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惊艳于古琴,赴扬州打工学艺
“他”就是徐亚冲。徐亚冲出生在河南省兰考县徐场村,父亲徐雨顺是个木匠。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能好好读书,过上和祖辈不一样的生活。然而,从小喜欢音乐的徐亚冲,16岁初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拮据就辍学了。他不想子承父业做木匠,后来,就独自前往上海,在一家电子厂做洗手机屏幕玻璃的工作。打工之余,徐亚冲便以音乐为伴,常常在宿舍里吹笛子,工友们听得如醉如痴,都说他是塊搞音乐的料。
2008年8月8日,徐亚冲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直播时,一段音乐飘然而至,悠然、空灵,扣人心弦。原来,那是由一张古琴演奏出的。他当时就被那清越、婉转的琴声惊艳到了。虽然,那时老家也有人做古琴,但没想到声音那么好听,他当时就有了去研究古琴的冲动。
徐亚冲出生的村子里,虽然有几个生产民族乐器的作坊,但几乎没人会弹古琴。他有些纳闷:“不会弹琴,不懂音律,只把古琴当作一件商品来制作,怎么能做出好琴?”
得知江南名城扬州有不错的古琴师傅,徐亚冲决定到那里拜师学艺,将来开一家做琴的作坊。于是,他就来到扬州一家古琴厂,当起了学徒。给琴坯上漆的时候,不小心弄到了皮肤上,最初他并没有在意,可是没过多久,胳膊上竟出现了水泡,浮肿,奇痒难耐。医生说这是皮肤过敏。尽管每次给古琴做大漆,两只手臂都又红又肿,痒得厉害,但他一声不吭,仍一丝不苟地刷漆。
古琴厂里的老师傅,一般不会随便把看家本领交给学徒,但他们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勤奋好学的小徒弟,开始教徐亚冲一些技艺。就这样,徐亚冲白天学习制作古琴,晚上练习弹琴,忙得不亦乐乎。
回乡创业,以工匠精神制作古琴
2011年,3年学徒期满的徐亚冲回到了家乡,从银行贷款10万元,正式建起了自家的古琴作坊,取名“墨武琴坊”。为了做琴,他还跟父亲学会了做木匠的活。
在扬州的古琴坊学习古琴时,徐亚冲接触到了许多古琴制作文献,特别是北宋琴人石汝砺写的《碧落子斫琴法》,他已经烂熟于心。这篇文献,详细地介绍了宋代古琴琴面、琴背以及槽腹中各部位的相关尺寸,还收录了唐代斫琴名家雷震、张越所制琴的实际尺寸,这让徐亚冲对古琴制作有了参照。
一块焦桐木材拿到面前,首先就是做好轮廓,此时锯、刨子等木工工具都要用到,考验的是木匠的技术。徐亚冲说制琴最关键的就是挖腹槽,腹槽是一张琴的共鸣箱。在挖腹槽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去试音。腹槽挖得多大、多深,决定着一把琴的音质。多挖一下或少挖一下,都有着天壤之别。
徐亚冲一刀一刀地将一块整木铲出琴身,琴身铲出后,需要用鹿角霜打磨琴身。古琴的琴面木质相对松软,为保护琴能历经长期的磨损,又兼具传音效果,琴器表漆下必有灰胎。生漆灰胎搭配鹿角霜粉、混合成一定比例后刮在琴体表面,待其干燥后打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音质的松透度和传导性。
古法制作琴身的过程中,需要在琴板胚子上反复若干次试音,以决定琴板哪块需要打薄,哪块需要留厚。徐亚冲对音色有近乎苛刻的要求,会挨个检查每张琴板的厚薄,及时作出修整。
为了试音,徐亚冲还做了一个试音器,就是凭这个试音器,不断发掘焦桐的非凡之音。不料,第一把古琴做好,却意外出现沙音,徐亚冲仔细找原因,后来发现是灰胎没有磨好。做第二把琴时,徐亚冲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磨灰胎。他说,灰胎特别硬,不能着急,要一点点地磨。要磨得平平整整,没有一丁点气孔,才能再次上漆。直到琴面光滑如镜,才算合格。第二把琴徐亚冲用了1年的时间,不断地去完善音色。琴的音色深微精妙,他做琴时完全凭着一颗对音乐敏感的心,更多的时候,是一遍又一遍地弹,侧耳倾听,哪根弦音色稍欠,便再去调。这样反反复复,使之达到最理想的音色。
