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授课:高二生物必修三《生物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物必修三《生物与环境》中的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5节,它既是对前面有关生态系统的内容一个总结,又是对相关内容的一个提升,通过生态系统稳定性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习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认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影响,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使我们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更加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共处。认同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都离不开适宜稳定的环境。认同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校园环境,爱护民族团结;要像珍视自己生命一样珍惜生存环境,珍惜民族团结。 因此 ,本节知识对学生而言有较强的教育价值。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4、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本、图片、影音视频使学生生动的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什么是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认同迄今为止地球依然是我们生存的唯一家园。
  2、通过构建模型,清晰的理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3、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分析比较,清楚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觀
  1、认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都离不开适宜稳定的环境。有稳定才有发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认同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校园环境,爱护民族团结;要像珍视自己生命一样珍惜生存环境,珍惜民族团结。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习惯,并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四)环境教育渗透点
  1、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圈对人类的重要性、生物圈的现状以及如何提高生物圈的稳定性。
  2、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认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影响,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初步树立正确的生态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3)培养环保意识,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2、难点:
  (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法学法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1、早读课在学习委员的带领下,通读本节课内容。
  2、找出黑体字的关键词,结合新授课内容,找伙伴相互理解。
  3、思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当前新疆工作的总目标的关系与联系。
  4、 (一)教法:讲授法、指导读书法、提问法、启发引导法、图表比较法
  (二)学法:阅读理解法、分析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图形比较法、探究法
  5、通过观看视频《地球之歌》,定格在双语托着地球的画面,请学生随意发言,讲授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理解。
  5、通过多组图片比较,分组讨论,绘图把握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
  6、结合实际,讲授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措施?
  7、通过学习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环境教育的目的。
  8、播放生物圈II号,思考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导入:以视频《地球之歌》导入并积极发言。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保持: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恢复: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3、结构相对稳定: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功能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4、原因: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正反馈调节:错上加错
  2、负反馈调节:改斜归正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A.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
  B.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占有的能量多;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结构复杂。
  C.图片比较
  2、恢复力稳定性
  A.概念: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B.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小;各营养级生物能以休眠方式渡过不利时期或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
  C.图片比较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
  (四)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五)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意义: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都离不开适宜稳定的环境。
  2、措施:①保持与提高生物的数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②保护草本、苔藓、地衣等耐性强,繁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种小型动物,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③保护和建设多种不同类型的局部生态系统,形成互补生态。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稳定性。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播放视频
  《地球之歌》
  孩子们说:我们的地球生病了;遭到破坏了;我们要热爱这个星球;我们要植树造林;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爱护地球,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影片定格在双手托着地球,孩子们说:这就是呼吁我们去拯救地球,我们就生存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而我们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都离不开适宜稳定的环境,有稳定才有发展,所以在这个环境中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校园环境,爱护民族团结;要像珍视自己生命一样珍惜生存环境,珍惜民族团结。 我们要与一切破坏地球稳定,破坏生存环境的坏人抗争到底……
  1、认同迄今为止地球依然是我们生存的唯一家园。2、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都离不开适宜稳定的环境。有稳定才有发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认同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校园环境,爱护民族团结;要像珍视自己生命一样珍惜生存环境,珍惜民族团结。 3、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方面,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1、讲解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请学生找关键词。
  3、2、理解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的稳定性。
  4、3、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1、阅读指导,请一名学生读109页第一段。
  2、激发学生找书中关键词,并分组讨论学习。
  3、以图片为例,请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1、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2、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后续的讲解做铺垫。
  3、直观的图片加上实际生活经验,便于把握和理解。
  24、能说出生态系统之所以稳定的原理,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播放视频
  《生態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同桌相互讨论音频中的知识点和观后感。
  2、小组讨论音频中的知识点和观后感。
  3、同学之间对知识点相互补充。
  24、思考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5、举例说明。
  1、理解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2、举一反三学习。
  23、尝试绘图,构建整体知识框架。
  1、指导阅读课本,找出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高的因素有哪些?
  3、恢复力稳定性高的因素有哪些?
  4、同桌相互交流,思考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区别与联系。
  5、引导构建坐标体系。
  1、阅读找到概念和知识点。
  2、展示图片,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判断。
  3、同桌交流抵抗力稳定性高和恢复力稳定高的因素有哪些?
