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画幅左侧,糜耕云自题云:“通谊姻长先德味云公,于民国十四年乙丑冬,鸠工重建,並倩同邑老画家吴观岱为之图。南北胜流,竞相题咏,装成巨卷。惜在‘文革’中失去原图,通谊姻长嘱为补绘。余锡人也,谊兼葭莩,义不容辞。第以目障未除,勉成此图。尚乞方家正谬,幸甚。”从中可以得知,杨味云于1925年请“江南老画师”吴观岱作《贯华阁图》,“文革”时遭劫毁失。1986年,杨味云之子杨通谊复请糜耕云补绘,1989年,又请刘海粟题卷首,重新装裱成此卷。
糜耕云《贯华阁图》后,有丁传靖所题《贯华阁图序》(图2),樊增祥作、侯毅书《重修贯华阁赋》,杨味云自撰、查尔崇书《重修贯华阁记》(图3),孙道毅、廉南湖撰,廉南湖书《重修贯华阁落成征诗启》,以及陈宝琛、严修、郑孝胥、郭曾炘、傅增湘、冒广生、周学熙、章士钊、沈尹默等民国各界名流51人计55通题跋(图4)。从中可以看到这个画卷自缘起到成卷、从散失又复成完璧,长达60多年的曲折过程。
55通题跋中,时间最早的是丁传靖的《贯华阁图序》,题写于1925年冬。其余绝大多数(53通)题写于1925年至1928年之间。时间最晚的是1962年章士钊及沈尹默题写的两通。章士钊在题跋中说:“《贯华阁图》,先尊君在时屡促题识,率以人事,差池未就,阅今二十余年矣,通谊老弟忽托人将图带至北京,求为补题,即此足证杨氏一门恩谊之重,掷笔怃然。”可见直至1962年杨通谊将此图带到北京,请章士钊、沈尹默题跋时,原图尚完好。而据章士钊题跋中提及“题图者近百家,同时贤豪长者皆争执笔”,1962年时此卷后题跋者有“近百家”。由此推断,在“文革”中,除了吴观岱所作《贯华阁图》原画毁失之外,卷中原题也散失近半。本卷第一通题跋——丁传靖的《贯华阁图序》亦毁去大半,在1989年重新装裱前,由杨通谊另请书家誊录补全。
从目前尚存的55通题跋来看,应邀为《贯华阁图》卷题跋的51人,大多为当时政界、商界、文坛等各界名流。其中,丁传靖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藏书家,严修(范孙)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学者,与其同称天津四大书法家的华世奎、赵元礼也在画卷中留下墨跡,其余江衡、冒广生、方地山、林葆恒、温肃、俞钟銮、宗威、孙雄、钱海岳、沈尹默、侯毅、侯葆三等人都是名倾一时的文人。为杨味云重修贯华阁作赋的樊增祥,则是清末民初著名晚唐诗派代表诗人、文学家、藏书家、书法家,在官场也显赫一时,官至陕西布政使、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北京国民政府参政院参政等。樊增祥与杨味云意气相投,相交甚厚,杨味云的妹妹杨令茀随兄长游学京畿时,就曾从其学习诗词文史,艺业大进,在京城获得“杨家小妹才气高”的美誉。为杨味云重修贯华阁征诗的廉泉(南湖),也是无锡乃至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诗文、书法皆名重一时,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参加过著名的“公车上书”,结识了孙中山、徐锡麟、李煜瀛、秋瑾、苏曼殊等革命党人。秋瑾遇害后,他和夫人吴芝瑛冒着极大的风险,拾其遗骨葬于杭州,并请吴观岱画《西泠寒食图》,还在秋瑾就义的轩亭口建“风雨亭”,在杭州南湖小万柳堂别墅内建“悲秋阁”,义名远播,传为佳话。此外,题跋者中的陈宝琛、郑孝胥、章士钊、郭曾炘、傅增湘、沈宗畸、郭则澐、赵椿年、胡嗣瑗、汪荣宝、陆增炜、杨寿枢、秦瑞玠等人也都是诗文巨擘、政界要员。由于杨味云是清末著名的实业家,创办了雄踞北方的华新纺织资本集团,又长期寓居天津,因此,言敦源、周学熙等天津著名的“儒商”、实业家也为画卷题写了诗文。
