动态评价。
9、搭建自主进步的阶梯
中学生行为规范既是行为尺度,又是品行目标。由学生品行发展的差异性所决定,对每个学生在具体要求上不能搞一刀切,而必须体现出层次性,我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品行发展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实施了“德育层次目标管理法”,把学生品行分为递进的三个层次:守法好公民,遵纪好学生,品行标兵。每一层次体现不同规范要求,既有交叉,又有明显的梯度,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认标,经过一定的达标周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鉴,班主任把关,由学校对达标的学生进行表彰并记入学生品行发展档案。在认标阶段,发动学生自定目标,在达标阶段,强调学生自律,自强,在最后的评标阶段,则体现学生自省和自我认同。每个学生的品行基础不同,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但对于自我的品行目标,不论高低,只要达到了,都具有同等的价值。通过学生参与,分层递进,为学生搭建了自主进步的阶梯,使学生一步步迈向成功的彼岸。
行为规范自我教育方式促使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我评价,自我控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说教,灌输的方法。是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多种教育力量,引导学生主动认知,积极参与实践,并在参与中经受锻炼,增强体验,领悟规范要求,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感,不断巩固良性行为,加速其行为内化和社会化的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