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语文课主要课型之一,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人文素养的培养寄寓于语文素养的培养之中。无论是单篇阅读教学还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也不管是线下阅读教学还是线上阅读教学,紧扣语言文本,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解读文本、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着力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其人文素养,才是语文阅读课的目的。听说读写,是语文阅读课正确的打开方式。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文阅读课;语文素养;语言文本;听说读写
语文课到底是干什么的?这是1983年在全国中语会上时年90岁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的问题。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仍有不少的语文教师对这一问题有很深的误解甚至全然不解。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在阅读课上语文教师把“教语文”当成“教课文”。于是,学生学阅读便只是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内容讲述道德修养,阅读课就被上成宣讲思想品德的政治课;课文内容讲述天文地理,阅读课就被上成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课。这样的课只教学生课文“写什么”,却不教学生课文“怎么写”读者“怎么读”。更有甚者,若课文内容有关影视作品,阅读课就成了观评电影的鉴赏课;课文内容涉及美图美景,阅读课就成了画画评画的美术画。这样的课能教会学生的并非课文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以及读者“怎么读”“怎么写”,而是电视电影演绎了什么、美图美景要怎么画……诸如此类,语文阅读课似乎什么都教,却偏偏不教“语文”,不重“阅读”。
那么,语文阅读课到底是教什么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明白“语文”之意。何为语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有二:一指语言和文字,二指语言和文学。归结起来,它包含“语言”“文字”和“文学”三方面内容。语文专业的全称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则如此概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是文学的载体,语言文字创造了文学。文学可以介绍风云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说明植物、动物的生长过程,可以记载影响深远的新旧故事,可以描绘生动迷人的自然风光,可以抒写感人肺腑的真心真情,可以论述关乎众生的宝贵事理……古今中外,一人一物一事一景一情一理……皆成语文。语文就是这么博大精深,所以择其善者而编的语文教材文本,往往渗透着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不仅能获得语言文学知识,还可以增长语文之外的见识。但若就此将教语文阅读等同于只是教课文内容,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科学课等,那就错了。若是抛开语文文本阅读,简单以视频图画等非语文文本的形式替代语文文本,那就更偏离语文阅读课的本质了。要知道,语文课姓“语”,脱离了语文文本的课不是语文课,没有学生阅读活动的课不是语文阅读课。语文阅读课教的不仅是道德修养、天文地理,不仅是影视故事、美图美景,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语言文学及读之用之的方式方法,而这其实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但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十几年前课改之风吹遍祖国大地之后,人文性成了语文课的一面旗帜,工具性却被漠视。殊不知,漠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就是淡化语文学科的特色与本色,语文教学也就脱了轨。试想,语文教材的文本内容,政治有之,历史有之,生物有之,地理有之……如果教语文不能教学生解读文本,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还要语文课做什么?其他课就可以。曾有一段戏说:数学教师问“连题目都看不懂,你们语文那么差吗?”;英语教师说“你们翻译题做得那么差,都不知道你们语文怎么学的”;化学教师说“连高锰酸钾的‘锰’都写错了,你们语文教师怎么教的”;历史教师说“历史题,跟你们的语文阅读能力有很大关系”……虽是戏说,却正是针对语文学科特点而说,恰恰印证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不容忽视,证明了语文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可能有人担心,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埋没了它的人文性。其实不然,用现在部编版语文教材所体现的单元编写理念来说,“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须双线并进;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学实践则告诉我们,人文素养的培养寄寓于语文素养的培养之中,对山川美景、至爱亲情、学习生活等主题的领悟依托于对朗读默读、了解大意、品味语言等语文要素的学习过程中。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若能牢牢抓住语文的工具性特点,着力于让学生透过文本深入本质,读得懂词句,看得懂文意,理得清思路,学得会写法,辨得了是非,分得出优劣,进而过渡到写作教学中,写出文质兼备的好文章,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也就实现了。所以,作为语文学科主要课型之一,语文阅读课主要任务在于教学生通过语言文本的阅读,从语言、思维、文化与审美四个方面培养语文素养,同时培养人文素养。为此,语文阅读课既要教人文主题,更要教语文要素,既要体现其人文性特点,更要立足于工具性特点。
