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语文”是语文课程的“主体论”与“环境论”的结合。生态语文强调以语文学科为载体,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和独立的思考,让学生能在自然、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中与老师、同学甚至是家长进行语文对话,从而获得更真实、丰富的语文学习体验与感悟,逐渐提升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笔者在生态语文教学上的一些策略探索。
【关键词】生态语文;学习环境;以生为本;主体价值
说起“生态”,首先让人想到的是自然环境。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与人类得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而“生态语文”,则是理想的语文教学状态。江苏特级教师蔡明说:“生态语文”所理解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的“主体论”与“环境论”的结合。之所以课改,隐含的前提就是课程的存在和需要发生了变化。“存在”是社会文明的日趋开放和合流;“需要”是人的个体价值的彰显。在这个前提下,“生态语文”要建设开放的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还有进一步解释: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生态语文,开放而有活力,笔者认为,它应该是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参与有趣的语文活动,在自主体验和合作交流中探究、思考并真诚自由地表达自我、发现自我、改善自我,在此过程逐渐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和语文素养,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例,谈谈在生态语文教学上作的一些策略探索。
一、巧设任务,着眼于“趣”,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生态语文”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融合多样的手段组织有趣的语文活动,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比如,学习《列夫· 托尔斯泰》《驿路梨花》《背影》《记承天寺夜游》《核舟记》等一些有丰富描写片段的课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文本中细致的描写句子进行画面想象、绘画并作展示交流,引导学生从文字到具象去感知、表达,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更直观地呈现自己理解。
又比如,学习《三峡》《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等山水游记作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所学文本,模仿时下流行的微信朋友圈格式手绘有趣的纸质“朋友圈”,抄录最喜爱的文段并写上感受,配上景物图画,再设计评论区并写下各种点评。这样有趣的小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把遥远年代的文言文学习与今日流行的交流表达手段结合起来,使学生更愿意亲近文言文。学生在这种自然、愉快的语文环境中能充分表达个人的阅读感受,并展示出自身的审美情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数字化资源创设开放且吸引的语文活动,让语文学习变得更亲切、更有美感。比如,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等演讲词,可以播放关于文本的演讲片段,还可以播放“超级演说家”等综艺节目中一些关于成长、理想等话题的优质演讲视频(如北大才女刘媛媛的励志演讲),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演”和“讲”,更真实地感受演讲现场的气氛,体会不同的演讲风格,同时能在各种新鲜的体验下开阔视野。
叶圣陶先生曾说: “教育不以生活为本位而以知识为本位,是一大毛病。”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巧借生活元素创设语文活动,如节日、旅行、社会实践等。如庆祝中秋节,可以举办“飞花令”等斗诗活动,检测学生对必背古诗文的掌握程度;春节来临之际可以组织学生复习对联知识并学写新春对联;外出研学旅行结束,可以开展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制作PPT上台分享“研学见闻”;疫情宅家期间,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说明文知识并用文字加配图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宅家攻略。
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善用数字化资源,抓准生活契机,以趣味的小任务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使他们能在更有趣、更开放、更自然的语文环境中参与学习,获得发展。
二、以生为本,从“声”出发,凸显主体价值
蔡明老师说,“生态语文就是每个人发出自己的声音和让每个人发出自己的声音;生态语文教育的课堂,必须坚持把价值判断与审美观照的仲裁权还给学生”。笔者的理解是,生态语文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真诚欣赏他们的亮点、用发展的眼光正视他们在“发声”的过程暴露的问题从而才能更有效地评价、引导、点拨。
如上文提及的关于演讲的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演讲词、感受演讲特点和气氛,更高的学习层次是训练演讲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主题为“成长的声音,你说,我们听”的演讲活动,利用课堂统一讨论、整理,课后个别探讨等方法,指导学生写关于“成长”的演讲稿并录制演讲视频。这样,学生能有更充分的时间、更放松的情绪去思考如何表达得更好,从而不断去完善并树立更强的学习自信;教师也能随时随地进行更到位的点评、指导,这比在传统课堂上举办只有小部分人可以参加演讲活动的形式普及面更广、效率更高,更多学生的声音可以被倾听、被肯定,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又如,学习《
