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化作业设计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化学作业改革,使新课程作业能够巩固和检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化、提高过程和方法,发展在体验和实践方面的功能。笔者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工作,提出了如何对新课程作业进行优化设计,对实际的化学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作业;设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业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实现知识再现的有效方式,是拓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架构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将知识技能内化为素质、提高学习能力的枢纽,也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学生自我评价与教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的作业使学生乐于去完成,从而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新课程背景下化学作业优化设计的迫切需要
事实上,孔老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中的“习”,除了包含练习、温习、补习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即“实习、实践”,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生活中去。例如我们在学游泳时,刚开始非常害怕,后来掌握了诀窍,学会了,结果父母带着天天往游泳池跑,为什么呢?看到自己会游泳了开心呗!按照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新课程作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巩固和检查功能,表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深化和提高功能,表现在体验和实践方面的体验和发展功能。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实践、发展的过程。用现代的教学观作指导,作业不只是教师指导下的独立学习,而且还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作业,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究、设计、讨论、实验、体验和交流等。因此,新课程下的化学作业应该是多元化的,能够架起师生间心灵和信息交流的桥梁,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部分。
二、多元化化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设计要体现实践性
化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化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化学的本质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师在设计能力型作业时,要体现化学学科特点,如动手实验、探究实验等实践性优化作业。化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强的应用性。学习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最能体现知识的实用和价值,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作业兴趣。教师可设计再现真实情境,设计出贴近生活,注重实践的化学作业。心理学表明,合适的学习情景能使学生全心地投入,从而挖掘其学习潜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树立大的学习观,注意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化学实践的机会。而且实践是知识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学习的本领还要到实践中去检验。
作业设计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化学2《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作业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作业设计:向学生提供几种电极材料、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等实验用品,并由学生准备各种水果蔬菜,启发学生课后自己设计原电池装置并进行各种尝试,使学生初步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要注意给学生思考空间,不要过多的限制学生。
评析:这个实验与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技能。特别是如何检验微弱电流的产生,有的同学用了音乐贺卡微电子芯片,有的用了发光二极管,课堂展示有声有色好不热闹。还有同学利用废耳机接上电极“听”电流声,更有同学用导线微触舌苔“品”电流,很能检验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才能。
(二)设计要体现综合性
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其目的是弱化学科强势,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实现学科教学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化学课程整合的特点,一是作为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化学在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之上,超越学科界限,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将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与渗透,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与关联。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多学科知识、多种方法与能力的,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情景作业。
作业设计二: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化学2《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作业设计目的:通过课外活动,增加对官能团概念的理解,认识乙醇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作业设计:课后阅读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1.小论文:调查酗酒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2.课后活动编课本剧酒后驾车;3.开辩论会,公款消费与中国酒文化。
评析:教师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指导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增强课外知识。这样的作业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作业完成后,在班级中进行评比,有设计奖、知识奖、表演奖、竞赛奖等。这样的作业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融合调查、表演、设计、辩论、论文写作等多学科门类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设计要体现创造性
创造是人类生活的源泉,在布置给学生基础知识巩固练习以外,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灵活多样的作业,为学生提供充裕的自由时间,让学生在乐学中获取知识,提高了技能,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面,从而在作业环节上全面、深入地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作业设计三: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化学2《元素周期律》。
作业设计目的: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指导学生制作元素周期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作业设计:在学习新课的基础上,从元素性质和结构的不同角度设计制作元素周期表。
评析:第二周,学生自带的成品五花八门。有直接按照通常元素周期表改造的,有制成可拉伸的,拉开可以展示完整的主族副族,收缩起来只展示主族。学生利用自制的教具兴致高涨,课堂其乐融融。有的同学从网上搜索相关化学网站下载了电子元素周期表,利用班级多媒体展现拓展了学生视野。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学生的未来,诸如此类的作业,无不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力空间。
(四)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改变“一刀切”的作业是落实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作业形式之一。为此我实施分层布置作业,对作业量、作业难度进行调整,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功、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依课改新理念结合学生等级评价,将作业的难易程度分为三组:A组为基础题,B组为变化题,C组为提高题。要求中下程度的学生和学困生只完成A组,中等生完成A、B两组,优等生完成A、B、C三组。这样从实际出发,既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解决了学困生“吃不消”、优生“吃不饱”的难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作业设计四: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化学1《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作业设计目的:分层次作业设计,巩固硫、氮等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作业设计:本章小结复习之前,可分层次布置作业如下:
A组:1.复习教科书,小结硫、氮元素存在哪些主要化合价。
2.结合教科书本章归纳整理部分硫、氮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分析理解不同元素相互间转化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
3.会书写有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形成知识网络。
B组:1.硫、氮元素存在哪些主要化合价?对应物质有哪些?实现不同价态元素间相互转化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2.教师给出可提供的药品清单,由学生设计不同价态互相转化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方案,师生对方案可行性进行评价,构建知识网络。
C组:1.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理解实现不同价态元素化合物相互转化关系的理论基础。
2.分小组实现探究: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明确实验方案实施的程序、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3.师生对方案可行性加以论证,实施实验方案,总结实验探究结论。
评析:分层次教学需要层次性地设计作业,优等生通过这一系列作业的练习有效地巩固知识,并形成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并提升能力;中等生有了奋斗的目标;学困生也可以体验成功。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实际上要表达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一个根本原则: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幸福美满的人生来自于学习和实践,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将《论语》中所讲的道理在自己生活中予以运用,我们每个人就都能得到人生中最大的幸福。优化作业设计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积极推进化学作业改革,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的新型作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不亦说乎”的学习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毛东海.化学新课程“定量实验”作业的设计与实施[J].化学教学,2008,(6).
