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老城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凡被称为老城的地方,都会承载一段久远的岁月,沉淀着历史的沧桑。
  比如洛阳老城,就像一位重情念旧的故人,依依收藏着遥远的过去,以古旧、破败、废墟,甚至荡然无存,抑或修葺、重建、方言、传说、故事等方式,留住了那些已然走遠的岁月,留住了这片土地特有的古韵、内涵和灵魂。
  老城人家
  老城,是古都洛阳的一处旧宅,虽是旧宅,却不曾废弃,纵横交错的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里,明清风格的古旧破败中,或挤挤挨挨或零零散散,满是老洛阳的烟火人家。
  顺着铺地的青石路,我们来到老城的十字大街,两边老宅大门挑着的喜庆灯笼和红底黄字杏黄边的幌子,渲染成冬日的一抹暖色。
  进了几家老宅,墙壁大多风化,有的已经开裂,镂空雕花的门窗漆色已旧,斑驳处露出木纹,房梁上落满灰尘和烟火色,房顶上瓦松瑟瑟,坍塌废弃的破房蛛网遍布,幽深的院落偶尔传来恍如隔世的犬吠声。
  老宅里多有槐树、枸树、皂角树、花椒树等,年深岁久,这些年轮里记载着世间风云的老树仿佛修禅悟道的高僧深邃地静默着。也有一些枯草样的藤蔓,在黑瓦灰墙的院落间攀附着,卷枯萎缩的叶子间,水落石出地裸露吊挂着橙红色的瓜蒌。
  街道纷乱的电线,门口停放的摩托,院落晾晒的衣服,屋内播放的电视,远处林立的高楼,不合时宜蚕食进来的现代文明,给人一种古今交错,文白夹杂的别扭和忧虑。而老宅的主人,见惯了寻古访幽的游客,对我们的来访不喜不愠,不迎不送,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一边从容回答我们的询问,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
  老城的民居中夹杂着许多保留至今的明清或民国时的深宅大院,如庄家大院、马家大院等,规模最大的要数鼎新街那座九间宽的武家大院了,那是国民党15军中将军长武庭麟的住宅。
  这个武庭麟,是个性格多重颇具争议的人物,残忍暴虐杀人成性却又附庸风雅,曾参加过北伐、忻口会战等多次战役。1944年,日军以5万兵力进攻国民政府行都洛阳,他率1.8万人孤军奋战,坚守21天,以仅余2千人的代价,打死打伤日军2万人。1947年11月,他被陈谢兵团俘虏,四年后,当这位戎马倥偬的暴戾将军被处决时,可否有“恨不沙场死,留作今日羞”之憾?
  如今,武家大院里住有外姓人,让人陡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苍凉。他们流传至今的故事传说,成为老城人茶余饭后“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谈资。
  也有几家没人居住的空宅,干枯如柴的树枝上疏落挂着一些无人采摘因失去水分而干瘪灰暗的石榴,瓦楞墙角的荒草摇曳着“庭草无人随意黄,落叶满地不开门”的破败与伤感,老式大门上,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锁着满院的落叶和经年的寂寞。
  心上忽然爬满了思绪的藤蔓。现今住在这老街小巷的土著居民,他们的先祖是谁?又来自哪里?是否还有当初商朝的遗民?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又有多少人和鲜卑族通婚?永嘉之乱、五胡乱华等战乱频仍中,又有多少人流离南迁?明朝前期,又有多少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
  汉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故乡观念,但许多事却像石碑上漫漶不清的字迹一样,难以辨认和厘清了。
  一茬一茬的人故去了,一批一批的人迁徙了,而河洛文化却在这片土地和这些人身上生生不息地传承着。至今,岭南、沿海、以及海外那些自称“河洛郎”的客家人,他们世代沿袭的古老的中原习俗里,包含着内心深处一种浓浓的思乡情结。
