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10月19日发布的经济“三季报”数据显示,在上半年经济增速同比下降1.6%的情况下,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实现转正。这显示中国经济逐季转好、稳定恢复,面对疫情大考展现出强大的韧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相信中国战胜这次疫情后,将更加繁荣昌盛”。
后疫情时代,企业如何把握机遇,规避风险?新兴技术手段下财务管理将发生哪些变革?如何提供更有价值的财务信息?带着这样的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工商大学博士生导师谢志华教授。
一、量情度势,积极应对,创新经营模式
中国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可谓“风景这边独好”,但伴随疫情在全球的持续蔓延,面对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大国之间战略博弈加剧,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置身事外。世界各国对新冠疫情所采取的各种防范措施必将直接地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
谢教授指出,从目前状况看,全球经济由于疫情而全面下行,很多企业可能面临不利影响和全新挑战,疫情对不同企业的影响不同,各个企业面临的危与机也不相同。企业应认真研判形势,提前谋划布局,创新经营模式,促进新发展。有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由于疫情影响不能再形成新的市场需求,这类企业必须彻底转型;有些企业无论疫情是否发生,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身就是供过于求,疫情不过是加剧了这种状况,这类企业必须迅速转型升级,有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仅受抗疫和防疫政策的短期影响,这类企业可以借助管理会计工具降低成本、减少资金占用、强化资金回收,通过强化管理渡过危机;还有不少企业,利用国家的政策性补贴和优惠政策,实现了转危为安。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网络经营异军突起,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不需要通过线下互动而仅通过线上就能够完成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更是方兴未艾,已然成为疫情危机下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疫情的常态化发展,与疫情防御和治疗相关的生产经营和服务需求不断扩大,面临兴旺发展的可能。疫情催生了新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随着这一变化,也会产生一些与此相关的新的需求。
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应因势利导,在技术研发、资金储备、市场开拓等方面进一步挖潜,以消除风险影响,驱动新的发展。首先,对于因疫情影响而需求不断扩大的行业而言,随着疫情的蔓延,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其最大的着力点就是要扩大产品和服务规模,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并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其次,由于线下提供产品和服务受疫情防控相关政策的影响较大,企业应尽可能通过线上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保持供给稳定。与此同时,尽可能地降低相关成本,提高效率。第三,短期内企业依然需要高度重视现金流入和流出匹配的问题。疫情期间,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在短时期内急速下降甚至停滞,导致销售收入急速下降,但其成本特别是固定成本因刚性特征必须发生,导致企业现金流严重短缺,该类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防疫抗疫政策争取最大现金流量。随着经济持续转好,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尽快收回外部欠款,尽最大可能稳住现销。根据需要利用各种信贷政策等增加相应的现金流入,精心统筹企业的现金流入流出,维持一定的现金净流入水平,为未来发展构筑安全屏障。
二、适应新技术、驱动新变革
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政治、社会等宏观领域的发展,微观企业组织也深受其影响,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管理,将在新技术的潮流中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谢教授认为:新技术的基本特征是虚拟化、场景化、网络化、集成化、链接化、实时化和动态化。这七个方面的变化使得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由以实体为基础的传统组织形态向以信息为基础的虚拟组织形态转变,由此产生了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两个基本的概念。虚拟组织的基本特点是组织虚拟化、平台化和扁平化。