[3]周广强.新课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关键词:新课程;作业;设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业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实现知识再现的有效方式,是拓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架构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将知识技能内化为素质、提高学习能力的枢纽,也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学生自我评价与教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的作业使学生乐于去完成,从而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新课程背景下化学作业优化设计的迫切需要
事实上,孔老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中的“习”,除了包含练习、温习、补习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即“实习、实践”,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生活中去。例如我们在学游泳时,刚开始非常害怕,后来掌握了诀窍,学会了,结果父母带着天天往游泳池跑,为什么呢?看到自己会游泳了开心呗!按照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新课程作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巩固和检查功能,表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深化和提高功能,表现在体验和实践方面的体验和发展功能。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实践、发展的过程。用现代的教学观作指导,作业不只是教师指导下的独立学习,而且还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作业,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究、设计、讨论、实验、体验和交流等。因此,新课程下的化学作业应该是多元化的,能够架起师生间心灵和信息交流的桥梁,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部分。
二、多元化化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设计要体现实践性
化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化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化学的本质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师在设计能力型作业时,要体现化学学科特点,如动手实验、探究实验等实践性优化作业。化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强的应用性。学习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最能体现知识的实用和价值,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作业兴趣。教师可设计再现真实情境,设计出贴近生活,注重实践的化学作业。心理学表明,合适的学习情景能使学生全心地投入,从而挖掘其学习潜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树立大的学习观,注意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化学实践的机会。而且实践是知识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学习的本领还要到实践中去检验。
作业设计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化学2《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作业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作业设计:向学生提供几种电极材料、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等实验用品,并由学生准备各种水果蔬菜,启发学生课后自己设计原电池装置并进行各种尝试,使学生初步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要注意给学生思考空间,不要过多的限制学生。
评析:这个实验与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技能。特别是如何检验微弱电流的产生,有的同学用了音乐贺卡微电子芯片,有的用了发光二极管,课堂展示有声有色好不热闹。还有同学利用废耳机接上电极“听”电流声,更有同学用导线微触舌苔“品”电流,很能检验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才能。
(二)设计要体现综合性
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其目的是弱化学科强势,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实现学科教学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化学课程整合的特点,一是作为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化学在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之上,超越学科界限,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将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与渗透,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与关联。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多学科知识、多种方法与能力的,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情景作业。
作业设计二: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化学2《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作业设计目的:通过课外活动,增加对官能团概念的理解,认识乙醇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作业设计:课后阅读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1.小论文:调查酗酒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2.课后活动编课本剧酒后驾车;3.开辩论会,公款消费与中国酒文化。
评析:教师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指导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增强课外知识。这样的作业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作业完成后,在班级中进行评比,有设计奖、知识奖、表演奖、竞赛奖等。这样的作业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融合调查、表演、设计、辩论、论文写作等多学科门类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设计要体现创造性
创造是人类生活的源泉,在布置给学生基础知识巩固练习以外,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灵活多样的作业,为学生提供充裕的自由时间,让学生在乐学中获取知识,提高了技能,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面,从而在作业环节上全面、深入地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作业设计三: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化学2《元素周期律》。
作业设计目的: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指导学生制作元素周期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作业设计:在学习新课的基础上,从元素性质和结构的不同角度设计制作元素周期表。
评析:第二周,学生自带的成品五花八门。有直接按照通常元素周期表改造的,有制成可拉伸的,拉开可以展示完整的主族副族,收缩起来只展示主族。学生利用自制的教具兴致高涨,课堂其乐融融。有的同学从网上搜索相关化学网站下载了电子元素周期表,利用班级多媒体展现拓展了学生视野。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学生的未来,诸如此类的作业,无不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力空间。
(四)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改变“一刀切”的作业是落实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作业形式之一。为此我实施分层布置作业,对作业量、作业难度进行调整,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功、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依课改新理念结合学生等级评价,将作业的难易程度分为三组:A组为基础题,B组为变化题,C组为提高题。要求中下程度的学生和学困生只完成A组,中等生完成A、B两组,优等生完成A、B、C三组。这样从实际出发,既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解决了学困生“吃不消”、优生“吃不饱”的难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作业设计四: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化学1《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作业设计目的:分层次作业设计,巩固硫、氮等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作业设计:本章小结复习之前,可分层次布置作业如下:
A组:1.复习教科书,小结硫、氮元素存在哪些主要化合价。
2.结合教科书本章归纳整理部分硫、氮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分析理解不同元素相互间转化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
3.会书写有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形成知识网络。
B组:1.硫、氮元素存在哪些主要化合价?对应物质有哪些?实现不同价态元素间相互转化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2.教师给出可提供的药品清单,由学生设计不同价态互相转化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方案,师生对方案可行性进行评价,构建知识网络。
C组:1.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理解实现不同价态元素化合物相互转化关系的理论基础。
2.分小组实现探究: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明确实验方案实施的程序、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3.师生对方案可行性加以论证,实施实验方案,总结实验探究结论。
评析:分层次教学需要层次性地设计作业,优等生通过这一系列作业的练习有效地巩固知识,并形成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并提升能力;中等生有了奋斗的目标;学困生也可以体验成功。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实际上要表达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一个根本原则: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幸福美满的人生来自于学习和实践,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将《论语》中所讲的道理在自己生活中予以运用,我们每个人就都能得到人生中最大的幸福。优化作业设计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积极推进化学作业改革,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的新型作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不亦说乎”的学习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毛东海.化学新课程“定量实验”作业的设计与实施[J].化学教学,2008,(6).
[3]周广强.新课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