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一样话百样说”,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但表达的语用效果却大相径庭。所以说:“修辞活动就是同义手段的选择活动,修辞是同义手段的选择规则的总和。” “同义手段是对零度形式偏离的结果。被视为零度的语言形式是规范的、没有修辞色彩的语言形式其交际效果也是零度的。” 委婉语和它所替代的零形式属于同义手段,但委婉语在语义上比其对应的零形式多了一层曲折,在传递的信息量上也多了一些负载的含义,委婉语常常能体现说写者对其所谈论事物的态度。
【关键词】委婉语;修辞;策略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11-02
1 什么是委婉语
笔者对委婉语定义如下:委婉语是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制约或作用下,为适应社会文化传统规范、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的心理需要,表达者不直言其事或直说本意,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语言手段或言语手段来替代或转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
2 委婉语的特性
2.1 时代性:束定芳指出“委婉语具有‘新陈代谢’的特点,而且更新速度相当之快。” Hugh Rawon指出,委婉语在很大程度上要受两大规律的支配,一是“格雷什姆规律”二是“更新规律”所谓Gresham’s law,原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即在货币流通过程中,软钞最终会将硬通货挤出流通领域。Rawon认为,语言意义变化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个词如果有“好的意义”或“中性的意义”,也有“坏的意义”,那么这种“坏的意义”最终将“好的意义”排挤出去。所谓更新规律,就是一个词在作为委婉语使用后,过了一段时间又失去了委婉的色彩,人们又开始避免使用它,创制新的委婉语。Rawson提出的这两个规律,对我们深刻认识委婉语现象,从而探索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我们可以从许多委婉语的产生和消亡的过程中,看到这两大规律的作用。
2.2 间接性:李国南指出,委婉语的特殊功能在于把这种(禁忌语与所指的)语义关系有效地加以曲折化,表现为两个三角形如下:
S2通过T与S1建立联系,而后再由S1通过T与R建立联系,于是“符号”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就多了一层曲折,达到了委婉的目的。
3 委婉语的构成方式
要想实现委婉,有以下几种手段:
3.1 语音手段
3.1.1 谐音:即利用谐音双关构成的委婉语,如“失心疯”、“瘾君子”。
3.1.2 改音:渔民们因“箸”和“住”同音,为避免不吉利,将“箸”改成“筷子”;因“舌”在广东话里跟“蚀”同音,生意人忌讳折本、蚀本,把“猪舌”改成“猪猁”等。
3.2 语义手段
3.2.1 模糊语义:“意思”、“那个”、“关系”、“事”、“方便”等意义比较模糊的词语常常用来代替意思不雅的具体词语。
①不过说真的,不用什么大礼,意思意思就行了。(大家说汉语——高级汉语口语)
②说起来我们一进大学就认识了,但真正有那层意思,是上大学四年级以后的事。(《高级汉语口语》上册)
③我觉得跟团游适合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大家说汉语——高级汉语口语)
3.2.2 语义扬升:城市美容师、家政服务员、经济舱(飞机的三等舱)、单身贵族等。
3.2.3 降格陈述
遇难(代指死亡)
多喝了两杯(喝醉了)
腿脚不太灵便(腿瘸)
3.3 修辞手段
3.3.1 隐喻:隐喻是委婉表达中常用的方式,不论是狭义委婉语还是广义的委婉表达方式,隐喻都是主要的构造手段。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这里用“以颈血溅大王”代替“我将和你拼命”这种直白的说法。《三国演义》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写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则是用“会猎”代替“打仗”。
3.3.2 用典和熟语:“白素贞断桥遇许仙,杜十娘爱上李干先,李香君爱上侯方域。看球的支持英格兰。这叫四大不开眼。”(新京报2007.11.23)这里用了三个典故,同时还使用了比兴的修辞方式,婉讽英格兰输球,让铁杆球迷大失所望。
现在很多典故已经纳入了熟语的行列。比如“败走麦城”比喻失败,“徐庶进曹营”比喻缄默,“周瑜打黄盖”比喻两厢情愿。
3.3.3 双关
(1)语义双关:“那灶里的火,封牢了,莫燃起来烧了屋。乡里,比不得城里。”(水运宪《雷暴》)此句表面意思是嘱咐人看好屋子,不要失火烧了房子。实际上是警告两个青年人要把握好交往的分寸,不要做出格的事。
(2)谐音双关:史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是蒯通规劝韩信叛变的话。劝人叛变,不方便明说,所以蒯通采取了这种旁敲侧击的方式,“相君之背”的“背”表面意思是后背,实际指的是“背叛”的意思。
古代的诗词也常用谐音双关,用来委婉地表达爱情和相思之情。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3.4 语用手段
语用委婉:语用委婉实际上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索振羽在《语用学教程》中“提到以言行事,直接的表达方式的话语礼貌程度差,间接表达的话语更有礼貌。”所以为了礼貌的需要,表达者常常采用迂回陈述的办法,所谓迂回陈述,就是用拐弯抹角的方法来陈述事实。例如,一次在汉语课堂上一个留学生听写汉字时写的非常不好,老师用“你需要努力了。”来代替“你写的很差。” “你需要努力了”委婉地表达出了对学生现状的不满,能使学生领会教师的意思又不至于损伤学生的面子。
钟晓在他的文章中引用了两个很好的语用委婉的例子。
例一:小男孩A在欺负小女孩B,正好这时A和B的母亲都看见了。A的母亲说:“真对不起,我的儿子太顽皮了。”B的母亲说:“男孩就是男孩。”女孩母亲的意思是男孩都很淘气,但是用了上述迂回的表达则显得更礼貌谦让。
例二:A:我想贝鲁特在秘鲁,是吗?
