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诗歌鉴赏方法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dou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诗歌鉴赏无疑是培养这一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和路径之一,因此,授予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显得重要而迫切。本文拟从因声求气,倾情美读;咀嚼词语,扣住诗眼;捕捉意象,体味情思;展开想象、再造意境;掌握技巧,领悟结构;比同求异,领会精妙;知人达世,联系生活等方面,以举例的方式来探索中学诗歌鉴赏的方法。
  关键词:诗歌鉴赏 方法 例谈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诗歌鉴赏无疑是培养这一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和路径之一,理所当然也就成了中考和高考的必考内容。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有授之以渔,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能力,早日跨进审美鉴赏的殿堂。诗歌鉴赏的一般过程可概括为:先通过美读““感知形象””,再通过想象““再造形象””,然后联系创作背景或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品析””的审美过程。因此,便可依此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去引导学生鉴赏诗歌。
  一、因声求气,倾情美读
  一般地说,诗歌都很讲究声律,所以因声求气掌握其节拍和用韵的特点,才能领悟诗歌中特有的韵律美和音乐美。倾情美读就是有感情的诵读。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手与心谋、眼与口一。把诗歌的神情理趣,兴味灵气活现于外,融汇于心。““美读得其法,不但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沟通了”” (《叶圣陶语文教育》)。从叶老的这句话中,我们不能看出美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引学生入““境””。与作者心灵沟通,有助于领悟诗歌中蕴含着的思想情感。
  要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就必须合于诗歌蕴含的的思想感情的表达旋律而调谐的高低,强弱,缓急等语调。古诗词的朗诵还必须掌握押韵,平仄,对仗等一些格律知识。在教读《再别康桥》时,通过对《再别康桥》整体诗行中蕴含着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通过美读吟唱,感受那种缠绵凄凉的情调,从而理解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登高》一诗的基调是沉重的,宜缓读。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两句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延长,有余韵。颈联写常年漂泊之苦,““悲””,““常””,““病””,““独””四字,需重读,以加重悲苦的情绪。尾联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截住全诗,含无限凄苦之意,应读得缓慢,沉重,仔细体味词人此时百感交集的心态。学生通过反复咏诵,都能体味诗人那超越时空感时伤怀的忧患和壮志未酬的伤感。
  二、咀嚼词语,扣住诗眼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言简而意丰,言尽而意远,语言近而情遥。因此,诗歌的鉴赏离不开对词语的咀嚼。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也特别钟情于诗歌词语的锤炼。以苦吟而著称的贾岛““推敲””一例便是明证。好的词语,能再现客观形象,更能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思。教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应引导学生咀嚼““染””““击””““翔””““浅””等词语。一个““染””字,不但表现了静态的红,也暗示了由不红变红的历史,耐人寻味。在毛泽东的笔下,寒霜不是无情的杀手,而是高明的画师,他为枫林涂上了美丽,热烈的颜色,是秋天的风物有了无限的生机。霜本无情,但诗人独有情钟,移情于物炼出一个““染””字,既直接枫林,又暗涉寒霜。表现了诗人独到的观察,独有的个性,伟大的情怀。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警策之言俗称诗眼,它是诗中最凝练、最精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句,因此鉴赏诗歌,离不开对诗眼的领悟,领悟诗眼往往有利于理解主旨。如柳宗元的《江雪》,诗眼应为““独””字。从全诗意思看,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灭””、““孤舟””,勾畫出一幅““冰雪独钓图””: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只孤舟,一个孤独的垂钓者。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的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从本诗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的展示出作者““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景况,也展现了作者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扣住诗眼,就找到了领悟全诗的钥匙。
  三、捕捉意象,体味情思
  有人说,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语的联缀,从艺术构思上的角度看是意象的组合。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注入诗人情思的形象,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鉴赏诗歌应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体味情思。
  《再别康桥》中诗人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柳树的意象: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
  徐志摩笔下的柳是夕阳中的,因而是金色的;是康河畔的柳树,映在波光里的金色倒影因而是艳丽的,令人想到:着了金装的风姿绰约的新娘。引导学生捕捉这一意象,就不难理解这一意象中隐含着诗人对““康桥””一草一木的依恋,就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以割舍。
  晚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含六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物象中最小的意象是人迹,最不确定的声音是鸡声。然而,诗人却凸显脚印和鸡声,对此采用特写镜头,鲜明地突出了人迹和鸡声,使之成为中心视象,于是,在雄鸡啼晓的霜晨,早行人的形象呼之欲出。让人真切体味到““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六一诗话》)
