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育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坚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实践证明,让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问题、故事、动画、游戏等形式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用课件出示了“1.5”和“1.50”两个小数,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小数大,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1.50大,因为它比1.5多一个百分位;有的学生说这两个小数同样大,因为去商店买东西时1.50元就是1.5元,这种说法立即引起了部分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发了一场辩论。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去探寻答案。
又如:在教学“鸽巢问题”时,我设计了由4个学生玩“猜丁壳”的游戏,当我喊开始时,学生们一起出示手势,由我来猜。接连3次,我都快速猜测出一定至少有2个人手势是一样的。当看到老师总能猜对时,引发了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接下来,我让学生们四个人一组,再来试一试。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并理解“至少2个”的含义,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面向全体,主动参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节课效率高不高,不能只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的课上表现,而是要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并较好地掌握新知,方能谓之有效。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的情境图,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再自主列出算式“14×12”,然后让学生估一估计算结果,并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進行比较后,启发鼓励所有学生试着做一做,可利用学具(点子图)把算法表示出来,并思考怎样用竖式计算。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三、精心组织,有效合作
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效合作呢?
首先要创设合作的氛围,使学生能合作。然后提供合作交流的问题,让学生知道讨论什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挑战性、有价值。知识点简单或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问题,不讨论,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在合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作前必须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的问题刚一提出,或者学生刚接触某一知识点,就立即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说什么,造成了课堂上的鸦雀无声;有的只是个别优等生在表演,绝大部分学生当观众;有的表面上讨论得很“热烈”,但仔细一听都是同一句话,这就造成了无效合作。
2.合作中必须让学生充分交流。小组合作时,要先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每一位小组成员尽可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人都积极投入参与问题的讨论中。这样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发言能达到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的效果,让新知在合作交流中生成。
3.合作后必须让学生展示成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探究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再进行成果展示。通过汇报交流,使学生的知识在思维碰撞中得到完善,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当学生通过量算、剪拼等动手操作活动后,初步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的结论时,教师继续追问:“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呢?”这时教师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验证结论: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全班展示,达成
(下转第54页)
(上接第52页)
共识。这样的合作既有经历,又有体验;既有思考,又有分享;既有层次,又有深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合作。
四、恰用媒体,化难为易
教学媒体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把抽象的定义、概念、公式等变得更加具体、形象、简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将圆转化成以前所学过的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将圆沿直径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后,分别拼接,初步得到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最后教师又通过动画演示,将圆沿直径平均细分成64份、128份、256份后,再分别将其拼接,学生通过观察后发现圆被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从而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感悟到化曲为直、极限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五、指导学法,学会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新授前迁移学法,二是新授中运用学法,三是新授后总结学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在讲授新的知识前让学生思考: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我们用什么方法探究的?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学法迁移。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们就可以进行学法迁移,将自己在平行四边形一课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本节课新知探究的过程中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不能只板书结论,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学生探究新知的方法进行标注,如将本课用到的剪、拼、转化等方法进行板书。在新授后,不仅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还要启发学生谈谈是用什么方法学会本课知识的。
总之,学生有效参与学习,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学生的有效合作搭建舞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学会”走向“会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问题、故事、动画、游戏等形式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用课件出示了“1.5”和“1.50”两个小数,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小数大,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1.50大,因为它比1.5多一个百分位;有的学生说这两个小数同样大,因为去商店买东西时1.50元就是1.5元,这种说法立即引起了部分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发了一场辩论。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去探寻答案。
又如:在教学“鸽巢问题”时,我设计了由4个学生玩“猜丁壳”的游戏,当我喊开始时,学生们一起出示手势,由我来猜。接连3次,我都快速猜测出一定至少有2个人手势是一样的。当看到老师总能猜对时,引发了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接下来,我让学生们四个人一组,再来试一试。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并理解“至少2个”的含义,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面向全体,主动参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节课效率高不高,不能只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的课上表现,而是要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并较好地掌握新知,方能谓之有效。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的情境图,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再自主列出算式“14×12”,然后让学生估一估计算结果,并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進行比较后,启发鼓励所有学生试着做一做,可利用学具(点子图)把算法表示出来,并思考怎样用竖式计算。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三、精心组织,有效合作
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效合作呢?
首先要创设合作的氛围,使学生能合作。然后提供合作交流的问题,让学生知道讨论什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挑战性、有价值。知识点简单或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问题,不讨论,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在合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作前必须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的问题刚一提出,或者学生刚接触某一知识点,就立即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说什么,造成了课堂上的鸦雀无声;有的只是个别优等生在表演,绝大部分学生当观众;有的表面上讨论得很“热烈”,但仔细一听都是同一句话,这就造成了无效合作。
2.合作中必须让学生充分交流。小组合作时,要先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每一位小组成员尽可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人都积极投入参与问题的讨论中。这样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发言能达到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的效果,让新知在合作交流中生成。
3.合作后必须让学生展示成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探究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再进行成果展示。通过汇报交流,使学生的知识在思维碰撞中得到完善,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当学生通过量算、剪拼等动手操作活动后,初步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的结论时,教师继续追问:“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呢?”这时教师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验证结论: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全班展示,达成
(下转第54页)
(上接第52页)
共识。这样的合作既有经历,又有体验;既有思考,又有分享;既有层次,又有深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合作。
四、恰用媒体,化难为易
教学媒体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把抽象的定义、概念、公式等变得更加具体、形象、简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将圆转化成以前所学过的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将圆沿直径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后,分别拼接,初步得到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最后教师又通过动画演示,将圆沿直径平均细分成64份、128份、256份后,再分别将其拼接,学生通过观察后发现圆被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从而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感悟到化曲为直、极限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五、指导学法,学会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新授前迁移学法,二是新授中运用学法,三是新授后总结学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在讲授新的知识前让学生思考: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我们用什么方法探究的?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学法迁移。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们就可以进行学法迁移,将自己在平行四边形一课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本节课新知探究的过程中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不能只板书结论,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学生探究新知的方法进行标注,如将本课用到的剪、拼、转化等方法进行板书。在新授后,不仅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还要启发学生谈谈是用什么方法学会本课知识的。
总之,学生有效参与学习,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学生的有效合作搭建舞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学会”走向“会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