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营建中都城,揭开了北京作为全国性都城的序幕。史学家们经过反复论证,将金中都确认为北京建都之始,而公元1153年4月21日就成了北京都城“肇始之日”。金朝迁都燕京对北京的经济文化发展都有哪些贡献?金代北京城留下了什么历史遗迹?博物馆里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这段历史息息相关?
金朝迁都北京60载
女真原为辽朝臣属,1114年,金太祖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于翌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都立国,国号大金。1125年金灭辽朝,两年后再灭北宋。
金朝历史上两次迁都,有三个都城:上京会宁府、中都大兴府(即燕京,今北京)、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而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意义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
1127年金朝滅掉北宋,占据了中原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统治区域发生了变化,南部边界扩展到了淮河大散关一线,原来的都城会宁府已经无法满足统治庞大区域的需要。新的都城必须建在既能统治新地区,又能控制传统发源地的地方,而燕京的地理位置正好能满足这个条件。燕京原来就是辽朝的陪都,已经具备了成为封建化国家首都的条件。
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大兴府。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金朝政治文化达到巅峰,金章宗在位后期由盛转衰。1213年金宣宗继位后,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部受到蒙古军队南下进攻,被迫迁都汴京开封府。有人间,为什么说到北京定都都是从辽金开始?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不是就在今天的北京吗,为什么不是从燕国算起呢?节目嘉宾、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副研究员陈晓敏解释,当时的燕国只是一个诸侯国,类似今天的一个省或地区,而不是一个朝代,燕国的都城相当于现在的省会,所以说北京作为一国之都是从辽代陪都开始。
金中都的布局有什么玄机
从都城建设上看,海陵王顺应历史发展需要迁都燕京,这不但为金朝世代兴盛打下了基础,也奠定了后世元、明、清三朝作为首都的根基。金中都沿用辽南京仿照汴梁城并有所发展和提高,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元大都以及明、清北京城平面作“回”字形的布局,无不受金中都的影响,宫殿建制、行宫园林也都被后世沿用并发挥。
王者居中
“王者居中”思想,有文献记载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荀子·大略》中说:“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吕氏春秋》日:“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但王者居中思想表现在皇城建设上开始于金中都。
金修建金中都扩展辽南京城垣,便是为了使皇城居于都城中央。这种开创性布局,改变了汉长安、隋唐洛阳、辽南京宫城处于都城角落的格局。中都皇宫主殿大安殿居于宫城中心,位置在都城的中轴线上,这在此前宫城建筑中是少有的。王者居中的思想后来被元、明、清所采用,而且更为强调了。
五行方位布局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金统治者很注意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周易》的五行思想在金宫城布局和金陵选址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后世宫城的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金中都宫城分东中西三路。中路按前朝后寝的原则安排,东路安排太子宫。按五行说,东属木,象征为四季之春,主生化过程,因而太子宫建在东路。紫禁城东路与金宫城相似,亦设太子宫于东华门内之东路。元在西苑东侧建皇宫亦仿自中都。中都宣阳门东西设文武楼,乃文武楼制之开端。明奉天殿(后改皇极殿,清为太和殿)左右亦建文武楼,嘉靖年间改为文昭阁(清为体仁阁)和武成阁(清为弘义阁)。明乾清宫与金仁政殿亦近似,亦有披阅奏章、召见群臣、处理日常政务功能。宫城前有干步廊,正门是通天门,门楼系琉璃瓦顶,高八丈,深十一间。中间红色五座门楼,两侧有垛楼,东西有左右掖门,是明清午门的雏形。
今日何处寻觅金中都
金中都是金朝的都城,它是仿照北宋汴京的规制在辽南京城基础上扩建的。金中都到底在现如今北京的什么方位呢?
