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体育课的开展
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历来被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所重视,也是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广大青年体质的增强,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技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各级行政领导科学决策、治理,从而使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体育有着不同的需求,而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也会随之改变,学校体育的教学模式、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学校教育治理的不断规范化、科学化,也要求我们对我国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内容和量化标准不断加以研究。农业大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校,为了使学生进一步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应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人手,制定出质量评估的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
1.1 体育课堂教学质,评估依据
1.1.1 体现身心全面发展的观点
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已由原来的单纯生物体育逐渐向身心全面发展观转变,学校体育已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任课教师是否注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把增强学生体质和技术、技能的教学转化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效过程,使学生在新鲜别致的感觉中体验体育教学的无穷乐趣。
1.1.2 坚持以未来社会发展为前提,以知识分子的健康保健实际藕要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现代科学革命正不断地促使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使生产方式朝着电气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多地被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所代替,尤其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人的脑力劳动时间增加,肢体活动减少,造成劳动者肌肉萎缩、肌力衰退、新陈代谢降低等现代文明病。
1.1.3 体现贯彻以体育教育科学本身的价值为重点,确立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是以培养现代人为出发点来确定课程内容的价值体系的。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就尽可能从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和作用方面加以考虑,挖掘体育教育学科中最能促进现代大学生身体发展、增进健康,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科学理论和运动技能,采用最适合人类生存和自救的运动实践内容,采用合理可行的教学方式,让所有夭学生都学会自保自健、自娱自乐、自测自评的科学运动保健手段和方法,使农业大学体育教育真正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1.2 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估量表
根据我国学校教学特点及体育教育目标,为使学校体育逐渐向快乐有趣、身心统一、终身享受的教育方向发展,尽快地推进各级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笔者认为,农业大学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框架应从教学预备、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加以构思,形成多层次、多指标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1.3 开展意义
体育课,是授予学生体育运动的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课。学校体育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培养祖国“四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和锻炼,孩子得益是很大的。
1.3.1 长期体育课的学习和自觉练习,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增强体质和发展智力两者密不可分,良好的身体条件是进行智力活动的物质基础,体质增强了,就能精力充沛地学习,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
1.3.2 体育课的学习,能使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交替进行,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从而有利于消除大脑的疲劳和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
1.3.3 体育课的学习,能更好地掌握体育卫生基本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使孩子终身受益。
1.3.4 体育课的学习,能使孩子在思想品德方面受到良好教育。具备为祖国、为社会锻炼身体的社会责任感和群体意识,增强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形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兴趣与习惯,锻炼出勇敢顽强、朝气蓬勃、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孩子在学校体育课的学习中表现并不积极认真,有的怕苦怕累,活动中躲躲闪闪;我们应让孩子们知道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四个具体作用:
(1)体育锻炼能使人体运动系统健全
(2)体育锻炼能提高循环系统的功能
(3)体育锻炼能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
(4)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2.体育课的改革
我国体育课程为什么进行重大改革,并不是某些专家学者拍脑袋的结果,而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体育本身的呼唤。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之所以要进行重大改革,一是来自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急剧变化的呼唤,二是来自终身体育的呼唤,三是来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四是来自对学校体育课程现状的反思。
2.1 现代社会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呼唤体育课程改革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在劳动过程中,伏案工作时间增加,脑力支付增多,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加大,人际交往减少以及营养过剩等。现代社会这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轻松、便捷、舒适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主要表现在:
一是导致人体结构和机能退化。
二是现代生活方式病(现代文明病)的蔓延。
2.2 终身体育的呼唤与体育课程的改革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各国体育界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肌肉力量、耐力与柔韧性等体能,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骨折等疾病的危险,同时还可以缓解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因此,大众体育就成了国际健康促进运动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基础教育课程的整体改革呼唤体育课程改革
1999年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在我国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组织、评价等都亟需改革,以适应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
2.4 体育课程的现状呼唤体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在不断改革与发展,如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体质”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教材的选择性加大、多样化有所体现、质量逐渐提高。
目前的客观现状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增高,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中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人越来越多;学生的体质水平明显下降。很多学生和老师对目前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现状不满。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判断,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说: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应该进行重大改革。
参考文献
[1] 伊朗,莱斯克等著,张春光等译,《2000年人类发展与教育改革》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
[2] 卢元镇,体育运动—现代人生命质量的守护神。《体育科研》上海体育科研所1998年第3期第3页
[3] 卢元镇,体育运动—现代人生命质量的守护神。《体育科研》上海体育科研所1998年第3期第2页
[4]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展趋势》2001年第33-44页
[5] 倪同云,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体育科学》1998年第3期第9页
[6]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展趋势》2001年第46页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团结出版社 第148-149页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团结出版社 第12页