所以,语文阅读课怎么教?用语文的方法教。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解读文本、学习语言运用,就是语文阅读课正确而重要的教学方法。
例如,语文课教学《天净沙·秋思》后,学生画不出“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没关系,美术教师可以教。但让学生通过听感受元曲韵律、通过读提高诵读水平、通过讨论分析“枯”“老”与“昏”等字来学习遣词造句、通过思考“枯藤老树昏鸦”与“断肠人在天涯”的关系来理解写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化古为今的改写来展现诗意诗情,这就是语文教师的本职了。这一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由“听”进入,就培养了“说”的能力;由“说”进入,就培养了“读”的能力;由“读”进入,就培养了“写”的能力;由“写”进入,又培养了“读”的能力……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环环相扣又相辅相成。只有让学生切实进入語文学习情境中,用心听、认真说、深入读、真正写,阅读教学的目标方能实现。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方能提高。其中,“读”尤为重要。读什么?首先得读文本。 又如,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教师想用多媒体展现教学思维导图,这是可以的。但如果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样的紫藤萝使得作者心中“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喜悦”时用看图观影代替赏读佳句,可能会弄巧成拙。能让学生未见实景未观图影却如身临其境,读得出那藤萝形色之美长势之盛,说得出那“瀑布”画面之震撼,这才是语言魅力之所在。读,可默读,可朗读。默读,要教学生抓关键词句,领悟主旨。朗读,要指导学生通过輕重缓急读出情感变化。有略读,也要有精读。生动写景的语句、流露人物情感变化、点明主旨的语句则需一读再读。在读的基础上,既可教学生通过词意、修辞、写作手法理解文意,还可教学生仿写句子的方法、模仿课文谋篇布局的方法,实现由读到写的转化,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而这一切,始终不能脱离课文文本。语文教学就是这样,以“读书”贯穿始终,读的却不仅仅是“书”;立足于文本,又不可局限于文本,但最终还得紧紧围绕文本。
单篇阅读教学如此,整本书阅读教学更是如此。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极重视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名著阅读课上,教师可教学生精读跳读、圈点批注、摘抄记录,可以指导学生评说人物,讨论主旨,反思现实。为了消除学生对整本书尤其是整本文言书籍、外国书籍的畏难心理,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适当开展名著导读、名著故事交流等活动,布置小组研讨任务、指导学生画人物卡片、甚至借助影视资料,但不可让语言文字以外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喧宾夺主,不可以非阅读的形式全盘取代学生的阅读学习。只有当学生亲自打开书本切实投入阅读中,这课才是真正的阅读课。学生在导读课与交流课上学会了阅读方法,并用之于自主阅读中,这教学才是完整的语文阅读教学。所以,对文本的阅读是语文名著阅读课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学生能读出名著精髓的最重要一步。有了学生的“读”,再辅以生动的“听说写”活动,即便没有声光电等多媒体形式的运用,名著阅读课也不会枯燥无味,相反,还“语”味十足。
除了线下阅读教学,线上阅读教学也不例外。疫情期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启动线上教学模式以应对特殊形势。在摸索实践中,我们不可否认线上教学确实使得教学的时空得以延展,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所以,就算是非特殊时期,线上教学也在一定范围内得以运用。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受外在条件限制,线上教学的效果常常不如人意。语文课也不例外。但即便如此,线上语文阅读课也不能没有学生意识、文本意识、语文意识,不能放弃让学生听说读写的本职。做听课笔记、连麦答题、朗读录音、拍照上传、评论区讨论等都是让学生不离文本的方法,是落实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虽然在实践过程中这些活动还是会受网络、教学环境等的影响,但只要教师坚持将此落到实处,线上语文阅读教学便可不离本质,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依然能够得到培养。否则,以教师讲代替学生读的纯讲座课,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大。无论线下或线上教学,能让学生听说读写的课才是语文阅读课。