中都城东南角在今永定门火车站西的四路通,东北角在宣武门内翠花街,西北角在军博南黄亭子,西南角在凤凰嘴村。东城墙在四路通向北,穿过明清护城河,越过今陶然亭公园、黑窑厂、潘家河沿(今潘家胡同)、虎坊桥西、梁家园,在北新华街西侧与北墙相接,城墙上设有三门:施仁、宣曜、阳春。中都南城,西起凤凰嘴,笔直向东,途经鹅房营、万泉寺等地。南三门有:端礼、丰宜、景风。有人考证,今天的右安门大街、牛街、长椿街至闹市口一线,就是金中都时的南北通衢。金中都的中心是皇城,基址位于今天的广安门南滨河金中都路一带,东西窄、南北长,周围3里,共有城门四:东为宣华门,南为宣阳门,西为玉华门,北是拱辰门。
博物馆里回眸金代遗风
金中都作为金代都城,虽然只有61年,但是却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物和遗址。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副研究员陈晓敏介绍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件和大家一起品鉴。
铜坐龙
为金代皇室御用马车上的装饰物,目前全国只有两尊,一尊于1965年在黑龙江阿城出土,另一尊1990年在北京金中都遗址出土。
北京出土的这尊铜坐龙是青铜实铸的,通高31.5厘米,重1328克。首为龙头状,头顶的鬃毛向后延伸到背部,嘴部轮廊像猪嘴,含铜珠,肩部有翅膀,弓身蹲坐,足为五爪,左前足已残。龙身底部有钉孔,应该是固定在某种器物上的。铜坐龙堪称金源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多民族、多地域、多文明的一种文化融合和发展的见证。
吕徵墓表
1991年底在金中都南城垣护城河岸距现地表2米至4米的淤沙层中,发现了一座金大定七年的墓表。墓表为汉白玉质地,由底座、表身和顶盖三部分组成,通高265厘米。底座为凸字形方座,边长85厘米,高24厘米。表身呈方柱形。墓表篆题人蔡珪,丞相蔡松年之子,金天德三年(1151年)进士,知识渊博,通古文,历任编类官、翰林修撰同知制诰。蔡硅遗墨传世不多,篆书尤为罕见,堪称珍贵。撰书表文的任询是金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家藏书画数百轴,日夕展玩。他的书法造诣颇深,在《金史》上被评价为“当时第一”。
水关遗址
1990年10月,北京市园林局在右安门外建宿舍楼,在4米深的地下,施工人员忽然发现一些排列整齐的石板和木桩,一位具有文物保护意识的园林局职工向文物部门反映了这一情况,考古人员到现场后配合施工进行了局部清理,证实这是一处大型建筑遗址。根据考古考证,最终证实这就是金代的水关遗址。
这座水关遗址全长43.4米,包括地上一层和地下一层,外形整体是不规则的多边形,过水涵洞长度是21.35米,宽7.7米。水关建筑整体为木石结构,最下层基础密植木桩,木桩之上放置排列整齐的衬石枋,衬石枋上又固定地面石和砌石板墙。木桩、衬石枋、石板三者之间连接紧密,通过榫卯固定。这些发现为我们了解金中都的城市布局和北京的建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证。
据《城市文化范》节目整理
金朝迁都北京60载
女真原为辽朝臣属,1114年,金太祖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于翌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都立国,国号大金。1125年金灭辽朝,两年后再灭北宋。
金朝历史上两次迁都,有三个都城:上京会宁府、中都大兴府(即燕京,今北京)、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而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意义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
1127年金朝滅掉北宋,占据了中原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统治区域发生了变化,南部边界扩展到了淮河大散关一线,原来的都城会宁府已经无法满足统治庞大区域的需要。新的都城必须建在既能统治新地区,又能控制传统发源地的地方,而燕京的地理位置正好能满足这个条件。燕京原来就是辽朝的陪都,已经具备了成为封建化国家首都的条件。
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大兴府。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金朝政治文化达到巅峰,金章宗在位后期由盛转衰。1213年金宣宗继位后,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部受到蒙古军队南下进攻,被迫迁都汴京开封府。有人间,为什么说到北京定都都是从辽金开始?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不是就在今天的北京吗,为什么不是从燕国算起呢?节目嘉宾、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副研究员陈晓敏解释,当时的燕国只是一个诸侯国,类似今天的一个省或地区,而不是一个朝代,燕国的都城相当于现在的省会,所以说北京作为一国之都是从辽代陪都开始。
金中都的布局有什么玄机
从都城建设上看,海陵王顺应历史发展需要迁都燕京,这不但为金朝世代兴盛打下了基础,也奠定了后世元、明、清三朝作为首都的根基。金中都沿用辽南京仿照汴梁城并有所发展和提高,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元大都以及明、清北京城平面作“回”字形的布局,无不受金中都的影响,宫殿建制、行宫园林也都被后世沿用并发挥。
王者居中
“王者居中”思想,有文献记载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荀子·大略》中说:“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吕氏春秋》日:“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但王者居中思想表现在皇城建设上开始于金中都。
金修建金中都扩展辽南京城垣,便是为了使皇城居于都城中央。这种开创性布局,改变了汉长安、隋唐洛阳、辽南京宫城处于都城角落的格局。中都皇宫主殿大安殿居于宫城中心,位置在都城的中轴线上,这在此前宫城建筑中是少有的。王者居中的思想后来被元、明、清所采用,而且更为强调了。
五行方位布局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金统治者很注意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周易》的五行思想在金宫城布局和金陵选址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后世宫城的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金中都宫城分东中西三路。中路按前朝后寝的原则安排,东路安排太子宫。按五行说,东属木,象征为四季之春,主生化过程,因而太子宫建在东路。紫禁城东路与金宫城相似,亦设太子宫于东华门内之东路。元在西苑东侧建皇宫亦仿自中都。中都宣阳门东西设文武楼,乃文武楼制之开端。明奉天殿(后改皇极殿,清为太和殿)左右亦建文武楼,嘉靖年间改为文昭阁(清为体仁阁)和武成阁(清为弘义阁)。明乾清宫与金仁政殿亦近似,亦有披阅奏章、召见群臣、处理日常政务功能。宫城前有干步廊,正门是通天门,门楼系琉璃瓦顶,高八丈,深十一间。中间红色五座门楼,两侧有垛楼,东西有左右掖门,是明清午门的雏形。
今日何处寻觅金中都
金中都是金朝的都城,它是仿照北宋汴京的规制在辽南京城基础上扩建的。金中都到底在现如今北京的什么方位呢?
