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及其他学科知识对大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医学类高职高专生不仅需要高深的医学知识和需要具备高尚的医德,为了能使学生既可以学到医学知识又可以接受良好的精神洗礼,本文以本校教改为例论述了本门课程的特点,然后提出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医学类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0-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从2006年秋季新生入学开始,在全国高校普遍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即四年制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在称为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把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融合为一门新的必修课即“基础”课,是我国实施高校思想品德课以来实践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需要[1]。这门课强调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所以,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强调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部分省份高考升学率已经高达90%。民办高校招生属于本科三批和专科二批,是本、专科录取最后批次,因而录取考生同本科一批和专科一批在文化素质方面差距很大。如果不从实际出发,教学上简单套用本科一批和专科一批的教材、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施教于本科三批和专科二批的学生就会造成大批次的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考不过。最后只能降格毕业,低水平、低素质就业。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使这些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处在学不会的消极学习状态,进而厌学、混学,最后无技能毕业,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我们学校在最初的办学过程中同样存在简单的理解并依照一般本专科教学的偏颇,未能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为了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能学到高深的医学知识又能养成良好的医德,我们遵照“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则实施“三项”教学改革,即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结合我校招生属于本科三批和专科二批生源文化素质实际,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对医药类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状况和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培养医药类行业一线急需的“应用型”和“技能型”并具有高尚医德的专门人才。我们根据该课程的特点,结合笔者几年教学实践的经验,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高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我们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三门必修课相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教社政[2005]9号文件明确地规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侧重点,使它与其他三门课既相互区别、各有分工,又彼此联系、相互合作、功能互补,共同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与其他三门必修课相比,它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突出特点。它旨在综合地运用其他三门课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创造性地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它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知和行的统一,在传授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实践和行为,更重视“规范”向实践的转化[2]。
这一特点要求任课老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本课程所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且要了解其他三门必修课中的内容,不断地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地处理本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三门必修课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作用。
(二)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关课程相比,具有更强的理论逻辑性。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内容上主要涉及心理健康与人格教育、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它立足于中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中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通过例证来告诉学生应当怎样做,使学生“知其然”。而大学阶段的“基础”课在内容上侧重于系统理论的学习和思考,其自身是一个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统一。它注重帮助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由“知其然”上升为“知其所以然”,引导他们按照我国大学德育的总体目标和成长成才规律,自觉加强知行合一修养,由他律走向自律,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素质。
这一特点要求任课教师要了解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及其大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从问题出发,适应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坚持注重逻辑的严谨性与彰显问题意识的统一,依靠理性的力量征服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本课程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目标形成合理的递进层次。
(三)与原“98方案”中的有关课程相比,具有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性
首先,教材继承了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的基本成分,并把思想道德和法律这两部分的内容统一起来。在教材中,作为社会规范的思想道德和法律,不仅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社会生活中实习了完美的结合,而且作为思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部分的内容,也在服务于同一主旨下有机地衔接起来,使思想道德与法律统一为一体,共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其次,吸纳了几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一些创新成果,为教材的内容注入了鲜活的力量和蓬勃生机。例如:在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中,冲破了以往把爱国主义仅仅作为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理解的局限,认为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这样来界定爱国主义,就为准确把握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前提。这是因为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无论在性质和功能上都与作为政治原则的或道德原则的爱国主义不同。
这一特点要求任课教师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法学等交叉学科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冲破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的思维模式或思维定势,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理论联系实际,实施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3]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当然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学科特点如果我们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材体系讲解理论,则会给学生造成枯燥无味的感觉,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样我们就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一些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在案例选择上,既要有成功方面的经验,也要有失败方面的教训,并尽量选取近期发生的、学生比较关注的案例,以增加学生分析案例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提倡“参与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并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它强调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从机械地听和记变为自觉地探索与思考,从根本上改变了目前许多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扔笔记”的现状,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求知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根据课程中的某一知识让学生课下分组查找相关资料举行演讲比赛。例如在第一章的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中可以组织学生搞一个关于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的演讲比赛,最后老师要进行点评。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们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以致用,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完全依靠老师理论讲授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就要用多媒体技术和板书相结合。比如在讲到道德时可以放当年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学生看后会产生极大的震撼力,从而会以他们为榜样,对学生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启发式、交流式等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由于这门课程具有与现实联系比较紧密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绝不能一套教案教好几年。除了介绍课本的相关知识外,更要与我国当前的新闻时事、热点话题相结合,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授课质量。
(四)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重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考核。在考核方法上,我们要改变以往一章考试试卷说明一切的单一考核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比如可以将开展课堂讨论情况、案例分析发言情况、阅读书籍后的读书笔记、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的小论文等纳入考核范围。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采用笔试、作业、讨论课程小论文、考勤、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可以更全面地考核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可以弥补单一考核方式的不足。
“悬壶济世、救病治人”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光荣传统,通过我们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在有限的学时内既满足了学生思想上的洗礼又可以为学生深入学习医学专业知识提供动力和时间。
参考文献:
[1]孔爱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15):174-176.
