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几堂省市教研部门举办的观摩教学活动,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的亲切指导。作为年轻教师,这次完成的每一节课,让我在如何驾驭课堂教学方面有了新的领悟和感知。
一、教学难点的确立,应积极寻求学生情感认知水平与文本思想内容的结合点。
我在课授名篇《背影》时的情景,至今令人难以忘怀。课前我作了精心的构思准备。上课伊始,从作者简介到文段赏析,从“四次背影”到“四次眼泪”逐一解读文章。加之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包含的深情,做的可谓是环节齐全、面面俱到。可越往后越发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这般感人的文章面前,大多时候表现出的是冷漠与不合作,学习过程非常被动,我不禁汗颜。课后,教科所朱老师提醒我——教案中教学难点的设立早已为沉闷的课堂气氛埋下了阴影。因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脱离了当代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朱自清笔下父亲的再三叮嘱在今天大多数孩子的心中会视为烦人的唠叨,父亲不辞艰辛地去买橘在他们心中会认为理应如此,面对“背影”“我”忍不住流下的泪水他们更会视为不屑。文章中把“背影”作为叙述主体并从其间传出父亲爱儿子的一股深情学生是感受不到的,要实现情感的共鸣更是不易,而这又不能怪罪于学生。所以教师在授予这篇课文时应如何寻求学生情感认知水平与文本思想内容的结合点就显得十分重要。课文写得非常坦诚,作者的心理前后不同,跌宕起伏,变化之大。起初对父爱不理解,相反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及到看见爬月台的背影,这才良心发现。那一回后的八年间,父子关系也不是很好,也有波折。朱自清坦诚的告诉读者,在对待父亲的行为方式上,他有许多后悔的地方。他叙述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就是要说,作为儿子,在父亲面前自以为是是不对的,深入体会“我”的心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进而产生心灵的共鸣。
二、教师要相信学生,尽力开展语言文理学习的实践活动。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引导学生认识空间顺序的课文,堪称说明文之经典。可是,一些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学习是不感兴趣的。如何让这篇课文的教学不失情趣呢?教师用书中“《故宫博物院》原是一篇广播稿”的介绍和荧幕上天安门夜空灿烂的烟花让我灵感突现,何不设计一堂“参观”课呢。课前,我将同学们依课文内容分为“院长组”、“太和殿组”等八个小组,让他们熟读自己小组所分的课文内容,并搜集、整理、制作相关资料等。第二天,学生们在课堂上以导游的身份井然有序的展示了预习结果。与之或画、或说、或舞,参与激情高涨、语言表述流畅、内容解读到位、文理融会贯通,课堂教学进行的顺利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在最后空出的五分钟里,我即兴安排他们以“欢迎朋友到我班”为题,现场作文,学生都有不俗的表现,课堂显得异彩纷呈。这使我联想到以前设计的几节活动课,教师的精心准备是重要的。也就是说,教师如果能从文本特色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放手让学生主动、全面的参与融入到教学中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正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已经远远超出课本之外,语文能力的训练也已经远远超出课堂范围。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泛化,给中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智力背景,使他们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了一部无比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语文能力的训练有了一个“用武”之地。不过,在这一类活动课中,教师既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又应特别关注活动的实效性。
三、学会取舍,才能真正驾驭课堂。
从教以来,感觉在课堂上最难处理的当属文言文教学了,总不免先通译再分析的窠臼。如果是要求在一节课内完成,课堂运行往往让人觉得急促。郦道元《三峡》一课的教学我想突破那种模式。课前设计时,我由黄河四季之景引入新课,进而图说三峡引出《三峡》,通过身边熟悉的事物积极激发学生情趣。接着分小组通译课文板书关键词语,师生品析文章语言特色,贯穿始终的是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多媒体辅助下的参与式教学形式。可以说在设计初,我在缓解学生学习古文的枯燥情绪、展示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上做足了文章,自认为会是一节很好的展示课。可在授课时,由于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字词环节用时过多,最后挤占了突破难点的时间,当我“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下来后,且不说前紧后松,光是超时很多已是苦尽难来,适得其反。这种现象已不偶现,为什么会这样呢?反思之后认为:
1.备课时要学会取舍。每一位教师都有感受,在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的、悉数欲之学生的东西很多。但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把它们都呈现给学生是不现实的。所以在一节课里,应有很强的目标性,能突破一点就好,不能贪图环节的“完整性”而忽视了教学的“人文性”。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优秀的文章,是供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也就是供教学所利用的一个“模俱”而已。既然只是一个材料,那么就需要教师对此进行再创造。这个创造,就是能够灵活处理教材,对一篇同样的课文,可以当作写作的范例,也可以当作训练学生筛选、整合思维能力的范例,也可当作训练学生语言鉴赏能力的范例。
2.上课时要敢于取舍。有时因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课堂运行过程会与我们的预期设计有较大差距,若一味按照设计一板一眼进行下去,很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枯糙无味,降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么该如何提升课堂的实效性呢?就应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学会“察言观色”,或放大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点”,或挖掘学生表现出的“困惑点”来重构课堂,“再造河山”。保证学生每节课学有所得。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博览群书,厚积薄发。