B:我想,那罗马就在罗马尼亚了。
B没有直接否定A,我们需要通过推导来了解其中的会话含义,语言多了一层曲折,显得更幽默。类似的例子又如问价钱用“你的裙子真漂亮,一定很贵吧?”就比“你的裙子多少钱?”委婉。A说:“我们今天晚上去看电影吧。”B说:“我的作业还没做完呢。”B的意思是委婉的拒绝。两个人一起爬山,其中一个说:“你累了吗?我们休息一会儿吧。”这是情况多半是说话人自己累了,在提出一种请求。“茶凉了,我再给你添点儿热茶吧。”“要不中午留下来吃个便饭吧。”这些话要根据语境来判断具体的含义,有些时候可能是在下逐客令。
4 结语
委婉语在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不管是日常交际,还是新闻报导,商贸洽谈,都少不了委婉语的身影。它是人们交际的润滑剂,能够满足人趋吉避凶、求雅、求美、自尊、尊他等各种心理需要。但目前为止,关于委婉语的研究尚不充分,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语言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尹群.汉语委婉语与其他语言替代现象的区别[J].语文研究,2007年第4期
[3] 尹群,潘文.论汉语委婉语词的构造机制[J].语言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4] 尹群.论汉语委婉语的时代变异.修辞学习[J].2003年第2期
[5] 徐宜良.委婉语的语境制约与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7期
[6] 徐采霞.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版),2004年第2期
[7] 刘萍.论汉语委碗语的语义衍生途径[J].修辞学习,2001年第5期
[8] 邢欣.试说委婉语的表达方式[J].修辞学习,1999年第2期
[9] 李军华.关于委婉语的定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第28卷第4期
[10] 李军华.汉语委婉语的社会文化构成及语用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11] 徐莉娜.跨文化交际中的委婉语解读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9期
[12] 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1989年第3期
[13] 常敬宇.语用对句法句式的制约[J].语文研究,2000年第1期
【关键词】委婉语;修辞;策略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11-02
1 什么是委婉语
笔者对委婉语定义如下:委婉语是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制约或作用下,为适应社会文化传统规范、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的心理需要,表达者不直言其事或直说本意,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语言手段或言语手段来替代或转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
2 委婉语的特性
2.1 时代性:束定芳指出“委婉语具有‘新陈代谢’的特点,而且更新速度相当之快。” Hugh Rawon指出,委婉语在很大程度上要受两大规律的支配,一是“格雷什姆规律”二是“更新规律”所谓Gresham’s law,原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即在货币流通过程中,软钞最终会将硬通货挤出流通领域。Rawon认为,语言意义变化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个词如果有“好的意义”或“中性的意义”,也有“坏的意义”,那么这种“坏的意义”最终将“好的意义”排挤出去。所谓更新规律,就是一个词在作为委婉语使用后,过了一段时间又失去了委婉的色彩,人们又开始避免使用它,创制新的委婉语。Rawson提出的这两个规律,对我们深刻认识委婉语现象,从而探索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我们可以从许多委婉语的产生和消亡的过程中,看到这两大规律的作用。
2.2 间接性:李国南指出,委婉语的特殊功能在于把这种(禁忌语与所指的)语义关系有效地加以曲折化,表现为两个三角形如下:
S2通过T与S1建立联系,而后再由S1通过T与R建立联系,于是“符号”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就多了一层曲折,达到了委婉的目的。
3 委婉语的构成方式
要想实现委婉,有以下几种手段:
3.1 语音手段
3.1.1 谐音:即利用谐音双关构成的委婉语,如“失心疯”、“瘾君子”。
3.1.2 改音:渔民们因“箸”和“住”同音,为避免不吉利,将“箸”改成“筷子”;因“舌”在广东话里跟“蚀”同音,生意人忌讳折本、蚀本,把“猪舌”改成“猪猁”等。
3.2 语义手段
3.2.1 模糊语义:“意思”、“那个”、“关系”、“事”、“方便”等意义比较模糊的词语常常用来代替意思不雅的具体词语。
①不过说真的,不用什么大礼,意思意思就行了。(大家说汉语——高级汉语口语)
②说起来我们一进大学就认识了,但真正有那层意思,是上大学四年级以后的事。(《高级汉语口语》上册)
