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策展之眼审视品牌艺术展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42886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散神散的策展
  首先来说说展览策划。策展应该犹如一篇美文,要做到叙事分明、条理清晰、主题突出、过渡自然、有张有弛。对于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奢侈品牌来说,可以说的东西当然很多。但当一堆精彩但驳杂的内容一股脑地扔到观众面前时,你顿时明白,展览并未经过仔细的梳理。
  展览整整有十大板块,每个板块大致为如下内容:
  “迪奥风格”回顾了迪奥的历史,1947年迪奥举办首场高级定制发布会,“新风貌”诞生;“粉装红裹”讲述迪奥先生喜欢使用粉色和红色;“巴黎风情”表明迪奥是个专为巴黎女性生活所需而进行服装设计和制作的品牌;“迪奥花园”阐述了迪奥设计灵感的一个源头:花园;“迪奥高级定制工坊”介绍了迪奥高级定制的情况;“迪奥与艺术家”诉说迪奥先生非常喜欢艺术,曾以设计向几位大名鼎鼎的现代主义艺术家致敬;“迪奥与中国艺术家”罗列了迪奥历年来邀请中国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作品;“凡尔赛:特里亚农宫”追溯品牌的另一个灵感之源:凡尔赛宫所代表的法式精神;“迪奥之星”报告了迪奥与一系列上流名媛、电影明星的深厚关系;最后,“迪奥真我”则回到迪奥定制的话题:晚会服装,尤其是金色系晚会服装是迪奥的设计强项。
  林林总总十大板块,并列着一堆零乱分散的话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想说的太多,又没有取舍和主次,于是让人更加困惑:迪奥精神到底是什么?
  与语无伦次的策展相对应的,还有《迪奥精神》的现场布展。从布展的设计“语言”来看,尽管现场呈现了诸多奢华设计,但独独缺乏能体现迪奥法式精神的代表性元素,这使展览的设计形式和展品内容之间有种脱节。
  而本人眼里较为严重的败笔来自展厅的墙面,高高的实体墙面令整个展厅显得闷堵,墙面上贴着大幅迪奥广告,由于打印效果模糊不清,其视觉效果与现场所呈现的精美衣饰形成了不和谐的反差。
  其他问题还包括空间分割过于拥挤、没有节奏感、每个空间之间的关联度不够、每个空间的设计过于繁复、陈列品与背景之间的美学关系处理不够理想等等,都令人感到遗憾。这些问题都暴露出前期策展的考虑欠缺,从而影响了展厅布局的表现。
  品牌艺术展之比较
  由此,不禁想起前年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的另一个奢侈品牌的展览《文化香奈儿》。与《迪奥精神》相比,《文化香奈儿》的主题呈现显得清晰而有说服力。
  “传奇的源起 Origin”: 香奈儿幼年在孤儿院度过,修道院美学对于她的设计所产生的影响。“抽象的精粹 Abstraction”:香奈儿与先锋艺术家们的交往,为她的设计注入充满现代感的各种元素。“隐藏的奢华 Invisibility”:香奈儿的设计十分强调内在的考究和优雅。“自由的追求 Liberty”: 香奈儿从男性衣柜里获取灵感,推进女性解放。“幻境的灵感 Imaginary”:异国的文化与风情也是香奈儿的重要灵感来源。
  可以发现,这五个板块的叙述都围绕着“设计”展开,呈现了一个具有文化思考的设计者风貌。从幼年一直持续到晚年,香奈儿的文化思考随着生活经验增长而显得更为深刻、丰富和自由。
  在布展方面,《文化香奈儿》分上下两个楼层,当高级亚克力的透明外壳将几百件珍贵展品,包括画作、素描、影像、雕塑、手稿、珍贵艺术品、珍本文献、服装设计、香水与高级珠宝如艺术品般一一展示出来,整个展厅看上去既通透又疏朗有致,同时,这种展览的空间处理方式,也巧妙地与上海当代艺术馆的玻璃外墙形成设计语言上的一种呼应。
  经典品牌的时代困惑
  在我看来,《迪奥精神》所呈现的一系列问题,反映了迪奥这个品牌在现时所面临的困惑。如果说,香奈儿的品牌形象代表着渴望自由、男女平等,讨厌身体束缚的现代女性,那么迪奥则代表着欧美传统观念里的女性极致之美,这种美意味着回归历史,充分强调男女的差异。
  香奈儿的缔造者是出身微贱,在孤儿院长大,做过卖唱女的交际花COCO小姐,而迪奥的设计师则是一位具有职业尊严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巴黎男裁缝。两者性别和身份的差异,不但决定了品牌的基本内涵,也昭示了品牌的未来。