中都城东南角在今永定门火车站西的四路通,东北角在宣武门内翠花街,西北角在军博南黄亭子,西南角在凤凰嘴村。东城墙在四路通向北,穿过明清护城河,越过今陶然亭公园、黑窑厂、潘家河沿(今潘家胡同)、虎坊桥西、梁家园,在北新华街西侧与北墙相接,城墙上设有三门:施仁、宣曜、阳春。中都南城,西起凤凰嘴,笔直向东,途经鹅房营、万泉寺等地。南三门有:端礼、丰宜、景风。有人考证,今天的右安门大街、牛街、长椿街至闹市口一线,就是金中都时的南北通衢。金中都的中心是皇城,基址位于今天的广安门南滨河金中都路一带,东西窄、南北长,周围3里,共有城门四:东为宣华门,南为宣阳门,西为玉华门,北是拱辰门。
博物馆里回眸金代遗风
金中都作为金代都城,虽然只有61年,但是却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物和遗址。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副研究员陈晓敏介绍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件和大家一起品鉴。
铜坐龙
为金代皇室御用马车上的装饰物,目前全国只有两尊,一尊于1965年在黑龙江阿城出土,另一尊1990年在北京金中都遗址出土。
北京出土的这尊铜坐龙是青铜实铸的,通高31.5厘米,重1328克。首为龙头状,头顶的鬃毛向后延伸到背部,嘴部轮廊像猪嘴,含铜珠,肩部有翅膀,弓身蹲坐,足为五爪,左前足已残。龙身底部有钉孔,应该是固定在某种器物上的。铜坐龙堪称金源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多民族、多地域、多文明的一种文化融合和发展的见证。
吕徵墓表
1991年底在金中都南城垣护城河岸距现地表2米至4米的淤沙层中,发现了一座金大定七年的墓表。墓表为汉白玉质地,由底座、表身和顶盖三部分组成,通高265厘米。底座为凸字形方座,边长85厘米,高24厘米。表身呈方柱形。墓表篆题人蔡珪,丞相蔡松年之子,金天德三年(1151年)进士,知识渊博,通古文,历任编类官、翰林修撰同知制诰。蔡硅遗墨传世不多,篆书尤为罕见,堪称珍贵。撰书表文的任询是金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家藏书画数百轴,日夕展玩。他的书法造诣颇深,在《金史》上被评价为“当时第一”。
水关遗址
1990年10月,北京市园林局在右安门外建宿舍楼,在4米深的地下,施工人员忽然发现一些排列整齐的石板和木桩,一位具有文物保护意识的园林局职工向文物部门反映了这一情况,考古人员到现场后配合施工进行了局部清理,证实这是一处大型建筑遗址。根据考古考证,最终证实这就是金代的水关遗址。
这座水关遗址全长43.4米,包括地上一层和地下一层,外形整体是不规则的多边形,过水涵洞长度是21.35米,宽7.7米。水关建筑整体为木石结构,最下层基础密植木桩,木桩之上放置排列整齐的衬石枋,衬石枋上又固定地面石和砌石板墙。木桩、衬石枋、石板三者之间连接紧密,通过榫卯固定。这些发现为我们了解金中都的城市布局和北京的建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证。
据《城市文化范》节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