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阅读课正确的打开方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heng_7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语文课主要课型之一,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人文素养的培养寄寓于语文素养的培养之中。无论是单篇阅读教学还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也不管是线下阅读教学还是线上阅读教学,紧扣语言文本,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解读文本、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着力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其人文素养,才是语文阅读课的目的。听说读写,是语文阅读课正确的打开方式。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文阅读课;语文素养;语言文本;听说读写
  语文课到底是干什么的?这是1983年在全国中语会上时年90岁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的问题。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仍有不少的语文教师对这一问题有很深的误解甚至全然不解。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在阅读课上语文教师把“教语文”当成“教课文”。于是,学生学阅读便只是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内容讲述道德修养,阅读课就被上成宣讲思想品德的政治课;课文内容讲述天文地理,阅读课就被上成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课。这样的课只教学生课文“写什么”,却不教学生课文“怎么写”读者“怎么读”。更有甚者,若课文内容有关影视作品,阅读课就成了观评电影的鉴赏课;课文内容涉及美图美景,阅读课就成了画画评画的美术画。这样的课能教会学生的并非课文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以及读者“怎么读”“怎么写”,而是电视电影演绎了什么、美图美景要怎么画……诸如此类,语文阅读课似乎什么都教,却偏偏不教“语文”,不重“阅读”。
  那么,语文阅读课到底是教什么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明白“语文”之意。何为语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有二:一指语言和文字,二指语言和文学。归结起来,它包含“语言”“文字”和“文学”三方面内容。语文专业的全称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则如此概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是文学的载体,语言文字创造了文学。文学可以介绍风云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说明植物、动物的生长过程,可以记载影响深远的新旧故事,可以描绘生动迷人的自然风光,可以抒写感人肺腑的真心真情,可以论述关乎众生的宝贵事理……古今中外,一人一物一事一景一情一理……皆成语文。语文就是这么博大精深,所以择其善者而编的语文教材文本,往往渗透着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不仅能获得语言文学知识,还可以增长语文之外的见识。但若就此将教语文阅读等同于只是教课文内容,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科学课等,那就错了。若是抛开语文文本阅读,简单以视频图画等非语文文本的形式替代语文文本,那就更偏离语文阅读课的本质了。要知道,语文课姓“语”,脱离了语文文本的课不是语文课,没有学生阅读活动的课不是语文阅读课。语文阅读课教的不仅是道德修养、天文地理,不仅是影视故事、美图美景,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语言文学及读之用之的方式方法,而这其实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但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十几年前课改之风吹遍祖国大地之后,人文性成了语文课的一面旗帜,工具性却被漠视。殊不知,漠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就是淡化语文学科的特色与本色,语文教学也就脱了轨。试想,语文教材的文本内容,政治有之,历史有之,生物有之,地理有之……如果教语文不能教学生解读文本,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还要语文课做什么?其他课就可以。曾有一段戏说:数学教师问“连题目都看不懂,你们语文那么差吗?”;英语教师说“你们翻译题做得那么差,都不知道你们语文怎么学的”;化学教师说“连高锰酸钾的‘锰’都写错了,你们语文教师怎么教的”;历史教师说“历史题,跟你们的语文阅读能力有很大关系”……虽是戏说,却正是针对语文学科特点而说,恰恰印证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不容忽视,证明了语文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可能有人担心,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埋没了它的人文性。其实不然,用现在部编版语文教材所体现的单元编写理念来说,“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须双线并进;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学实践则告诉我们,人文素养的培养寄寓于语文素养的培养之中,对山川美景、至爱亲情、学习生活等主题的领悟依托于对朗读默读、了解大意、品味语言等语文要素的学习过程中。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若能牢牢抓住语文的工具性特点,着力于让学生透过文本深入本质,读得懂词句,看得懂文意,理得清思路,学得会写法,辨得了是非,分得出优劣,进而过渡到写作教学中,写出文质兼备的好文章,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也就实现了。所以,作为语文学科主要课型之一,语文阅读课主要任务在于教学生通过语言文本的阅读,从语言、思维、文化与审美四个方面培养语文素养,同时培养人文素养。为此,语文阅读课既要教人文主题,更要教语文要素,既要体现其人文性特点,更要立足于工具性特点。
  所以,语文阅读课怎么教?用语文的方法教。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解读文本、学习语言运用,就是语文阅读课正确而重要的教学方法。
  例如,语文课教学《天净沙·秋思》后,学生画不出“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没关系,美术教师可以教。但让学生通过听感受元曲韵律、通过读提高诵读水平、通过讨论分析“枯”“老”与“昏”等字来学习遣词造句、通过思考“枯藤老树昏鸦”与“断肠人在天涯”的关系来理解写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化古为今的改写来展现诗意诗情,这就是语文教师的本职了。这一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由“听”进入,就培养了“说”的能力;由“说”进入,就培养了“读”的能力;由“读”进入,就培养了“写”的能力;由“写”进入,又培养了“读”的能力……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环环相扣又相辅相成。只有让学生切实进入語文学习情境中,用心听、认真说、深入读、真正写,阅读教学的目标方能实现。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方能提高。其中,“读”尤为重要。读什么?首先得读文本。   又如,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教师想用多媒体展现教学思维导图,这是可以的。但如果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样的紫藤萝使得作者心中“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喜悦”时用看图观影代替赏读佳句,可能会弄巧成拙。能让学生未见实景未观图影却如身临其境,读得出那藤萝形色之美长势之盛,说得出那“瀑布”画面之震撼,这才是语言魅力之所在。读,可默读,可朗读。默读,要教学生抓关键词句,领悟主旨。朗读,要指导学生通过輕重缓急读出情感变化。有略读,也要有精读。生动写景的语句、流露人物情感变化、点明主旨的语句则需一读再读。在读的基础上,既可教学生通过词意、修辞、写作手法理解文意,还可教学生仿写句子的方法、模仿课文谋篇布局的方法,实现由读到写的转化,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而这一切,始终不能脱离课文文本。语文教学就是这样,以“读书”贯穿始终,读的却不仅仅是“书”;立足于文本,又不可局限于文本,但最终还得紧紧围绕文本。
