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商之旅,文化之旅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i243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无利不起早的商人,在封建社会中总是成为小人的代名词。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曾经这般低下;“商人重利轻离别”,商人的形象又是如此薄情。人们往往只看到商人的口吐莲花、长袖善舞、觥筹交错,却有意识地忽略了他们百炼成钢的艰辛,忘了他们创造的财富,也落在同一片土地上,可以绵延四方,泽被后人;忘了他们也可以是爱财却取之有道的君子。
  储吉旺的《商旅》,则以大笔力为商人正名:“当年孔子提倡读书,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经商办企业自然没有这么个高大上的目标,但商天下就是利天下,也即利国、利民、利自己发展的‘三利’。有此‘三利’企业方能长久发展。”
  这番胸襟格局,早已跳出了单纯做买卖的商人行列。在这本书中,储吉旺既记录与回顾了自己的行商之旅,更是有意识地为新时代的商人树立标杆。他行商却不仅仅只是言商,而是将商业行为与儒学结合在了一起——“商行天下,利义有情”。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章若没有文采,不能流传很远;而企业若是没有文化,也难以立足久远。储吉旺对此心怀恻恻。作为一个商人,他心心念念自然是如何让企业“做大做强”。“做大做强”暗含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做久”。“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样的企业,不过是一时的烈火烹油;而但凡一个企业要站得稳,它的根脉必须要深。这根脉就是企业文化。储吉旺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他在《商旅》中说:“做一个百年企业,是人们的理想。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其实只是个幻想。然而百年的庙宇和教堂却是一个存在的事实。尽管‘文革’可以将百年、千年的庙宇教堂一时砸烂,踏平。但‘文革’一过,它们却又会在原地挺立而起。这应该就是文化独特的耐久的力量。”
  一个企业的文化并非是孤立存在的空中楼阁。它不能超越于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之外闭门造车。储吉旺对此颇有心得:“学点儒、释、道、法的文化精髓,对经商办企业大有益处。”当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自己当下的经商实践结合起来的时候,碰撞出了灿烂的火花。这些火花闪耀于《商旅》一书中,随文可见。
  文章讲究“风骨”,这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其实在《商旅》一书中,不妨将“风骨”拆解开细读。其骨架是储吉旺的经商之旅,是硬朗的事实,一字一句,不可变动分毫;而叙述中体现出的,则是他的风采。这些风采来源于他独特的经历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思考的融合。他利用散文、随笔、诗歌这些文体的轻便与灵动的特点,采用接近日常语言的散体文句,藉由描写、叙述的手法,写下自己所见到的景、物、人、事,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在用字遣词上精挑细选、不落俗套,并在讲究文章结构的同时,运用各种文学技巧。例如:创造有吸引力的开场;剪裁段落宛如铺陈层次有序的故事情节,掌握适当的节奏以制造生动的氛围之后才画下耐人寻味的句号等等。
  当然,这本书之所以动人,更在于文章背后的精气神儿,那就是“百年企业志久远”。在这份精气神儿的支撑下,储吉旺的特质、性情、处境就不再囿于他个人的足迹,而是成为了许许多多为创业创新而苦苦努力着的奋斗者的普遍写照。他的喜怒哀乐,他的不甘心与不服气,害羞与尴尬,骄傲与固执,都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翻阅这本书时,我常会想起民国时期著名诗人邵洵美。邵洵美特意将自己的书房布置成沙龙,供朋友们聚会,他还发文呼吁:“但愿我国诸交际领袖,把麻将扑克的约会,易为文学的谈话。”邵洵美自己首先做起了“沙龙先生”。从而让他家的文艺沙龙成了当年中国不多的“文艺客厅”之一。与上海曾朴的真善美书店,北平林徽因家中的“太太客厅”齐名。为引来更多的企业家尊孔读孔,特地在其公司大门口的显目位置建起了一座孔子纪念亭,内树孔子铜像,纪念亭门柱上镌刻的联云:“人间有道德,尊孔即文章。”
