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功利性太强,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方法僵化,课堂呼唤激情,呼唤创新,教师教学方式和观念的转变刻不容缓。
【关键词】激情课堂;感性;模仿语文首先是一门基础学科。“听、说、读、写”,几乎是从我们开始有认知的时候就在学习的一种能力。正是由于“战线”拉得太长,一点一滴积累的成效不如数理化那么明显,本是作为主科的语文地位日益边缘化,在高中阶段甚至是排到了末位。“反正语文是三年学不好,两年学不坏的,我不想浪费时间做一些看不到效果的事”,这是许多急功近利的学生的心态。久而久之,老师也是如此倦怠,以致于陷语文于无比尴尬之地。事已如此,不能全归咎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高中日益僵化的语文课堂才是罪魁祸首。
语文的基础学科地位不可撼动。但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已完成了大部分语言的积累,如果高中仍停留在字词句,未免小题大做。且高中学生心智日益成熟,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枯燥单调的语文课堂已吸引不了学生,感性的激情的语文教学是大势所趋。话虽如此,但在具体教学操作中却是困难重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思维僵化,功利性强。
高中教学关注高考,习惯于对高考知识点反复研摹、训练,学习新课文也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研读课文的过程与方法。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是附带提及,甚至干脆省略。以致于课堂上老师把更多地精力花费在如何把某个知识点讲透彻,考试时能举一反三、不出错。连欣赏文中优美文辞,体会作者情感都归之于类似考题的解读,这样就说不上会有声情并茂的激情课堂了。再加上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漠视,不重视语感的培养,学生智商高情商低的现象日益明显。
当学生只提升了解题能力,成为“学习机器”,“笑点”越来越高,情感越来越冷漠时,语文课堂的艺术性也就穷途末路了。因此,教师教学方式和观念的转变刻不容缓。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重视语文、爱上语文,首先要让他们爱上语文课。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本不应该被束缚在条条框框的考试规则里面。用声情并茂的表演、抑扬顿挫的语调、手舞足蹈的肢体动作把学生带入文学作品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领会作者的情怀,进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这样生动、鲜活的语文课,想必是每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这比简单枯燥的肢解课文更让学生易于接受。
在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时,笔者感触最深:梁实秋先生作为一大学者,唯独对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记忆深刻。课文虽为记演讲,实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为文为人。学习的重点在于抓住人物形象的独特特点。以前上此课文,无非是教学生人物描写的两个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找出文段中描写语段,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一堂课下来只剩下几个概念性的词语,演讲情况如何?演讲为何深刻却看不出来,课堂也比较沉闷。
这一次,笔者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语段,对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进行模仿,再表演。笔者身先士卒示范了一段启超先生的开场白,赢得学生会心一笑,随后,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在一阵阵喝彩和掌声中,一堂模仿表演课意犹未尽地落下帷幕。课后仍有不少学生对经典片段津津乐道。第二堂课,因为学生对课文很熟悉了,再让学生谈论启超先生为人为学问上的特点,无需老师动口,学生分析得头头是道,课堂气氛比以往都要热烈。经过一堂课的表演,学生不仅体会了梁启超先生的演讲魅力,对这一篇课文,对梁实秋先生的行文特点也是无比熟悉,心生赞叹了。
其实高中教材中感情真挚的文章比比皆是。在学习《将进酒》时,可以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体会那种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的复杂情感;在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围绕这种失去的追悔,在班上进行讨论,从积极的方面谈谈应该怎样把握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东西。
总之,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放下“架子”,相信学生,创设激情新课堂,对年轻教师在探究新课改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尤为重要。
【关键词】激情课堂;感性;模仿语文首先是一门基础学科。“听、说、读、写”,几乎是从我们开始有认知的时候就在学习的一种能力。正是由于“战线”拉得太长,一点一滴积累的成效不如数理化那么明显,本是作为主科的语文地位日益边缘化,在高中阶段甚至是排到了末位。“反正语文是三年学不好,两年学不坏的,我不想浪费时间做一些看不到效果的事”,这是许多急功近利的学生的心态。久而久之,老师也是如此倦怠,以致于陷语文于无比尴尬之地。事已如此,不能全归咎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高中日益僵化的语文课堂才是罪魁祸首。
语文的基础学科地位不可撼动。但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已完成了大部分语言的积累,如果高中仍停留在字词句,未免小题大做。且高中学生心智日益成熟,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枯燥单调的语文课堂已吸引不了学生,感性的激情的语文教学是大势所趋。话虽如此,但在具体教学操作中却是困难重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思维僵化,功利性强。
高中教学关注高考,习惯于对高考知识点反复研摹、训练,学习新课文也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研读课文的过程与方法。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是附带提及,甚至干脆省略。以致于课堂上老师把更多地精力花费在如何把某个知识点讲透彻,考试时能举一反三、不出错。连欣赏文中优美文辞,体会作者情感都归之于类似考题的解读,这样就说不上会有声情并茂的激情课堂了。再加上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漠视,不重视语感的培养,学生智商高情商低的现象日益明显。
当学生只提升了解题能力,成为“学习机器”,“笑点”越来越高,情感越来越冷漠时,语文课堂的艺术性也就穷途末路了。因此,教师教学方式和观念的转变刻不容缓。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重视语文、爱上语文,首先要让他们爱上语文课。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本不应该被束缚在条条框框的考试规则里面。用声情并茂的表演、抑扬顿挫的语调、手舞足蹈的肢体动作把学生带入文学作品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领会作者的情怀,进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这样生动、鲜活的语文课,想必是每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这比简单枯燥的肢解课文更让学生易于接受。
在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时,笔者感触最深:梁实秋先生作为一大学者,唯独对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记忆深刻。课文虽为记演讲,实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为文为人。学习的重点在于抓住人物形象的独特特点。以前上此课文,无非是教学生人物描写的两个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找出文段中描写语段,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一堂课下来只剩下几个概念性的词语,演讲情况如何?演讲为何深刻却看不出来,课堂也比较沉闷。
这一次,笔者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语段,对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进行模仿,再表演。笔者身先士卒示范了一段启超先生的开场白,赢得学生会心一笑,随后,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在一阵阵喝彩和掌声中,一堂模仿表演课意犹未尽地落下帷幕。课后仍有不少学生对经典片段津津乐道。第二堂课,因为学生对课文很熟悉了,再让学生谈论启超先生为人为学问上的特点,无需老师动口,学生分析得头头是道,课堂气氛比以往都要热烈。经过一堂课的表演,学生不仅体会了梁启超先生的演讲魅力,对这一篇课文,对梁实秋先生的行文特点也是无比熟悉,心生赞叹了。
其实高中教材中感情真挚的文章比比皆是。在学习《将进酒》时,可以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体会那种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的复杂情感;在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围绕这种失去的追悔,在班上进行讨论,从积极的方面谈谈应该怎样把握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东西。
总之,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放下“架子”,相信学生,创设激情新课堂,对年轻教师在探究新课改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