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学、练”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经验,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内容、探究内容与实践内容,精心将学习内容设计成为导学问题和练习,通过问题和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侧重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学问题和练习的设计,通过问题和练习“以导促学、以练导学”,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自我诊断、自我修正、自我评价,达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在巧导中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导新知引入,创思维情境。教师通过外在因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可巧妙利用旧知的差异和矛盾,启发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认识矛盾。如在学习“环形面积”计算时,我先拿出一个剪好的圆,接着再从内部剪去一个小的同心圆,然后提问学生:剩余部分是一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如何计算?这样引入,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较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导新知过渡,创认知情境。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引新,设问引疑,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达到对新知的了解、过渡,适时加强引导。
3.导思维程序,创目标情境。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首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在需要的动机——目标引导下达到最佳状态,使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在学生思维中“内化”和“活化”,学生便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出了不同的解法。这样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二、在巧导中设计问题,提高认知水平
1.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旨在启迪思维。问题的设计应在启迪思维、解决困惑上多挖掘,为顺利理解和掌握知识创造条件。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和理解的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认知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内容,因而形成了思维障碍,造成了知识运用上的脱节现象,而这些恰恰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矛盾。所以教师要善于寻找矛盾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选择设计好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学生顺利地理解知识、消除困惑、掌握基本解题技能创造条件。
2.问题设计应注重知识衔接,为提升探究服务。数学课本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教材中每章节的内容都处于特定的知识结构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表述方式犹如一条链,环环相扣,任何一节的松动都会造成链子的脱节。因而知识之间的关联处是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形成数学能力的关键,因此要努力探究教材中潜在的思维题材,加以诱导联想,探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理顺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从而达到既深化知识,又发展能力的目的。
3.问题设计应有利于建构知识网络,为改善认知结构导航。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发展水平是指“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接受新知的原有认知结构;第二发展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最易被学生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问题设计不应停留在第一发展水平,而要定向在“最近发展区”,在那里寻找思维的生长点,利用现有的知识构建网络,为学生架设探索未知的桥梁。这样做才能最有效地诱发思维,以现有的知识去吸纳和同化新的知识,用新的经验去修正和顺应原有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培养创新意识。
三、在乐学中勤于思考,体验知识生成
1.学例题方法,思尝试感知。如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选择通过多种形式的基本功复习后,再出示这样一道尝试题:“某工厂由于改进新工艺后,每件新产品的成本是85元,比原计划降低了15%,原来每件成本多少元?”让学生按照嘗试题根据提纲自学例题。通过比较,学生较容易地由“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很快就找出了用除法和列方程这两种解法。
2.学操作技能,思抽象验证。针对几何初步知识较为抽象的特点和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具,通过观察、类比、演示等方法,创造生动活泼的操作情境。
3.学语言表达,思逻辑推理。数学语言的概括性相当强,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在精练中巩固新知,培养学习能力
1.以旧知为铺垫,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数学系统性很强,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开拓学生思维,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配合。
2.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针对新知的疑难,系统设计练习程序,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练习,使学生充分掌握,反复巩固新知。通过一题多问的训练不仅能反馈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内在联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掌握知识的类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为达到扩展和深化例题的教学目的,我便在原题中增添或改变条件或问题的形式进行纵横延伸教学。通过这样的引申、扩展、变式的练习,绝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简单、复杂的应用题,培养了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和掌握新知并能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我在设计课堂练习时特别注重这样两个方面。一是题目具有阶梯性:第一部分是直接应用知识解答的题目;第二部分是变式训练题目,应灵活应用知识;第三部分是探究性、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二是重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精心设计变式分层练习,特别有助于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技能,培养学生迁移与创新的能力。
一、在巧导中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导新知引入,创思维情境。教师通过外在因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可巧妙利用旧知的差异和矛盾,启发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认识矛盾。如在学习“环形面积”计算时,我先拿出一个剪好的圆,接着再从内部剪去一个小的同心圆,然后提问学生:剩余部分是一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如何计算?这样引入,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较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导新知过渡,创认知情境。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引新,设问引疑,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达到对新知的了解、过渡,适时加强引导。
3.导思维程序,创目标情境。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首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在需要的动机——目标引导下达到最佳状态,使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在学生思维中“内化”和“活化”,学生便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出了不同的解法。这样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二、在巧导中设计问题,提高认知水平
1.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旨在启迪思维。问题的设计应在启迪思维、解决困惑上多挖掘,为顺利理解和掌握知识创造条件。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和理解的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认知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内容,因而形成了思维障碍,造成了知识运用上的脱节现象,而这些恰恰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矛盾。所以教师要善于寻找矛盾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选择设计好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学生顺利地理解知识、消除困惑、掌握基本解题技能创造条件。
2.问题设计应注重知识衔接,为提升探究服务。数学课本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教材中每章节的内容都处于特定的知识结构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表述方式犹如一条链,环环相扣,任何一节的松动都会造成链子的脱节。因而知识之间的关联处是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形成数学能力的关键,因此要努力探究教材中潜在的思维题材,加以诱导联想,探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理顺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从而达到既深化知识,又发展能力的目的。
3.问题设计应有利于建构知识网络,为改善认知结构导航。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发展水平是指“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接受新知的原有认知结构;第二发展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最易被学生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问题设计不应停留在第一发展水平,而要定向在“最近发展区”,在那里寻找思维的生长点,利用现有的知识构建网络,为学生架设探索未知的桥梁。这样做才能最有效地诱发思维,以现有的知识去吸纳和同化新的知识,用新的经验去修正和顺应原有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培养创新意识。
三、在乐学中勤于思考,体验知识生成
1.学例题方法,思尝试感知。如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选择通过多种形式的基本功复习后,再出示这样一道尝试题:“某工厂由于改进新工艺后,每件新产品的成本是85元,比原计划降低了15%,原来每件成本多少元?”让学生按照嘗试题根据提纲自学例题。通过比较,学生较容易地由“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很快就找出了用除法和列方程这两种解法。
2.学操作技能,思抽象验证。针对几何初步知识较为抽象的特点和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具,通过观察、类比、演示等方法,创造生动活泼的操作情境。
3.学语言表达,思逻辑推理。数学语言的概括性相当强,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在精练中巩固新知,培养学习能力
1.以旧知为铺垫,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数学系统性很强,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开拓学生思维,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配合。
2.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针对新知的疑难,系统设计练习程序,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练习,使学生充分掌握,反复巩固新知。通过一题多问的训练不仅能反馈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内在联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掌握知识的类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为达到扩展和深化例题的教学目的,我便在原题中增添或改变条件或问题的形式进行纵横延伸教学。通过这样的引申、扩展、变式的练习,绝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简单、复杂的应用题,培养了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和掌握新知并能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我在设计课堂练习时特别注重这样两个方面。一是题目具有阶梯性:第一部分是直接应用知识解答的题目;第二部分是变式训练题目,应灵活应用知识;第三部分是探究性、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二是重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精心设计变式分层练习,特别有助于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技能,培养学生迁移与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