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差,因此,在角色游戏中,他们只会重复地模仿动作,不明确自己所担任的角色,不喜欢与他人交往,交际性言语贫乏。如果教育在角色游戏中不能正确地指导,而是任其自然发展,那么这个游戏就会失去趣味性。不利于培养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不得培养幼儿大胆想象,运用言语进行友好交往;不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及良好的品德,从而不能达到开展“角色游戏”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游戏当中,就必须发挥指导作用。那么,应如何指导呢?
一、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幼儿对角色游戏的体验
1、教师带幼儿参观中大班哥哥、姐姐的角色游戏。小班幼儿常常以中大班幼儿为榜样,喜欢模仿他们的言行,由于中大班幼儿的知识经验相对丰富一些,游戏起来就生动些。中大班幼儿见到小班弟弟、妹妹,表现十分主动、大方。“司机”说:“小弟弟,坐我的车吧,我会带你去旅游的。”“售货员”介绍说:“小妹妹、小弟弟,欢迎你们光临本店,本店刚到一批最新玩具,这是……”“娃娃家”的“妈妈”热情招呼:“小弟弟、小妹妹,来我家玩吧,我会煮香喷喷的饭菜招待你。”小班幼儿以“小客人”的身份加入游戏,从中体会到友好交往的乐趣,也学会了简单的交际性言语。
2、教师与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幼儿的体验,社会性知识。现代心理学家认为:适当的刺激对幼儿各方面的发育都有好处。刺激意味着广泛接触,广泛的经验。我们在设计角色游戏主题时,总是尽可能地考虑让幼儿多接触社会、多观察周围的一切,使幼儿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和经验之后,再指导他们通过角色游戏反映、掌握有关的社会性知识。家长可提供给幼儿上商店买小物品的机会。幼儿与售货员交流,如:“阿姨,味精一包多少钱?”“1块钱”,“我买一包”,“找给你1元钱”,使幼儿直接体验商店买卖的知识经验。家长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接待客人的机会,或者去亲戚朋友家做客的机会。客人来了递烟、端茶、削苹果、陪客人谈天;客人走了,要送客人到家门口,并说再见。在幼儿园里,教育可通过一日活动,来提高幼儿的生活体验。如在是非问题接待时,教师主动和幼儿打招呼,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教师还可以指导幼儿通过不同的形式如大组交往、小组交往、个别交往、班内交往、班外交往、言语交往和非言语交往,增加社效面,扩大朋友圈,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
二、在游戏中,教师满怀激情地加入游戏,认真观察游戏的发展,以丰富的言语指导游戏,并为幼儿之间的交往搭起“桥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教师不能强加,替代或生硬干涉。这就要求教师扮演角色,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并通过言语进行灵活、随机的教育。为了帮助小班幼儿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身份,需要教师用游戏的口吻给予提醒。如一个3岁的幼儿在小椅上开汽车玩,教师可靠近他,用亲切的评议启发:“你在玩什么?”“你是汽车司机吗”“你把车开到哪里去?”“你的车是坐人还是运货?”这一系列的提问,可以帮助幼儿把举从模仿动作转身扮演角色。如一个当售货员的小朋友离开了岗位,到处乱跑,教师便找回售货员,并告诉他:“仿佛员可不能随便离开柜台呀?顾客来买东西,仿佛员要负责接待。”用这种方式来启发幼儿,可以保持幼儿游戏的持久性与游戏的自然性。为了让各角色有所交往,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园”小朋友到“医院”体检,“医生”到“娃娃家”出诊,为生病的孩子看病,“商店”的售货员到加工厂“进货”……
教师加入游戏,以轻松、愉快的游戏评议去指导游戏的各个环节,为幼儿注入了“兴奋剂”,提高了幼儿游戏的水平,使幼儿能够积极、大胆地学习与人交往,使游戏的开展既生动又活泼。
三、在角色游戏中,及时从精神、物质上鼓励幼儿,增强幼儿对角色游戏的信心与兴趣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亲切的动作,一个小小的礼物,都对孩子有莫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对的鼓励是在游戏当中,如:教师发现娃娃家的妈妈对客人热情、大方、又端“茶”,又递“水果”,教师可当场取一朵小红花别在“妈妈”胸前,说:“小红花奖给热情好客的‘妈妈’,希望你也是一位能干的‘妈妈’,能把自己的‘家’收拾得整整齐齐。”我们在肯定这位“妈妈”热情好客的同时,也对她指出不足之处,希望她把玩具收拾整齐,让她愉快接受,对那些没有得到奖品的小朋友,也是一种促进作用。这种当场表扬鼓励方式,有别于在游戏结束后进行整体、概括的表扬,它能够发现幼儿的每个闪光点。对大多数幼儿起到促进作用,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培养了兴趣。
