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2018年则是中国内地改革开放40年。在这个巧妙的时间节点上回望,20年里,香港文化是怎样影响内地的?本文以香港Beyond乐队对当时内地年轻人(如今已成中年人)的影响为个案,通过分析内地Beyond粉丝对Beyond的想象与构建,结合“北进”现象对内地年轻人如何在20世纪80年代塑造自身文化认同进行探讨。
九七回归之后,在部分香港学者眼中,香港穿梭在“自大”“逞强”与“自卑”中,实际上形成了与内地抗争的文化姿态。而其中所谓的“自大”,主要表现为“香港北进”的叙述策略。海外学者廖炳惠认为:“重归祖国之后……香港大众文化、电影、媒体、音乐及政经行为又相当程度已渗入内地。”这一现实无论在文化层面还是现实社会中,都充满了向外拓展的意图。
一、“香港北进”背景下的殖民与反殖民
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老邓(邓小平)小邓(邓丽君)”开始,到后来的“四大天王”,再到90年代末,伴随着香港大学教育的兴起、与海外汉学界交流的日益增多,香港在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逐渐释放出强大的吸引力,对内地形成了“入侵”之势,特别是在通俗文化方面,如流行曲、电视、电影、广告,以至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每一方面,在整个中国都产生了影响。昔日的“文化沙漠”在学术、思想以及人才竞争上都对内地造成很大的影响,内地演艺人士通过优秀人才计划移居香港早已不再是新鲜事。这些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也经历了极冷到极热的冰火两重天。一个“北进”的时代,Beyond乐队陪伴一代内地年轻人成长。
有Beyond情结的人或许正和你聊天;可能他们挤在上下班的公交上听着beyond的歌;也有可能在KTV里呐喊着“仍然自由自我,永远高唱我歌,走遍千里”。对于内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而言,Beyond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并内化成为精神内核。
二、媒体景观,越界认同
跨境媒体的影响与日俱增,它提供了人们学习其他文化、甚至学习成为世界公民(cosmopolitans)的可能性。Beyond乐队对那些从来没有去过香港、不了解香港历史文化、甚至从未买过Beyond磁带的内地年轻人而言,并不遥远,也不空泛。阅听人已经超越了时空、文化的差异穿越到有Beyond的维度里充分想象。而后Beyond音乐作品中所传达的意义,通过与当下内地年轻人的机遇暗合,产生契合、共鸣。自身机遇、时代变迁与Beyond杂糅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认同。
笔者受李明璁《这里想象,那里实践——“日剧场景之旅”与台湾年轻人的跨文化认同》启发。本文题中的“那里想象”中的“那里”实指孕育了Beyond的香港,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那里”并不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存在,而只存在于阅听人的想象之中;“这里”指的是时代变迁下的个人生活。与《这里想象,那里实践》中台湾年轻人在台湾观看日本偶像剧之后就剧集本身产生联想与建构,进而通过跨国旅行去实践自己想象的方式相反,Beyond的内地粉丝并没有去跟那个存在于香港的乐队实体较真,而是从当下的个人遭遇中跳脱出来对Beyond这个符号以及背后所背负的精神象征进行充分想象,进而获取力量内化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里”得到实践。
三、阅听与再现:跳脱现实,想象Beyond
(一)这就是Beyond
Beyond乐队成立于1983年。1985年,Beyond作为地下乐团举行了“永远等待”演唱会,尝试包括艺术摇滚、后朋克新浪潮,重金属以及华丽摇滚等风格,开始用粤语创作摇滚作品《永远等待》《旧日的足迹》。1986年,Beyond录制首张粤语大碟《再见理想》,而后Beyond推出EP《永远等待》。1988年,Beyond发行第二张粤语大碟《现代舞台》,这是Beyond批判社会现象的开始。
Beyond真正为大众所熟知是《秘密警察》。《大地》带有强烈东方色彩的歌词“在那些苍翠的路上,历遍了多少创伤;在那些开放的路上,踏碎过多少理想”,让Beyond迷群认为Beyond唱出了时代的声音,在殖民主义与商业浪潮的夹缝中发出的呐喊。“理想”“奋斗”等充满希望的词汇将Beyond与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联系起来,产生共鸣。