  《商旅》就是一个文化沙龙,储吉旺用文字分享、传达他的心得与感悟。他并不讳言“利”字,只是他所强调的利,是大利——“利国、利民、利自己”。这三利并不冲突;或者说,只有这三者结合得恰到好处,企业才能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而文化正是他找到的将这三者凝聚在一起的内核。所以,他写的是经商之旅,亦是文化之旅。
其他文献
我以美好透明的话语  犹如用丝绸围巾  包裹我的生命,  当我如今打开它们  我无法辨认  我那陈旧的热情。  所有陈旧的诱惑都在市场上  被展开,  我不愿购买  任何东西。  如今,当傍晚铺展  我们的后背弯曲得很低。  对于我,就连一点快乐  也沉重得难以承受。
期刊
星期六下午,我终于走进栽满街道梧桐树的小城,面对小城,我又想起乡下的那些树,因为乡下是树的王国,树永远点缀着乡下人每一颗炽热的心,对于树的品种以及树的名字,我都能依次罗列出一大串,具有珍贵和普通的树。站在任何角落,近处或者远处,树连着树就变成一片碧波荡漾的林海。我想,只要有树的地方,必定是充满善意的地方。  树在我眼里,给我展示出冬天的崇高景象。树在我心里,永远盛开着生命花朵,是人在旅途中前进不止
期刊
陈集益的小说被很多人称为是先锋性的写作,我知道这是非常高的褒奖,但我对先锋性一直保持审慎的态度,因为先锋性自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潮之后,逐渐变成了一个流行词,或者说成为了一顶廉价的高帽子,但凡要表扬一位作家或一篇作品有新意,马上就会送上“先锋性”的高帽子,而先锋性的内涵和意义则越来越空洞化,它往往演变为一个可怜的含义:与80年代新潮小说有相似之处。我不希望人们是这样来看陈集益的小说的。说实在的
期刊
高堂东溶的诗越发“自知”了。  从高堂先生近日发我的一组20首诗中,我仿佛看见的是那个唐代叫王维的诗人。脑海中依稀浮现《终南别业》中这位先贤的自语: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高堂就把自己的身形,叠印在这样一幅画面里,但他已经不是古时候那个人。  同样“中岁好道”的高堂东溶,在佛的身边也是“兴来每独往”,笔记父母,笔记
期刊
所有的岩石,都曾被流水反复切割  所有的人,都曾被生活的流水  反复切割  在峡谷里,天空蓝,湖水绿  石头有一颗滚烫的心  风吹过来  红砂岩与黄土紧紧拥在一起  风吹过来,仰望的人与热泪紧紧拥在一起
期刊
这一天,站在边缘,看见雪水在没有草的草原上流淌,地面荒芜,去年的牧草枯竭,无数细流,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到哪里去,失去方向般的汇聚与分流,整个草原都在流动,波光闪闪,停泊于一片无边、明亮的汪洋中。早春的气息,如同尘土四处飞扬却无法看见,如同俄国诗人勃洛克的诗句:“我的故乡,有着最为广阔的快乐和忧伤,像一些公开的秘密,到处传唱。”  在这样的季节中,曾发生过两件事,皆与情感有关,是青春事件的之一与之
期刊
雪停之后,西天山轮廓清晰,浑身雪白地绵延纵深,一直延伸至远方成为一片模糊的淡雾,伸向中亚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处于另一片遥远且近的天空下。  出伊宁市,经过巴依托海、雅玛图、特克斯大坂——诸如此类地名,一些音译古语(印欧语、突厥语),一些来自少数民族语,如同萨满吐出的咒语,撒落河谷任意一片土地——一路山川河流,就到了昭苏县。昭苏县虽与伊宁市相距不过200余公里,却比伊宁市寒冷,西汉时期,乌
期刊
董事长  咸菜、咸笋、咸洋芋、咸冬瓜  是他和夫人没有客人时下饭的重头戏  烤咸菜、烤咸笋、烤咸洋芋,他说用煤气烤,真有点心疼  他叫供应部买来一台装有轮子的移动灶  让小食堂员工去木工组捡些边角料  这样,一年又一年烧烤着岁月的圆圈  出差外地城市,他乘公交车,很少打的  让整个城市摇晃着他白发的年龄  还是上个月初,他晨起读书,坐在床沿上  突然听见“嘎”一声,眠床杠断了。他叫总务找人修理  
期刊
用一场陈旧的雨和眼睛  淹没一无所有的远方和故乡  风听着 一张白纸也听着  忧伤是五月额头上的一枚黑痣  纸上的几行字像姐妹们的哭泣  你亲吻着每一块石头  墨绿色的长裙  是五月遗失的新娘  海上的婚礼是黄昏里的  一座光着身子的山城之门  船尾 你把五月抱在怀里  火车一趟趟地把你的清梦惊醒  一场陈旧的雨就是一盏灯光敲门  像心上人的潮湿的眼神  在清水无尘的岁月里  洗净——  天空
期刊
岁 月  远离门,远离地平线  风吹落在水面  钟声扑溅在树林  遮住光芒  桌子沉默  我捕捉着尘埃  想听明白你的话语  雪  我们习惯于站在岸上  去理解一条河  或一个季节  那个等待的人  在窗前一晃  在第二扇窗出现之前  记忆和想象  潜流于冰层之下  他是个看雪的人  在季节的尽头等候  从一出生  就学会了这个姿态  雪不期而至  从如此遥远的高处  它们解下翅膀  开始飞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