  四、展开想象、再造意境   诗是讲究意境的。意境即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即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和内心世界即““意””的具体化、形象化。要体会意境就必须展开想象。有人说:““想象是理解的翅膀””。鉴赏诗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再现诗的画面,才能感受到那栩栩如生的形象,进而感知形象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思,或言外之意,景外之景。
  王维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通过想象才能从有限的字数中看到:静谧的松林,斑驳的阴影,听到潺潺的泉声,嗅到醉人的松香,从而感受诗人那远离尘世,闲适自得的情趣。《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可启发学生想象一幅壮阔的图景: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无边际的落叶纷纷,伴之以萧萧之声;无尽头的长江之水滚滚东去,加之以汹涌之势,真是气象万千。然而,诗人并非只写天工造化,面对这幅画面学生不难体味诗人面对此景,内心激动不已:叶落一年将近,韶光易逝。““不尽””二字使诗人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不禁““望千秋一洒泪””,抒写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这种““情””因““景””生,情景交融,正是诗歌的意境美,体味的意境,便理解了诗意。
  五、掌握技巧,领悟结构
  诗歌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一般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表达方式有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篇章结构有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这些表达技巧的运用,或使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形象,诗歌形象具体而生动;或起到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 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等作用;或起到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作用。不一而足。
  如李白《金陵望汉江》(2016 全国I卷高考语文试题)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诗的首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长江绵延万里、支流众多的宏大景象;颔联则回想江水泛滥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诗的前四句起势不凡,照应题目,为歌颂大唐盛世蓄势。诗歌尾联运用任公子的典故,含蓄地写出了盛唐王朝无内忧外患、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惆怅。
  再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
  六、比同求异,领会精妙
  有人说:““比较是一把解剖刀””。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的比同求异,让学生领会作品各自的精妙之处,以便更深刻地领会作品。李白《越古览中》与刘禹锡《石头城》同属七言绝句,同为咏怀古迹,主题上看也是相似的,都叹惋国运兴衰无常。但李白的诗侧重于追述历史(前三句写历史事件,只后一句写景)来表现主题;刘禹锡诗则句句写景来表现主题,手法上李白通过往昔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的对比发人深思表达主题;刘禹锡诗则借月抒怀,景中融合诗人故国萧条之感。
  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5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试题)““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问: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七,知人达世,联系生活
  和其他文學作品一样,诗歌也涂抹上了诗人的个性。诗人的个性与他的生平经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鉴赏《梦游天老吟留别》的主题,就不能不去了解这样的背景:唐玄宗元年,玄宗招他进长安,李白抱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从此一展自己治国安邦的才能,然而玄宗并不重用他,仅把他作为一个词臣。李白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又遭权贵的排挤,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在长安住了一年就被赐金还乡,他那济苍生、安社稷、辅佐明君治理天下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政治上的失意,使苦闷到极点,心中块垒难消,诗人便借这首诗来一吐心中的不快。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地理解诗中表达的对权贵的蔑视、对现实的不满、对世俗鄙视和厌弃的主题。因此,要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必须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
  所谓联系生活即教给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感知理解诗歌。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诗无达诂”” 的需要,诗歌因意象的跳跃性、语言结构的开放性、语句的浓缩性、文言词的多义性、学生的个体性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解读的多样性。如戴望舒《雨巷》是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的彷徨和忧伤,还是写对美好理想、人生信念的追求过程中的痛苦、无奈和煎熬,或是写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和痛苦,抑或是写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苦闷和迷茫。诗歌意境朦胧,耐人寻味,也许都言之有理。另一方面是因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才有可能找到鉴赏诗歌的最佳切入点,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母亲在抚养自己成人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无私的付出,从而更好地理解大堰河的慈爱、善良、勤劳、宽厚、淳朴等人性之美,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由衷的讴歌、赞美!以及所表达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的爱戴之情!
