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月中旬,熱帶風暴“百里嘉”及超強颱風“山竹”相繼來襲。百里嘉作為小先鋒,於九月十一日上午在南海生成,不過由於“百里嘉”雲系範圍小,強度一般,未對本澳造成大影響。隨後,堪稱風王的超強颱風“山竹”才真正顯出天威。“山竹”在菲律賓一番肆虐之後逼近廣東沿岸,九月十六日貼近澳門掠過。本澳最高懸掛10號風球,並持續九個小時。“山竹”威力與“天鴿”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強降雨疊加風暴潮,令半個澳門成澤國,低窪地區汪洋一片,累計造成有數十人受傷,萬幸無人命受害。
有去年“天鴿”的慘痛教訓,及“天鴿”之後本澳在防災減災應急機制和基建設施方面做了大量改進工作,所以這次“山竹”來襲,被視為“天鴿”之後對本澳災害應對和民防工作的一次大考。去年,本刊社長親自執筆,對當局政府的慌忙失措,猛然發起“三問”。三個問題尖銳深刻,直指當局體制要害。如今在“山竹”過後,我們再次作抗颱風工作檢視,大家都平心而論,普遍認為當局在“山竹”一役中的表現可圈可點,體現了本澳防災減災能力有所改進,在預前宣傳、預警回應、協調部署、災後複建等方面都得到加強,全力保障市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幅減少颱風帶來的損失,快速恢復市容市貌。亦因此贏得市民和媒體一片贊聲。
預前防範周全,宣傳疏導得當
本次颱風到來之前,當局通過各種途徑向市民宣導颱風防範措施。從十五日起,官方防颱風行動密集開展,及時關停外港碼頭,通告口岸關閉,以及全面開啟十六個避險中心供有需要人士避險,協助居民撤離,同時分派警力和民防力量深入低窪區域逐戶巡查。本澳居民更是因應及時的颱風預警做足準備,提前做好低層商舖撤離,將私家車和電單車及時停放到安全區域,儲備好應急物資。官民在這次颱風預警和防範上都有更充足的時間,能夠做到從容應對,及時應對各種潛在危險。
強化部門聯動,提高應急效率
為應對是次風災,政府跨部門協同作戰,大幅提高行動效率。行政長官更是身體力行,五度坐鎭民防行動中心統籌抗“山竹”,聽取民防架構成員和部門代表彙報應對各項颱風工作,即時掌握市面情況,協調各方面工作。保安司、民防中心及十多個部門密切合作,全力以赴做好防災、救援、轉移、安置工作。而博企方面,不僅回應政府部署免費開放近2800車位,更是破天荒地採取停業行動,密切配合政府應對“山竹”。此舉贏得一片叫好,讓博企在員工心中變得有人情味。其他民間社團機構也表現活躍,為市民提供志願服務,颱風到來之前協助市民轉移,及颱風後積極清障、慰問弱勢群體等。各方力量在本次颱風大考中密切協作,上下聯動,呈現出萬眾一心齊齊抗災的溫情畫面。
“最帥”身影奮戰一線,即時處置警情
為應對颱風災情,當局在各區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即便10號風球下,仍可見司警、消防、民防行動人員、海關、治安警、電力水力等一線抗災隊伍遊弋於街頭巷尾,無懼惡劣環境,救急扶危。他們在颱風下協助疏散居住低窪地區的長者、解救受災者撤離、搬移倒塌樹木、保持救援道路暢通,提供全天候的災情處置,令市民大為感動,被譽為風災下“最帥”的身影。因應去年“天鴿”引起海水倒灌的險情,這次在水浸嚴重的區域,救援人員還出動橡皮艇、水上電單車,極大地提高了警情的處置效率,減少了所需時間,提升了市民的滿意度。
訊息發佈及時、準確,有效引導輿論