微观企业组织以实体组织和虚拟组织两种形态存在,必将对财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一是财务管理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协同主体转变;二是财务管理客体由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扩展转变;三是财务管理目标由价值最大化向价值共享化转变;四是财务管理体制由单一实体企业内部集权分权的关系协调向对外平等合作、对内形成模拟法人的自组织转变;五是财务管理的对象由单一实体企业的资金运动向相关企业和消费者的价值关系转变;六是财务管理的价值创造方式由单一实体企业的大规模、标准化的价值创造方式向关联企业协同的个性化、多样化、多变化的价值创造方式转变;七是财务管理的信息体系由单一实体企业的单纯的财务信息体系向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融合转变。正是基于这些转变的需要,财务管理不得不在这些方面进行革命性的创新。
从会计目标的历史演变来看,会计的目标经历了由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的转变。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是建立在两权分离的公司制企业的基础上的。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经营者为了向所有权人报告其受托责任——资本保全和资本增值责任的履行情况,必然要提供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这种财务报告即使在手工核算的条件下也能够得以完成。而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一方面是基于经营者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资本市场的高度发达,资本市场投资者也需要根据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由于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与报告受托责任的信息存在很大差别,如前者面向未来,后者基于过去;前者要寻找原因,后者只反映結果;前者更关注业务层面,后者更聚焦于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价值层面;前者更聚焦于外部,后者更集中于内部等等。这些差别导致传统的财务报告信息无法满足投资者进行投资的需要和经营者进行管理的需要。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健全和成熟,投资者越来越大众化,投资大众通过买卖上市公司的股票实现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作用。要充分地实现这种作用必须要发挥会计信息的投资者保护功能,包括定价功能和治理功能。会计信息投资者保护的定价功能就是要求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特别是其变动趋势,但现在的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都是过去的历史信息,必然难以满足投资者保护的定价功能要求;会计信息投资者保护的治理功能的核心是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使得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大众可以通过买卖股票的方式用脚表决,从外部对公司形成治理效应。与此同时,也要通过会计信息真实地反映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绩效,从而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经营者提供前提。事实上,现在的会计信息作为历史信息,即使在反映经营者的能力和绩效上仍然存在根本的缺陷,许多与经营者能力和绩效无关的收入和成本费用也被列入其中,这里根本上要解决的问题是必须要将与经营者能力和绩效有关的因素全面地纳入会计信息之中,而与此无关的信息则必须全部剔除。 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今天,必须转变会计信息的投资者保护目标,这种转变一方面是会计信息使用主体的需求所决定,另一方面新技术为其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大智移云物区块链”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有可能解决以下信息缺陷:只披露过去而不披露未来、只披露数量而不披露质量、只披露结果而不披露原因、只披露部分而不披露全面、只披露整体而不披露细节、只披露静态信息而不披露动态信息、只披露文字和数字信息而不披露写真信息、只披露与后果信息而不披露过程信息、只披露价值信息而不披露业务信息、只披露内部信息而不披露外部信息等等。
新技术带给人类社会最为伟大的变革就是能够把实体世界及其变化的过程以信息的方式全面完整生动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从而为我们进行决策和控制提供了基础。
三、整合信息、共享资源,强化业财融合
提高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可理解性一直是学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热点。针对信息的相关性,谢教授认为长期以来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相脱离,导致了业财不能融合,使得企业的信息体系不能完整地整合在一起,而信息化社会要求我们所要实现的信息管理目标就是要实现信息的全面的高度整合和各種资源的共享共用。
