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人师者心中有爱,所以多情;因为多情,课堂才会如此美好;因为美好,师生才感觉是一种享受。我甚至相信,全部教育教学的美好,皆因为有了教师的多情。
[关键词] 语文课;多情;课堂;享受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126-01
对于一个多情的教师来说,课堂成了享受职业幸福的重要舞台。要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沉思,有喜有忧、有笑有泪,一起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教学境界。要尽量保持一颗多情的心,适当使自己天真一点、幼稚一点,好好地创造课堂、享受课堂。
《秋游》是苏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记叙文。全文生动地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要叙述了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去郊外秋游。第二、三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秋天的天空和田野的美丽景象。作者按照从天上到地面的顺序,抓住秋天里天空、白云、稻子、高粱、棉花等形态和色彩上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第四自然段叙述了同学们秋游时在草地上尽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现了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教学本课时正值天高气爽、景色宜人的秋天,我设计了开放的教学过程,从学生与秋天的“亲密接触”入手,引起学生与课文语言文字的“共鸣”,并创造性地加入自己对秋天的感情。课堂上学生灵感闪动、智慧碰撞,师生置身其中,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一、多情于学生的感悟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使他们深切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这样,学生便会对学习盈满兴趣,更加自信、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秋游》的前一天,我特意带学生去找秋天。因此上课时,他们的全部身心全部都被秋天的变化挤得满满当当的。可以想见,学生在课堂上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游刃有余”。
师:孩子们,走在秋天的大自然中,你感觉怎么样?
生:很凉快、很舒服。
生:一点也不觉得闷热。
生:太阳光也不那么强烈了,可以出来好好玩玩了。
师:抬头看,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生:哇!好蓝好蓝。
生:秋天的天空让我觉得好高好高。
生:可以用我们刚刚学过的成语“秋高气爽”来形容。
生:秋天的天空一碧如洗。
生:还可以说成碧空如洗。
生:蓝蓝的天空还飘着朵朵白云。
生:白白的云朵在碧空中轻轻飘荡。
……
二、多情于学生的朗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对学生而言,唯有真情演绎才能换来真情。情感的美,源自教师的事先打造。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必须善于运用我们自身语言魅力及感染力去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示范、一种引领。
导读第四自然段时,仅仅扣住“开心”一词,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观察课本上的插图,一边想象在野外玩耍的快乐情景,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唤起情感体验。体会同学们在草地上“打滚儿”、向蓝天“亮开了嗓子”、忙着“逮蚂蚱”和“奔跑追逐”、“笑着喊着”的欢乐心情。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并且表达这种心情。最后还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在草地上会怎么样?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这个教学片段以朗读为主线,串起看图、想象、说话的珠玑,让学生在读读、看看、想想、说说中,用心体验,用情表达,既感悟了语言,又进行了语言实践活动。
三、多情于学生的奇思
儿童的思想中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奇怪想法。“儿童独有的目光能看出成人已经看不出的东西,因为成人早已失去了这種目光……这种目光是美丽而宝贵的。它是造物主对还处在童年时代的恩赐……这样的目光是感人的……”教学第二段时,我这样“煽情”:孩子们,当我们躺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放眼远望碧空中那漂浮不定、变幻无穷的白云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孩子们回忆起前一天的“美好瞬间”,顿时一个个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浮想联翩。
生:像一群骏马在辽阔的大草原上飞奔。
生:像乌龟和白兔在赛跑,白兔在那儿呼呼大睡,乌龟跑得满头大汗。
生:像一座一座的雪山。
生:像魔术师手中的魔术,千变万化的。
生:我还看到了一朵云像一个巨大的蘑菇。
……
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美好的意境。此时此刻,我沉浸其中,忘乎所以。
四、多情于学生的创造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精力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教师,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于是,一些预想不到的细枝末节在我的课堂中变得重要起来。
师:是啊,秋天的田野五彩斑斓,确实很美。谁能来说一说,田野里稻子黄了,黄得怎样?高粱红了,红得怎样?棉花白了,白得怎样?