[2]梁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改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166-167.
[3]钟铭佑,周世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法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11):194-197.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医学类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0-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从2006年秋季新生入学开始,在全国高校普遍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即四年制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在称为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把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融合为一门新的必修课即“基础”课,是我国实施高校思想品德课以来实践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需要[1]。这门课强调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所以,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强调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部分省份高考升学率已经高达90%。民办高校招生属于本科三批和专科二批,是本、专科录取最后批次,因而录取考生同本科一批和专科一批在文化素质方面差距很大。如果不从实际出发,教学上简单套用本科一批和专科一批的教材、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施教于本科三批和专科二批的学生就会造成大批次的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考不过。最后只能降格毕业,低水平、低素质就业。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使这些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处在学不会的消极学习状态,进而厌学、混学,最后无技能毕业,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我们学校在最初的办学过程中同样存在简单的理解并依照一般本专科教学的偏颇,未能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为了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能学到高深的医学知识又能养成良好的医德,我们遵照“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则实施“三项”教学改革,即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结合我校招生属于本科三批和专科二批生源文化素质实际,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对医药类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状况和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培养医药类行业一线急需的“应用型”和“技能型”并具有高尚医德的专门人才。我们根据该课程的特点,结合笔者几年教学实践的经验,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高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我们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三门必修课相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教社政[2005]9号文件明确地规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侧重点,使它与其他三门课既相互区别、各有分工,又彼此联系、相互合作、功能互补,共同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与其他三门必修课相比,它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突出特点。它旨在综合地运用其他三门课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创造性地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它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知和行的统一,在传授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实践和行为,更重视“规范”向实践的转化[2]。
这一特点要求任课老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本课程所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且要了解其他三门必修课中的内容,不断地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地处理本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三门必修课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作用。
(二)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关课程相比,具有更强的理论逻辑性。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内容上主要涉及心理健康与人格教育、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它立足于中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中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通过例证来告诉学生应当怎样做,使学生“知其然”。而大学阶段的“基础”课在内容上侧重于系统理论的学习和思考,其自身是一个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统一。它注重帮助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由“知其然”上升为“知其所以然”,引导他们按照我国大学德育的总体目标和成长成才规律,自觉加强知行合一修养,由他律走向自律,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素质。
这一特点要求任课教师要了解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及其大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从问题出发,适应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坚持注重逻辑的严谨性与彰显问题意识的统一,依靠理性的力量征服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本课程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目标形成合理的递进层次。
(三)与原“98方案”中的有关课程相比,具有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性
首先,教材继承了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的基本成分,并把思想道德和法律这两部分的内容统一起来。在教材中,作为社会规范的思想道德和法律,不仅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社会生活中实习了完美的结合,而且作为思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部分的内容,也在服务于同一主旨下有机地衔接起来,使思想道德与法律统一为一体,共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其次,吸纳了几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一些创新成果,为教材的内容注入了鲜活的力量和蓬勃生机。例如:在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中,冲破了以往把爱国主义仅仅作为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理解的局限,认为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这样来界定爱国主义,就为准确把握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前提。这是因为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无论在性质和功能上都与作为政治原则的或道德原则的爱国主义不同。
这一特点要求任课教师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法学等交叉学科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冲破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的思维模式或思维定势,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理论联系实际,实施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3]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当然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学科特点如果我们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材体系讲解理论,则会给学生造成枯燥无味的感觉,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样我们就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一些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在案例选择上,既要有成功方面的经验,也要有失败方面的教训,并尽量选取近期发生的、学生比较关注的案例,以增加学生分析案例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提倡“参与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并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它强调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从机械地听和记变为自觉地探索与思考,从根本上改变了目前许多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扔笔记”的现状,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求知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根据课程中的某一知识让学生课下分组查找相关资料举行演讲比赛。例如在第一章的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中可以组织学生搞一个关于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的演讲比赛,最后老师要进行点评。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们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以致用,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完全依靠老师理论讲授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就要用多媒体技术和板书相结合。比如在讲到道德时可以放当年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学生看后会产生极大的震撼力,从而会以他们为榜样,对学生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启发式、交流式等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由于这门课程具有与现实联系比较紧密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绝不能一套教案教好几年。除了介绍课本的相关知识外,更要与我国当前的新闻时事、热点话题相结合,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授课质量。
(四)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重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考核。在考核方法上,我们要改变以往一章考试试卷说明一切的单一考核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比如可以将开展课堂讨论情况、案例分析发言情况、阅读书籍后的读书笔记、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的小论文等纳入考核范围。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采用笔试、作业、讨论课程小论文、考勤、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可以更全面地考核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可以弥补单一考核方式的不足。
“悬壶济世、救病治人”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光荣传统,通过我们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在有限的学时内既满足了学生思想上的洗礼又可以为学生深入学习医学专业知识提供动力和时间。
参考文献:
[1]孔爱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15):174-176.
[2]梁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改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166-167.
[3]钟铭佑,周世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法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11):19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