  单篇阅读教学如此,整本书阅读教学更是如此。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极重视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名著阅读课上,教师可教学生精读跳读、圈点批注、摘抄记录,可以指导学生评说人物,讨论主旨,反思现实。为了消除学生对整本书尤其是整本文言书籍、外国书籍的畏难心理,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适当开展名著导读、名著故事交流等活动,布置小组研讨任务、指导学生画人物卡片、甚至借助影视资料,但不可让语言文字以外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喧宾夺主,不可以非阅读的形式全盘取代学生的阅读学习。只有当学生亲自打开书本切实投入阅读中,这课才是真正的阅读课。学生在导读课与交流课上学会了阅读方法,并用之于自主阅读中,这教学才是完整的语文阅读教学。所以,对文本的阅读是语文名著阅读课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学生能读出名著精髓的最重要一步。有了学生的“读”,再辅以生动的“听说写”活动,即便没有声光电等多媒体形式的运用,名著阅读课也不会枯燥无味,相反,还“语”味十足。
  除了线下阅读教学,线上阅读教学也不例外。疫情期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启动线上教学模式以应对特殊形势。在摸索实践中,我们不可否认线上教学确实使得教学的时空得以延展,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所以,就算是非特殊时期,线上教学也在一定范围内得以运用。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受外在条件限制,线上教学的效果常常不如人意。语文课也不例外。但即便如此,线上语文阅读课也不能没有学生意识、文本意识、语文意识,不能放弃让学生听说读写的本职。做听课笔记、连麦答题、朗读录音、拍照上传、评论区讨论等都是让学生不离文本的方法,是落实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虽然在实践过程中这些活动还是会受网络、教学环境等的影响,但只要教师坚持将此落到实处,线上语文阅读教学便可不离本质,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依然能够得到培养。否则,以教师讲代替学生读的纯讲座课,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大。无论线下或线上教学,能让学生听说读写的课才是语文阅读课。
  总之,语文阅读课是教语文的,也该用语文的方法教。紧扣语言文本,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解读文本、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着力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其人文素养,这才是语文阅读课。听说读写,是语文阅读课正确而重要的打开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15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作者简介:张丽真,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惠安县青山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推进写作与阅读的有效“耦合”,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丰富知识,在写作过程中陶冶情操,达到“写阅耦合”的目的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实践工作。“写作耦合”的实施对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与模式。如此,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该如何采用科学有效的策略,使“写阅耦合”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是小学语文教育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就“写阅耦合”
摘 要: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如何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值得语文教育工作者去研究的重点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渗透具体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深厚的历史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吸引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基于此,文章针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以及相关的措施进行初步的分析,以期能够为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
线上教学为新型的教学形式之一,相较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来说,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其不能和教学对象以面对面的方式加以交流,因此线上教学所产生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由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初中学习阶段是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之一,而初中语文这门课程也是初中教学课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学好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本篇文章就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找出解决对策,以期促进我国初中
摘 要: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工作对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讲都至关重要。文章立足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实践,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可写素材赋予学生善于发现的眼睛、引导学生加强阅读,从广泛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以及予以学生写作以积极展示,让学生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三方面入手,针对有效优化与改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突出策略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