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单阐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经验型”教学和“理智型”教学的结合,并重点对两种教学模式的过渡环节——“教学反思”进行了探讨。希望能给广大教师的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经验;反思;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121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有了进步。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教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教师教学经验
1. 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等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教学《人民币——简单计算》一课可以采用互动教学策略。在实物图画情境导入,让每个孩子在观察图中的各种价格,学生不知不觉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后,让学生互相提问题,互相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提问题意识和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既有所学,又“乐在其中”。
2. 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要提高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局面。
(1)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位置,还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在讲“20以内的加减”这一课时,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先让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温故知新,并让学生口述算理,在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从多种算法中启发学生用笔算、口算,并通过摆小棒的形式检验自己的计算过程,从而使同学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探索交流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
(3)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学生而言,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教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引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4)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经验的反思
以上教学经验的总结可以看出,教师的积累是丰厚的,教师的教学技巧是可行的,不过从理智型角度分析,还要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 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 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有关理论与实践证明:经验型与理智型相结合才能产生最佳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口岸实验学校 225300)
关键词:经验;反思;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121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有了进步。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教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教师教学经验
1. 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等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教学《人民币——简单计算》一课可以采用互动教学策略。在实物图画情境导入,让每个孩子在观察图中的各种价格,学生不知不觉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后,让学生互相提问题,互相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提问题意识和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既有所学,又“乐在其中”。
2. 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要提高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局面。
(1)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位置,还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在讲“20以内的加减”这一课时,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先让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温故知新,并让学生口述算理,在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从多种算法中启发学生用笔算、口算,并通过摆小棒的形式检验自己的计算过程,从而使同学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探索交流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
(3)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学生而言,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教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引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4)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经验的反思
以上教学经验的总结可以看出,教师的积累是丰厚的,教师的教学技巧是可行的,不过从理智型角度分析,还要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 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 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有关理论与实践证明:经验型与理智型相结合才能产生最佳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口岸实验学校 2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