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史3-6-斜13井区开采现状和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史深100沙三段内在伤害因素,针对史深100沙三油藏钻井保护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措施,采用区块油层保护技术,形成油气层保护的典范。
[关键词]钻井;内外因素;储层保护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3-0051-02
一、井区开采现状及潜力分析
1、史3-6-斜13井区开采现状
史100东区(方案区)目前油井总井11口,开井7口,区块日液55.8t/d,日油41t/d,综合含水26.5%,平均单井日油5.9t/d,平均动液面1568m,累计采油34.38×104t,采油速度0.6%,采出程度为13.2%,水井总井8口,开井5口,日注水平74m3/d,月注采比为1.15,累积注水47.99×104m3,累积注采比0.95。地层压力22.8MPa,地层总压降为22.9MPa。
2、潜力分析
史3-6-斜13井位于2011年井网加密开发调整方案区的东北部,目前该井区注采井网基本瘫痪,油井(史8-斜44、史8-斜24、史3-4-13)全部停产、报废,水井开井1口(史3-5-斜14),日注1m3/d,老水井(史8-28)工程报废待更新,由于水井工程报废、局部井区无井控制导致该井区注采井网不完善,井区核心部位无井控制,含油面积为0.25Km2,主力层位为沙三中21上、沙三中21下、沙三中22,油层叠加厚度20.0m,失控储量为33.0×104t。针对该井区情况与2011年方案部署结合,下步可通过钻新井来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储量的控制与动用程度,本次部署新油井1口井(史3-6-斜13),注采完善后该井区排距200米,油井间井距200-250米,井网完善后预计可恢复控制储量8.4×104t,恢復可采储量2.1×104t。
二、钻井过程中储层伤害分析
1、内在因素(表1)
2、外在因素
钻完井过程中对油层的伤害不仅影响油井的初期产量,还会对随后各项作业伤害油层的程度以及作业效果带来影响(表2)。
(1)钻井液固相对储层的污染
井眼周围的最普遍的损害机理是井眼被钻井液固相、钻屑或地层颗粒堵塞。钻井液完井液常含有两种固相颗粒:一种是为达到工艺性能要求而必须加入的有用颗粒,如钻井完井液中的粘土、加重剂和桥堵剂等;另一种就是钻井完井液中的钻屑和注入流体中的固相杂质。当井眼中液柱压力大于油气层孔隙压力时,固相颗粒就会随流体一起进入油气层,在井眼周围或井间的某些部位沉积下来,从而缩小油气层流道尺寸,甚至完全堵死油层。
固相颗粒堵塞的程度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与钻井液完井液本身有关的是:固相含量、固相性质、颗粒尺寸和分布及滤饼形成的速度与质量等。固相含量越高,对储层伤害越严重。
在固相含量一定的条件下,对储层渗透率影响起决定作用的是固相的形状、大小及其类型。压缩性固体颗粒,如膨润土等对油气层的损害是严重的,侵入喉道后很难排除,非压缩性固体,如加重材料,虽然可被挤入孔喉,但能在采油过程中排除。细颗粒和超细颗粒对渗透率损害严重,当颗粒直径小于1/10孔隙直径时,颗粒就会迅速地侵入油气层岩石内,而在岩石表面不能迅速形成滤饼,微粒侵入很深,可达几十厘米或更深,在裂缝油气层内,固相侵入更深,甚至可达数十米。
(2)钻井液滤液造成的水锁伤害
造成水锁效应有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因素:损害储层致密、孔隙喉道小,储层压力低是造成储层产生水锁效应的内在因素;驱动压差小、外来流体与岩石的润湿角小、粘度大及油水界面张力大是造成储层产生水锁效应的外在因素。渗透率越低,孔喉半径越小,油气层压力越低,越容易产生水锁损害,且越难以解除其。
三、结束语
区块钻井技术就是根据区块地质、工程等已钻资料,优化钻井液完井液技术配方,有针对性制定区块钻井施工规范,规范化运作,达到统一的性能标准,完钻后统一回收到大型地面处理站,进行统一处理,回收利用。达到占地面积少、减少井下复杂事故、降低钻井成本、储层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目的。在老区调整区块,井位集中、地层压力复杂,钻井施工难度大的区块,建议采用区块油层保护技术,形成油气层保护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李茂成.开发层损害机理与评价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
