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农村中学学生写作能力整体弱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在农村中学进行新一轮的作文改革是新一轮课改在农村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注重生活积累,回归文本阅读,加强作文训练,突出作文指导,在创新中注重传统的继承与回归,是农村初中作文改革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农村;作文;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A
作文素质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提高人们对作文的认识,提高作文教学在人的成长中应有的地位,以对学生终生有益为基础、主动发展学生作文素质为目的,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基于此,平时作文教学就应注重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应该注重生活积累,回归文本阅读,加强作文训练,突出作文指导。
一、改变浮躁的教学目的,转变作文教学观念
应试教育下,作文教学的“假、大、空”和“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捷径大行其道。新课改下,作文形式越来越活,越来越接近学生心理,越来越尊重学生的写作过程中的深层心理活动,但是,话题作文在各地考试中大泛滥,在一定程度上使套题达到登峰造极、真假难辨的地步,这种考法也暴露出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浮躁的作风。没有生活的发现,忽视知识的积累,漠视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怎能有好的文章?传统作文教学对学生审题、拟题、扣题等写作能力的训练不应该予以抛弃,而话题作文的降低难度、增大兴趣和让学生有话说的做法在平时教学中也应予以推广。创新只有与继承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二、强化生活积累,回归文本阅读
(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教育名言已经得到了我们语文教育同行的普遍认同。其实,叶老早就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面对这些至理名言,我时常感到我们的学生的悲哀!迫于升学的压力,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都因升学的压力而无情的隔在他们的身外。难怪学生写起作文来,常常感到无从下笔。他们不是饱尝搜肠刮肚之苦,就是显露捉襟见肘之窘。这个道理很简单:生活是作文之源。无源头活水,哪来鲜活的作文?这种现象正好验证了叶老的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其实,切断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不只是阻截了作文之源,而且失去了生活对学生作文的现实关照,因而导致脱离实际、无病呻吟的作文四处泛滥。没有了真实的生活气息,何来生活气息浓郁的作文呢?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更是独特生命的旗帜。学生的生活是千差万别的,对生活的体验也是千差万别的,文章的题材和语言怎能是千遍一律的呢?
作文教学中教师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研究和实践,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让学生写反映生活的作文。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从生活出发就要从人出发,张扬独特的生命,突现鲜明的个性。我们作文教学最大的不足就是生活积累的不足,没有从生活出发来关照学生的作文,从生命的高度来关照学生的写作,这是造成当今学生作文“假、大、空”现象的根本原因。
(二)以文为本,重视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是密切的。没有阅读就没有作文。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习语言。阅读也是运用,当然也有理解、有思想等等其他的东西,但运用是应该得到充分重视的,唯此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但现在的课堂教学,较多地存在架空性赏析,以及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后,过多引导学生在影视屏幕上“读”文章而弱化文本阅读等种种错误做法,甚至还出现了置课文本身不顾,而急于“研究”跟其他知识领域的联系的所谓“研究性学习”。诸如此类的舍本逐末的做法,又怎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呢?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坚持引导学生从文字出发,学会欣赏“细节”,以逐步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
三、加强作文训练,突出作文指导
尽管我们的教学大纲中有较为明确的作文教学目标,但是它并没有成为教师的行动指南,我们的教师只能唯高考、中考是瞻,你考什么,我们就练什么。结果,学生考场上写出来的作文只能让人大失所望。其实,针对考试而训练作文的做法就是实用主义的一种表现,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老师平时就是这样训练学生作文的。学生作文没有了扎实的基础训练,又怎能建起高楼大厦?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没有把精力花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基本功的训练上面。其实,只要我们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注重人格的熏陶和培养,引导他们热爱自然、关注社会……那么,考试作文,何怕之有?