1989年,Beyond前往北京首都体育馆举办演唱会,成为最早进军内地的香港乐团。而这“第一次”被视为一种回归,同时为内地Beyond迷群的培养提供了绝佳的土壤。此时,Beyond已成为香港第一的顶尖乐团,发行了首张国语大碟《大地》,内地年轻人对这支香港乐队的了解愈发立体化、丰富化、内涵化。
1990年,Beyond发行了第二张国语大碟《光辉岁月》。同年9月,他们踏上了香港乐坛的圣地——红墈体育馆。次年,迫于商业压力,Beyond将发展重心转向日本,推出了《继续革命》,其中《长城》广泛传唱。Beyond迷群将这视为一种对传统文化本根的认同与回归。
1993年,Beyond回到香港,带回了《乐与怒》。其中,《海阔天空》是Beyond十年的心路历程,也是乐迷们的成长历程。“仍然自由自我,永远高唱我歌,走遍千里”在乐迷们看来不仅是一种音乐上文化上的坚持,更是对商业化的抵抗。这一年,Beyond 10周年,见证了香港乐坛的复苏,见证了香港文化版图的明朗,见证了一代港人的成长,也影响了一代内地年轻人。
(二)“后文本”
媒体景观大致说来都是以影像为中心、叙事为基础。它提供了阅听人一系列元素所構成的脚本,其中片段可能是来自他们对自己、也可能是来自对异地人们的生活想象。而这些脚本又会分散成一组组复杂的、人们赖以为生的隐喻;它们协助人们构建对“他者”的叙述,以及各种蕴含着对生活可能性幻想的原型叙述,而这是各类获取与移动欲望的前奏。
在豆瓣网小组列表中,与Beyond有关的不下十个,其中包括:永远的Beyond、Beyond豆瓣势力、Beyond、双鱼座+Beyond迷、贯中的动物园以及Beyond忠实歌迷会等。在国内最大的贴吧Beyond百度贴吧,截至2018年4月10日,贴子总数达4 515 465个,粉丝数超过80万,显眼位置写着“我听Beyond的歌长大的”。讨论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整理乐队成员语录,对Beyond作品进行内涵阐释,迷群心路历程分享,想象黄家驹仍旧在世的穿越贴,Beyond歌曲翻唱、再演绎,线上悼念,为Beyond写歌、写诗……粉丝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的“输入”,进而“演绎”,再逐步“输出”转变的过程。
ID为“子曰”的豆友在《Beyond的年轮在二十年后唏嘘》中讲出了自己对于Beyond交织着的岁月记忆:“爱一个乐队,不在乎它到底是什么形式,只要它能够带来让我喜欢的作品。Beyond就是如此,歌曲不算多,但却覆盖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我不管何种心情,都能够在其中找到共鸣,找到慰藉。”
还记得学校足球联赛后与对手一起吃饭,大家一起唱《岁月无声》;那个沮丧之极的冬夜在大雨中对着天空默唱《冷雨夜》;对着心爱的女孩唱《喜欢你》;在母亲的生日上唱《真的爱你》;与几个兄弟深夜回家时唱的《午夜怨曲》;面对世间种种不公唱的《爆裂都市》;在埃及无聊的旅途中清唱《阿拉伯跳舞女郎》;还有让人心里暖和、亲切、激昂、百听不厌的《农民》《长城》,还有很多。仔细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几乎每一个重要或者不重要的时刻都有Beyond的歌曲伴随,或者每听一次Beyond的歌,就如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时空隧道,相关的记忆全部蜂拥而来,不能自已。
时至今日,Beyond在内地仍旧拥有数量可观的粉丝,无论是在贴吧、论坛、博客积极分享讨论的Beyond迷,或者那些为Beyond写书的作者,他们都已经从被动的受众摇身一变成为主动的表演者。其间也产生了相当丰富的“后文本”。总的说来,Beyond已经在内地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与消费空间。
四、在“这里”实践
20世纪80年代是哲学家、诗人的年代,弥漫着浓厚的理想主义情怀,关注形而上的精神层面,有着极高的政治参与热情。Beyond在内地成名于20世纪80年代末,并于1989年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办了在内地的第一场演唱会。其音乐作品旋律流畅动听、朗朗上口,歌词又大多励志鼓动人心,一时间在当时内地年轻人中传唱度颇高。伴随歌曲的广为传唱,内地年轻人更是将Beyond所象征的反殖民、反商业化浪潮的精神内化为一种在现实困苦中乐观奋斗的力量。Beyond成为一种文化,影响了一代内地年轻人。