得益於各部門的通力合作,以及通訊設施的全力保障,確保各種資訊和災害預警、防範指令能及時傳遞,市民能通過即時資訊做出相應的措施。也由於資訊傳遞的便利,所以在資訊傳播的過程中極容易被“人為”篡改或誤讀等,造成負面影響。在這次颱風期間,有見港媒報稱本澳有九旬婆婆等待疏散時間太長,有傳大規模停水停電的謠言,也有傳播去年“天鴿”的災害視頻等不實資訊,快速在臉書、微信等管道傳播。對此,當局及時予以說明、澄清,申明事實真相以正視聽,安撫人心。也讓別有用心的人未能得逞,避免如去年出現“駐澳部隊搶劫店舖”等惡性謠言蔓延。在謠言猛如虎的當口,這種公關意識和應對效率顯得尤為可貴。筆者認為,只有真誠坦誠面對公眾,勇於承擔應負的責任,才能正確引導輿論走向,從而贏得公眾的理解與信任。
內港水浸仍是心頭之患,冀當局剔骨療傷
儘管當局在本次抗擊颱風的行動中表現可嘉,保安司司長黃少澤亦自信滿滿,坦言抗“山竹”相對理想。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有待加強,例如水浸街即是最大“槽點”。賭城變“水城”的現象在連年大小颱風中都會出現,今次“山竹”到來,雖號稱“過去一年長期準備”仍照樣淪陷。
落雨大,水浸街,從細浸到大!街坊一直無奈,為何颱風一來,澳門即變水城?多年開展所謂的“內港區域水患整治研究”,年年都在“搞治理”,但幾無成效。除了客觀的地理因素之外,城市排澇工程進展緩慢,缺乏長遠規劃等,是當局不可推卸的責任。去年“天鴿”來訪,已將這個問題暴露無遺。市民對當局的預防措施翹首以望,當局有規劃在內港灣仔水道興建擋潮閘工程,也有計劃建設新雨水泵房和涵箱渠來提升排澇能力,但這些規劃至今仍停留在紙面上,成為“忽悠”市民的表面文章,實際解決問題的力度遠遠不夠,解決內港水患問題仍是遙遙無期。在總結颱風“山竹”的民防應急工作上,當局似有意放過這個問題,未就此深入檢討,也沒有拿出落實擋潮閘的具體時間表,實在避重就輕。
水浸街是當局防災減災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觸動民生的問題。當局倘若拿出剔骨療傷的決心來整治水患,相信市民也不用通過在街市游泳的方式來揶揄澳門“水城”了。
有去年“天鴿”的慘痛教訓,及“天鴿”之後本澳在防災減災應急機制和基建設施方面做了大量改進工作,所以這次“山竹”來襲,被視為“天鴿”之後對本澳災害應對和民防工作的一次大考。去年,本刊社長親自執筆,對當局政府的慌忙失措,猛然發起“三問”。三個問題尖銳深刻,直指當局體制要害。如今在“山竹”過後,我們再次作抗颱風工作檢視,大家都平心而論,普遍認為當局在“山竹”一役中的表現可圈可點,體現了本澳防災減災能力有所改進,在預前宣傳、預警回應、協調部署、災後複建等方面都得到加強,全力保障市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幅減少颱風帶來的損失,快速恢復市容市貌。亦因此贏得市民和媒體一片贊聲。
預前防範周全,宣傳疏導得當
本次颱風到來之前,當局通過各種途徑向市民宣導颱風防範措施。從十五日起,官方防颱風行動密集開展,及時關停外港碼頭,通告口岸關閉,以及全面開啟十六個避險中心供有需要人士避險,協助居民撤離,同時分派警力和民防力量深入低窪區域逐戶巡查。本澳居民更是因應及時的颱風預警做足準備,提前做好低層商舖撤離,將私家車和電單車及時停放到安全區域,儲備好應急物資。官民在這次颱風預警和防範上都有更充足的時間,能夠做到從容應對,及時應對各種潛在危險。
強化部門聯動,提高應急效率