  尽管迪奥在50年代的服装已经那么简洁,但它们看上去就好像18世纪宫廷贵妇的内衣,与这种服装相匹配的身体,早已适应了紧身衣,在漫长的岁月积淀下,成就出一幅丰乳肥臀,腰肢纤细的图景。
  本质上,“迪奥精神”所追求的,是一种精英意识,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与这种生活相对应的,是战后50至60年代那种物质丰沛的美好年代。
  时代脚步走到今日,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男女差异越来越小,虽然不清楚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但此谓大势所趋。女人们若穿着香奈儿的小套装,行动自如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还蛮OK,若要穿上迪奥的大摆裙,就会显得不那么实用了——事实上,为西方女子设计的服装、鞋子、饰品乃至香氛,并不一定真正适合亚洲女子。
  追慕18世纪凡尔赛的法式优雅的“迪奥精神”,转移到今日,也应该是女性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了吧。
  旧瓶新酒的“艺术作品”
  与每个奢侈品牌一样,迪奥特辟出两个空间,专门讲述迪奥与艺术的缘分。
  展览资料里这样介绍:“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也以他们自我的艺术语境诠释‘迪奥精神’, 严培明、曾梵志、张洹以迪奥先生本人的肖像作为灵感源泉。曾梵志为大师创造出一幅生动的肖像;张洹的作品则将大师从眼底迸发出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严培明选择红色向大师致敬;张书笺则专注于大师的双手,因为所有创作都从那里诞生;林天苗以黄金丝线雕塑表达对迪奥设计的推崇;刘建华寓情于物,巨大的缝衣针突出了迪奥高级定制工坊的精工细作,而真我香水瓶装置作品则以璀璨姿态歌颂女性之美;郑国谷以金色的雕塑形式表现了所有的迪奥香水系列;邱志杰选择用影像装置让科克多(Cocteau)名句在中国名胜古迹背景上出现;而颜磊则以他的作品再现了1962年经典镜头下的玛丽莲·梦露 (Marilyn Monroe) 身穿迪奥小黑裙的摄人魅力。”
  可能这么说会略显“伤众”,但我真觉着这个事情有点儿不对劲。上面提到的都是些拥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著名艺术家。
  比如,无论是严培明的单色调、大笔触,还是曾梵志标志性的、有点神经质的绘画性,两者都充满了表现主义的精神特质。当这种表现主义的形式与某一类内容相遇,比如严培明过去经常描绘的毛泽东,或者他最近画的孤儿,又比如曾梵志那些戴着面具的人像,当形式与内容得到统一,艺术中的诚意会立即凝聚为一种感染力,打动受众的内心。
  而当这种艺术语言以“旧瓶装新酒”的姿态欢天喜地去为资本增光添彩时,当艺术家们与奢侈品牌表现得那么亲密无间时,那些作品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那种打动观众内心的感染力,而仅仅演变为品牌对自我形象进行文化提升的道具,或是给艺术家带去更多国际影响与营销渠道的借力。
  于是我们就更能明白,生为这个时代的人,要抵抗这种“资本文化攻势”,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生为这个时代的人,要时刻保持清醒,过一种独立、自由、不趋附的生活又是多么不易。
其他文献
卡塔尔的Sheikha Mayassa最近荣登第12届“ArtReview Power 100”艺术权力榜的榜首,Sheikha女士是前卡塔尔埃米尔的女儿,当前埃米尔的妹妹,在购买西方现当代艺术品方面掌控着世界上最大的资金储备,她的家族被估计每年会花费超过6亿英镑购买艺术作品,然后捐献给卡塔尔在沙漠中建立起的博物馆。ArtReview的编辑Mark Rappolt说,排名本身就说明了一切:Shei
期刊
资深媒体人黄燎原:我喜欢郭伟的画  很喜欢郭伟的画儿,是因为郭伟的画儿一直有一种态度,一种对画儿而不是对“艺术”的严肃态度。这种态度大概包括认真严肃、小心谨慎、喜欢和热爱、不算什么又离不开的几个方面。“认真严肃”是说郭伟对待画画儿这个事儿很重视,“小心谨慎”是说郭伟对画画儿这个事儿“不敢”掉以轻心,“喜欢和热爱”是个递进的关系,它是说郭伟对画画儿这个事儿的一种“自然属性”的态度,“不算什么又离不开
期刊