从卷后这众多题跋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诗文、书法,还能发现许多文坛逸事。如严修在题跋中提及:“己卯夏余过无锡,承顾君实之侯君保三之招,汎舟蓉湖,登惠山、酌惠泉,憩于尊贤祠,流连竟日。”但己卯(1879年)时,严修19岁,顾实之(1877年―1956年)2岁,侯葆三(1872年―1961年)7岁,不可能发生他所描述的访锡故事。故笔者推断,己卯(1879年)或为己未(1919年)之误。严修还由杨味云慨然出资修复故乡文化胜迹之举联想到天津水西庄的境遇:“津城之西有曰水西庄者,莲坡查氏别业也,同时名流若朱竹垞、若万樊谢、若赵秋谷,皆尝聚此。?江朱氏曾为之图,时移地改舊迹,不可复得。近十年间,乡人屡议修复,而竟不果。”言语中似不胜感慨。又如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温肃,在题跋中回忆起与友人一起在无锡的往事:“十五年前与陈香轮访裴伯谦于惠山下,同试弟(第)二泉,游铁狮子庵,今陈殁已十年,裴亦届古稀矣。”许同莘的题跋也很有趣:“戊辰七月二十七日,味云先生出贯华阁图卷命题,翼日招饮于松竹楼,酒阑赋此即呈教政。”可见为请许同莘题跋,杨味云还特地请他在松竹楼喝酒。杨味云的族兄杨寿枢在题跋中则说:“味云四弟重建贯华阁落成,属吴君观岱写图,徧征题咏,余既用分书题卷额矣,复赋七言绝句五首以附诸名作之后,得无珠海在目,小玑失色乎。”可见杨味云曾请他用隶书为重修之贯华阁写了题耑。
杨味云还曾专门为《贯华阁图》卷征诗印制了专用稿笺,且有以“以此征词,贯华阁敬上”为水印的两种不同排版及以“贯华阁致辞”为水印等三种不同尺寸的版别。在2014年杨传德捐赠的杨味云诗稿中,也可见“以此征词,贯华阁敬上”水印的稿笺。
二、杨味云重修贯华阁
吴观岱1925年作《贯华阁图》原图在“文革”中毁失,的确是极大遗憾。1927年杨味云60大寿时,吴观岱又画了一张《重修贯华阁图》为其庆寿,后与许国凤誊录、杨味云撰《重修贯华阁记》合装成轴。这张画一直珍藏在杨家,直到2014年杨通谊之孙杨传德代表杨氏家族将这幅画连同其余150件(套)家藏书画作品及工艺品一起捐赠给无锡博物院。根据这幅画,对照目前仍保持了杨味云重修后原貌的惠山忍草庵贯华阁,我们可以大致想象出1926年时贯华阁的面貌,也算稍补原画毁失的遗憾。
杨味云,名寿枬,字味云(1868年―1948年)。其伯父杨宗濂、杨宗瀚兄弟,是无锡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创办了无锡第一家近代企业——业勤纱厂。杨味云是光绪时的举人,后为四品京堂,曾任商部员外郎、商标局会办。1905年以参赞身份随五大臣出洋,赴日、美、英、法、比五国考察,主持译编各国政论著作60余种。民国以后,历任北洋政府盐务处总办、长芦盐运使、山东省财政厅长、财政部次长(代行总长)、盐务署署长等职,1919年当选国会参议员。晚年先后在天津、唐山、青岛等地创办华新纱厂,组成华新纺织资本集团。著有《云在山房类稿》《云薖漫录》等传世。由于杨味云长期置身于清末、民国政坛、实业界,同时又不失文人本色,经常与江南、京津的文人词客们交游唱酬,因此与当时的官员、实业家、文人们建立了很好的关系。
杨味云重修贯华阁,是民国无锡地方史上的一大胜事。在杨味云撰写的《云薖漫录》中,详细记载了他立志修复贯华阁的缘由及经过:“庚寅(1890)秋日,读书山中,循黄公涧至忍草庵访贯华阁遗址,步履于青泉白石之间,其时秋雨初晴,山翠欲滴,苍苔幽径,黄叶空林,杳无人迹,惟钟梵松涛与泉声响答而已,山僧出示君(指刘石香,下同。笔者注)所为《忍草庵志》,至梁汾容若两先生月夜登贯华阁谈诗,悠然想见前辈高致,凭吊遗迹于烟榛露蔓之场,俯仰俳迴,不忍遽去。壬寅(1902年)春日,与君同客都门,追话往事,慨然有修复之志。君笑谓余,先当作图以赠。图中小阁三层,后倚峭壁,冠以烟岚云壑,带以曲涧疏林,树古苔荒,水清石瘦,略仿古琴铭意境。阁中两客,幅巾道服一执卷、一抚琴。吾二人结云霞之契,订风月之交,即以是图为息壤可也。……乃画未终幅,遽归道山。”在立志重修之始,杨味云就拟定了计划:由吴观岱为图,遍征名流题咏,装裱成卷,《云薖漫录》记载:“余拟规度旧址,鸠工修复,乃先嘱吴君观岱为图,将遍征名流题咏,装(贝虒)成卷,藏诸阁中,为忍草庵添一段故实也。”
杨味云《重修贯华阁记》详细记录了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乙丑冬,始规度遗址,鸠工重建,乃先属吴君观岱写图……图成而赋工,三月而工竣。” 杨味云从青年时代寻访贯华阁遗址,萌生修复贯华阁的想法,到1902年与刘继增相约修复贯华阁,直至1925年冬启动修复工程,并于1926年冬落成,历时近40年。