见证了Beyond光辉岁月的那一代人,如今已经步入而立之年,寻求着更务实的生活轨迹,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身上有着明显的痕迹,比上一辈人更加自信、豁达,比后辈更加沉稳。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
九七回归之后,在部分香港学者眼中,香港穿梭在“自大”“逞强”与“自卑”中,实际上形成了与内地抗争的文化姿态。而其中所谓的“自大”,主要表现为“香港北进”的叙述策略。海外学者廖炳惠认为:“重归祖国之后……香港大众文化、电影、媒体、音乐及政经行为又相当程度已渗入内地。”这一现实无论在文化层面还是现实社会中,都充满了向外拓展的意图。
一、“香港北进”背景下的殖民与反殖民
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老邓(邓小平)小邓(邓丽君)”开始,到后来的“四大天王”,再到90年代末,伴随着香港大学教育的兴起、与海外汉学界交流的日益增多,香港在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逐渐释放出强大的吸引力,对内地形成了“入侵”之势,特别是在通俗文化方面,如流行曲、电视、电影、广告,以至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每一方面,在整个中国都产生了影响。昔日的“文化沙漠”在学术、思想以及人才竞争上都对内地造成很大的影响,内地演艺人士通过优秀人才计划移居香港早已不再是新鲜事。这些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也经历了极冷到极热的冰火两重天。一个“北进”的时代,Beyond乐队陪伴一代内地年轻人成长。
有Beyond情结的人或许正和你聊天;可能他们挤在上下班的公交上听着beyond的歌;也有可能在KTV里呐喊着“仍然自由自我,永远高唱我歌,走遍千里”。对于内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而言,Beyond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并内化成为精神内核。
二、媒体景观,越界认同
跨境媒体的影响与日俱增,它提供了人们学习其他文化、甚至学习成为世界公民(cosmopolitans)的可能性。Beyond乐队对那些从来没有去过香港、不了解香港历史文化、甚至从未买过Beyond磁带的内地年轻人而言,并不遥远,也不空泛。阅听人已经超越了时空、文化的差异穿越到有Beyond的维度里充分想象。而后Beyond音乐作品中所传达的意义,通过与当下内地年轻人的机遇暗合,产生契合、共鸣。自身机遇、时代变迁与Beyond杂糅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认同。
笔者受李明璁《这里想象,那里实践——“日剧场景之旅”与台湾年轻人的跨文化认同》启发。本文题中的“那里想象”中的“那里”实指孕育了Beyond的香港,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那里”并不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存在,而只存在于阅听人的想象之中;“这里”指的是时代变迁下的个人生活。与《这里想象,那里实践》中台湾年轻人在台湾观看日本偶像剧之后就剧集本身产生联想与建构,进而通过跨国旅行去实践自己想象的方式相反,Beyond的内地粉丝并没有去跟那个存在于香港的乐队实体较真,而是从当下的个人遭遇中跳脱出来对Beyond这个符号以及背后所背负的精神象征进行充分想象,进而获取力量内化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里”得到实践。
三、阅听与再现:跳脱现实,想象Beyond
(一)这就是Beyond
Beyond乐队成立于1983年。1985年,Beyond作为地下乐团举行了“永远等待”演唱会,尝试包括艺术摇滚、后朋克新浪潮,重金属以及华丽摇滚等风格,开始用粤语创作摇滚作品《永远等待》《旧日的足迹》。1986年,Beyond录制首张粤语大碟《再见理想》,而后Beyond推出EP《永远等待》。1988年,Beyond发行第二张粤语大碟《现代舞台》,这是Beyond批判社会现象的开始。
Beyond真正为大众所熟知是《秘密警察》。《大地》带有强烈东方色彩的歌词“在那些苍翠的路上,历遍了多少创伤;在那些开放的路上,踏碎过多少理想”,让Beyond迷群认为Beyond唱出了时代的声音,在殖民主义与商业浪潮的夹缝中发出的呐喊。“理想”“奋斗”等充满希望的词汇将Beyond与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联系起来,产生共鸣。