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历来被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所重视,也是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广大青年体质的增强,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技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各级行政领导科学决策、治理,从而使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体育有着不同的需求,而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也会随之改变,学校体育的教学模式、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学校教育治理的不断规范化、科学化,也要求我们对我国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内容和量化标准不断加以研究。农业大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校,为了使学生进一步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应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人手,制定出质量评估的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
1.1 体育课堂教学质,评估依据
1.1.1 体现身心全面发展的观点
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已由原来的单纯生物体育逐渐向身心全面发展观转变,学校体育已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任课教师是否注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把增强学生体质和技术、技能的教学转化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效过程,使学生在新鲜别致的感觉中体验体育教学的无穷乐趣。
1.1.2 坚持以未来社会发展为前提,以知识分子的健康保健实际藕要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现代科学革命正不断地促使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使生产方式朝着电气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多地被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所代替,尤其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人的脑力劳动时间增加,肢体活动减少,造成劳动者肌肉萎缩、肌力衰退、新陈代谢降低等现代文明病。
1.1.3 体现贯彻以体育教育科学本身的价值为重点,确立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是以培养现代人为出发点来确定课程内容的价值体系的。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就尽可能从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和作用方面加以考虑,挖掘体育教育学科中最能促进现代大学生身体发展、增进健康,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科学理论和运动技能,采用最适合人类生存和自救的运动实践内容,采用合理可行的教学方式,让所有夭学生都学会自保自健、自娱自乐、自测自评的科学运动保健手段和方法,使农业大学体育教育真正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1.2 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估量表
根据我国学校教学特点及体育教育目标,为使学校体育逐渐向快乐有趣、身心统一、终身享受的教育方向发展,尽快地推进各级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笔者认为,农业大学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框架应从教学预备、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加以构思,形成多层次、多指标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1.3 开展意义
体育课,是授予学生体育运动的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课。学校体育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培养祖国“四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和锻炼,孩子得益是很大的。
1.3.1 长期体育课的学习和自觉练习,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增强体质和发展智力两者密不可分,良好的身体条件是进行智力活动的物质基础,体质增强了,就能精力充沛地学习,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
1.3.2 体育课的学习,能使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交替进行,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从而有利于消除大脑的疲劳和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
1.3.3 体育课的学习,能更好地掌握体育卫生基本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使孩子终身受益。
1.3.4 体育课的学习,能使孩子在思想品德方面受到良好教育。具备为祖国、为社会锻炼身体的社会责任感和群体意识,增强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形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兴趣与习惯,锻炼出勇敢顽强、朝气蓬勃、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孩子在学校体育课的学习中表现并不积极认真,有的怕苦怕累,活动中躲躲闪闪;我们应让孩子们知道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四个具体作用:
(1)体育锻炼能使人体运动系统健全
(2)体育锻炼能提高循环系统的功能
(3)体育锻炼能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
(4)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2.体育课的改革
我国体育课程为什么进行重大改革,并不是某些专家学者拍脑袋的结果,而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体育本身的呼唤。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之所以要进行重大改革,一是来自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急剧变化的呼唤,二是来自终身体育的呼唤,三是来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四是来自对学校体育课程现状的反思。
2.1 现代社会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呼唤体育课程改革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在劳动过程中,伏案工作时间增加,脑力支付增多,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加大,人际交往减少以及营养过剩等。现代社会这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轻松、便捷、舒适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主要表现在:
一是导致人体结构和机能退化。
二是现代生活方式病(现代文明病)的蔓延。
2.2 终身体育的呼唤与体育课程的改革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各国体育界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肌肉力量、耐力与柔韧性等体能,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骨折等疾病的危险,同时还可以缓解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因此,大众体育就成了国际健康促进运动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基础教育课程的整体改革呼唤体育课程改革
1999年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在我国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组织、评价等都亟需改革,以适应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
2.4 体育课程的现状呼唤体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在不断改革与发展,如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体质”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教材的选择性加大、多样化有所体现、质量逐渐提高。
目前的客观现状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增高,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中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人越来越多;学生的体质水平明显下降。很多学生和老师对目前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现状不满。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判断,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说: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应该进行重大改革。
参考文献
[1] 伊朗,莱斯克等著,张春光等译,《2000年人类发展与教育改革》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
[2] 卢元镇,体育运动—现代人生命质量的守护神。《体育科研》上海体育科研所1998年第3期第3页
[3] 卢元镇,体育运动—现代人生命质量的守护神。《体育科研》上海体育科研所1998年第3期第2页
[4]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展趋势》2001年第33-44页
[5] 倪同云,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体育科学》1998年第3期第9页
[6]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展趋势》2001年第46页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团结出版社 第148-149页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团结出版社 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