2012年,在父亲的鼓励下,徐亚冲抱着这把古琴来到北京,请中央民族乐团的一位老师检验。这位老师弹奏了一曲,立刻被它不同凡响的音色征服。他想不到,眼前这个农村来的“90后”竟能做出这么好的古琴。最终,这把琴卖出了1万元的高价。
由于徐亚冲制作的古琴音质非常好,很快,他就在古琴界崭露头角。很快,好多客户都慕名找他订做古琴。徐亚冲请了几名工人,所有的环节都亲自抓。他说,古琴这个东西不能当作商品去做,要当作艺术品去对待。所以,工人们做的工序就是开料、做琴坯。挖腹槽、磨灰胎、调音等重要的工序,都是徐亚冲自己来操作。他说,一块木料,赋予了它近乎完美的音质,就是一把好琴,音质是一把琴的灵魂。
顺利打开销路后,在短短1年的时间,徐亚冲就轻松还清了银行的10万元贷款。这让做了大半辈子木匠的父亲,不由得对儿子刮目相看。
徐亚冲珍藏着一本《故宫古琴图典》画册,那是扬州古琴坊的老师傅送给他的。这位村里最年轻的制琴师,可以让客户任意选择一款古琴,然后自己依图而做。当然,其间的工序相当复杂。而且,有些工序要交叉进行,十分烦琐。他始终遵循古法手工制作,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最大程度激发出木材的音质。
徐亚冲说,古琴的制作有200道工序,虽然一年只能做30~50张,同流水线上每月千张古琴的产量相差巨大,但他这种以工匠精神制作出的古琴,音色与品质均为上乘,很多专业人士成了自己的稳定客户。
成为古乐器制作师,与妻子因琴结缘
古琴的外形有伏羲式、蕉叶式、落霞式、连珠式等,徐亚冲还打破传统古琴的造型,自创了一种“淑女式”古琴,古琴外形凹凸有致,就像女子苗条、婀娜的身形。这种琴不但外观秀气,弹奏起来声音清纯,很容易上手,深受音乐人的喜爱。 2018年,徐亚冲纯手工打造的一张“淑女式古琴,被一位北京买家以18万元的高价买走,一时在圈内引起震动。但很多人却说,这绝对是物有所值。因为在做这把琴时,徐亚冲是对照《故宫古琴圖典》,完全按照古人的制琴方法制作的。比如,除了用鹿角打磨琴身,古法制琴还有很多千年流传下的工序:将绿松石碾碎后涂抹在琴身上、用粉末填充泡桐中细微的孔、用麻布包裹用泡桐制作的古琴、用古琴谱印制古琴盖布……在徐亚冲看来,除了对音质、音色的追求,古法制作更大的意义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为能做出音质上乘的古琴,徐亚冲不仅会用古法做乐器,还弹得一手好琴。每当游客来家里参观,他都会端坐琴前,弹奏一曲《卧龙吟》,这每每都会赢得一片掌声和惊叹声。
有趣的是,徐亚冲因为制作古琴,还促成了自己的美好姻缘。2017年秋天,兰考一家乐器厂,从西安请来一位名叫卫晨欣的乐器音色鉴赏师。女孩来到徐场村参观时,与徐亚冲偶遇。经交谈得知,卫晨欣毕业于厦门理工大学音乐工程专业,然后在西安当古筝老师,经常前往全国各地进行乐器音色鉴赏工作。兴趣相投的一对青年男女,在之后的日子通过微信交流,双方渐渐熟络起来。
虽然一个是农家子弟,一个是音乐专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却在对民族乐器的交流和碰撞中,相互滋生出情意来。2018年春天,徐亚冲终于抓住她的手问:“你……你愿不愿意嫁到兰考来?”卫晨欣害羞地笑了。
一天,徐亚冲和女友聊天时对她说:“欣欣,我给你做一把古筝,用一整棵大树挖空做出来,比普通薄木板弯折制作的音质肯定好很多。”男友的上心,让卫晨欣非常感动。就这样,徐亚冲亲手为心上人制作了一把古筝,作为定情信物。2019年春天,他们领取了结婚证。8月26日,徐亚冲和卫晨欣带着古琴和古筝,应邀来到北京,在国务院新闻发布厅演奏。各国记者见识了真正的中国古乐器,聆听了它们发出的天籁之音后,无不竖指称赞。
如今,徐亚冲已有10年的制琴经验,从制琴、赏琴,再到鉴琴,“90后”的他,完全称得上是“资深人士”。由于他的古法制琴仍在延续最原始的制作方式,产品颇受专业琴师的青睐,2021年3月上旬,他的订单已经排到了3年后。徐亚冲凭着自己一直推崇的工匠精神,从一个打工者华丽转身,一跃成为了高薪的古乐器制作大师。他说:“任何一门手艺,做到极致,也就成了艺术!”
(编辑 吴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