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我国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来华留学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迫切需要增强国际化办学能力,提高国际学生培养质量与趋同化管理水平。国际本科新生入学教育在国际学生培养的整体环节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扎实做好国际本科新生的思想引导和适应性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在全面推进中外学生趋同管理和交流融合的背景下,以“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为重要抓手,探索国际新生入学教育新模式,为国际新生入学教育的制度化、規范化和专业化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趋同管理;国际本科新生;入学教育;辅导员;清华大学
作为国际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课”,入学教育对国际学生了解中国国情、适应大学生活、增强跨文化认知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是国际新生对学校、我国高等教育甚至是中国进行了解、理解与认同的重要时间节点与契机,对国际新生的适应性成长和国际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国际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提升入学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并利用入学教育阶段贯彻趋同管理的理念、推进中外新生交流融合。如何切实加强国际新生的思想引导和适应性指导,促进国际新生与中国学生的融合培养,深化国际新生对中国道路和制度的认同,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当前国内高校国际本科新生入学教育现状
针对来华国际学生的入学教育根据内容主要可以分为生活适应教育、学习适应教育、心理适应教育和文化适应教育四个方面[1][2]。现阶段,虽然国内很多高校围绕以上四方面内容针对国际本科新生开展了各类入学教育,但整体而言,国际本科新生的入学教育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3]:一是时间上与中国学生不同期,没有抓住教育关键期,同时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入学教育仅集中在开学初,在国际学生尚未适应新环境前就已结束;二是入学教育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三是入学教育主要以开会方式,国际学生参与度不高,效果欠佳;四是组织缺乏整体协调,国际学生的入学教育仅由国际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其他部门参与较少;五是缺乏反馈和评价体系,从而无法对现有的入学教育进行改进;六是缺乏创新意识,很多地方高校面向国际学生的入学教育都照搬照抄,实际效果较差。
总体而言,国内高校面向国际学生的入学教育体系还不成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针对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创新。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来到中国留学,国际学生入学教育管理已成为很多国内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也已经引起了一些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研究领域相关学者的重视和思考。一些高校也对面向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了尝试,但总体而言尚处在探索阶段[4][5]。
清华大学国际本科新生入学教育实践
2016年,清华大学(以下简称学校)首次制定并启动实施“全球战略”,不断拓展国际合作办学资源,国际学生招收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不断提升,提升培养、管理国际学生的能力的需求日益凸显。为深化落实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第42号令《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清华大学通过配备国际新生辅导员,探索在国际本科新生中开展新生拓展营等方式,大力加强国际新生的入学教育引导,不断推进中外学生趋同管理和融合培养,取得良好成效。
1.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国际学生入学教育新模式
在全面实施中外学生趋同管理政策的背景下,从2017年开始,学校对国际本科新生入学教育体系进行系统改革,统一国内和国际本科新生的入学时间,在中国新生军训期间,同步举办“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以下简称拓展营)。这是国内高校在国际本科新生入学教育中的率先尝试。截至目前,拓展营已连续举办三年,每年覆盖全体国际本科新生。作为一门3学分的必修课,拓展营活动涵盖了“体能训练与团队建设”“高等数学先导课”“中国语言与文化课”、入学教育系列讲座等一系列入学教育课程和环节。学校成立工作组专门负责拓展营工作的统筹协调。三年的实践表明:拓展营充分考虑了新生入学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充分考虑国际学生的特点与背景,在帮助国际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增强集体凝聚力、提升跨文化认知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形成国际学生入学教育的新模式。