  许多地方,那些包含着丰富历史人文信息的珍贵遗存,往往在陵谷变迁中消亡殆尽,而方圆五平方公里的洛阳老城,居然能在烽火连天的乱世幸存得古色古香,能在盛世的诱惑中心如止水荆钗布衣保持着旧时风貌,真是难得和幸运。
  这些留存着老洛阳记忆的街巷、人家、寺庙、古木、小吃、方言、民俗、传说等,让你感慨,千年帝都的一些悠悠过往,就悄然藏在老城沧桑古朴的幽深小巷里,藏在老城人平淡庸常的尘世烟火中。
  老城街巷
  丽景门是老城的西大门,始建于隋代,也算有点年头了。重建的丽景门没有修旧如旧的“复原”,它的雄伟壮观再现着它曾经的大气,但它的光鲜亮丽洗涤了岁月的痕迹,像一位早年未知世事艰难却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
  丽景门内,是琳琅满目的书画古玩一条街,倒也古风古韵。走进去,仿佛不是走进历史,而是走进艺术。在这里,历史退潮了,只留下那些美好的经典的艺术,粉饰或慰藉着历史原本的残酷与伤痛,让人们忘却曾经的惊涛骇浪。
  洛阳,曾是道教和佛教的祖庭、释源,自然城内少不了道观寺庙。东和巷那座重建于清初的九层文峰塔英俊挺拔,可否就是宋朝始建时的样子?再看始建于金元时期的河南府文庙、用来安放关公首级的妥灵宫、奉化街上的石牌坊,一些后世的修葺或重建让你觉得,基本保留了公元1217年金在洛阳设“金昌府”时建筑格局的老城其实也不甚老,老城只老在典籍中。
  “不甚老”的还有东街董家祠堂边那棵直径盈米的古槐。树身疤痕遍布,扭曲倾斜,虬枝苍劲,老城人叫它“董宣槐”。董宣是东汉的洛阳令,因不畏强权清廉公正,被光武帝称为“强项令”。古槐只有600岁,却承载着1900多年的历史,它伟岸硕大的躯干树冠上寄托的后人的崇敬和缅怀,更如春夏秋三季如伞的浓荫一般繁茂常绿。
  跟“董宣槐”同岁的是东大街那座鼓楼。鼓楼好多地方都有,不足为奇,和北京、西安比起来,尽管洛阳老城的鼓楼刻有“就日”“瞻云”的石匾,但算不得巍峨,却很有说道——名为鼓楼,却没有鼓只有钟。明福王到洛阳后,听信延福宫道士之言,暮鼓设在大门东不吉,对后人仕途不利,就将大门东鼓楼上的大鼓撤去,此后,鼓楼之上再无大鼓,鼓楼,只能叫“钟楼”了。那钟倒是挺神奇的,站在钟下,居然会隐隐听到城外13里处千年古刹白马寺钟鸣的回音。在过去,这自然是无法解释的灵异之事了。
  鼓楼东去约5里,是老城东关的东通巷,这就是古时著名的铜驼陌。隋唐时期,这里的黄瓦红墙掩映在如烟的杨柳中,每当暮色降临,袅娜在高低杨柳中的户户炊烟如蒙蒙烟雨,这便是洛阳八大景之一——“铜驼暮雨”的由来。在东关,比铜驼暮雨更能体现老城文化内涵的是巷中的孔子入周问礼碑,这当是老城年代最为久远最有价值的古迹了。当年,老子在周室做“守藏室之史”,孔子千里迢迢跑来,“观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问礼于老子,访乐于苌弘。儒道两家开山鼻祖相会洛阳,辉映千古,这是老城人多大的荣耀啊,直到千余年之后的盛唐,两位顶尖的大诗人李白杜甫才重续了先贤双星会洛阳的佳话。
其他文献
天空阴沉沉的,空气中充满水汽,让人胸中憋闷。比尔坐在小屋旁的石阶上,兀自擦着枪管。比尔舔了舔唇,不时抬头望望集合的广场。他必须得时刻留意着,因为世上再也不会有人拍着他的肩说:“比尔,别擦枪啦,该去吃饭啦。”他唯一的亲人——他的兄弟在几天前被德军的大炮炸死了。  “嘿,比尔,离吃饭还有一个多时辰呢,你得先去巡个山。”班长走过来说,“老班兹也死啦,现在得你干这活。”老班兹也死了?比尔茫然地起身,眼前浮
期刊
鸟儿被风追得很紧,这些摁在天空上的指印  在曲解谁的心事  把鸣叫种在泥土里,花朵上  紧紧跟随日出,日落,没有终点  它们只是想把春天的计谋引诱出来  让你突然明白,影子生长,是为了表白歉意  一双翅膀所要的幸福,不过是捕获一个名字  像人们在大地上植树,浅浅埋下  不止一次描述,从陌生到熟悉  在羊肠小径上安静地绿着  没有一秒舍得挥霍  我的身上种着一个梦  有朝一日,也想做一回谦谦君子  
期刊
杂草贪婪地拉拉杂杂绿了一坡,刚刚还全身趴在坚硬不平草地上的张巴特和银三儿,凝视着前方冒着青烟的一处大院,一高一矮来到了南郊鸡场。  那天是一九八九年的六一儿童节,虽说那会儿鸡场没几个儿童,也没人给儿童过节,但我记得清楚,他俩是一前一后夹着铺盖卷儿来到南郊鸡场的。我后来和他俩说起那一天时,张巴特说,你记得真清楚,我早忘了那天是什么节,趴在坚硬不平的草地上差点睡着喽,这辈子我只记得一个节,过大年的春节