从这个视角看问题,谢教授并不太赞同单独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这样的做法,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痛点和难点不是财务的,而是整个企业的,不仅仅是财务信息的整合,而是所有信息的整合;不仅仅是内部信息的整合,而是外部信息也要整合;不仅仅只是财务资源的共享,而是在信息整合条件下所有资源的全部共享。
谢教授指出,实现企业信息整合必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实现企业信息网络的一体化,最好是内外部信息网络的一体化,外部信息也要链接到企业内网中来,比如交通运输部门的信息的链接、税务部门信息的链接、银行信息的链接、供应链上的关联企业信息的链接,如果不能一体化,至少也应该能够实现有效链接,没有信息网络的一体化必然会产生信息孤岛;二是语言的一体化,计算机语言的一体化是我们实现信息整合的技术前提之一。具体来说就是所使用的软件必须是相互兼容的,甚至是一体化的,现在不少企业不同管理部门所使用的的软件并不相同,有的还互不兼容,这根本就无法保证企业信息的共享共用;三是要有相同的信息结构,在企业信息网络体系中,有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和相同的软件,这都属于技术的范畴,问题还在于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所流转的内容也就是信息本身也必须要有序有用地流转,而这种有序有用的传送也就是信息结构,在大数据条件下就是数据结构,这一结构既要符合信息或者数据的自然属性,又要符合使用者的需要。
对于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谢教授认为部分投资者和管理者觉得财务报表生涩,一方面确实源于报表结构和报表内容过于专业化,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投资者和管理者的相关专业教育不到位。
中国的财务报表之所以生涩,更大的问题还在于许多人都认为财务报表是会计的报表,是会计人员做出来的报表,是只有会计人员才能看懂的报表,而这其实是一个误解。财务报表的结构和内容是由使用者的需要确定的,这里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和管理者,它跟会计无关,会计人员本身并不需要会计报表,只是会计报表的提供者,使用者需要什么会计报表,他就提供什么样的会计报表,所以报表的结构和内容是由使用者决定,只是其中的数据需要会计专业人员提供。这样,问题就归结为一个要使用会计报表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却看不懂报表,问题不在会计,而在于所提供的报表是不是投资者和管理者所需要的,如果不是所需要的,那就改变这个报表,如果是需要的但需要者却看不懂,那一定是需要者本身的问题。
在谢教授看来,财务报表并不难懂,关键是要搞清楚它的结构关系,弄清楚它每一个报表项目的业务场景。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都是在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资产负债表是母表,是结果报表,它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他所有报表都是对这一个结果报表所反映的总成果的原因进行逐层说明,形成原因报告体系,这就是财务报表的结构关系。
资产负债表背后的业务场景是什么呢?谢教授从几方面解读了资产负债表背后的业务场景:一是企业的一切负债都会转化为资产的存在性;二是企业的一切资本也会转化为资产的存在性;三是企业以前没有分配的利润也会转化为资产的存在性;四是企业当年的一切收入都会转化为资产的增加;五是企业当年的一切成本费用都会转化为资产的减少。即,企业从借和投所取得的资金,从借和投以后所赚得的收益都会转化为资产的存在性,这是资产负债表两边关系的经济实质。既然企业的所有资金来源都会转化为资产的存在性,那么只要资产能够在未来变现,债务就能偿还,投资就能收回,留存的利润仍然存在,当年的收益也是真实的收益,一旦资产变现受阻甚至不能变现,企业就会出现偿债危机,甚至破产风险。
从这个视角来看,一个企业不是要加强负债、资本和利润管理,而是要加强资产的变现能力管理,资产在未来能够长期持续地变现,企业就能持续稳定发展,否则企业就要毁于一旦。然而现在的报表体系并没有提供企业期末各项资产能否变现的报表体系,所谓企业面临的风险最终都源于期末资产在未来不能变现的风险,既然没有这样的报表来披露各项资产的变现能力,说明我们的报表没有风险暴露能力。一个企业要想真正发现企业的风险,就是要持续地对每项资产的变现能力进行分析研判,如果资产出现了不能变现或者变现数量不能收回它的本金和资金成本时,风险就已经存在了,这时必须要持续跟进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避免和消除风险。
四、辨证去杠杆,稳妥去库存
