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反思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合作与增强动力的有力工具,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益,而且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1 教学前反思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反思备课又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反思对备课的认识。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因素是教师备好课,在教学前进行反思,就是根据以往已有的经验,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前一节数学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及学生作业中反馈的问题等,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样所写的教案才能更贴近学生,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前还要注意生活题材,创设的问题情境贴近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把“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
2 教学中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原因,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和谐的合作关系。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反思,尽管课前教师对教案作了精心的设计,“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出现暂时短路,那么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课堂上的反应对讲解方法进行及时调整,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课堂教学中还时常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这时如果教师觉得学生未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便强行打断,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必定影响下面的听课。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热情会降低,学生会出现上课能听懂,但自己不会独立思考,作业不会做,没有主见,更谈不上创造,失去个性,只会被动接受。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正确思路,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大胆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与修正。
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在教学时,就是要经常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解,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下学期相似这一章,就比较重视学生对基本图形的归纳总结。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将习题中的一类题归纳整理,从而将知识系统化。例如:
如图1,条件是BC∥DE,图中有2对相似(这考查了学生对A,X型图的掌握情况);变式一:如图2,BC与DE不平行,但是具备∠ABC=∠E,则图中有4对相似(思维进一步拓展,应用到了二次相似,第一次相似为第二次相似提供条件);变式二:如图3,再次改变条件BE⊥AD,DC⊥AE,则图中有6对相似(考查了相似的传递性);变式三:如图4,在题3的基础上,连接BC,则图中有8对相似(此题将题2和题3很好的融合到一起,使思维更上升了一个高度)。这4题难度逐步递增,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精神,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答案2,4,6,8具备一定的规律,体现了数学的奇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不断反思,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更适合学生的现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效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3 教学后反思
3.1 教师的反思。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师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把当时的感受及时的记下来,并从理论依据上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从实施环节上做进一步的补充修正,就能达到一种新的层次,教学艺术才能长青。教师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也就是学会教学的过程。
3.2 学生的反思。教师除了要进行教学后反思,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是否达到要求,哪些是欠缺的,哪些是更新的知识,学生在反思中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1 教学前反思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反思备课又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反思对备课的认识。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因素是教师备好课,在教学前进行反思,就是根据以往已有的经验,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前一节数学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及学生作业中反馈的问题等,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样所写的教案才能更贴近学生,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前还要注意生活题材,创设的问题情境贴近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把“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
2 教学中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原因,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和谐的合作关系。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反思,尽管课前教师对教案作了精心的设计,“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出现暂时短路,那么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课堂上的反应对讲解方法进行及时调整,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课堂教学中还时常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这时如果教师觉得学生未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便强行打断,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必定影响下面的听课。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热情会降低,学生会出现上课能听懂,但自己不会独立思考,作业不会做,没有主见,更谈不上创造,失去个性,只会被动接受。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正确思路,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大胆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与修正。
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在教学时,就是要经常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解,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下学期相似这一章,就比较重视学生对基本图形的归纳总结。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将习题中的一类题归纳整理,从而将知识系统化。例如:
如图1,条件是BC∥DE,图中有2对相似(这考查了学生对A,X型图的掌握情况);变式一:如图2,BC与DE不平行,但是具备∠ABC=∠E,则图中有4对相似(思维进一步拓展,应用到了二次相似,第一次相似为第二次相似提供条件);变式二:如图3,再次改变条件BE⊥AD,DC⊥AE,则图中有6对相似(考查了相似的传递性);变式三:如图4,在题3的基础上,连接BC,则图中有8对相似(此题将题2和题3很好的融合到一起,使思维更上升了一个高度)。这4题难度逐步递增,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精神,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答案2,4,6,8具备一定的规律,体现了数学的奇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不断反思,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更适合学生的现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效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3 教学后反思
3.1 教师的反思。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师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把当时的感受及时的记下来,并从理论依据上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从实施环节上做进一步的补充修正,就能达到一种新的层次,教学艺术才能长青。教师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也就是学会教学的过程。
3.2 学生的反思。教师除了要进行教学后反思,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是否达到要求,哪些是欠缺的,哪些是更新的知识,学生在反思中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