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备考的重中之重,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是指导学生进行模式化结构写作,教学成效不显著。本文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教学策略作出探究。
关键词:任务驱动;作文;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30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第一次出现,其具有交际性、情境性、针对性、应用性等特性。此后,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的研究一直是高中语文备考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是指导学生进行模式化结构写作,教学成效不显著。教师简单地对写作规律进行展示,学生进行模仿,制约了作文课堂效率的提高。本文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教学策略作出探究。
一、学生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存在问题
(一)学生写作脱离任务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必须要完成题目情景中提出的任务,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话题分散,脱离情境与任务。这些作文有两种表现:一是完全脱离材料提供的情境。二是中途易辙,另起话题。无论是那一种,都违背了题目中围绕材料表明态度,阐述看法的要求。
(二)学生对话意识不强烈
大部分学生的文章都有同一特点:对话意识不够强烈。具体而言就是缺乏身份设定意识与读者意识,即根据题目情景设定:写作者是谁,写给谁看,要以什么语体表达什么内容。学生极易写成写成“自言自语”式的阐释型文章,围绕题目关键词写成一般议论文,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学生思辨性思维欠缺
学生平时缺少有效的思辨性思维写作训练,对写作素材仅停留记忆积累的层面,缺乏分析能力。一方面考场写作中,学生习惯套用常见的议论文格式,想以完整之结构、规范之行文获取高分。另一方面,在就事论事的过程中学生欠缺思辨性思维,导致文章分析议论简单粗暴,文章表达的观点肤浅,层次凌乱。
二、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教学,应该将研究的重点放到文章写作过程的行为规律上,要根据建构主义认识观,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共同的认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任务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合作讨论以完成对写作规律的感知,实现写作能力提高。
(一)创设教学情景,树立任务意识。
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情景,为抽象的写作知识提供一个形象的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唤醒、调动相关的认知经验,介入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具体的指引和启发,如在《学会对人物素材进行议论》一课中,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景“我们上周看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生活里也有一些人令我们特别感动,今天试着为他们写一段颁奖词”,随后就在这一情景之下组织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在这一情景下进行写作,学生相关的认知经历被唤醒、调动,激发了强烈表达欲望,同时明确了写作任务,有助于学生树立任务意识。
(二)组织合作探究,探索写作规律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教师组织小组讨论,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任务,进行思辨和权衡,抓住材料的最佳切入点进行议论。如在上述课例中,笔者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的身份是什么”“你的听众是那些人”“你要为谁进行颁奖”“他最感动你的事迹是那些”“在众多人中,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人作为颁奖对象”,教师站在写作者的角度介入学生写作思维过程进行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感知与归纳写作规律和方法。
(三)成果对比展示,进行多层次评价
教师进行成果展示,在《学会对人物素材进行议论》一课中,在学生完成任务后,笔者以两个学生作品为一组进行成果展示,接着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比较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一直在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来:要写得感人就需要叙述人物的动人(闪光)事迹,要写得深刻就需要用思辨型思维进行议论,要写得精彩就要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等多重对话中,获得多层次的评价,同时实现了对写作技巧的的获知,形成自己能理解和掌握的写作技巧。教师不仅尽可能地避免了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差异性的干扰,还可以利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进行规律和技巧的点拨,有助于学生树立对话意识与养成思辨型思维。
(四)布置修改任务,实现从理论到能力的转变
依照通过探索得知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检验、修改作品,强调写作方法,巩固学习成果。这是一个从归纳、感知规律到形成应用技巧的过程,使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形成预期的写作能力。教师帮助学生将自主探索得出的新概念、新规律与原有知识协调一致,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然后通过写作训练进行巩固,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上述课例中笔者布置了第二次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归纳出来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作品,学生作品有了极大的改善,实现从理论到能力的转变。
三、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策略的关键
(一)根据学生认知基础改编教材,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的任务是介入学生写作的过程,启发学生推敲出写作的规律,形成写作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必须先保证学生有话可讲,才能顺利地进入第一阶段的规律归纳。创设教学情境,使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在这一个情境中进行,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二)细化对知识点的解构,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和引导。
写作训练和探讨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者必须先要依据写作过程中的行为规律,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和引导。一方面在设置训练点的时候,教学者应该科学地分解知识点,按照“写什么——写准确——写精彩”的原则,由浅入深地安排好各个写作环节的学习目标,另外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成果展示的时候,必须要按照该环节的训练目标进行有倾向的作品选择,而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的方向也必须与该环节的训练目标吻合。
(三)避免直接展现,介入写作过程进行启发。
在任务驅动型材料作文教学中,教师的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复制知识。教师不能过早地展现结论,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写作规律,而是引导学生对具体情景下的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形成自己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图式,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本质上是写作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遵循认知从实践来,到实践中去的规律,依照认知深度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万扣.“三解”:任务驱动型写作升格指导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2):65-67.
