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南东北部佐田(Cho Dien)铅锌矿床分布在北太省(Bac thai)西部则屯西北,属于华南褶皱系越北隆起区。为了探讨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对该矿床的矿石样品进行了S、Pb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5件样品的11种金属硫化物(闪锌矿、磁黄铁矿、方铅矿)的δ34S值为4.1‰~6.8‰,平均值为5.51‰,极差为2.7‰,显示S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经计算热液的δ34S值约为7‰。11种金属硫化物样品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变化范围分别为18.451~18.682、15.685~15.878、38.909~39.636,平均值分别为18.59855、15.78227和39.30773,矿石矿物μ值为9.36~9.98,平均值为9.80,ω值为39.04~42.63,平均值为40.79。Th/U值为3.92~4.13,平均值为4.03。结果表明,佐田铅锌矿床的硫主要来自沉积围岩及三叠纪的Phia Bioc杂岩,矿石铅主要来自上地壳物质,也有地幔物质的加入。综合上述成果及已有数据认为,佐田铅锌矿是在特提斯成矿域早三叠世碰撞环境下形成的,板块碰撞过程中形成的Phia Bioc花岗岩体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属热液型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