1989年,Beyond前往北京首都体育馆举办演唱会,成为最早进军内地的香港乐团。而这“第一次”被视为一种回归,同时为内地Beyond迷群的培养提供了绝佳的土壤。此时,Beyond已成为香港第一的顶尖乐团,发行了首张国语大碟《大地》,内地年轻人对这支香港乐队的了解愈发立体化、丰富化、内涵化。
1990年,Beyond发行了第二张国语大碟《光辉岁月》。同年9月,他们踏上了香港乐坛的圣地——红墈体育馆。次年,迫于商业压力,Beyond将发展重心转向日本,推出了《继续革命》,其中《长城》广泛传唱。Beyond迷群将这视为一种对传统文化本根的认同与回归。
1993年,Beyond回到香港,带回了《乐与怒》。其中,《海阔天空》是Beyond十年的心路历程,也是乐迷们的成长历程。“仍然自由自我,永远高唱我歌,走遍千里”在乐迷们看来不仅是一种音乐上文化上的坚持,更是对商业化的抵抗。这一年,Beyond 10周年,见证了香港乐坛的复苏,见证了香港文化版图的明朗,见证了一代港人的成长,也影响了一代内地年轻人。
(二)“后文本”
媒体景观大致说来都是以影像为中心、叙事为基础。它提供了阅听人一系列元素所構成的脚本,其中片段可能是来自他们对自己、也可能是来自对异地人们的生活想象。而这些脚本又会分散成一组组复杂的、人们赖以为生的隐喻;它们协助人们构建对“他者”的叙述,以及各种蕴含着对生活可能性幻想的原型叙述,而这是各类获取与移动欲望的前奏。
在豆瓣网小组列表中,与Beyond有关的不下十个,其中包括:永远的Beyond、Beyond豆瓣势力、Beyond、双鱼座+Beyond迷、贯中的动物园以及Beyond忠实歌迷会等。在国内最大的贴吧Beyond百度贴吧,截至2018年4月10日,贴子总数达4 515 465个,粉丝数超过80万,显眼位置写着“我听Beyond的歌长大的”。讨论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整理乐队成员语录,对Beyond作品进行内涵阐释,迷群心路历程分享,想象黄家驹仍旧在世的穿越贴,Beyond歌曲翻唱、再演绎,线上悼念,为Beyond写歌、写诗……粉丝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的“输入”,进而“演绎”,再逐步“输出”转变的过程。
ID为“子曰”的豆友在《Beyond的年轮在二十年后唏嘘》中讲出了自己对于Beyond交织着的岁月记忆:“爱一个乐队,不在乎它到底是什么形式,只要它能够带来让我喜欢的作品。Beyond就是如此,歌曲不算多,但却覆盖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我不管何种心情,都能够在其中找到共鸣,找到慰藉。”
还记得学校足球联赛后与对手一起吃饭,大家一起唱《岁月无声》;那个沮丧之极的冬夜在大雨中对着天空默唱《冷雨夜》;对着心爱的女孩唱《喜欢你》;在母亲的生日上唱《真的爱你》;与几个兄弟深夜回家时唱的《午夜怨曲》;面对世间种种不公唱的《爆裂都市》;在埃及无聊的旅途中清唱《阿拉伯跳舞女郎》;还有让人心里暖和、亲切、激昂、百听不厌的《农民》《长城》,还有很多。仔细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几乎每一个重要或者不重要的时刻都有Beyond的歌曲伴随,或者每听一次Beyond的歌,就如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时空隧道,相关的记忆全部蜂拥而来,不能自已。
时至今日,Beyond在内地仍旧拥有数量可观的粉丝,无论是在贴吧、论坛、博客积极分享讨论的Beyond迷,或者那些为Beyond写书的作者,他们都已经从被动的受众摇身一变成为主动的表演者。其间也产生了相当丰富的“后文本”。总的说来,Beyond已经在内地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与消费空间。
四、在“这里”实践
20世纪80年代是哲学家、诗人的年代,弥漫着浓厚的理想主义情怀,关注形而上的精神层面,有着极高的政治参与热情。Beyond在内地成名于20世纪80年代末,并于1989年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办了在内地的第一场演唱会。其音乐作品旋律流畅动听、朗朗上口,歌词又大多励志鼓动人心,一时间在当时内地年轻人中传唱度颇高。伴随歌曲的广为传唱,内地年轻人更是将Beyond所象征的反殖民、反商业化浪潮的精神内化为一种在现实困苦中乐观奋斗的力量。Beyond成为一种文化,影响了一代内地年轻人。
见证了Beyond光辉岁月的那一代人,如今已经步入而立之年,寻求着更务实的生活轨迹,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身上有着明显的痕迹,比上一辈人更加自信、豁达,比后辈更加沉稳。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