  3、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补充。
  34、思考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区别与联系。
  45、通过图片比较,思考如何构建坐标体系。
  1、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有初步的了解。
  2、在观察、讨论中突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区别与联系这一难点。
  3、尝试构建坐标体系。
  生态环境的破坏
  1、观看图片,积极发言
  2、 思考问题,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3、讨论如何保护环境? 1、关注人类活动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都离不开适宜稳定的环境。有稳定才有发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习惯,并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1、幻灯片播放图片,并比较期望的图片,。
  2、引导学生说出提高稳定性的意义。
  23、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有哪些? 1、看图能比较出人类需要的生存环境和期望的环境、地球。
  2、能结合实际生活,表达想法。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及措施。 1、提高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重要性。
  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和措施。
  作者姓名:何君
  详细通讯地址:新疆喀什伽师县双语高中
  联系电话:13279848278
  邮编:844300
  工作单位:新疆喀什伽师县双语高中
其他文献
一、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  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汉字与他们周围其他的事物一样,都充满了好奇心。于是,我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每一堂识字课,把生字出现在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中,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入学教育中,我就这样向学生介绍:“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徐老师,你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的名字吗?”学生们
期刊
当今社会已经进行了信息时代,知识信息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在这样的一种发展形势下,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更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不断地自主学习来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强其自身的可塑性,为其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制定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对于小学生而言,制约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非常多,其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身因素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身
期刊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本次研究的目标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希望在不断的实践探索指导下,能加强学生写作训练,并保证学生养成写作前先列提纲的好习惯,为其写作提供一个指引的航标和清晰的思路。通过引领学生多观察,多练,多写,希望学生能大胆写出具有新颖性且贴近自身想法,对习作有指导意义的提纲,从而促进学生喜欢作文,善写作文,同时在学校形成浓厚的作文提纲教学教研氛围,寻找更适合提高作文教学的途径。  二
期刊
一、设计思路:  1、(一)指导思想:  校园安全是学校的生命线,为了守护这条生命线,中华路小学认真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关于做好2017年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按照秦都区教育局《2017年校园安全稳定及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的要求,抓住2017年3月27日是第22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前的教育契机。为了确保校园安全教育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落实,同时我作为《校园安全教育有效途径
期刊
高考改革后,我们都知道“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阅读习惯将成为学生小学入学后第一重要的习惯,并将一直持续下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让他们爱读书、会读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对此,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有如下体会。: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
期刊
一、扎扎实实,语言积累  小学课文的课后练习,均把读书放在了首位。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默读课文”等。由此可见,教材注重读书训练。因此教师要把读书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根据教材提出的读书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练习。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的课后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指导第三自然段
期刊
一、分层教学的提出  第一,因为信息技术课没有考试成绩的压力,也许其它学科的老师会调侃信息技术课容易上,而计算机老师要喊冤了,正是因为没有考试成绩的压力,导致学校领导、家长和学生不重视,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使得信息技术课更难推进。每年初一新生我都会对他们做一个粗略的调查统计,发现有些乡镇小学根本没有开设信息技术技术课程,如果是这些学生的家里没有电脑,那么他们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了。
期刊
一、听评课活动中形式上的不足  科研治教已成为管理者与教者的共识。因此从教研计划、活动安排、常规要求中,都把听评课活动作为教研的一大平台。其活动过程常常如下:一是根据教研计划的安排,指派一名教师承担开课任务;二是被指派的教师写出教案初稿,征求部分同事意见修改后,交有关领导拍板定案;三是教者依案开课,科组教师及领导到场听课;四是组织评课时,先由教者介绍后教师评议,最后领导发言评定;五是推出参加课赛的
期刊
一、激发观察的兴趣  观察是感悟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观察兴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前提,没有兴趣,就谈不上观察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事物敏感,尤其是直观、具体的事物,生动、活泼的目标,形式新颖、色彩鲜明的对象,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针对这些特点,给他们提示一些具体的观察范围,让学生自觉地去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所能理解的东西。如观察日出、日落、云、
期刊
经过多年来的多媒体教学,让我对这个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了更深的体会。一直以来,教师都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都是学习的接受者,往往是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和学成为知识的授受关系,也就形成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我们做教师的都知道,教是为了达到不用教,讲是为了达到不用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和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结合起来,学生的学才能从被动的学转化为主动的学。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