在谢教授看来,严格意义上,杠杆是去不掉的。一个国家企业负债比例的高低最终不是由企业本身,也不是由银行或者债权人决定,而是由居民的储蓄习惯决定。一国的居民的储蓄率越高,企业要想获得资金就要更多地来自于借款渠道,反之亦然。日本是一个储蓄率相对较高的国家,所以日本企业的负债比例高达70%左右;美国是一个储蓄率较低的国家,负债比例相对较低,资本和负债的比例是7:3。我国居民的储蓄率也非常高,在48%左右,所以,企业的资金来源的渠道不可能不依靠负债。 因此,“去杠杆”是相对于我国企业负债比例较高而言的,在这种条件下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降杠杆”,要适当降低当前较高的杠杆率。事实上,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时,企业的经营状况开始向下行,此时降杠杆很难。降杠杆采取的是逆周期控制方法,当经济趋好时,企业会多借债,所以企业的经营规模都会由此扩大,市场竞争结果就会导致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在未来必然要下降,下降的结果就会导致债务不能偿还。为此,企业就必须要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最高时提取各种资产减值准备。从会计视角看,资产减值准备是因为预期资产的价格在未来会要下降时提取,也就是说,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最高时,在未来必然面临下降,从而在价格最高时提取减值准备才是符合避险目的的。价格最高时提减值准备,当价格下降时已经有了准备,从而就能够偿还债务,这种逆周期的减值准备的提取方法是可以抹平风险的。当然从财务管理的视角,“降杠杆”也只是单向的,其实根据财务杠杆原理,杠杆既可以降也可以升,称之为“调杠杆”。企业经营状况好时必然要扩大经营规模,从而增加融资,也包括负债融资;相反,经营状况趋坏时必然要缩小经营规模,从而减少融资,也包括负债融资,而且主要是负债融资,这就是“调杠杆”的内核。
“去库存”也有不同的情景状态:第一种情形是,任何企业都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企业存货,称之为零库存管理。虽然每个企业的库存很难做到零库存,但是零库存作为一种库存控制的目标却具有真理性,任何库存的增加都意味着资金占用和费用的增加,意味着库存变现的风险的增加。所以,减少库存以致使库存为零就必然成为企业所追求的库存管理目标;第二种情形是,企业的存货是适销对路的,甚至是供不应求的,在这种条件下也不要随意增加库存,如果库存增加特别是由于待价而沽的原因而增加,企业有必要很好地分析库存增加所带来的成本费用上升与库存增加所获得的涨价好处之间何者更为有利,这里特别还要考虑加速存货周转所带来的好处,包括机会收益的增加和防止未来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价格下跌的好处;第三种情形是,库存商品已经滞销,价格面临不断下跌的危险,这样的去库存既是必然的也是无可奈何的。一方面,这样的库存如果不被跌價销售甚至处理掉,本也无用;另一方面,这样的库存被去掉后,并不能缓解企业的债务危机,甚至去库存的结果是导致企业的风险全部充分地被暴露,从而有利于企业明示风险,有利于投资人作出相关的投资决策并承担相应的投资损失。在企业经营中,风险暴露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这种情形下的去库存就是为了暴露风险,对这样的企业,实际上就是要面临被淘汰或者转型的必要。
后疫情时代已然到来,面对疫情衍生的困难和挑战,作为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管理会计必将在企业降成本、提质量、促效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强化管理、提高“软实力”水平,将成为支撑企业强力发展的金钥匙。
(采访:宋宇)
后疫情时代,企业如何把握机遇,规避风险?新兴技术手段下财务管理将发生哪些变革?如何提供更有价值的财务信息?带着这样的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工商大学博士生导师谢志华教授。
一、量情度势,积极应对,创新经营模式
中国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可谓“风景这边独好”,但伴随疫情在全球的持续蔓延,面对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大国之间战略博弈加剧,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置身事外。世界各国对新冠疫情所采取的各种防范措施必将直接地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
谢教授指出,从目前状况看,全球经济由于疫情而全面下行,很多企业可能面临不利影响和全新挑战,疫情对不同企业的影响不同,各个企业面临的危与机也不相同。企业应认真研判形势,提前谋划布局,创新经营模式,促进新发展。有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由于疫情影响不能再形成新的市场需求,这类企业必须彻底转型;有些企业无论疫情是否发生,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身就是供过于求,疫情不过是加剧了这种状况,这类企业必须迅速转型升级,有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仅受抗疫和防疫政策的短期影响,这类企业可以借助管理会计工具降低成本、减少资金占用、强化资金回收,通过强化管理渡过危机;还有不少企业,利用国家的政策性补贴和优惠政策,实现了转危为安。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网络经营异军突起,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不需要通过线下互动而仅通过线上就能够完成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更是方兴未艾,已然成为疫情危机下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疫情的常态化发展,与疫情防御和治疗相关的生产经营和服务需求不断扩大,面临兴旺发展的可能。疫情催生了新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随着这一变化,也会产生一些与此相关的新的需求。