总之,语文阅读课是教语文的,也该用语文的方法教。紧扣语言文本,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解读文本、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着力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其人文素养,这才是语文阅读课。听说读写,是语文阅读课正确而重要的打开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15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作者简介:张丽真,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惠安县青山中学。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文阅读课;语文素养;语言文本;听说读写
语文课到底是干什么的?这是1983年在全国中语会上时年90岁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的问题。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仍有不少的语文教师对这一问题有很深的误解甚至全然不解。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在阅读课上语文教师把“教语文”当成“教课文”。于是,学生学阅读便只是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内容讲述道德修养,阅读课就被上成宣讲思想品德的政治课;课文内容讲述天文地理,阅读课就被上成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课。这样的课只教学生课文“写什么”,却不教学生课文“怎么写”读者“怎么读”。更有甚者,若课文内容有关影视作品,阅读课就成了观评电影的鉴赏课;课文内容涉及美图美景,阅读课就成了画画评画的美术画。这样的课能教会学生的并非课文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以及读者“怎么读”“怎么写”,而是电视电影演绎了什么、美图美景要怎么画……诸如此类,语文阅读课似乎什么都教,却偏偏不教“语文”,不重“阅读”。
那么,语文阅读课到底是教什么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明白“语文”之意。何为语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有二:一指语言和文字,二指语言和文学。归结起来,它包含“语言”“文字”和“文学”三方面内容。语文专业的全称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则如此概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是文学的载体,语言文字创造了文学。文学可以介绍风云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说明植物、动物的生长过程,可以记载影响深远的新旧故事,可以描绘生动迷人的自然风光,可以抒写感人肺腑的真心真情,可以论述关乎众生的宝贵事理……古今中外,一人一物一事一景一情一理……皆成语文。语文就是这么博大精深,所以择其善者而编的语文教材文本,往往渗透着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不仅能获得语言文学知识,还可以增长语文之外的见识。但若就此将教语文阅读等同于只是教课文内容,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科学课等,那就错了。若是抛开语文文本阅读,简单以视频图画等非语文文本的形式替代语文文本,那就更偏离语文阅读课的本质了。要知道,语文课姓“语”,脱离了语文文本的课不是语文课,没有学生阅读活动的课不是语文阅读课。语文阅读课教的不仅是道德修养、天文地理,不仅是影视故事、美图美景,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语言文学及读之用之的方式方法,而这其实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但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十几年前课改之风吹遍祖国大地之后,人文性成了语文课的一面旗帜,工具性却被漠视。殊不知,漠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就是淡化语文学科的特色与本色,语文教学也就脱了轨。试想,语文教材的文本内容,政治有之,历史有之,生物有之,地理有之……如果教语文不能教学生解读文本,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还要语文课做什么?其他课就可以。曾有一段戏说:数学教师问“连题目都看不懂,你们语文那么差吗?”;英语教师说“你们翻译题做得那么差,都不知道你们语文怎么学的”;化学教师说“连高锰酸钾的‘锰’都写错了,你们语文教师怎么教的”;历史教师说“历史题,跟你们的语文阅读能力有很大关系”……虽是戏说,却正是针对语文学科特点而说,恰恰印证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不容忽视,证明了语文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可能有人担心,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埋没了它的人文性。其实不然,用现在部编版语文教材所体现的单元编写理念来说,“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须双线并进;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学实践则告诉我们,人文素养的培养寄寓于语文素养的培养之中,对山川美景、至爱亲情、学习生活等主题的领悟依托于对朗读默读、了解大意、品味语言等语文要素的学习过程中。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若能牢牢抓住语文的工具性特点,着力于让学生透过文本深入本质,读得懂词句,看得懂文意,理得清思路,学得会写法,辨得了是非,分得出优劣,进而过渡到写作教学中,写出文质兼备的好文章,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也就实现了。所以,作为语文学科主要课型之一,语文阅读课主要任务在于教学生通过语言文本的阅读,从语言、思维、文化与审美四个方面培养语文素养,同时培养人文素养。为此,语文阅读课既要教人文主题,更要教语文要素,既要体现其人文性特点,更要立足于工具性特点。
