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麟:国共都承认的烈士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z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微微泛黄的《台儿庄大战》、一本精装《抗战将士忠烈录》(台湾出版),以及一份虽已过去了二十多年却光洁如新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茶几上。证书旁边,是一位中年男子的照片,身着戎装,这个人便是朱家麟,一个在时间长河里几乎被人遗忘了的将军。
  “我母亲、我舅,我大姨,还有我们这些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都多多少少受了他的牵连,入党不行,提干不行,日子过得苦,心里更憋闷。”尽管朱家麟是常钢的外公,但很长时间,常钢都不知道外公长什么样,究竟是什么人。自幼时记事起,大人们一说起他,都躲躲闪闪,讳莫如深。
  从旧书摊上“找回”真实的外公
  常钢曾是西安市一家国企的经理,退职在家多年。
  朱家麟,这个家族里很多后人都没见过的国民党将军,让后人背负了不该背负的,几乎成了一道不愿被触及的心结。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常钢从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了外公的名字。
  这是一本叫《台儿庄大战》的书,浅蓝色外皮,纸张已发黄,薄薄不到百页,但常钢拿在手里,却是沉甸甸的。
  “开始我随便翻了翻,结果一眼就看到了朱家麟的名字,我犹豫,这是不是跟我外公同名?”为弄清真相,自参加工作起,常钢时常逛书店、旧书摊,只要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他都会扫上两眼。他想方设法联系上了北京的出版社,但出版社没有作者的联系方式,后来常钢去北京,找到了年事已高的作者。作者确认,朱家麟是常钢的外公,牺牲于1938年的抗日战场上。
  得知此事,常钢立即联系大舅和几位亲人,大家商量,应该为朱家麟“正名”,为多年来一直承受的心灵重压的亲人,找回尊严。
  1985年,听说国家有相关政策,家属便联系西安市碑林区民政局,准备为朱家麟申请“革命烈士”,后者逐级上报后获得答复:书上说的不算,得有目击证人证实“牺牲于抗日战场”才行。
  抱着一线希望,他们通过书的作者,辗转找到山东,最后在临沂教育学院,找到已退休在家的田玉峰老人,老人是当年朱家麟旅的特务营营长,曾亲身经历了那场恶战……
  被日军围困7层突围至第6层殉国
  “1938年6月5日全军才在河南漯河召开朱家麟旅长的追悼大会,官兵们都泣不成声。”在田玉峰手写的数千言证明中,老人证实了朱家麟的遇难经过。
  1938年5月11日夜,国民革命军第40军39师115旅少将旅长朱家麟奉命率部掩护全军从江苏沛县突围,结果被日军围困了7层。朱家麟坚持到手下仅剩十几个人时,抢了一辆日军吉普车冲向敌军,冲到第六层时又被围住,他带着部下跳下车与敌对射,最终全车人捐躯,无一投降。
  在突围的第二天夜里,朱家麟的一位本家兄弟朱益堂和田玉峰重回战场背出朱的遗体,将其埋在沛县西关小李庄的土地庙背后并做了标记。
  朱家麟和蒋介石是校友与陈诚是同桌
  朱家麟又名朱德馨,1892年出生于河北省满城县尉公村。1922年保定军官学校八期毕业,和蒋介石是校友,与陈诚(曾任台湾当局“副总统”等职)是同桌。
  在校时,朱家麟性情耿直、刚烈,除了功课,平时极少与同学交往。后来,陈诚成为集团军军长,而他即便从“庐山军官训练团”毕业,也没通过同桌的关系,靠陈诚获提拔,更没有因蒋介石的“校友”关系成为其嫡系。
  朱家麟为人质朴、忠诚,持身严谨,驻防河南安阳时,他俘获当地两大土匪,缴获大量烟土,全部烧掉了,而那时烟土与黄金等价。
  平常朱家麟总穿着军装、布鞋,鞋底磨破后再做新底上旧帮,死后,他的遗物只有一个军用皮囊,内装一支派克金笔。
  遗属以红苕叶稀饭度日遗孀贫病而死
  朱家麟殉国后,他的遗孀子女都在汉中,以红苕叶稀饭度日,11岁和6岁的两个女儿只好卖甘蔗、打瓜补贴家用。房东看其生活凄苦,不收他们房租,甚至将后院一溜儿空地让朱家种菜。作为回报,11岁的朱丙茹每天到半山腰为房东家挑水。
  1947年,朱家麟遗孀侯玉洁患肺癌住院,没钱医治,只能用蒸馏水代替药物注射,以精神抚慰。随后被医院赶出,贫病而死。死后无钱置办寿衣,不得不穿着旧衣服入殓。临终前,侯玉洁嘱咐儿子炳炎,“就是扒着肋子也要供你妹读书……”
  1988年获“革命烈士证明书”陕西首位
  1988年,常钢家人将田玉峰老人的证明书及各种书证递交给陕西民政部门,经省长办公会研究同意,上报民政部,最后将一份盖着鲜红印章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交给了朱家后人手中,民政局稱这是陕西第一次有国民党官兵获得烈士证书,“十分难得”。
  因为这份证明书,朱家麟遂成为一位被国共两党都承认的革命烈士,这让朱家后人无不欣慰。
  “这么多年过去,我们以为只有亲人才记得他,谁能想到,还有人记得他!”常钢说,这让他对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虽然一些人、一些真相或许会因各种原因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最终,都还会重新来到阳光下。