贯华阁中旧悬纳兰容若小像及所书匾额,嘉道间,阁有灾,匾像俱失。贯华阁重修完工后,杨味云将杨令茀重摹成的纳兰容若《天香满园图》小像悬于阁中,并在阁中供奉了顾贞观、纳兰容若的灵位。另外,又选择了与他们两位及贯华阁有香火缘的杜诏、高躍龙、潘果、陆庆元、邵曾训、黄邛、张大业、朱克敏、杨度汪、顾豫、顾光旭、孙尔准、杨绍基、杨夔生、赵函、唐汝翼、杨宗济、刘继增等19位乡邦先贤袝祀其侧。冒广生在《贯华阁图》卷后题跋中建议,将与顾贞观有关系的顾杲父子四人、吴门三宋(宋实颖、宋德宜、宋德宏)、玉峰三徐(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陈维崧、秦松龄、严绳孙、魏裔介、德清徐静园、南海梁叶亭及无锡的杜云川、王傅岩都列入袝祀,但此议并未被采纳。
杨味云重修贯华阁,在无锡近代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仗义疏财、尊贤重文的事迹也赢得了普遍的敬重和景仰。1947年杨味云80大寿时,章士钊特撰寿联“平生贯华阁,大老钓璜溪”致贺。2019年4月,杨味云之孙杨世缄捐资50万元,再次续修贯华阁,并于2020年5月完工。为此,杨世缄还亲自撰写了《续修贯华阁志》,并邀欧豪年创作《二贤雅会图》,延续了杨氏一门与贯华阁的不解之缘。 三、顾贞观、纳兰容若与贯华阁
杨味云之所以要重修贯华阁,与清代顾贞观、纳兰容若和贯华阁的一段故实有关。
贯华阁是无锡名胜惠山忍草庵中的一座重要的历史建筑。据刘石香《忍草庵志》载,忍草庵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而贯华阁则由僧人声叔于清康熙初年所建,“凡三楹,其高三层,后倚峭壁,前临绝涧,即习坎冷泉也,中悬贯华阁楄,为满洲纳兰性德书”。明清两朝,东林大儒顾宪成之子顾与沐及曾孙顾廷文、顾景文,四世孙顾贞观偕无锡籍文人陈维崧、姜宸英、严绳孙等先后结诗社于此,一时间,忍草庵贯华阁成为无锡及周边地区文人墨客吟诗雅集、宴游修禊的重要场所。
顾贞观与纳兰容若曾在贯华阁“去梯玩月”,成为传诵一时的文坛佳话。这段故事,也成为《贯华阁图》卷中名流们题咏的主要题材。据清代秦瀛(1744年―1821年)《咏梁溪杂事一百首》诗注、趙函《纳兰词序》以及刘继增(1843年―1905年)《忍草庵志》等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纳兰性德随驾扈从。抵无锡后,纳兰性德与顾贞观同游惠山忍草庵,登贯华阁,“摒从去梯,作竟夕谈”,留小像于阁中而去。
纳兰容若在贯华阁留下小像之事,应该也是史实。无锡诗人杜诏(1666年―1736年)在《同梁汾先生登贯华阁观成侍中三十小像感赋》中叙述了他与顾贞观同登贯华阁,拜观纳兰容若小像时的感怀:“此照还同此阁存,几人能唱忆王孙。风流休数鸳鸯社,只是伤心皂荚村。”“宛然侧帽影徘徊,弹指韶华老泪垂。谁取沉香薰小像,十年流落一香眉。”此后,无锡诗人杨度汪(1702年―l757年)也有《题成侍卫容若遗照》一诗存世,内有“至今留照遗兰若,还傍琮琤一掬泉”之句。刘继增《忍草庵志》则明确记载:“时庵不戒于火,旁舍被焚,殿宇剥落,贞观谋鼎新之,奉性德遗像于其中,为香火地,因更名为香界。贞观卒,小像藏贯华阁,庵僧守之。前后名流题咏殆遍。嘉道中,阁有灾,遂亡。”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纳兰容若于康熙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的确曾随南巡的康熙帝路过无锡并去惠山游玩品茗,其时,有可能登临过贯华阁,但并未与顾贞观相会;其二,纳兰容若与顾贞观有过“乘月去梯,中夜对谈”的雅事,但并不是在无锡惠山贯华阁,而是在北京西郊桑榆墅;其三,康熙二十四年,纳兰容若死后,顾贞观悬容若小像于贯华阁中以志纪念确有其事,至于这幅小像是容若过无锡时留下的还是顾贞观从其他途径得到的,贯华阁的匾额是容若在无锡时题写,还是同年冬在北京与顾贞观相聚时题写,均无定论,尚待考证。
丁传靖题纳兰容若《天香满园图》小像云:“味云先生方重建锡山贯华阁,阁上旧有容若像,乱后失去。因嘱女弟令茀摹此图以补之。”杨令茀于1925年补绘成纳兰容若《天香满园图》小像今已失其踪。1982年,杨通谊向无锡博物馆捐赠的杨令茀作品中,有1934年杨令茀绘《成容若丈室天香图》(图5),上有题诗:“塞外争传风义词,去梯玩月几人知。生生死死鸥盟在,三十年来系梦思。不辨前身与后身,名山践约岂无因。小山丛桂容招隐,重洗铅华为写真。”此诗即其重摹《天香满园图》上的旧题。
(作者单位:无锡博物院)
本专题责任编辑: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