[2]常文娟.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误区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8.
关键词:任务驱动;作文;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30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第一次出现,其具有交际性、情境性、针对性、应用性等特性。此后,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的研究一直是高中语文备考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是指导学生进行模式化结构写作,教学成效不显著。教师简单地对写作规律进行展示,学生进行模仿,制约了作文课堂效率的提高。本文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教学策略作出探究。
一、学生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存在问题
(一)学生写作脱离任务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必须要完成题目情景中提出的任务,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话题分散,脱离情境与任务。这些作文有两种表现:一是完全脱离材料提供的情境。二是中途易辙,另起话题。无论是那一种,都违背了题目中围绕材料表明态度,阐述看法的要求。
(二)学生对话意识不强烈
大部分学生的文章都有同一特点:对话意识不够强烈。具体而言就是缺乏身份设定意识与读者意识,即根据题目情景设定:写作者是谁,写给谁看,要以什么语体表达什么内容。学生极易写成写成“自言自语”式的阐释型文章,围绕题目关键词写成一般议论文,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学生思辨性思维欠缺
学生平时缺少有效的思辨性思维写作训练,对写作素材仅停留记忆积累的层面,缺乏分析能力。一方面考场写作中,学生习惯套用常见的议论文格式,想以完整之结构、规范之行文获取高分。另一方面,在就事论事的过程中学生欠缺思辨性思维,导致文章分析议论简单粗暴,文章表达的观点肤浅,层次凌乱。
二、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教学,应该将研究的重点放到文章写作过程的行为规律上,要根据建构主义认识观,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共同的认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任务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合作讨论以完成对写作规律的感知,实现写作能力提高。
(一)创设教学情景,树立任务意识。
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情景,为抽象的写作知识提供一个形象的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唤醒、调动相关的认知经验,介入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具体的指引和启发,如在《学会对人物素材进行议论》一课中,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景“我们上周看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生活里也有一些人令我们特别感动,今天试着为他们写一段颁奖词”,随后就在这一情景之下组织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在这一情景下进行写作,学生相关的认知经历被唤醒、调动,激发了强烈表达欲望,同时明确了写作任务,有助于学生树立任务意识。
(二)组织合作探究,探索写作规律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教师组织小组讨论,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任务,进行思辨和权衡,抓住材料的最佳切入点进行议论。如在上述课例中,笔者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的身份是什么”“你的听众是那些人”“你要为谁进行颁奖”“他最感动你的事迹是那些”“在众多人中,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人作为颁奖对象”,教师站在写作者的角度介入学生写作思维过程进行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感知与归纳写作规律和方法。
(三)成果对比展示,进行多层次评价
教师进行成果展示,在《学会对人物素材进行议论》一课中,在学生完成任务后,笔者以两个学生作品为一组进行成果展示,接着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比较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一直在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来:要写得感人就需要叙述人物的动人(闪光)事迹,要写得深刻就需要用思辨型思维进行议论,要写得精彩就要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等多重对话中,获得多层次的评价,同时实现了对写作技巧的的获知,形成自己能理解和掌握的写作技巧。教师不仅尽可能地避免了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差异性的干扰,还可以利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进行规律和技巧的点拨,有助于学生树立对话意识与养成思辨型思维。
(四)布置修改任务,实现从理论到能力的转变
依照通过探索得知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检验、修改作品,强调写作方法,巩固学习成果。这是一个从归纳、感知规律到形成应用技巧的过程,使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形成预期的写作能力。教师帮助学生将自主探索得出的新概念、新规律与原有知识协调一致,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然后通过写作训练进行巩固,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上述课例中笔者布置了第二次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归纳出来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作品,学生作品有了极大的改善,实现从理论到能力的转变。
三、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策略的关键
(一)根据学生认知基础改编教材,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的任务是介入学生写作的过程,启发学生推敲出写作的规律,形成写作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必须先保证学生有话可讲,才能顺利地进入第一阶段的规律归纳。创设教学情境,使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在这一个情境中进行,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二)细化对知识点的解构,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和引导。
写作训练和探讨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者必须先要依据写作过程中的行为规律,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和引导。一方面在设置训练点的时候,教学者应该科学地分解知识点,按照“写什么——写准确——写精彩”的原则,由浅入深地安排好各个写作环节的学习目标,另外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成果展示的时候,必须要按照该环节的训练目标进行有倾向的作品选择,而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的方向也必须与该环节的训练目标吻合。
(三)避免直接展现,介入写作过程进行启发。
在任务驅动型材料作文教学中,教师的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复制知识。教师不能过早地展现结论,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写作规律,而是引导学生对具体情景下的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形成自己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图式,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本质上是写作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遵循认知从实践来,到实践中去的规律,依照认知深度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万扣.“三解”:任务驱动型写作升格指导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2):65-67.
[2]常文娟.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误区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