③我觉得跟团游适合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大家说汉语——高级汉语口语)
3.2.2 语义扬升:城市美容师、家政服务员、经济舱(飞机的三等舱)、单身贵族等。
3.2.3 降格陈述
遇难(代指死亡)
多喝了两杯(喝醉了)
腿脚不太灵便(腿瘸)
3.3 修辞手段
3.3.1 隐喻:隐喻是委婉表达中常用的方式,不论是狭义委婉语还是广义的委婉表达方式,隐喻都是主要的构造手段。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这里用“以颈血溅大王”代替“我将和你拼命”这种直白的说法。《三国演义》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写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则是用“会猎”代替“打仗”。
3.3.2 用典和熟语:“白素贞断桥遇许仙,杜十娘爱上李干先,李香君爱上侯方域。看球的支持英格兰。这叫四大不开眼。”(新京报2007.11.23)这里用了三个典故,同时还使用了比兴的修辞方式,婉讽英格兰输球,让铁杆球迷大失所望。
现在很多典故已经纳入了熟语的行列。比如“败走麦城”比喻失败,“徐庶进曹营”比喻缄默,“周瑜打黄盖”比喻两厢情愿。
3.3.3 双关
(1)语义双关:“那灶里的火,封牢了,莫燃起来烧了屋。乡里,比不得城里。”(水运宪《雷暴》)此句表面意思是嘱咐人看好屋子,不要失火烧了房子。实际上是警告两个青年人要把握好交往的分寸,不要做出格的事。
(2)谐音双关:史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是蒯通规劝韩信叛变的话。劝人叛变,不方便明说,所以蒯通采取了这种旁敲侧击的方式,“相君之背”的“背”表面意思是后背,实际指的是“背叛”的意思。
古代的诗词也常用谐音双关,用来委婉地表达爱情和相思之情。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3.4 语用手段
语用委婉:语用委婉实际上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索振羽在《语用学教程》中“提到以言行事,直接的表达方式的话语礼貌程度差,间接表达的话语更有礼貌。”所以为了礼貌的需要,表达者常常采用迂回陈述的办法,所谓迂回陈述,就是用拐弯抹角的方法来陈述事实。例如,一次在汉语课堂上一个留学生听写汉字时写的非常不好,老师用“你需要努力了。”来代替“你写的很差。” “你需要努力了”委婉地表达出了对学生现状的不满,能使学生领会教师的意思又不至于损伤学生的面子。
钟晓在他的文章中引用了两个很好的语用委婉的例子。
例一:小男孩A在欺负小女孩B,正好这时A和B的母亲都看见了。A的母亲说:“真对不起,我的儿子太顽皮了。”B的母亲说:“男孩就是男孩。”女孩母亲的意思是男孩都很淘气,但是用了上述迂回的表达则显得更礼貌谦让。
例二:A:我想贝鲁特在秘鲁,是吗?
B:我想,那罗马就在罗马尼亚了。
B没有直接否定A,我们需要通过推导来了解其中的会话含义,语言多了一层曲折,显得更幽默。类似的例子又如问价钱用“你的裙子真漂亮,一定很贵吧?”就比“你的裙子多少钱?”委婉。A说:“我们今天晚上去看电影吧。”B说:“我的作业还没做完呢。”B的意思是委婉的拒绝。两个人一起爬山,其中一个说:“你累了吗?我们休息一会儿吧。”这是情况多半是说话人自己累了,在提出一种请求。“茶凉了,我再给你添点儿热茶吧。”“要不中午留下来吃个便饭吧。”这些话要根据语境来判断具体的含义,有些时候可能是在下逐客令。
4 结语
委婉语在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不管是日常交际,还是新闻报导,商贸洽谈,都少不了委婉语的身影。它是人们交际的润滑剂,能够满足人趋吉避凶、求雅、求美、自尊、尊他等各种心理需要。但目前为止,关于委婉语的研究尚不充分,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语言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尹群.汉语委婉语与其他语言替代现象的区别[J].语文研究,2007年第4期
[3] 尹群,潘文.论汉语委婉语词的构造机制[J].语言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4] 尹群.论汉语委婉语的时代变异.修辞学习[J].2003年第2期
[5] 徐宜良.委婉语的语境制约与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7期
[6] 徐采霞.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版),2004年第2期
[7] 刘萍.论汉语委碗语的语义衍生途径[J].修辞学习,2001年第5期
[8] 邢欣.试说委婉语的表达方式[J].修辞学习,1999年第2期
[9] 李军华.关于委婉语的定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第28卷第4期
[10] 李军华.汉语委婉语的社会文化构成及语用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11] 徐莉娜.跨文化交际中的委婉语解读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9期
[12] 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1989年第3期
[13] 常敬宇.语用对句法句式的制约[J].语文研究,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