第一,抓住入学教育关键期,增进归属认同。国际本科新生与中国学生一样,对学校的适应、了解及归属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期在于入学报到阶段最初的一段时间,也就是中国学生的军训期。从目前国内高校的普遍做法来说,国际学生因无军训要求,比中国学生晚报到3周~4周的时间,从入学阶段即与学校、中国学生存在交流融合的鸿沟,错过了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形成契机。自2017年开始,清华大学同步中外本科新生入学报到时间;2018年,进一步将报到手续办理同场同步,从入学体验上即感受中外趋同管理。同时,对标中国学生军训期间内容,探讨中外学生可同时同步进行的活动,除“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不开放给国际生外,其他活动中外学生共同参与,国际学生全面参与院系迎新与班级活动。同期进行拓展营、同步开展各项活动的做法,抓住了入学教育和归属感、中外交流融合的关键期,为今后的趋同管理与中外学生交流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增强教学过渡衔接,强化适应性指导。国际本科新生在入校学习初始阶段,往往面临自身接受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与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不足、对整体教学环境适应性不强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拓展营结合国际学生特点,针对性设置课程体系,努力做好过渡与衔接。开设“高等数学先导课”,邀请数学系教授进行“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高等数学课程的讲解,帮助国际学生熟悉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模式,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邀请中国学生作为志愿者开设答疑坊,为国际新生答疑解惑,进一步深化并巩固教学效果,促进中外学生交流。在新生入学教育讲座中增加面向国际学生的奖助体系介绍、选课指导等专题讲座,着重从与国际新生息息相关且容易遇到困难的方面下手。经了解,国际新生在开学阶段遇到的困难明显减少。此外,积极开展校园定向越野活动,帮助国际新生快速熟悉校园,有效排除他们心中的陌生感与孤独感,有效强化国际学生的适应融入。 第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清华体育精神。开设“中国语言与文化”系列课程,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国际学生汉语水平开设涵盖汉字、成语、中西方语言表达异同、交通出行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北京历史文化六个方面的课程,涵盖中国古典诗词与人生修养、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等授课内容,增进国际新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为国际新生开始大学本科学习提供语言和文化基础。开展体能训练,开展太极拳等中国传统拳术的集中教学,在增强体魄、磨炼意志的同时,让国际新生感受中华武术文化。开展足球、网球、健美操、跆拳道、毽球、轮滑等多种形式的体育专项训练,配合《第一堂体育课》成才报告、“新生班级体育计划”主题班会等教育环节,引导国际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深入感受清华体育精神。
第四,扎实开展纪律教育,深入了解国情校史。开展贴合国际学生特点的纪律教育和国情教育,有效树立国际新生的规矩意识,增进对国情、社情的了解。一是组织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学校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就国际学生在华安全及中国法规、中国出入境管理相关规定与国际学生在华出入境政策、国际学生住宿安全教育和学籍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校纪校规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组织开展防火、防空、反恐演习,树立起国际学生在中国高校学习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意识。二是邀请学校领导为国际新生开展国情、校史讲座,加深国际新生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以及校史的理解;组织校园参观、定向越野和“校园打卡”活动,增进国际新生对校园环境的了解。三是严格规范拓展营期间的考核要求。作为一門3学分的课程,拓展营严格对照课程管理要求,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办法、请销假制度、病假与半修、缓修、补修制度。
第五,强化新生集体建设,促进中外融合培养。将“趋同管理”的理念融入拓展营的各个环节,重点强化新生集体建设,促进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的融合培养。紧密结合中国新生军训入学教育安排,使中外学生同步参与开学典礼、成才报告、迎新演出、体育比赛、演讲比赛、选课等活动,推动实现中外学生培养的深度融合。引导促进中外学生相互交流,组织国际新生同步参与所在院系的班级活动,通过“团队建设”“沟通与表达”“新生梦想秀”等团队训练营活动,增强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互相了解,帮助国际新生快速融入中国学生集体,提升中外新生跨文化交流和认知能力。面向全校新生开展的集体活动为国际学生展示个性创造了机会、提供了舞台,从不同层面增加了国际新生的融入感和归属感。
2.发挥制度优势,建设国际新生辅导员队伍
清华大学继承和发扬“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制定《关于完善国际学生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建立和完善覆盖全体国际学生的工作体系和工作协同机制,按照1∶60的比例为国际学生配备新生辅导员。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深入了解国际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需求。学校构建拓展营辅导员与院系新生辅导员管理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营辅导员重在加强国际学生的入学适应性指导,院系新生辅导员重在帮助和引导国际学生融入班级,与中国学生共同进行专业学习,为国际学生的在校生活、专业学习、兴趣发展、心理健康、文化融入、成长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第一,优化选拔流程,配齐配强国际新生辅导员。优化新生辅导员选拔,重点从政治面貌、沟通表达能力、国际交流经历和辅导员经历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量,反复酝酿确定人选。以2018年国际新生拓展营辅导员选拔为例,全校共选拔出来自17个院系的28名辅导员,其中超过一半为研究生高年级学生。在学生工作经历方面,所有拓展营辅导员都有在学校、院系或社团的社工经历,多位学生担任校级重要岗位的辅导员工作。在海外交换经历方面,超过3/4的学生有丰富的海外交换经历,部分学生有多次海外交流经历。在工作中牢牢把握思想引领的工作主线,充分考虑到国际学生文化背景、思想认识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开展深度谈话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导,有效处理应对国际生相关的突发情况。