所以,语文阅读课怎么教?用语文的方法教。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解读文本、学习语言运用,就是语文阅读课正确而重要的教学方法。
例如,语文课教学《天净沙·秋思》后,学生画不出“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没关系,美术教师可以教。但让学生通过听感受元曲韵律、通过读提高诵读水平、通过讨论分析“枯”“老”与“昏”等字来学习遣词造句、通过思考“枯藤老树昏鸦”与“断肠人在天涯”的关系来理解写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化古为今的改写来展现诗意诗情,这就是语文教师的本职了。这一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由“听”进入,就培养了“说”的能力;由“说”进入,就培养了“读”的能力;由“读”进入,就培养了“写”的能力;由“写”进入,又培养了“读”的能力……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环环相扣又相辅相成。只有让学生切实进入語文学习情境中,用心听、认真说、深入读、真正写,阅读教学的目标方能实现。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方能提高。其中,“读”尤为重要。读什么?首先得读文本。 又如,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教师想用多媒体展现教学思维导图,这是可以的。但如果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样的紫藤萝使得作者心中“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喜悦”时用看图观影代替赏读佳句,可能会弄巧成拙。能让学生未见实景未观图影却如身临其境,读得出那藤萝形色之美长势之盛,说得出那“瀑布”画面之震撼,这才是语言魅力之所在。读,可默读,可朗读。默读,要教学生抓关键词句,领悟主旨。朗读,要指导学生通过輕重缓急读出情感变化。有略读,也要有精读。生动写景的语句、流露人物情感变化、点明主旨的语句则需一读再读。在读的基础上,既可教学生通过词意、修辞、写作手法理解文意,还可教学生仿写句子的方法、模仿课文谋篇布局的方法,实现由读到写的转化,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而这一切,始终不能脱离课文文本。语文教学就是这样,以“读书”贯穿始终,读的却不仅仅是“书”;立足于文本,又不可局限于文本,但最终还得紧紧围绕文本。
单篇阅读教学如此,整本书阅读教学更是如此。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极重视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名著阅读课上,教师可教学生精读跳读、圈点批注、摘抄记录,可以指导学生评说人物,讨论主旨,反思现实。为了消除学生对整本书尤其是整本文言书籍、外国书籍的畏难心理,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适当开展名著导读、名著故事交流等活动,布置小组研讨任务、指导学生画人物卡片、甚至借助影视资料,但不可让语言文字以外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喧宾夺主,不可以非阅读的形式全盘取代学生的阅读学习。只有当学生亲自打开书本切实投入阅读中,这课才是真正的阅读课。学生在导读课与交流课上学会了阅读方法,并用之于自主阅读中,这教学才是完整的语文阅读教学。所以,对文本的阅读是语文名著阅读课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学生能读出名著精髓的最重要一步。有了学生的“读”,再辅以生动的“听说写”活动,即便没有声光电等多媒体形式的运用,名著阅读课也不会枯燥无味,相反,还“语”味十足。
除了线下阅读教学,线上阅读教学也不例外。疫情期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启动线上教学模式以应对特殊形势。在摸索实践中,我们不可否认线上教学确实使得教学的时空得以延展,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所以,就算是非特殊时期,线上教学也在一定范围内得以运用。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受外在条件限制,线上教学的效果常常不如人意。语文课也不例外。但即便如此,线上语文阅读课也不能没有学生意识、文本意识、语文意识,不能放弃让学生听说读写的本职。做听课笔记、连麦答题、朗读录音、拍照上传、评论区讨论等都是让学生不离文本的方法,是落实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虽然在实践过程中这些活动还是会受网络、教学环境等的影响,但只要教师坚持将此落到实处,线上语文阅读教学便可不离本质,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依然能够得到培养。否则,以教师讲代替学生读的纯讲座课,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大。无论线下或线上教学,能让学生听说读写的课才是语文阅读课。
总之,语文阅读课是教语文的,也该用语文的方法教。紧扣语言文本,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解读文本、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着力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其人文素养,这才是语文阅读课。听说读写,是语文阅读课正确而重要的打开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15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作者简介:张丽真,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惠安县青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