一、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幼儿对角色游戏的体验
1、教师带幼儿参观中大班哥哥、姐姐的角色游戏。小班幼儿常常以中大班幼儿为榜样,喜欢模仿他们的言行,由于中大班幼儿的知识经验相对丰富一些,游戏起来就生动些。中大班幼儿见到小班弟弟、妹妹,表现十分主动、大方。“司机”说:“小弟弟,坐我的车吧,我会带你去旅游的。”“售货员”介绍说:“小妹妹、小弟弟,欢迎你们光临本店,本店刚到一批最新玩具,这是……”“娃娃家”的“妈妈”热情招呼:“小弟弟、小妹妹,来我家玩吧,我会煮香喷喷的饭菜招待你。”小班幼儿以“小客人”的身份加入游戏,从中体会到友好交往的乐趣,也学会了简单的交际性言语。
2、教师与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幼儿的体验,社会性知识。现代心理学家认为:适当的刺激对幼儿各方面的发育都有好处。刺激意味着广泛接触,广泛的经验。我们在设计角色游戏主题时,总是尽可能地考虑让幼儿多接触社会、多观察周围的一切,使幼儿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和经验之后,再指导他们通过角色游戏反映、掌握有关的社会性知识。家长可提供给幼儿上商店买小物品的机会。幼儿与售货员交流,如:“阿姨,味精一包多少钱?”“1块钱”,“我买一包”,“找给你1元钱”,使幼儿直接体验商店买卖的知识经验。家长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接待客人的机会,或者去亲戚朋友家做客的机会。客人来了递烟、端茶、削苹果、陪客人谈天;客人走了,要送客人到家门口,并说再见。在幼儿园里,教育可通过一日活动,来提高幼儿的生活体验。如在是非问题接待时,教师主动和幼儿打招呼,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教师还可以指导幼儿通过不同的形式如大组交往、小组交往、个别交往、班内交往、班外交往、言语交往和非言语交往,增加社效面,扩大朋友圈,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
二、在游戏中,教师满怀激情地加入游戏,认真观察游戏的发展,以丰富的言语指导游戏,并为幼儿之间的交往搭起“桥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教师不能强加,替代或生硬干涉。这就要求教师扮演角色,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并通过言语进行灵活、随机的教育。为了帮助小班幼儿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身份,需要教师用游戏的口吻给予提醒。如一个3岁的幼儿在小椅上开汽车玩,教师可靠近他,用亲切的评议启发:“你在玩什么?”“你是汽车司机吗”“你把车开到哪里去?”“你的车是坐人还是运货?”这一系列的提问,可以帮助幼儿把举从模仿动作转身扮演角色。如一个当售货员的小朋友离开了岗位,到处乱跑,教师便找回售货员,并告诉他:“仿佛员可不能随便离开柜台呀?顾客来买东西,仿佛员要负责接待。”用这种方式来启发幼儿,可以保持幼儿游戏的持久性与游戏的自然性。为了让各角色有所交往,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园”小朋友到“医院”体检,“医生”到“娃娃家”出诊,为生病的孩子看病,“商店”的售货员到加工厂“进货”……
教师加入游戏,以轻松、愉快的游戏评议去指导游戏的各个环节,为幼儿注入了“兴奋剂”,提高了幼儿游戏的水平,使幼儿能够积极、大胆地学习与人交往,使游戏的开展既生动又活泼。
三、在角色游戏中,及时从精神、物质上鼓励幼儿,增强幼儿对角色游戏的信心与兴趣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亲切的动作,一个小小的礼物,都对孩子有莫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对的鼓励是在游戏当中,如:教师发现娃娃家的妈妈对客人热情、大方、又端“茶”,又递“水果”,教师可当场取一朵小红花别在“妈妈”胸前,说:“小红花奖给热情好客的‘妈妈’,希望你也是一位能干的‘妈妈’,能把自己的‘家’收拾得整整齐齐。”我们在肯定这位“妈妈”热情好客的同时,也对她指出不足之处,希望她把玩具收拾整齐,让她愉快接受,对那些没有得到奖品的小朋友,也是一种促进作用。这种当场表扬鼓励方式,有别于在游戏结束后进行整体、概括的表扬,它能够发现幼儿的每个闪光点。对大多数幼儿起到促进作用,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培养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