  当然,诗歌鉴赏的方法还很多,困难也不少。教学中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通过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准确把握诗歌的情与理。从而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的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新授课:高二生物必修三《生物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物必修三《生物与环境》中的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5节,它既是对前面有关生态系统的内容一个总结,又是对相关内容的一个提升,通过生态系统稳定性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正反馈调节和负
期刊
从“教育+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一个简单的顺序变化,却透露出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乃至各个行业中的地位转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农村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影响着农村教育变革,为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正如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志民主任说的一样 “我们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教育公平。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我想互联网正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在“互联网+”时代下,办好农村教学点是解决
期刊
在我生活的城市郊区经常可见一种头顶棕红色或沙粉红色扇形羽冠,嘴细长,身上有多道白色横斑,翅上覆黑色羽毛的小鸟,非常漂亮,很招人喜爱。带着好奇我上网查阅,知道了这种小鸟叫戴胜鸟。古时候正月初七为“人日”这天人们剪“华胜”戴在头上,由于这种很像人戴的“华胜”,因此人们给这种鸟取名为“戴胜鸟”。  我了解到,戴胜鸟,又名山和尚、鸡冠鸟等。戴胜鸟头顶有醒目的羽冠,平时褶叠倒伏不显,直竖时像一把打开的折扇,
期刊
“批注式阅读教学”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模式,教师在具体运用这种模式时,呈现出几种态势:一是悟透精神,运用上游刃有余,并时有创新,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能按基本模式展开教学;三是懵懵懂懂,在操作中遇到诸多困难,进而陷入瓶颈;四是与己无关,“我的课堂我做主”,固守传统教学方式不放。  针对以上情况,对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深入发展,提出以下思考。  一、转变观念仍是关键  有人说,
期刊
因为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非常类似,在学完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后学生再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会很快入手。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差在最后解(解集)的寻找过程中,二元一次方程组只需要用大括号连接求出的两个未知数的值,而不等式组的解集学生凭空却不太容易写出来,需要通过画数轴找出不等式组的解集。这也说明在解不等式尤其是不等式组中画数轴很重要,而当不等式(组)中含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阅读学原理告诉我们,阅读是阅读客体(文本)、阅读主体(读者)和阅读本体(读者阅读书本的实践活动)三者组成。当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之间不是通过阅读本体,而是通过第三者的阅读实践(教师)来构成,其效果是低效的。作为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
期刊
课题概述:  《圆的认识(一)》是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直观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面积的基础。因此《圆的认识》是这一单元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教学思想:  这节课主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学生的自
期刊
教育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小学教育一直是其中的软肋,制约着教育水平整体的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小学教育。农村的教育问题受到国家的广泛关注,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是重中之重。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迅速的发展着,经过“教育创强”,农村小学教育也取得了不错的提升。但农村入学儿童减少,学校分布不合理,办学规模萎缩。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年轻
期刊
白驹过隙,我已经工作十年多了。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我在坚守。我为我是一名特岗教师而自豪。在这里,我每天都享受着单纯的教与学的快乐;在这里,我尽情地挥洒着我的青春;在这里,我畅快地实现着我的人生价值。“崎岖山道路难行,白云深处有人家。”这是我不变的信念。  2015年9月,山东省德州中学的朱万起校长作为援疆干部来到我们学校。朱校长50多岁,头发乌黑,看起来很精神。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一次大会上。他激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