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指出:“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说可分为:学科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学科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和跨学科综合的研究性学习三种方式。无论哪一种方式,其着眼点都是为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转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经验,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思想政治课教学该如何开展探究性教学,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探索实践: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情境引入是探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课堂上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来。心理学实验证明: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如果能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求知欲望,加快掌握新知的速度。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要开展探究性学习,创设合理的探究情境显得尤其重要。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采用图片再现、典故引入、表演展示、语言描绘等多种方式。如,在讲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时,可以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让学生感受到民族团结爱我中华的情感,引起心理共鸣,活跃了思维,进而诱发探究意识;等等如此不同的情境,营造了乐学气氛,激发了学生思维,从而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2.设计好探究性问题,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无论探究性问题设计的如何科学、完美,如果设问的时机不恰当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究性学习方式固然好,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它,也不意味着一节课中探究性方式用的越多越好。
2.1 问题设在学生思维发生障碍处。要掌握问题设计的时机。即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几欲言而不能”时提问。每节课总存在一定的教学重、难点,它们是教学的拦路虎,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进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学生的思维障碍处巧妙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析思考,教师加以引导,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政治生活中学生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内容总是混淆不清,而这个内容是政治生活中的重点。哲学内容对学生而言难点特别多,很多哲学概念和各种原理间的关系经常使学生们一头雾水,思考不清,利用探究性问题加以讲解,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效果较好。讲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充分利用“风动、帆动、心动”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坐在船上风吹过来,大家争论是风动、帆动还是心动呢?同学们经过讨论甚至是争论,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载体,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之中,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2.2 问题设在与社会热点关联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是思想政治课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学以致用是思想政治课最根本的教育与教学目的。从当代国内国际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设计探究性问题,或运用教材基本理论去分析说明这些“热点”,或运用这些热点演绎基本理论,在这样的时机设问,无疑会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有裨益。在讲“维护国家利益”这一问题时,展示我国从俄罗斯收回黑瞎子岛的视频,并让学生讨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更深刻地感到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在讲到“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时,正值圆园国金融峰会召开,讨论解决金融危机的策略。以此热点新闻作为课堂导入,并让学生探究峰召开的背景、原因,进而思考国家间合作与冲突的决定性因素,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3 问题设在学生的动情处。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是情感最丰富、最强烈的时期。他们会为激昂的音乐所鼓舞,会为优美的自然风光甚至一抹朝霞而感动,会为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感动不已,也会对英雄人物的英勇举动产生崇拜之情。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就是具有德育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其重要目标之一。在汶川地震后,通过地震材料让同学们分析地震这一事件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分析为地震献身的英雄人物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学们都深受感动,并结合哲学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双重目标的实现。
3.优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角色的定位要准确。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走出来,由教师做主角变为师生互动为主;由单纯的知识、能力的传授变为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由知识的被动的建构者变为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内化;课堂教学由“传授型”、“灌输型”变为“体验型”、“参与型”、“实践型”。
探究型學习中教师要成为“向导”、“参谋”。教师成为“向导”,不再单纯向学生传授教材中固定的知识,而是提供相关的数据、材料、事件、问题和想法等,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准确资料,努力使学生能得到研究和探究的气氛;教师成为“参谋”,是通过教师的参与激励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与原有知识的衔接以及提供相关的方法和有价值的线索。其次,要创新探究性学习问题的设置。
问题的设置是极为重要的,设置问题是否合理,是否合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火花的燃起;问题的难易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出发点。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这一状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不要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现行的所有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可以将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加以引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收稿日期:2012-09-28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情境引入是探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课堂上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来。心理学实验证明: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如果能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求知欲望,加快掌握新知的速度。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要开展探究性学习,创设合理的探究情境显得尤其重要。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采用图片再现、典故引入、表演展示、语言描绘等多种方式。如,在讲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时,可以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让学生感受到民族团结爱我中华的情感,引起心理共鸣,活跃了思维,进而诱发探究意识;等等如此不同的情境,营造了乐学气氛,激发了学生思维,从而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2.设计好探究性问题,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无论探究性问题设计的如何科学、完美,如果设问的时机不恰当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究性学习方式固然好,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它,也不意味着一节课中探究性方式用的越多越好。
2.1 问题设在学生思维发生障碍处。要掌握问题设计的时机。即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几欲言而不能”时提问。每节课总存在一定的教学重、难点,它们是教学的拦路虎,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进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学生的思维障碍处巧妙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析思考,教师加以引导,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政治生活中学生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内容总是混淆不清,而这个内容是政治生活中的重点。哲学内容对学生而言难点特别多,很多哲学概念和各种原理间的关系经常使学生们一头雾水,思考不清,利用探究性问题加以讲解,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效果较好。讲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充分利用“风动、帆动、心动”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坐在船上风吹过来,大家争论是风动、帆动还是心动呢?同学们经过讨论甚至是争论,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载体,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之中,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2.2 问题设在与社会热点关联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是思想政治课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学以致用是思想政治课最根本的教育与教学目的。从当代国内国际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设计探究性问题,或运用教材基本理论去分析说明这些“热点”,或运用这些热点演绎基本理论,在这样的时机设问,无疑会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有裨益。在讲“维护国家利益”这一问题时,展示我国从俄罗斯收回黑瞎子岛的视频,并让学生讨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更深刻地感到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在讲到“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时,正值圆园国金融峰会召开,讨论解决金融危机的策略。以此热点新闻作为课堂导入,并让学生探究峰召开的背景、原因,进而思考国家间合作与冲突的决定性因素,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3 问题设在学生的动情处。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是情感最丰富、最强烈的时期。他们会为激昂的音乐所鼓舞,会为优美的自然风光甚至一抹朝霞而感动,会为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感动不已,也会对英雄人物的英勇举动产生崇拜之情。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就是具有德育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其重要目标之一。在汶川地震后,通过地震材料让同学们分析地震这一事件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分析为地震献身的英雄人物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学们都深受感动,并结合哲学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双重目标的实现。
3.优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角色的定位要准确。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走出来,由教师做主角变为师生互动为主;由单纯的知识、能力的传授变为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由知识的被动的建构者变为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内化;课堂教学由“传授型”、“灌输型”变为“体验型”、“参与型”、“实践型”。
探究型學习中教师要成为“向导”、“参谋”。教师成为“向导”,不再单纯向学生传授教材中固定的知识,而是提供相关的数据、材料、事件、问题和想法等,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准确资料,努力使学生能得到研究和探究的气氛;教师成为“参谋”,是通过教师的参与激励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与原有知识的衔接以及提供相关的方法和有价值的线索。其次,要创新探究性学习问题的设置。
问题的设置是极为重要的,设置问题是否合理,是否合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火花的燃起;问题的难易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出发点。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这一状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不要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现行的所有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可以将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加以引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收稿日期:201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