一、教学难点的确立,应积极寻求学生情感认知水平与文本思想内容的结合点。
我在课授名篇《背影》时的情景,至今令人难以忘怀。课前我作了精心的构思准备。上课伊始,从作者简介到文段赏析,从“四次背影”到“四次眼泪”逐一解读文章。加之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包含的深情,做的可谓是环节齐全、面面俱到。可越往后越发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这般感人的文章面前,大多时候表现出的是冷漠与不合作,学习过程非常被动,我不禁汗颜。课后,教科所朱老师提醒我——教案中教学难点的设立早已为沉闷的课堂气氛埋下了阴影。因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脱离了当代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朱自清笔下父亲的再三叮嘱在今天大多数孩子的心中会视为烦人的唠叨,父亲不辞艰辛地去买橘在他们心中会认为理应如此,面对“背影”“我”忍不住流下的泪水他们更会视为不屑。文章中把“背影”作为叙述主体并从其间传出父亲爱儿子的一股深情学生是感受不到的,要实现情感的共鸣更是不易,而这又不能怪罪于学生。所以教师在授予这篇课文时应如何寻求学生情感认知水平与文本思想内容的结合点就显得十分重要。课文写得非常坦诚,作者的心理前后不同,跌宕起伏,变化之大。起初对父爱不理解,相反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及到看见爬月台的背影,这才良心发现。那一回后的八年间,父子关系也不是很好,也有波折。朱自清坦诚的告诉读者,在对待父亲的行为方式上,他有许多后悔的地方。他叙述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就是要说,作为儿子,在父亲面前自以为是是不对的,深入体会“我”的心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进而产生心灵的共鸣。
二、教师要相信学生,尽力开展语言文理学习的实践活动。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引导学生认识空间顺序的课文,堪称说明文之经典。可是,一些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学习是不感兴趣的。如何让这篇课文的教学不失情趣呢?教师用书中“《故宫博物院》原是一篇广播稿”的介绍和荧幕上天安门夜空灿烂的烟花让我灵感突现,何不设计一堂“参观”课呢。课前,我将同学们依课文内容分为“院长组”、“太和殿组”等八个小组,让他们熟读自己小组所分的课文内容,并搜集、整理、制作相关资料等。第二天,学生们在课堂上以导游的身份井然有序的展示了预习结果。与之或画、或说、或舞,参与激情高涨、语言表述流畅、内容解读到位、文理融会贯通,课堂教学进行的顺利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在最后空出的五分钟里,我即兴安排他们以“欢迎朋友到我班”为题,现场作文,学生都有不俗的表现,课堂显得异彩纷呈。这使我联想到以前设计的几节活动课,教师的精心准备是重要的。也就是说,教师如果能从文本特色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放手让学生主动、全面的参与融入到教学中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正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已经远远超出课本之外,语文能力的训练也已经远远超出课堂范围。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泛化,给中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智力背景,使他们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了一部无比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语文能力的训练有了一个“用武”之地。不过,在这一类活动课中,教师既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又应特别关注活动的实效性。
三、学会取舍,才能真正驾驭课堂。
从教以来,感觉在课堂上最难处理的当属文言文教学了,总不免先通译再分析的窠臼。如果是要求在一节课内完成,课堂运行往往让人觉得急促。郦道元《三峡》一课的教学我想突破那种模式。课前设计时,我由黄河四季之景引入新课,进而图说三峡引出《三峡》,通过身边熟悉的事物积极激发学生情趣。接着分小组通译课文板书关键词语,师生品析文章语言特色,贯穿始终的是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多媒体辅助下的参与式教学形式。可以说在设计初,我在缓解学生学习古文的枯燥情绪、展示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上做足了文章,自认为会是一节很好的展示课。可在授课时,由于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字词环节用时过多,最后挤占了突破难点的时间,当我“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下来后,且不说前紧后松,光是超时很多已是苦尽难来,适得其反。这种现象已不偶现,为什么会这样呢?反思之后认为:
1.备课时要学会取舍。每一位教师都有感受,在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的、悉数欲之学生的东西很多。但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把它们都呈现给学生是不现实的。所以在一节课里,应有很强的目标性,能突破一点就好,不能贪图环节的“完整性”而忽视了教学的“人文性”。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优秀的文章,是供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也就是供教学所利用的一个“模俱”而已。既然只是一个材料,那么就需要教师对此进行再创造。这个创造,就是能够灵活处理教材,对一篇同样的课文,可以当作写作的范例,也可以当作训练学生筛选、整合思维能力的范例,也可当作训练学生语言鉴赏能力的范例。
2.上课时要敢于取舍。有时因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课堂运行过程会与我们的预期设计有较大差距,若一味按照设计一板一眼进行下去,很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枯糙无味,降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么该如何提升课堂的实效性呢?就应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学会“察言观色”,或放大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点”,或挖掘学生表现出的“困惑点”来重构课堂,“再造河山”。保证学生每节课学有所得。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博览群书,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