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应因势利导,在技术研发、资金储备、市场开拓等方面进一步挖潜,以消除风险影响,驱动新的发展。首先,对于因疫情影响而需求不断扩大的行业而言,随着疫情的蔓延,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其最大的着力点就是要扩大产品和服务规模,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并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其次,由于线下提供产品和服务受疫情防控相关政策的影响较大,企业应尽可能通过线上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保持供给稳定。与此同时,尽可能地降低相关成本,提高效率。第三,短期内企业依然需要高度重视现金流入和流出匹配的问题。疫情期间,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在短时期内急速下降甚至停滞,导致销售收入急速下降,但其成本特别是固定成本因刚性特征必须发生,导致企业现金流严重短缺,该类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防疫抗疫政策争取最大现金流量。随着经济持续转好,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尽快收回外部欠款,尽最大可能稳住现销。根据需要利用各种信贷政策等增加相应的现金流入,精心统筹企业的现金流入流出,维持一定的现金净流入水平,为未来发展构筑安全屏障。
二、适应新技术、驱动新变革
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政治、社会等宏观领域的发展,微观企业组织也深受其影响,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管理,将在新技术的潮流中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谢教授认为:新技术的基本特征是虚拟化、场景化、网络化、集成化、链接化、实时化和动态化。这七个方面的变化使得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由以实体为基础的传统组织形态向以信息为基础的虚拟组织形态转变,由此产生了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两个基本的概念。虚拟组织的基本特点是组织虚拟化、平台化和扁平化。
微观企业组织以实体组织和虚拟组织两种形态存在,必将对财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一是财务管理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协同主体转变;二是财务管理客体由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扩展转变;三是财务管理目标由价值最大化向价值共享化转变;四是财务管理体制由单一实体企业内部集权分权的关系协调向对外平等合作、对内形成模拟法人的自组织转变;五是财务管理的对象由单一实体企业的资金运动向相关企业和消费者的价值关系转变;六是财务管理的价值创造方式由单一实体企业的大规模、标准化的价值创造方式向关联企业协同的个性化、多样化、多变化的价值创造方式转变;七是财务管理的信息体系由单一实体企业的单纯的财务信息体系向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融合转变。正是基于这些转变的需要,财务管理不得不在这些方面进行革命性的创新。
从会计目标的历史演变来看,会计的目标经历了由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的转变。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是建立在两权分离的公司制企业的基础上的。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经营者为了向所有权人报告其受托责任——资本保全和资本增值责任的履行情况,必然要提供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这种财务报告即使在手工核算的条件下也能够得以完成。而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一方面是基于经营者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资本市场的高度发达,资本市场投资者也需要根据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由于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与报告受托责任的信息存在很大差别,如前者面向未来,后者基于过去;前者要寻找原因,后者只反映結果;前者更关注业务层面,后者更聚焦于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价值层面;前者更聚焦于外部,后者更集中于内部等等。这些差别导致传统的财务报告信息无法满足投资者进行投资的需要和经营者进行管理的需要。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健全和成熟,投资者越来越大众化,投资大众通过买卖上市公司的股票实现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作用。要充分地实现这种作用必须要发挥会计信息的投资者保护功能,包括定价功能和治理功能。