為應對是次風災,政府跨部門協同作戰,大幅提高行動效率。行政長官更是身體力行,五度坐鎭民防行動中心統籌抗“山竹”,聽取民防架構成員和部門代表彙報應對各項颱風工作,即時掌握市面情況,協調各方面工作。保安司、民防中心及十多個部門密切合作,全力以赴做好防災、救援、轉移、安置工作。而博企方面,不僅回應政府部署免費開放近2800車位,更是破天荒地採取停業行動,密切配合政府應對“山竹”。此舉贏得一片叫好,讓博企在員工心中變得有人情味。其他民間社團機構也表現活躍,為市民提供志願服務,颱風到來之前協助市民轉移,及颱風後積極清障、慰問弱勢群體等。各方力量在本次颱風大考中密切協作,上下聯動,呈現出萬眾一心齊齊抗災的溫情畫面。
“最帥”身影奮戰一線,即時處置警情
為應對颱風災情,當局在各區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即便10號風球下,仍可見司警、消防、民防行動人員、海關、治安警、電力水力等一線抗災隊伍遊弋於街頭巷尾,無懼惡劣環境,救急扶危。他們在颱風下協助疏散居住低窪地區的長者、解救受災者撤離、搬移倒塌樹木、保持救援道路暢通,提供全天候的災情處置,令市民大為感動,被譽為風災下“最帥”的身影。因應去年“天鴿”引起海水倒灌的險情,這次在水浸嚴重的區域,救援人員還出動橡皮艇、水上電單車,極大地提高了警情的處置效率,減少了所需時間,提升了市民的滿意度。
訊息發佈及時、準確,有效引導輿論
得益於各部門的通力合作,以及通訊設施的全力保障,確保各種資訊和災害預警、防範指令能及時傳遞,市民能通過即時資訊做出相應的措施。也由於資訊傳遞的便利,所以在資訊傳播的過程中極容易被“人為”篡改或誤讀等,造成負面影響。在這次颱風期間,有見港媒報稱本澳有九旬婆婆等待疏散時間太長,有傳大規模停水停電的謠言,也有傳播去年“天鴿”的災害視頻等不實資訊,快速在臉書、微信等管道傳播。對此,當局及時予以說明、澄清,申明事實真相以正視聽,安撫人心。也讓別有用心的人未能得逞,避免如去年出現“駐澳部隊搶劫店舖”等惡性謠言蔓延。在謠言猛如虎的當口,這種公關意識和應對效率顯得尤為可貴。筆者認為,只有真誠坦誠面對公眾,勇於承擔應負的責任,才能正確引導輿論走向,從而贏得公眾的理解與信任。
內港水浸仍是心頭之患,冀當局剔骨療傷
儘管當局在本次抗擊颱風的行動中表現可嘉,保安司司長黃少澤亦自信滿滿,坦言抗“山竹”相對理想。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有待加強,例如水浸街即是最大“槽點”。賭城變“水城”的現象在連年大小颱風中都會出現,今次“山竹”到來,雖號稱“過去一年長期準備”仍照樣淪陷。
落雨大,水浸街,從細浸到大!街坊一直無奈,為何颱風一來,澳門即變水城?多年開展所謂的“內港區域水患整治研究”,年年都在“搞治理”,但幾無成效。除了客觀的地理因素之外,城市排澇工程進展緩慢,缺乏長遠規劃等,是當局不可推卸的責任。去年“天鴿”來訪,已將這個問題暴露無遺。市民對當局的預防措施翹首以望,當局有規劃在內港灣仔水道興建擋潮閘工程,也有計劃建設新雨水泵房和涵箱渠來提升排澇能力,但這些規劃至今仍停留在紙面上,成為“忽悠”市民的表面文章,實際解決問題的力度遠遠不夠,解決內港水患問題仍是遙遙無期。在總結颱風“山竹”的民防應急工作上,當局似有意放過這個問題,未就此深入檢討,也沒有拿出落實擋潮閘的具體時間表,實在避重就輕。
水浸街是當局防災減災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觸動民生的問題。當局倘若拿出剔骨療傷的決心來整治水患,相信市民也不用通過在街市游泳的方式來揶揄澳門“水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