当然,造成作文教学现状不佳的原因很多,责任并非都由语文教师来负,因为任何教育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我们希望作文训练能让学生尽快地从应试教育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多亲近自然,多接触社会;全社会都来营造读书的氛围,我们语文教师不但要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还要多给他们介绍一些好书;语文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语言的积累;教师要想方法让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让作文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我想,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农村中学的作文改革也一定能结出累累硕果。
(编辑:陈岑)
【关键词】农村;作文;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A
作文素质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提高人们对作文的认识,提高作文教学在人的成长中应有的地位,以对学生终生有益为基础、主动发展学生作文素质为目的,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基于此,平时作文教学就应注重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应该注重生活积累,回归文本阅读,加强作文训练,突出作文指导。
一、改变浮躁的教学目的,转变作文教学观念
应试教育下,作文教学的“假、大、空”和“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捷径大行其道。新课改下,作文形式越来越活,越来越接近学生心理,越来越尊重学生的写作过程中的深层心理活动,但是,话题作文在各地考试中大泛滥,在一定程度上使套题达到登峰造极、真假难辨的地步,这种考法也暴露出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浮躁的作风。没有生活的发现,忽视知识的积累,漠视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怎能有好的文章?传统作文教学对学生审题、拟题、扣题等写作能力的训练不应该予以抛弃,而话题作文的降低难度、增大兴趣和让学生有话说的做法在平时教学中也应予以推广。创新只有与继承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二、强化生活积累,回归文本阅读
(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教育名言已经得到了我们语文教育同行的普遍认同。其实,叶老早就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面对这些至理名言,我时常感到我们的学生的悲哀!迫于升学的压力,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都因升学的压力而无情的隔在他们的身外。难怪学生写起作文来,常常感到无从下笔。他们不是饱尝搜肠刮肚之苦,就是显露捉襟见肘之窘。这个道理很简单:生活是作文之源。无源头活水,哪来鲜活的作文?这种现象正好验证了叶老的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其实,切断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不只是阻截了作文之源,而且失去了生活对学生作文的现实关照,因而导致脱离实际、无病呻吟的作文四处泛滥。没有了真实的生活气息,何来生活气息浓郁的作文呢?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更是独特生命的旗帜。学生的生活是千差万别的,对生活的体验也是千差万别的,文章的题材和语言怎能是千遍一律的呢?
作文教学中教师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研究和实践,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让学生写反映生活的作文。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从生活出发就要从人出发,张扬独特的生命,突现鲜明的个性。我们作文教学最大的不足就是生活积累的不足,没有从生活出发来关照学生的作文,从生命的高度来关照学生的写作,这是造成当今学生作文“假、大、空”现象的根本原因。
(二)以文为本,重视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是密切的。没有阅读就没有作文。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习语言。阅读也是运用,当然也有理解、有思想等等其他的东西,但运用是应该得到充分重视的,唯此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但现在的课堂教学,较多地存在架空性赏析,以及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后,过多引导学生在影视屏幕上“读”文章而弱化文本阅读等种种错误做法,甚至还出现了置课文本身不顾,而急于“研究”跟其他知识领域的联系的所谓“研究性学习”。诸如此类的舍本逐末的做法,又怎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呢?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坚持引导学生从文字出发,学会欣赏“细节”,以逐步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
三、加强作文训练,突出作文指导
尽管我们的教学大纲中有较为明确的作文教学目标,但是它并没有成为教师的行动指南,我们的教师只能唯高考、中考是瞻,你考什么,我们就练什么。结果,学生考场上写出来的作文只能让人大失所望。其实,针对考试而训练作文的做法就是实用主义的一种表现,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老师平时就是这样训练学生作文的。学生作文没有了扎实的基础训练,又怎能建起高楼大厦?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没有把精力花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基本功的训练上面。其实,只要我们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注重人格的熏陶和培养,引导他们热爱自然、关注社会……那么,考试作文,何怕之有?
当然,造成作文教学现状不佳的原因很多,责任并非都由语文教师来负,因为任何教育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我们希望作文训练能让学生尽快地从应试教育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多亲近自然,多接触社会;全社会都来营造读书的氛围,我们语文教师不但要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还要多给他们介绍一些好书;语文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语言的积累;教师要想方法让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让作文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我想,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农村中学的作文改革也一定能结出累累硕果。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