会计信息投资者保护的定价功能就是要求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特别是其变动趋势,但现在的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都是过去的历史信息,必然难以满足投资者保护的定价功能要求;会计信息投资者保护的治理功能的核心是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使得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大众可以通过买卖股票的方式用脚表决,从外部对公司形成治理效应。与此同时,也要通过会计信息真实地反映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绩效,从而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经营者提供前提。事实上,现在的会计信息作为历史信息,即使在反映经营者的能力和绩效上仍然存在根本的缺陷,许多与经营者能力和绩效无关的收入和成本费用也被列入其中,这里根本上要解决的问题是必须要将与经营者能力和绩效有关的因素全面地纳入会计信息之中,而与此无关的信息则必须全部剔除。 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今天,必须转变会计信息的投资者保护目标,这种转变一方面是会计信息使用主体的需求所决定,另一方面新技术为其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大智移云物区块链”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有可能解决以下信息缺陷:只披露过去而不披露未来、只披露数量而不披露质量、只披露结果而不披露原因、只披露部分而不披露全面、只披露整体而不披露细节、只披露静态信息而不披露动态信息、只披露文字和数字信息而不披露写真信息、只披露与后果信息而不披露过程信息、只披露价值信息而不披露业务信息、只披露内部信息而不披露外部信息等等。
新技术带给人类社会最为伟大的变革就是能够把实体世界及其变化的过程以信息的方式全面完整生动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从而为我们进行决策和控制提供了基础。
三、整合信息、共享资源,强化业财融合
提高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可理解性一直是学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热点。针对信息的相关性,谢教授认为长期以来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相脱离,导致了业财不能融合,使得企业的信息体系不能完整地整合在一起,而信息化社会要求我们所要实现的信息管理目标就是要实现信息的全面的高度整合和各種资源的共享共用。
从这个视角看问题,谢教授并不太赞同单独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这样的做法,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痛点和难点不是财务的,而是整个企业的,不仅仅是财务信息的整合,而是所有信息的整合;不仅仅是内部信息的整合,而是外部信息也要整合;不仅仅只是财务资源的共享,而是在信息整合条件下所有资源的全部共享。
谢教授指出,实现企业信息整合必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实现企业信息网络的一体化,最好是内外部信息网络的一体化,外部信息也要链接到企业内网中来,比如交通运输部门的信息的链接、税务部门信息的链接、银行信息的链接、供应链上的关联企业信息的链接,如果不能一体化,至少也应该能够实现有效链接,没有信息网络的一体化必然会产生信息孤岛;二是语言的一体化,计算机语言的一体化是我们实现信息整合的技术前提之一。具体来说就是所使用的软件必须是相互兼容的,甚至是一体化的,现在不少企业不同管理部门所使用的的软件并不相同,有的还互不兼容,这根本就无法保证企业信息的共享共用;三是要有相同的信息结构,在企业信息网络体系中,有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和相同的软件,这都属于技术的范畴,问题还在于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所流转的内容也就是信息本身也必须要有序有用地流转,而这种有序有用的传送也就是信息结构,在大数据条件下就是数据结构,这一结构既要符合信息或者数据的自然属性,又要符合使用者的需要。
对于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谢教授认为部分投资者和管理者觉得财务报表生涩,一方面确实源于报表结构和报表内容过于专业化,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投资者和管理者的相关专业教育不到位。
中国的财务报表之所以生涩,更大的问题还在于许多人都认为财务报表是会计的报表,是会计人员做出来的报表,是只有会计人员才能看懂的报表,而这其实是一个误解。财务报表的结构和内容是由使用者的需要确定的,这里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和管理者,它跟会计无关,会计人员本身并不需要会计报表,只是会计报表的提供者,使用者需要什么会计报表,他就提供什么样的会计报表,所以报表的结构和内容是由使用者决定,只是其中的数据需要会计专业人员提供。这样,问题就归结为一个要使用会计报表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却看不懂报表,问题不在会计,而在于所提供的报表是不是投资者和管理者所需要的,如果不是所需要的,那就改变这个报表,如果是需要的但需要者却看不懂,那一定是需要者本身的问题。