第二,创新辅导体系,选拔国际学生担任辅导员。国际学生在2018年起可申请担任拓展营辅导员参与相关工作。两年中,已选拔来自马来西亚、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5位国际学生作为拓展营辅导员,获得了国际学生的一致好评。选拔的国际学生辅导员,既有清华学习生活的经验,又对清华及中国高度认同,同时具有国际化视野与良好的语言能力,在入学教育阶段引导服务国际学生具有直接的经验,有助于更好地与国际学生打成一片。富有清华特色的辅导员制度与国际化理念相结合,对于保障拓展营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三,建立协同工作体系,加强拓展营辅导员与院系配合力度。拓展营辅导员是为拓展营专项工作组织的队伍,与院系带班辅导员工作时间与职责有区别。因此,建立协同工作体系,共同开展学生辅导与引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拓展营开始之前,学校即通过全校学生工作系统进行布置与强调,要求院系学生工作队伍及带班辅导员与拓展营辅导员密切配合,同时向拓展营辅导员提出明确要求并建立对接渠道。拓展营举办期间,拓展营辅导员与院系辅导员紧密配合,拓展营与院系行政班级并行,以“各尽其责、相互补充”的工作方式共同开展国际学生入学教育工作。
第四,加强岗前培训,强化辅导员队伍工作能力。国际学生文化背景多元,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有限,对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对国际新生辅导员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一方面,注重加强思想建设,明确国际新生辅导员职责使命,强调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是做好思想引领,帮助国际新生了解中国国情和清华文化,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增进对中国道路和制度的认同,同时通过开展理论学习等方式有效增强辅导员的自身思想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参加海外培训项目,重点培训提升新生辅导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第五,完善管理机制,促进辅导员的自身成长。设立国际学生学者中心,专门负责国际学生涉外事务,针对国际学生多元文化背景开展管理和服务。与院系建立紧密的沟通机制,保证国际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与院系的人才培养工作紧密衔接。国际新生辅导员作为院系辅导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院系党委的直接领导和国际学生学者中心的业务指导下做好国际学生的思想引领、学习指导和发展支持。加强国际学生辅导员的持续培养,完善保障激励机制,通过设立辅导员荣誉、支持辅导员学术发展、提供多岗位锻炼和海外研修机会,不断促进辅导员的自身成长。 总结与思考
清华大学国际本科新生教育模式的探索,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的积极落实,也是结合清华大学“全球战略”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将国际本科新生有效地纳入新生培养环节,帮助他们更快速地融入校园生活的探索,是清华育人传统经验在国际学生上的成功应用。当然,国际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只是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的开头,打好开头“第一仗”固然重要,但还需要贯穿始末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做支撑,真正提升其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学校在国际新生拓展营方面的探索,既有清华特色,也体现出普遍共性,并从三年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
第一,國际学生培养跨度应适度延长。新生教育环节对增进国际学生了解中国、适应大学生活具有基础性作用,应将国际学生培养周期延长覆盖新生教育环节,甚至进一步延伸至新生入校前期,有利于他们开学后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此外,新生教育期间的教育环节和集体活动对国际新生的适应性成长有着明显推动作用。
第二,充分发挥具有中国特色的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创造拓展营辅导员工作的延续性。通过入学教育环节的各类活动努力拉近辅导员与国际新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对国际新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和引导,为开学后的辅导员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加强顶层设计,积极选拔带班辅导员担任拓展营辅导员,为拓展营结束后辅导员工作的延续性创造条件。
第三,持续强化中外学生趋同管理的理念。让国际学生接受和中国学生基本一致的教育管理,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感受中国文化、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对中国社会发展情况建立客观认知,真正实现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国际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崔淑慧.高校留学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J].高教探索,2014(3):154-158.
[2]游浚,王雪姣.来华留学生入学教育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7):183-184.
[3]冯龙飞.地方高校留学生入学教育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2016,38(5):121-124.
[4]尹妍妍.来华留学生危机事件诱因与防范管理策略研究—以重庆九所高校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7,39(1):24-31.