【关键词】生态语文;学习环境;以生为本;主体价值
说起“生态”,首先让人想到的是自然环境。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与人类得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而“生态语文”,则是理想的语文教学状态。江苏特级教师蔡明说:“生态语文”所理解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的“主体论”与“环境论”的结合。之所以课改,隐含的前提就是课程的存在和需要发生了变化。“存在”是社会文明的日趋开放和合流;“需要”是人的个体价值的彰显。在这个前提下,“生态语文”要建设开放的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还有进一步解释: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生态语文,开放而有活力,笔者认为,它应该是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参与有趣的语文活动,在自主体验和合作交流中探究、思考并真诚自由地表达自我、发现自我、改善自我,在此过程逐渐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和语文素养,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例,谈谈在生态语文教学上作的一些策略探索。
一、巧设任务,着眼于“趣”,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生态语文”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融合多样的手段组织有趣的语文活动,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比如,学习《列夫· 托尔斯泰》《驿路梨花》《背影》《记承天寺夜游》《核舟记》等一些有丰富描写片段的课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文本中细致的描写句子进行画面想象、绘画并作展示交流,引导学生从文字到具象去感知、表达,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更直观地呈现自己理解。
又比如,学习《三峡》《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等山水游记作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所学文本,模仿时下流行的微信朋友圈格式手绘有趣的纸质“朋友圈”,抄录最喜爱的文段并写上感受,配上景物图画,再设计评论区并写下各种点评。这样有趣的小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把遥远年代的文言文学习与今日流行的交流表达手段结合起来,使学生更愿意亲近文言文。学生在这种自然、愉快的语文环境中能充分表达个人的阅读感受,并展示出自身的审美情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数字化资源创设开放且吸引的语文活动,让语文学习变得更亲切、更有美感。比如,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等演讲词,可以播放关于文本的演讲片段,还可以播放“超级演说家”等综艺节目中一些关于成长、理想等话题的优质演讲视频(如北大才女刘媛媛的励志演讲),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演”和“讲”,更真实地感受演讲现场的气氛,体会不同的演讲风格,同时能在各种新鲜的体验下开阔视野。
叶圣陶先生曾说: “教育不以生活为本位而以知识为本位,是一大毛病。”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巧借生活元素创设语文活动,如节日、旅行、社会实践等。如庆祝中秋节,可以举办“飞花令”等斗诗活动,检测学生对必背古诗文的掌握程度;春节来临之际可以组织学生复习对联知识并学写新春对联;外出研学旅行结束,可以开展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制作PPT上台分享“研学见闻”;疫情宅家期间,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说明文知识并用文字加配图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宅家攻略。
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善用数字化资源,抓准生活契机,以趣味的小任务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使他们能在更有趣、更开放、更自然的语文环境中参与学习,获得发展。
二、以生为本,从“声”出发,凸显主体价值
蔡明老师说,“生态语文就是每个人发出自己的声音和让每个人发出自己的声音;生态语文教育的课堂,必须坚持把价值判断与审美观照的仲裁权还给学生”。笔者的理解是,生态语文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真诚欣赏他们的亮点、用发展的眼光正视他们在“发声”的过程暴露的问题从而才能更有效地评价、引导、点拨。
如上文提及的关于演讲的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演讲词、感受演讲特点和气氛,更高的学习层次是训练演讲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主题为“成长的声音,你说,我们听”的演讲活动,利用课堂统一讨论、整理,课后个别探讨等方法,指导学生写关于“成长”的演讲稿并录制演讲视频。这样,学生能有更充分的时间、更放松的情绪去思考如何表达得更好,从而不断去完善并树立更强的学习自信;教师也能随时随地进行更到位的点评、指导,这比在传统课堂上举办只有小部分人可以参加演讲活动的形式普及面更广、效率更高,更多学生的声音可以被倾听、被肯定,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又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