[关键词]钻井;内外因素;储层保护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3-0051-02
一、井区开采现状及潜力分析
1、史3-6-斜13井区开采现状
史100东区(方案区)目前油井总井11口,开井7口,区块日液55.8t/d,日油41t/d,综合含水26.5%,平均单井日油5.9t/d,平均动液面1568m,累计采油34.38×104t,采油速度0.6%,采出程度为13.2%,水井总井8口,开井5口,日注水平74m3/d,月注采比为1.15,累积注水47.99×104m3,累积注采比0.95。地层压力22.8MPa,地层总压降为22.9MPa。
2、潜力分析
史3-6-斜13井位于2011年井网加密开发调整方案区的东北部,目前该井区注采井网基本瘫痪,油井(史8-斜44、史8-斜24、史3-4-13)全部停产、报废,水井开井1口(史3-5-斜14),日注1m3/d,老水井(史8-28)工程报废待更新,由于水井工程报废、局部井区无井控制导致该井区注采井网不完善,井区核心部位无井控制,含油面积为0.25Km2,主力层位为沙三中21上、沙三中21下、沙三中22,油层叠加厚度20.0m,失控储量为33.0×104t。针对该井区情况与2011年方案部署结合,下步可通过钻新井来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储量的控制与动用程度,本次部署新油井1口井(史3-6-斜13),注采完善后该井区排距200米,油井间井距200-250米,井网完善后预计可恢复控制储量8.4×104t,恢復可采储量2.1×104t。
二、钻井过程中储层伤害分析
1、内在因素(表1)
2、外在因素
钻完井过程中对油层的伤害不仅影响油井的初期产量,还会对随后各项作业伤害油层的程度以及作业效果带来影响(表2)。
(1)钻井液固相对储层的污染
井眼周围的最普遍的损害机理是井眼被钻井液固相、钻屑或地层颗粒堵塞。钻井液完井液常含有两种固相颗粒:一种是为达到工艺性能要求而必须加入的有用颗粒,如钻井完井液中的粘土、加重剂和桥堵剂等;另一种就是钻井完井液中的钻屑和注入流体中的固相杂质。当井眼中液柱压力大于油气层孔隙压力时,固相颗粒就会随流体一起进入油气层,在井眼周围或井间的某些部位沉积下来,从而缩小油气层流道尺寸,甚至完全堵死油层。
固相颗粒堵塞的程度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与钻井液完井液本身有关的是:固相含量、固相性质、颗粒尺寸和分布及滤饼形成的速度与质量等。固相含量越高,对储层伤害越严重。
在固相含量一定的条件下,对储层渗透率影响起决定作用的是固相的形状、大小及其类型。压缩性固体颗粒,如膨润土等对油气层的损害是严重的,侵入喉道后很难排除,非压缩性固体,如加重材料,虽然可被挤入孔喉,但能在采油过程中排除。细颗粒和超细颗粒对渗透率损害严重,当颗粒直径小于1/10孔隙直径时,颗粒就会迅速地侵入油气层岩石内,而在岩石表面不能迅速形成滤饼,微粒侵入很深,可达几十厘米或更深,在裂缝油气层内,固相侵入更深,甚至可达数十米。
(2)钻井液滤液造成的水锁伤害
造成水锁效应有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因素:损害储层致密、孔隙喉道小,储层压力低是造成储层产生水锁效应的内在因素;驱动压差小、外来流体与岩石的润湿角小、粘度大及油水界面张力大是造成储层产生水锁效应的外在因素。渗透率越低,孔喉半径越小,油气层压力越低,越容易产生水锁损害,且越难以解除其。
三、结束语
区块钻井技术就是根据区块地质、工程等已钻资料,优化钻井液完井液技术配方,有针对性制定区块钻井施工规范,规范化运作,达到统一的性能标准,完钻后统一回收到大型地面处理站,进行统一处理,回收利用。达到占地面积少、减少井下复杂事故、降低钻井成本、储层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目的。在老区调整区块,井位集中、地层压力复杂,钻井施工难度大的区块,建议采用区块油层保护技术,形成油气层保护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李茂成.开发层损害机理与评价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