[5]丁笑炯.高校来华留学生支持服务满意度调查与思考—基于上海高校的数据[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1):115-124.
(作者单位:江宇辉,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袁浩歌,清华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邹楠,清华大学国际学生学者中心)
[责任编辑:苑聪雯]
关键词:趋同管理;国际本科新生;入学教育;辅导员;清华大学
作为国际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课”,入学教育对国际学生了解中国国情、适应大学生活、增强跨文化认知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是国际新生对学校、我国高等教育甚至是中国进行了解、理解与认同的重要时间节点与契机,对国际新生的适应性成长和国际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国际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提升入学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并利用入学教育阶段贯彻趋同管理的理念、推进中外新生交流融合。如何切实加强国际新生的思想引导和适应性指导,促进国际新生与中国学生的融合培养,深化国际新生对中国道路和制度的认同,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当前国内高校国际本科新生入学教育现状
针对来华国际学生的入学教育根据内容主要可以分为生活适应教育、学习适应教育、心理适应教育和文化适应教育四个方面[1][2]。现阶段,虽然国内很多高校围绕以上四方面内容针对国际本科新生开展了各类入学教育,但整体而言,国际本科新生的入学教育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3]:一是时间上与中国学生不同期,没有抓住教育关键期,同时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入学教育仅集中在开学初,在国际学生尚未适应新环境前就已结束;二是入学教育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三是入学教育主要以开会方式,国际学生参与度不高,效果欠佳;四是组织缺乏整体协调,国际学生的入学教育仅由国际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其他部门参与较少;五是缺乏反馈和评价体系,从而无法对现有的入学教育进行改进;六是缺乏创新意识,很多地方高校面向国际学生的入学教育都照搬照抄,实际效果较差。
总体而言,国内高校面向国际学生的入学教育体系还不成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针对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创新。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来到中国留学,国际学生入学教育管理已成为很多国内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也已经引起了一些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研究领域相关学者的重视和思考。一些高校也对面向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了尝试,但总体而言尚处在探索阶段[4][5]。
清华大学国际本科新生入学教育实践
2016年,清华大学(以下简称学校)首次制定并启动实施“全球战略”,不断拓展国际合作办学资源,国际学生招收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不断提升,提升培养、管理国际学生的能力的需求日益凸显。为深化落实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第42号令《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清华大学通过配备国际新生辅导员,探索在国际本科新生中开展新生拓展营等方式,大力加强国际新生的入学教育引导,不断推进中外学生趋同管理和融合培养,取得良好成效。
1.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国际学生入学教育新模式
在全面实施中外学生趋同管理政策的背景下,从2017年开始,学校对国际本科新生入学教育体系进行系统改革,统一国内和国际本科新生的入学时间,在中国新生军训期间,同步举办“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以下简称拓展营)。这是国内高校在国际本科新生入学教育中的率先尝试。截至目前,拓展营已连续举办三年,每年覆盖全体国际本科新生。作为一门3学分的必修课,拓展营活动涵盖了“体能训练与团队建设”“高等数学先导课”“中国语言与文化课”、入学教育系列讲座等一系列入学教育课程和环节。学校成立工作组专门负责拓展营工作的统筹协调。三年的实践表明:拓展营充分考虑了新生入学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充分考虑国际学生的特点与背景,在帮助国际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增强集体凝聚力、提升跨文化认知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形成国际学生入学教育的新模式。
第一,抓住入学教育关键期,增进归属认同。国际本科新生与中国学生一样,对学校的适应、了解及归属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期在于入学报到阶段最初的一段时间,也就是中国学生的军训期。从目前国内高校的普遍做法来说,国际学生因无军训要求,比中国学生晚报到3周~4周的时间,从入学阶段即与学校、中国学生存在交流融合的鸿沟,错过了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形成契机。自2017年开始,清华大学同步中外本科新生入学报到时间;2018年,进一步将报到手续办理同场同步,从入学体验上即感受中外趋同管理。同时,对标中国学生军训期间内容,探讨中外学生可同时同步进行的活动,除“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不开放给国际生外,其他活动中外学生共同参与,国际学生全面参与院系迎新与班级活动。同期进行拓展营、同步开展各项活动的做法,抓住了入学教育和归属感、中外交流融合的关键期,为今后的趋同管理与中外学生交流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增强教学过渡衔接,强化适应性指导。