期刊
一  村庄有头、有尾、有腰、有腿,还有五脏六腑。  儿时的村庄叫大队,它的心脏就是大队部。  那年代穷,大队也没有专门的办公地点。半脱产的干部有三位,书记、大队长、会计,每月有3到6元的现金补助。在一个劳动日10分工仅值8分钱的年代,这几块钱,是笔很大的收入。好多人家,一年没见过现钱。  他们从没有集体办过公,书记把公章吊在腰带上,会计把账本装在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帆布包里,他们还得参加集
期刊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和文艺传播的指示精神,推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行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和阵地建设,整合文艺传播力量,挖掘培养更多的文艺评论传播人才,2018年6月25日至29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江西省文联、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文艺评论传播联盟、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景德镇市文联共同承办的首届全国文艺评论传播专题培训班在
期刊
玍古沟,凌晨五点钟,大雪后蔚蓝的老官道溜光锃亮,两侧静谧的房舍,入殖团营房以外的屯口,铸铁邮箱与木桩僧之间的岗哨身披重雪,显然在大雪终止的一小时以前,一直没有换岗,天赐良机。指挥官不愿再如以往横生变故,碰头后,定下决心——行动!  即便这些人真是传说中的神仙,也是需要休息的。一个冬天的追剿啊,尾随他们往复不断地穿越复杂的林区、农区、牧区,甚至特地为此构建的无人区——“集团部落”的民匪隔离带,所有精
期刊
钢筋混凝土中间  树又绿了,花又开  需要打开千万扇门  爱和不爱  才能在雨中阐述清楚  此时  夏风在侧,吹着异乡  也吹我  取了大点的名字  我叫它们人间草木  一喊  稠李子、山丁子、丁香……  都成了近邻  和我一样穿花布衫  临街听雨  听雨把记忆打湿  相信会在某个晴朗的午后  正在爱着和曾经爱过的  被一一拾起  并冠以好听的名字  不离草木  索尔奇湿地的春天  需要长卷洁白 
期刊
霹雳手  霹雳手在春天现身  他从衣袖里,抽出那道冬眠的闪电  整饬被一场大雪冻伤的江山  他将霹雳挥向黑龙,砍断它的尾巴  他把流水从河床上抱起  将阳光的药膏,贴上它受伤的脊骨  他以燕子作字模、花语为油墨  再版被蠹虫蛀蚀的古老自然法则  让星光,回到夜空  他用春风灌满所有的鼠洞  把百灵鸟封为歌神,严禁麻雀饶舌  乌鸦聒噪、猫头鹰夜啼  他重申兰菊梅荷的职责  将罂粟从百花园里,驱赶到药
期刊
1  夏天,屋角的米缸快见底了,妈趁清早,晃悠悠挑担竹箩,赤脚踩着晨露,领我去三里外的潘家铺碾米。  集上人影纷纭,碾米坊那间粉尘盈门的矮屋外头,鱼鳞也似排了一溜长队,灰头土脸的老板,扯着公鸭嗓子,扭颈皱眉,一迭声朝门外喊:都莫挤,快了。  碾米的妇女们撂了肩上的担子,踮脚张望着长蛇般的队伍,焦灼的阴云,日影般笼上了一张张蜡黄削瘦的脸颊。  太阳蹿到了半空,妈急了,扭捏地和排在前头的人商量:师傅,
期刊
1  我叫朋远,我还有一哥哥叫朋展。你可能会说“朋”字写错了,该是“大鹏”的“鹏”,这样多响亮呀!这个问题,我也曾经问过我的母亲,可是,没得到任何答案。母亲说,好听是个名字,不好听也是个名字,咱庄户人家就图个安稳日子。我没往下辩驳,就此住了口。再往下说,一定会扯出“朋展”两个字,说不定她又会泪光闪闪的。在这个家里,“朋展”是两个不能提起的字,人人心里却又深藏着这个名字。  我在记忆里苦苦寻找着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