生:田野里,稻子黄了,像铺了一地的金子。
生:田野里,棉花白了,远远望去像天上的朵朵白云。
生:田野里,稻子黄了,像铺了一大块一大块的黄地毯。
生:田野里,高粱红了,像一个个高举的火把。
生:田野里,棉花白了,仿佛雪娃娃的张张笑脸。
生:田野里,高粱红了,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
说的真是太好了,简直就是一位小诗人。教师抓住课文中语言的凝练处、空白处、省略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打破了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讲、被动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创造”的境界。
教师的多情是一种无声的爱,是一种的超然的智慧,是一种毅然的责任。课堂上有了教师的多情,就可多一份美好,多了一份享受教育的幸福。其实,教育的多情应无处不在。
【作者简介】褚冬梅,江苏省通州市二爻小学教师。江苏 通州226301
[关键词] 语文课;多情;课堂;享受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126-01
对于一个多情的教师来说,课堂成了享受职业幸福的重要舞台。要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沉思,有喜有忧、有笑有泪,一起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教学境界。要尽量保持一颗多情的心,适当使自己天真一点、幼稚一点,好好地创造课堂、享受课堂。
《秋游》是苏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记叙文。全文生动地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要叙述了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去郊外秋游。第二、三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秋天的天空和田野的美丽景象。作者按照从天上到地面的顺序,抓住秋天里天空、白云、稻子、高粱、棉花等形态和色彩上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第四自然段叙述了同学们秋游时在草地上尽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现了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教学本课时正值天高气爽、景色宜人的秋天,我设计了开放的教学过程,从学生与秋天的“亲密接触”入手,引起学生与课文语言文字的“共鸣”,并创造性地加入自己对秋天的感情。课堂上学生灵感闪动、智慧碰撞,师生置身其中,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一、多情于学生的感悟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使他们深切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这样,学生便会对学习盈满兴趣,更加自信、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秋游》的前一天,我特意带学生去找秋天。因此上课时,他们的全部身心全部都被秋天的变化挤得满满当当的。可以想见,学生在课堂上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游刃有余”。
师:孩子们,走在秋天的大自然中,你感觉怎么样?
生:很凉快、很舒服。
生:一点也不觉得闷热。
生:太阳光也不那么强烈了,可以出来好好玩玩了。
师:抬头看,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生:哇!好蓝好蓝。
生:秋天的天空让我觉得好高好高。
生:可以用我们刚刚学过的成语“秋高气爽”来形容。
生:秋天的天空一碧如洗。
生:还可以说成碧空如洗。
生:蓝蓝的天空还飘着朵朵白云。
生:白白的云朵在碧空中轻轻飘荡。
……
二、多情于学生的朗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对学生而言,唯有真情演绎才能换来真情。情感的美,源自教师的事先打造。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必须善于运用我们自身语言魅力及感染力去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示范、一种引领。
导读第四自然段时,仅仅扣住“开心”一词,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观察课本上的插图,一边想象在野外玩耍的快乐情景,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唤起情感体验。体会同学们在草地上“打滚儿”、向蓝天“亮开了嗓子”、忙着“逮蚂蚱”和“奔跑追逐”、“笑着喊着”的欢乐心情。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并且表达这种心情。最后还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在草地上会怎么样?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这个教学片段以朗读为主线,串起看图、想象、说话的珠玑,让学生在读读、看看、想想、说说中,用心体验,用情表达,既感悟了语言,又进行了语言实践活动。
三、多情于学生的奇思
儿童的思想中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奇怪想法。“儿童独有的目光能看出成人已经看不出的东西,因为成人早已失去了这種目光……这种目光是美丽而宝贵的。它是造物主对还处在童年时代的恩赐……这样的目光是感人的……”教学第二段时,我这样“煽情”:孩子们,当我们躺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放眼远望碧空中那漂浮不定、变幻无穷的白云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孩子们回忆起前一天的“美好瞬间”,顿时一个个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浮想联翩。
生:像一群骏马在辽阔的大草原上飞奔。
生:像乌龟和白兔在赛跑,白兔在那儿呼呼大睡,乌龟跑得满头大汗。
生:像一座一座的雪山。
生:像魔术师手中的魔术,千变万化的。
生:我还看到了一朵云像一个巨大的蘑菇。
……
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美好的意境。此时此刻,我沉浸其中,忘乎所以。
四、多情于学生的创造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精力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教师,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于是,一些预想不到的细枝末节在我的课堂中变得重要起来。
师:是啊,秋天的田野五彩斑斓,确实很美。谁能来说一说,田野里稻子黄了,黄得怎样?高粱红了,红得怎样?棉花白了,白得怎样?
生:田野里,稻子黄了,像铺了一地的金子。
生:田野里,棉花白了,远远望去像天上的朵朵白云。
生:田野里,稻子黄了,像铺了一大块一大块的黄地毯。
生:田野里,高粱红了,像一个个高举的火把。
生:田野里,棉花白了,仿佛雪娃娃的张张笑脸。
生:田野里,高粱红了,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
说的真是太好了,简直就是一位小诗人。教师抓住课文中语言的凝练处、空白处、省略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打破了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讲、被动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创造”的境界。
教师的多情是一种无声的爱,是一种的超然的智慧,是一种毅然的责任。课堂上有了教师的多情,就可多一份美好,多了一份享受教育的幸福。其实,教育的多情应无处不在。
【作者简介】褚冬梅,江苏省通州市二爻小学教师。江苏 通州22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