见惯了豪华大酒店整齐划一、规矩举牌的“高大上”拍卖会,人们可能会对眼下的一切很不适应:拍卖的地点选在了上海世博会纪念馆;艺术家赵航和“给”乐队正在演奏的神秘电子乐,让人如饮一剂迷幻剂;从第一件拍品落槌起,就开始惊爆的小伙伴高声鼓掌和呐喊“好!好!!好!!!”,更是让人错愕是不是自己穿越到了某场冠军争夺赛的现场。  这场拍卖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全新的。  拍卖双年展 颠覆所有想象  11月3日,“拍卖
期刊
为了体验飞翔和失重的感觉,行为艺术鼻祖、法国著名艺术家伊夫·克莱因在1961年张开双臂,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行为艺术由此而生。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行为艺术到底“可以走到哪一步”的问题都饱受争议。  行为艺术之母、西班牙女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常以自己身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制造险境及各种自残手段进行有关身心极限的思考:“节奏系列”中,她将自己置身于浓烟烈火之间的木质五星围栏中直至烧伤昏迷、濒临窒
期刊
李超简介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上海油画史》、《架上的缪斯》、《中国早期油画史》、《中国现代油画史》、《中国近代外籍移民美术史》等。主编《中国西洋画百年珍藏系列》、《中国油画研究系列》等。先后赴日本、美国、法国、荷兰、俄罗斯、意大利、波兰等国家进行学术考察和讲学活动。2009年获得首届“中国美术奖”。  今年是上海开埠
期刊
多年前,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我见过恬静纯朴的风景,却没有见到塔莎奶奶,一个按自己方式生活在乡间,并不断地将生活中的美好画出来的女人;如今,我在上海却认识了一位如塔莎奶奶一样从容、优雅地生活着的女画家,她叫董蕾。这位1952年毕业于苏州美院的颜文樑先生的女弟子,1987年退休后去日本留学,1991年在国立东京学艺大学“美术教育科”修完研究生课程,独创的彩丝画获日本新洋画会公募展大奖,2003年回到家
期刊
值不值得买毕加索  @长城艺术:万达缘何重金购买毕加索之画,为了宣传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吗?  郭庆祥:万达搞收藏是万达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ChichaRita_:为什么选择毕加索的这幅作品,重金拍下是否有特殊含义?  郭庆祥:作者顶峰时期的精品,没有理由不收。  @藏仙张量冠:日本经泡破灭后,从两大拍行高价接手的富豪们何其悲惨!要么跳海跳楼,要么价格腰斩仍无人再接!有自杀者留有遗言:“这世界有
期刊
四年前,西方金融危机横扫全球也殃及中国的时候,798作为中国最大的当代艺术区由于西方许多资本逐渐的撤离,显得异常萧索。那时的798艺术区没有水墨画展览。一次聚会,遇到王秋人、老圃和郭艳,我们私下商量,是不是可以在798做个当代水墨展览?之后就找到栗宪庭老师,请他做展览的学术主持并写篇文章支持一下。随后大家又琢磨给这个展览取个什么名呢?最后一致觉得“自由的尺度”作为展览的标题有点意思,于是定下。就这
期刊
最近读了著名钢琴家约·霍夫曼的《论钢琴演奏》一书,其中收录了霍夫曼在1901年起为畅销杂志《妇女家庭》写的专栏,就是由霍夫曼来解答读者提出的具体问题。这位出生于波兰的柯蒂斯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在任期间组建了出色的教师队伍,使得这所音乐学院一下子很著名,同时他对肖邦、李斯特和舒曼的作品也作出了卓越的诠释。  当时美国人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学钢琴要“留学欧洲”,霍夫曼对这种到国外学习音乐要比在国内好的观点
期刊
这个生活中自我又略带无厘头的小妮子颇有采访难度——她不爱带着媒体一起玩儿。之前某家媒体采访她之后写过的稿子“1984 年出生,纯种射手座,群星落射手,脑袋里的很多idea都在排队”、“她原本是租了工作室的,但因为生活不能自理,也吃不上饭,就被妈妈拎回了家”,被她po在微博上吐槽:“真给跪了,泥马以后再也不和媒体说实话了!”吐完之后,她还不忘补充上:“以后只接受邮件采访!不过写得倒是蛮搞笑的……”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