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课。很多选择职校的学生都这样认为“我是来学技术的,干嘛还要学这些基础课”,所以从入学开始就对基础课产生排斥,上课不是偷看闲书,就是趴在桌上,摆出一副与自己无关的态度。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必须要做好两件事:第一,让学生明白职校生为什么要学语文课;第二,老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一、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课的重要性
选择上技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差、底子薄,甚至还有许多不良习惯,缺乏好的行为方法。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职校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还要通过语文课文内容这个载体,学会做人做事、与人沟通合作、励志创新等各项能力。作为学生不仅要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思想情操和高尚的道德素质。只有具备这些条件,职校生才能面对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是职校生在入学之后学习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二、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1.变革教学方法
任课教师在上课时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教育方式决定着教学效果。目前,很多职校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职业学校只能会使学生愈来愈厌学。
现代教学方式应是教师沿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去扶正拓宽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用最佳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即使在课堂上设计的提问,也应该有艺术性,答案不应该是简单的“是”或“不是”。例如,笔者听到过一位教师讲过这样一个例子:老师正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读到“小弗郎士听到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时,有学生认为:这样的大作家还描写上课溜号的学生,真是文章的败笔。还有学生问:“是一只鸽子叫还是几只叫?”遇到这样的事前没有准备的课堂突发问题,有的老师可能会斥责、制止,有的老师可能会含混应付或避而不答,但这位老师却从“鸟叫”及“拟人手法”让学生顺着提出问题的思路分组展开讨论。讨论的结果让刚开始跟着起哄的同学都享受到了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老师不仅没有打击学生提问问题的积极性,而且对于学生的参与意识给与了充分的肯定,这当然也给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2.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教知识,还要教方法。教师要学会点拨,点拨语言要精确,时机要适时有效。例如,笔者上课时给学生讲过宋朝“王苏改诗”的故事,内容大意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不在,只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步原韵,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到黄州后,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这时才知道当初错批了王安石,暗羞自己见识不广。讲完这个故事,笔者让学生讨论其中的道理。学生的答案很多,笔者进行了总结,即四个字:学无止境。这告诉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谦虚谨慎,态度端正,实事求是。
3.教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心灵
对于技校生,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其学几篇课文,几种应用文体的写作,更要教学生做人做事、与人协作沟通的能力。但是,教师的单纯说教只会让学生反感,所以,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
笔者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一次上晚自习时,有个男生用手机玩游戏,被笔者发现后叫到办公室批评了一顿,他也写了检查。时隔不久,笔者又发现他上课在看电子图书。笔者在他旁边站了一会,看着他没有说话(因为马上没想到该怎样说他)。这位学生自己收起手机低着头站了起来。看到他的这个举动,笔者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笔者看见他仰望我的眼神中流露出的诧异。再以后,他成了班级中遇事热情主动、与老师积极配合的好学生。不难想象,如果当时笔者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他,也许后来的他就是另一种变化了,甚至还会给其他同学带来负面的影响。由此看来,缓冲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教书和育人是相互链接的。有人把教师比做家长,笔者不以为然。有专家这样说过:“家长批评孩子,孩子是怨而不是恨;教师批评学生,学生是恨而不是怨”。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呢?很简单,是因为沟通。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老师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肯定的批语,一个公正的处理,都会在学生的心理烙下深深的痕迹。只有心灵沟通,知识才能联通,方法才能贯通。学生就是教师的作品,教师的教学课程就是塑造作品的过程。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课文不过是一些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必须讲究方法,使方法成为学生终生以之的习惯。”是的,笔者相信,科学性、艺术性的创造方法自然会有绚丽的作品诞生,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这是真理!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技工学校)
一、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课的重要性
选择上技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差、底子薄,甚至还有许多不良习惯,缺乏好的行为方法。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职校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还要通过语文课文内容这个载体,学会做人做事、与人沟通合作、励志创新等各项能力。作为学生不仅要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思想情操和高尚的道德素质。只有具备这些条件,职校生才能面对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是职校生在入学之后学习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二、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1.变革教学方法
任课教师在上课时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教育方式决定着教学效果。目前,很多职校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职业学校只能会使学生愈来愈厌学。
现代教学方式应是教师沿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去扶正拓宽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用最佳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即使在课堂上设计的提问,也应该有艺术性,答案不应该是简单的“是”或“不是”。例如,笔者听到过一位教师讲过这样一个例子:老师正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读到“小弗郎士听到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时,有学生认为:这样的大作家还描写上课溜号的学生,真是文章的败笔。还有学生问:“是一只鸽子叫还是几只叫?”遇到这样的事前没有准备的课堂突发问题,有的老师可能会斥责、制止,有的老师可能会含混应付或避而不答,但这位老师却从“鸟叫”及“拟人手法”让学生顺着提出问题的思路分组展开讨论。讨论的结果让刚开始跟着起哄的同学都享受到了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老师不仅没有打击学生提问问题的积极性,而且对于学生的参与意识给与了充分的肯定,这当然也给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2.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教知识,还要教方法。教师要学会点拨,点拨语言要精确,时机要适时有效。例如,笔者上课时给学生讲过宋朝“王苏改诗”的故事,内容大意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不在,只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步原韵,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到黄州后,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这时才知道当初错批了王安石,暗羞自己见识不广。讲完这个故事,笔者让学生讨论其中的道理。学生的答案很多,笔者进行了总结,即四个字:学无止境。这告诉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谦虚谨慎,态度端正,实事求是。
3.教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心灵
对于技校生,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其学几篇课文,几种应用文体的写作,更要教学生做人做事、与人协作沟通的能力。但是,教师的单纯说教只会让学生反感,所以,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
笔者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一次上晚自习时,有个男生用手机玩游戏,被笔者发现后叫到办公室批评了一顿,他也写了检查。时隔不久,笔者又发现他上课在看电子图书。笔者在他旁边站了一会,看着他没有说话(因为马上没想到该怎样说他)。这位学生自己收起手机低着头站了起来。看到他的这个举动,笔者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笔者看见他仰望我的眼神中流露出的诧异。再以后,他成了班级中遇事热情主动、与老师积极配合的好学生。不难想象,如果当时笔者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他,也许后来的他就是另一种变化了,甚至还会给其他同学带来负面的影响。由此看来,缓冲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教书和育人是相互链接的。有人把教师比做家长,笔者不以为然。有专家这样说过:“家长批评孩子,孩子是怨而不是恨;教师批评学生,学生是恨而不是怨”。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呢?很简单,是因为沟通。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老师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肯定的批语,一个公正的处理,都会在学生的心理烙下深深的痕迹。只有心灵沟通,知识才能联通,方法才能贯通。学生就是教师的作品,教师的教学课程就是塑造作品的过程。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课文不过是一些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必须讲究方法,使方法成为学生终生以之的习惯。”是的,笔者相信,科学性、艺术性的创造方法自然会有绚丽的作品诞生,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这是真理!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