国际本科新生在入校学习初始阶段,往往面临自身接受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与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不足、对整体教学环境适应性不强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拓展营结合国际学生特点,针对性设置课程体系,努力做好过渡与衔接。开设“高等数学先导课”,邀请数学系教授进行“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高等数学课程的讲解,帮助国际学生熟悉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模式,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邀请中国学生作为志愿者开设答疑坊,为国际新生答疑解惑,进一步深化并巩固教学效果,促进中外学生交流。在新生入学教育讲座中增加面向国际学生的奖助体系介绍、选课指导等专题讲座,着重从与国际新生息息相关且容易遇到困难的方面下手。经了解,国际新生在开学阶段遇到的困难明显减少。此外,积极开展校园定向越野活动,帮助国际新生快速熟悉校园,有效排除他们心中的陌生感与孤独感,有效强化国际学生的适应融入。 第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清华体育精神。开设“中国语言与文化”系列课程,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国际学生汉语水平开设涵盖汉字、成语、中西方语言表达异同、交通出行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北京历史文化六个方面的课程,涵盖中国古典诗词与人生修养、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等授课内容,增进国际新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为国际新生开始大学本科学习提供语言和文化基础。开展体能训练,开展太极拳等中国传统拳术的集中教学,在增强体魄、磨炼意志的同时,让国际新生感受中华武术文化。开展足球、网球、健美操、跆拳道、毽球、轮滑等多种形式的体育专项训练,配合《第一堂体育课》成才报告、“新生班级体育计划”主题班会等教育环节,引导国际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深入感受清华体育精神。
第四,扎实开展纪律教育,深入了解国情校史。开展贴合国际学生特点的纪律教育和国情教育,有效树立国际新生的规矩意识,增进对国情、社情的了解。一是组织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学校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就国际学生在华安全及中国法规、中国出入境管理相关规定与国际学生在华出入境政策、国际学生住宿安全教育和学籍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校纪校规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组织开展防火、防空、反恐演习,树立起国际学生在中国高校学习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意识。二是邀请学校领导为国际新生开展国情、校史讲座,加深国际新生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以及校史的理解;组织校园参观、定向越野和“校园打卡”活动,增进国际新生对校园环境的了解。三是严格规范拓展营期间的考核要求。作为一門3学分的课程,拓展营严格对照课程管理要求,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办法、请销假制度、病假与半修、缓修、补修制度。
第五,强化新生集体建设,促进中外融合培养。将“趋同管理”的理念融入拓展营的各个环节,重点强化新生集体建设,促进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的融合培养。紧密结合中国新生军训入学教育安排,使中外学生同步参与开学典礼、成才报告、迎新演出、体育比赛、演讲比赛、选课等活动,推动实现中外学生培养的深度融合。引导促进中外学生相互交流,组织国际新生同步参与所在院系的班级活动,通过“团队建设”“沟通与表达”“新生梦想秀”等团队训练营活动,增强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互相了解,帮助国际新生快速融入中国学生集体,提升中外新生跨文化交流和认知能力。面向全校新生开展的集体活动为国际学生展示个性创造了机会、提供了舞台,从不同层面增加了国际新生的融入感和归属感。
2.发挥制度优势,建设国际新生辅导员队伍
清华大学继承和发扬“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制定《关于完善国际学生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建立和完善覆盖全体国际学生的工作体系和工作协同机制,按照1∶60的比例为国际学生配备新生辅导员。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深入了解国际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需求。学校构建拓展营辅导员与院系新生辅导员管理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营辅导员重在加强国际学生的入学适应性指导,院系新生辅导员重在帮助和引导国际学生融入班级,与中国学生共同进行专业学习,为国际学生的在校生活、专业学习、兴趣发展、心理健康、文化融入、成长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第一,优化选拔流程,配齐配强国际新生辅导员。优化新生辅导员选拔,重点从政治面貌、沟通表达能力、国际交流经历和辅导员经历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量,反复酝酿确定人选。以2018年国际新生拓展营辅导员选拔为例,全校共选拔出来自17个院系的28名辅导员,其中超过一半为研究生高年级学生。在学生工作经历方面,所有拓展营辅导员都有在学校、院系或社团的社工经历,多位学生担任校级重要岗位的辅导员工作。在海外交换经历方面,超过3/4的学生有丰富的海外交换经历,部分学生有多次海外交流经历。在工作中牢牢把握思想引领的工作主线,充分考虑到国际学生文化背景、思想认识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开展深度谈话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导,有效处理应对国际生相关的突发情况。