在谢教授看来,财务报表并不难懂,关键是要搞清楚它的结构关系,弄清楚它每一个报表项目的业务场景。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都是在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资产负债表是母表,是结果报表,它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他所有报表都是对这一个结果报表所反映的总成果的原因进行逐层说明,形成原因报告体系,这就是财务报表的结构关系。
资产负债表背后的业务场景是什么呢?谢教授从几方面解读了资产负债表背后的业务场景:一是企业的一切负债都会转化为资产的存在性;二是企业的一切资本也会转化为资产的存在性;三是企业以前没有分配的利润也会转化为资产的存在性;四是企业当年的一切收入都会转化为资产的增加;五是企业当年的一切成本费用都会转化为资产的减少。即,企业从借和投所取得的资金,从借和投以后所赚得的收益都会转化为资产的存在性,这是资产负债表两边关系的经济实质。既然企业的所有资金来源都会转化为资产的存在性,那么只要资产能够在未来变现,债务就能偿还,投资就能收回,留存的利润仍然存在,当年的收益也是真实的收益,一旦资产变现受阻甚至不能变现,企业就会出现偿债危机,甚至破产风险。
从这个视角来看,一个企业不是要加强负债、资本和利润管理,而是要加强资产的变现能力管理,资产在未来能够长期持续地变现,企业就能持续稳定发展,否则企业就要毁于一旦。然而现在的报表体系并没有提供企业期末各项资产能否变现的报表体系,所谓企业面临的风险最终都源于期末资产在未来不能变现的风险,既然没有这样的报表来披露各项资产的变现能力,说明我们的报表没有风险暴露能力。一个企业要想真正发现企业的风险,就是要持续地对每项资产的变现能力进行分析研判,如果资产出现了不能变现或者变现数量不能收回它的本金和资金成本时,风险就已经存在了,这时必须要持续跟进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避免和消除风险。
四、辨证去杠杆,稳妥去库存
在谢教授看来,严格意义上,杠杆是去不掉的。一个国家企业负债比例的高低最终不是由企业本身,也不是由银行或者债权人决定,而是由居民的储蓄习惯决定。一国的居民的储蓄率越高,企业要想获得资金就要更多地来自于借款渠道,反之亦然。日本是一个储蓄率相对较高的国家,所以日本企业的负债比例高达70%左右;美国是一个储蓄率较低的国家,负债比例相对较低,资本和负债的比例是7:3。我国居民的储蓄率也非常高,在48%左右,所以,企业的资金来源的渠道不可能不依靠负债。 因此,“去杠杆”是相对于我国企业负债比例较高而言的,在这种条件下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降杠杆”,要适当降低当前较高的杠杆率。事实上,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时,企业的经营状况开始向下行,此时降杠杆很难。降杠杆采取的是逆周期控制方法,当经济趋好时,企业会多借债,所以企业的经营规模都会由此扩大,市场竞争结果就会导致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在未来必然要下降,下降的结果就会导致债务不能偿还。为此,企业就必须要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最高时提取各种资产减值准备。从会计视角看,资产减值准备是因为预期资产的价格在未来会要下降时提取,也就是说,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最高时,在未来必然面临下降,从而在价格最高时提取减值准备才是符合避险目的的。价格最高时提减值准备,当价格下降时已经有了准备,从而就能够偿还债务,这种逆周期的减值准备的提取方法是可以抹平风险的。当然从财务管理的视角,“降杠杆”也只是单向的,其实根据财务杠杆原理,杠杆既可以降也可以升,称之为“调杠杆”。企业经营状况好时必然要扩大经营规模,从而增加融资,也包括负债融资;相反,经营状况趋坏时必然要缩小经营规模,从而减少融资,也包括负债融资,而且主要是负债融资,这就是“调杠杆”的内核。
“去库存”也有不同的情景状态:第一种情形是,任何企业都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企业存货,称之为零库存管理。虽然每个企业的库存很难做到零库存,但是零库存作为一种库存控制的目标却具有真理性,任何库存的增加都意味着资金占用和费用的增加,意味着库存变现的风险的增加。所以,减少库存以致使库存为零就必然成为企业所追求的库存管理目标;第二种情形是,企业的存货是适销对路的,甚至是供不应求的,在这种条件下也不要随意增加库存,如果库存增加特别是由于待价而沽的原因而增加,企业有必要很好地分析库存增加所带来的成本费用上升与库存增加所获得的涨价好处之间何者更为有利,这里特别还要考虑加速存货周转所带来的好处,包括机会收益的增加和防止未来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价格下跌的好处;第三种情形是,库存商品已经滞销,价格面临不断下跌的危险,这样的去库存既是必然的也是无可奈何的。一方面,这样的库存如果不被跌價销售甚至处理掉,本也无用;另一方面,这样的库存被去掉后,并不能缓解企业的债务危机,甚至去库存的结果是导致企业的风险全部充分地被暴露,从而有利于企业明示风险,有利于投资人作出相关的投资决策并承担相应的投资损失。在企业经营中,风险暴露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这种情形下的去库存就是为了暴露风险,对这样的企业,实际上就是要面临被淘汰或者转型的必要。
后疫情时代已然到来,面对疫情衍生的困难和挑战,作为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管理会计必将在企业降成本、提质量、促效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强化管理、提高“软实力”水平,将成为支撑企业强力发展的金钥匙。
(采访: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