  (摘自《华商报》)
其他文献
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华夏边疆的稳定与发展大业,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付出,也留下了许多戌边固疆的人物传奇故事,尤其是在古代女中豪杰中,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动,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舍身为国的江南才女刘细君的传奇故事。前不久,我有幸来到了“中国天马之乡”昭苏县,走进古“丝绸之路”最西端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夏特乡,
期刊
美少女同桌杨菲菲  长得像张靓颖的杨菲菲是班上同学公认的美少女,还因为她妙曼的舞姿,甜美的歌声当仁不让在成为学校文艺汇演的台柱。  班上的男生都想和她同桌,老班却偏偏把她安排在我的身边,一坐就是三年。每次一想到这事,我就特别感激老班。这样的美差羡煞了多少人的眼珠子呀?  刚升上初中时,我的成绩很差劲,是那种老师看了头疼,同学也不喜欢的角色。和我混在一起的都是和我一样成绩不好的男生。那时年少,静不下
期刊
未名湖边的桃花开了,就在前几天。  我曾无数次梦想过,陌上开花的时候湖边折柳的人群里会有自己的身影。那个时候,我的心思和大家一样单纯而迫切,我的目光却是比你们更加迷茫和彷徨。  那年高三。  十年磨一剑,我得到的却几乎只是一块废铁。  高一那年,我真的差点把自己废成了一块废铁。上课睡觉,聊天,看漫画,吃零食,跟着后面那些男生大呼小叫,把年轻的女老师气得眼圈含泪,然后自鸣得意而洋洋之。那真是一段不堪
期刊
我是一个从湘西大山走出来的山里孩子,曾经身无分文,靠捡废品度日,直到今天在繁华都市的A级写字楼拥有自己的文化公司。我人生的改变,应该感谢4位老人的帮助,没有他们,我也许还在街头流浪。  12年前,我高中毕业,怀揣文学的梦想,背着母亲煮的18个鸡蛋和几身寒碜的衣服,来到了魂牵梦绕的省城。很快我便被残酷的现实击得几乎崩溃,只有高中文化的我,在人才市场根本找不到工作;操着一口浓郁苗族式普通话,身板瘦弱,
期刊
一、晚餐准备  化学老师终于答应了女友,回家给她做顿晚饭。女友下班回到家,却看到化学老师还在摆弄他的烧瓶和酒精灯。女友一脸失望表情的问道:“你在干什么t”  “哦,别着急,亲爱的。”化学老师兴奋地说道:“我正在给晚餐做准备呢,再过5分钟,盐就提炼出来了。”  二、感动  同学考试的时候拿手机抄答案。抄毕,发觉老师在身后!老师温柔地说:“抄完了吧?抄完了收起吧,有摄像头。”后来才知道,老师一直站在他
期刊
前程茫茫困难重重,奋起拼搏还是就此沉沦?现实期望反差巨大,锲而不舍还是随缘自适?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命运、理解苦难、面对机遇、把握自己?本期,三位教授娓娓讲述了自己1977年的高考以及他们的知青岁月,激发我们尤其是正为求职、学业、情感等问题困扰的年轻人,对人生对理想的深入思考。  黄庆宏:上不了技校上西安交大  1976年冬,贵州汽油机厂锻造车间。一个又瘦又矮的19岁男孩,弯着腰,喘着粗气,缓缓搬起刚
期刊
我想,如果不是这个春天的约会,如果不是文友的盛情相约,我是不会这样怀揣着教徒般虔诚的情感走近一个人的,也是不会这样以近乎于赤裸的心淌过一条江的。  我曾在书本上多次读到这位诗人传颂千古的名篇,也曾多次在车上远眺过这条美丽的江水,但却一直没有和这位诗人有过更多的接触,也没有真正涉足过这条江。但我知道,诗人跨越历史风云,远涉万水千山,江水奔流滔滔不绝,吟唱古今沧桑,诗人和江水从未远离过我,他们其实一直
期刊
谁愿意谁就为诗歌死去吧。我不是不热爱诗歌,更不是怕死,我要做活着的烈士。其实这意味着更大的牺牲。你难道不觉得吗?在一种绝望中坚持写诗。绝望似乎比希望更令我感到兴奋。我要在有生之年就成为别人仰叹的雕像:瞧,他居然还会眨眼睛!  诗简直比宗教还厉害。它甚至可以俘虏无神论者。这就是我的信仰。这就是我的诗经,每天都要念一遍。说实话,也只有我自己能听得懂。做一个茫茫人海里的托钵僧,把诗当成铁饭碗来端着,像祈
期刊
在中国地图上,你或许找不到这条江。  她瘦弱,像一声苍老的叹息;她幽远,如一缕漂泊的诗魂。  然而,如果你是一个中国文化人,你不能不懂得这条美丽的江。  它环抱野花幽独的春晖山色,轻抚光洁如新的秋月沙洲,蜿蜒在千年不变的湘北音韵里。  她的名字,叫汩罗江。  汩罗与长沙近在咫尺。然而,这么多年来,数过汩罗而无缘见江,只任汩罗江在那一份古典的想象里流淌。  心中的汩罗江,是一脉远古的清澈与芬香。江水
期刊
很怀念小学时候的暑假,每一天都过得紧张而松弛,充实而快乐。没有补课班,没有传染病,没有川流不息、纵横驰骋的车辆,没有冒个没完的浓烟、把农田、山包都霸占去的工厂,没有灰霾没有被污染的空气,没有欺骗没有潲水食油染色馒头……老师给我们两本暑假作业,我三天就做完了。做完书面作业的我,又借来下学期的教材自己预习。我数学、语文(那时没有英语)一天预习一课,四十天下来整好预习一遍!  我最喜欢夏天。八十年代的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