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第六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文章,讲了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母亲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课文虽然内容简单,但是许多细节处的描写却耐人寻味,动人心弦。丰富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和朗读感悟的有力凭借。相信读过课文,孩子们会更懂亲情。本文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细小事情的叙述之中,是对于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深情的文章,情节简单,但情真意切。花美,情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为了能更好地让文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本课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个“情”字,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诵读,让真情在课堂教学中静静地流淌。
一、在朗读中唤醒真情
在指导朗读“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体验去品读。如“妈妈生病了,小女孩很难受,请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花瓣很漂亮,摸上去很舒服,闻起来也很香,谁愿意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想到这小小的花瓣能让妈妈高兴,小女孩的内心就充满幸福感,让我们怀着这种幸福感一起读这段话。”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孩子们的心灵恰如一泓清澈的池水,需要我们一颗激起的石子,以荡起他们感情的波浪,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这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虽然情节简单,但情真意切,所以我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去体验作者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在师生互动上,巧妙地使学生们进入了特点的情境中,形成强烈的“角色意识”,兴趣盎然地读书,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语文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将内化为自己的感受。
二、在品读中体验真情
在引导学生讨论小女孩摘花瓣的情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就是那位小女孩,告诉老师,你摘花瓣时动作为什么那么轻?”将学生带进多角度真情体验中,学生的情感随着文章的深入,发展到高潮阶段。也是情感线上的“导情”阶段,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结合到一起,发挥了强大的内驱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中之情已成为心中之情,此环节也正体现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一课程理念,师生敞开心灵世界,学生真的情感、思想都参与到了学习中去,在阅读中、表演中去碰撞、去丰富、去升华。在对话中迸发智慧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只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振。
三、在对话中享受真情
“想一想小女孩把花瓣送到母亲身边会怎么做?”“摸着这绒布一样的花瓣,闻着淡淡的清香,妈妈会说些什么呢?”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这里我把充分阅读的机会交给每一位学生,营造一个较大的阅读空间,安排充足的时间(3-5分钟)让每一个学生深入课文,接触文本,产生个性体验。有了充分的自读感悟,才会有精彩纷呈的多元化交流。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把自己阅读感悟到的说出来与大家共享,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为主,以朗读和感悟为主,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及时生成教学,以和谐、民主、深情的教学风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语文课一个“情”字,实现教师情、学生情、文本情的三情合一。
四、在想象中流淌真情
在教学第11自然段时,我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也有一盆这样的月季花,你会送给谁?又会对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的情感随着文章的深入,发展到高潮阶段。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结合到一起,发挥了强大的内驱力。在结束本课的教学时,学生仍然意犹未尽,很好地升华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真情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文本中,而是超越文本。更令我惊喜的是,在课后还有很多学生主动找我谈了他们对课文的感受,我相信有限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无限的情感体验,整个课堂内外都流淌着孩子们的一片片真情。
【作者简介】胡祥明(1974-),女,江苏宝应人,本科学历,江苏省宝应县叶挺桥小学小学高级职称。
一、在朗读中唤醒真情
在指导朗读“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体验去品读。如“妈妈生病了,小女孩很难受,请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花瓣很漂亮,摸上去很舒服,闻起来也很香,谁愿意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想到这小小的花瓣能让妈妈高兴,小女孩的内心就充满幸福感,让我们怀着这种幸福感一起读这段话。”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孩子们的心灵恰如一泓清澈的池水,需要我们一颗激起的石子,以荡起他们感情的波浪,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这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虽然情节简单,但情真意切,所以我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去体验作者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在师生互动上,巧妙地使学生们进入了特点的情境中,形成强烈的“角色意识”,兴趣盎然地读书,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语文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将内化为自己的感受。
二、在品读中体验真情
在引导学生讨论小女孩摘花瓣的情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就是那位小女孩,告诉老师,你摘花瓣时动作为什么那么轻?”将学生带进多角度真情体验中,学生的情感随着文章的深入,发展到高潮阶段。也是情感线上的“导情”阶段,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结合到一起,发挥了强大的内驱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中之情已成为心中之情,此环节也正体现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一课程理念,师生敞开心灵世界,学生真的情感、思想都参与到了学习中去,在阅读中、表演中去碰撞、去丰富、去升华。在对话中迸发智慧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只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振。
三、在对话中享受真情
“想一想小女孩把花瓣送到母亲身边会怎么做?”“摸着这绒布一样的花瓣,闻着淡淡的清香,妈妈会说些什么呢?”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这里我把充分阅读的机会交给每一位学生,营造一个较大的阅读空间,安排充足的时间(3-5分钟)让每一个学生深入课文,接触文本,产生个性体验。有了充分的自读感悟,才会有精彩纷呈的多元化交流。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把自己阅读感悟到的说出来与大家共享,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为主,以朗读和感悟为主,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及时生成教学,以和谐、民主、深情的教学风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语文课一个“情”字,实现教师情、学生情、文本情的三情合一。
四、在想象中流淌真情
在教学第11自然段时,我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也有一盆这样的月季花,你会送给谁?又会对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的情感随着文章的深入,发展到高潮阶段。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结合到一起,发挥了强大的内驱力。在结束本课的教学时,学生仍然意犹未尽,很好地升华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真情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文本中,而是超越文本。更令我惊喜的是,在课后还有很多学生主动找我谈了他们对课文的感受,我相信有限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无限的情感体验,整个课堂内外都流淌着孩子们的一片片真情。
【作者简介】胡祥明(1974-),女,江苏宝应人,本科学历,江苏省宝应县叶挺桥小学小学高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