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比较输尿管全长切除和输尿管部分切除治疗输尿管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8月至2011年8月经术后病理确诊为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输尿管全长切除组(61例)和输尿管部分切除组(41例)。比较两组术后膀胱癌发生率、输尿管癌再发率、远处转移率以及生存率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输尿管癌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输尿管全长切除组患者术后发
【机 构】
: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100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输尿管全长切除和输尿管部分切除治疗输尿管癌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8月至2011年8月经术后病理确诊为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输尿管全长切除组(61例)和输尿管部分切除组(41例)。比较两组术后膀胱癌发生率、输尿管癌再发率、远处转移率以及生存率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输尿管癌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输尿管全长切除组患者术后发生膀胱癌19例(31.1%),再发对侧输尿管癌10例(16.4%);输尿管部分切除组患者术后发生膀胱癌10例(24.4%),再发输尿管癌6例(14.6%),其中同侧2例(4.9%),对侧4例(9.7%)。两组术后膀胱癌发生率(χ2=0.550,P=0.458)和输尿管癌再发率(χ2=0.057,P=0.8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尿管全长切除组患者术后发生远处转移8例(13.1%),输尿管部分切除组患者术后发生远处转移3例(7.3%);两组术后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0,P=0.549)。输尿管全长切除组患者因肿瘤死亡20例,中位生存时间78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8%、76.8%、63.6%;输尿管部分切除组患者因肿瘤死亡18例,中位生存时间7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0%、66.9%、58.8%。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96,P=0.25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RR=2.468,P=0.009)和区域淋巴结转移(RR=3.081,P=0.020)是判断输尿管癌预后的独立因素。Ta~2期肿瘤5年生存率为73.4%,T3~4期为42.8%。
结论肿瘤分期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输尿管癌预后的关键因素。分期早的输尿管下段癌行输尿管全长切除和输尿管部分切除的疗效相似,这部分患者可选择行保留肾脏的输尿管部分切除术。
其他文献
在年龄>65岁的男性中,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发生率为4.3%~8.8%,而其破裂导致的死亡占同年龄段男性总死亡的1%~2%[1]。与冠状动脉疾病和卒中不同的是,AAA的发生率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呈上升趋势[2-3]。AAA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不完全相同,流行病学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和AAA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的增加、吸烟、男性和AAA家族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婴幼儿重症肺炎的高危因素之一,先心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病死率较高[1-2]。先天性心脏畸形婴幼儿因心内异常分流易导致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心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一旦发生肺部感染,因患儿体质差或合并心功能不全,感染通常不易控制,易反复,且病情重,变化快[3]。因此,复杂重症先心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治疗就更加困难。我们收治了19例复杂重症先心病合并术前肺部感染患儿,现将治疗经验报
血管母细胞瘤一般为单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约25%的病例与von Hippel-Lindau(VHL)病相关[1],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散发性血管母细胞瘤很少有报道,而肾脏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 of the kidney,HBK)相当罕见。2011年12月和2013年10月我院收治2例散发性HBK患者,现报告如下,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进行经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虽隶属不同,但目标一致,即致力于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为此,两者互相协作,从2013年着手准备,2014年初组织修订,共同讨论,最终完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需要说明的是,“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年版)》[1],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
肝动脉缓冲效应(hepatic arterial buffer response,HABR)是肝脏自身调节血流量重要的生理功能,即在一定限度内,肝动脉的血流量随着门静脉血流量的增加而减少,反之亦然,以维持肝脏总血流量的相对稳定。HABR对肝移植患者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稳定、肝脏再生和肝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现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Gli1)在胰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胰腺癌细胞株Capan-2,通过RNA干扰技术分别干扰Capan-2细胞中的Gli1、小鼠双微体基因2(MDM2)和p53基因的表达。应用实时定量(qRT)-PCR试验进行干扰效应的验证;通过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观察干扰Capan-2细胞中Gli1、MDM2和p53表达对胰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同时通
患者 男性,69岁。因“腹部包块切除术后反复复发5年7个月”于2013年9月1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8年3月12日因腹部巨大包块就诊,术前CT检查报告全腹多发混合性包块(图1),经腹正中切口剖腹探查见胃体前壁有一个外生型肿瘤,最大径超过20 cm,大网膜、肠系膜有4个转移瘤,最大径均超过10 cm。行胃壁部分切除术和腹腔肿瘤全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CP患儿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运动发育迟缓,对于某些受累严重者会在生长过程中出现脊柱侧凸。脊柱侧凸发病年龄早、成年后侧凸继续进展是此类侧凸的特点[1]。本文拟对近年来有关脑瘫患者合并脊柱侧凸的基础及临床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水平。
目的研究盆腔自主神经的解剖特点。方法对来自遗体捐赠的5具成人男性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同时收集2012年1月至6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肠外科的10例中低位直肠癌男性患者接受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时的术中录像资料。结合尸体解剖过程,手术录像中重点观察直肠后方、前方、侧方游离过程中所涉及的盆腔自主神经,比较尸体和活体关键解剖结构的异同。结果尸体解剖观察发现,在腹主动脉表面可见腹主动脉丛,左干与右干
目前应用HabibTM 4X进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的报道很少,我们在1例脾淋巴管瘤患者的治疗中采取了此种术式,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