第二,创新辅导体系,选拔国际学生担任辅导员。国际学生在2018年起可申请担任拓展营辅导员参与相关工作。两年中,已选拔来自马来西亚、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5位国际学生作为拓展营辅导员,获得了国际学生的一致好评。选拔的国际学生辅导员,既有清华学习生活的经验,又对清华及中国高度认同,同时具有国际化视野与良好的语言能力,在入学教育阶段引导服务国际学生具有直接的经验,有助于更好地与国际学生打成一片。富有清华特色的辅导员制度与国际化理念相结合,对于保障拓展营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三,建立协同工作体系,加强拓展营辅导员与院系配合力度。拓展营辅导员是为拓展营专项工作组织的队伍,与院系带班辅导员工作时间与职责有区别。因此,建立协同工作体系,共同开展学生辅导与引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拓展营开始之前,学校即通过全校学生工作系统进行布置与强调,要求院系学生工作队伍及带班辅导员与拓展营辅导员密切配合,同时向拓展营辅导员提出明确要求并建立对接渠道。拓展营举办期间,拓展营辅导员与院系辅导员紧密配合,拓展营与院系行政班级并行,以“各尽其责、相互补充”的工作方式共同开展国际学生入学教育工作。
第四,加强岗前培训,强化辅导员队伍工作能力。国际学生文化背景多元,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有限,对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对国际新生辅导员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一方面,注重加强思想建设,明确国际新生辅导员职责使命,强调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是做好思想引领,帮助国际新生了解中国国情和清华文化,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增进对中国道路和制度的认同,同时通过开展理论学习等方式有效增强辅导员的自身思想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参加海外培训项目,重点培训提升新生辅导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第五,完善管理机制,促进辅导员的自身成长。设立国际学生学者中心,专门负责国际学生涉外事务,针对国际学生多元文化背景开展管理和服务。与院系建立紧密的沟通机制,保证国际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与院系的人才培养工作紧密衔接。国际新生辅导员作为院系辅导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院系党委的直接领导和国际学生学者中心的业务指导下做好国际学生的思想引领、学习指导和发展支持。加强国际学生辅导员的持续培养,完善保障激励机制,通过设立辅导员荣誉、支持辅导员学术发展、提供多岗位锻炼和海外研修机会,不断促进辅导员的自身成长。 总结与思考
清华大学国际本科新生教育模式的探索,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的积极落实,也是结合清华大学“全球战略”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将国际本科新生有效地纳入新生培养环节,帮助他们更快速地融入校园生活的探索,是清华育人传统经验在国际学生上的成功应用。当然,国际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只是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的开头,打好开头“第一仗”固然重要,但还需要贯穿始末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做支撑,真正提升其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学校在国际新生拓展营方面的探索,既有清华特色,也体现出普遍共性,并从三年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
第一,國际学生培养跨度应适度延长。新生教育环节对增进国际学生了解中国、适应大学生活具有基础性作用,应将国际学生培养周期延长覆盖新生教育环节,甚至进一步延伸至新生入校前期,有利于他们开学后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此外,新生教育期间的教育环节和集体活动对国际新生的适应性成长有着明显推动作用。
第二,充分发挥具有中国特色的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创造拓展营辅导员工作的延续性。通过入学教育环节的各类活动努力拉近辅导员与国际新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对国际新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和引导,为开学后的辅导员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加强顶层设计,积极选拔带班辅导员担任拓展营辅导员,为拓展营结束后辅导员工作的延续性创造条件。
第三,持续强化中外学生趋同管理的理念。让国际学生接受和中国学生基本一致的教育管理,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感受中国文化、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对中国社会发展情况建立客观认知,真正实现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国际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崔淑慧.高校留学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J].高教探索,2014(3):154-158.
[2]游浚,王雪姣.来华留学生入学教育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7):183-184.
[3]冯龙飞.地方高校留学生入学教育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2016,38(5):121-124.
[4]尹妍妍.来华留学生危机事件诱因与防范管理策略研究—以重庆九所高校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7,39(1):24-31.
[5]丁笑炯.高校来华留学生支持服务满意度调查与思考—基于上海高校的数据[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1):115-124.
(作者单位:江宇辉,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袁浩歌,清华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邹楠,清华大学国际学生学者中心)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