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7 年11月13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光明日报》撰文就“坚定不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做了深入阐释,他指出:实施“教育改革攻坚战”行动,第一项就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同时,要“打好深化教育體制机制改革攻坚战,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见,高等教育发展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既承载了民族复兴基础工程的重要使命,又肩负了深化教育改革实现现代化教育的重任。
关键词:资产管理 资产效益 高校固定资产
作为实现上述宏伟目标的基础保障,国家一贯重视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而且呈现逐年加大趋势。据统计数据显示,最近五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累计高达7.79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5%,其中:截至2017年,全国高校固定资产值约为21352.46亿元,仅北京地区高校约占7.98%。国家乃至社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幅投入,为高校扩大资产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履行职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随着积累的高校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这些资产的使用效益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特征研究,尝试提出提高资产效益的对策,以探索现代化教育下高校资产管理的新模式和创新思路。
一、高校固定资产及其特征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由此可见,我国高等学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创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据此,高校固定资产一般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创造物质财富,主要作用体现在为国民教育事业的完成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证和不断提升高校承担的国民教育的能力、质量和水平。基于此,有必要探索充分发挥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得以满足高等教育事业的物质需求,继而从根本上决定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发展规模与教育质量等事业效果。
1.高校固定资产的构成
一般而言,我国高校固定资产是指由高校占有或使用、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房屋、图书、仪器设备、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是高校实现各项教学、科研、活动任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高校办学实力的主要物质保障。
(1)房屋、建筑物:包括高校拥有占有使用权的教学用房、行政用房、后勤用房、宿舍等资产;
(2)专用设备:根据高校工作购置的具有专门的用途和功能的设备,例如电教设备及文体设备等;
(3)一般设备:指开展日常业务活动的通用设备,比如仪器仪表、电子设备、工具器具、家具办公设备等;
(4)文物及陈列品:拥有和接受捐赠的古物、字画、纪念品等实物资产;
(5)图书资料:包括高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所存放的纸版图书和电子版图书;
(6)其他固定资产
另外,高校属于人才聚集和知识、信息密集区域,聚集了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而且设备先进、学科门类齐全、科技优势明显,还蕴藏了丰富的无形资产,主要有:
(1)知识产权方面:专利权、专有技术成果权、职务作品著作权、学校企业的商业秘密、注册商标专用权等;
(2)高校属性方面:指与高校属性相联系的名称、标志、标识、可信度等,可以为高校带来高额收益;
(3)政府特别授权方面:主要指由政府对高校特别授予一些权利所形成的可能带来高额收益的情形,如自主招生权、土地使用权、税收减免权等;
(4)人力资源方面:指高校拥有的各级、各类、各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其公有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具有较高的商业或利用价值;
(5)其他方面:主要包括由高校自身优势、特色及其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实力延伸或影响对师生水平、能力的认同感等等。
2.高校固定资产的特征
有别于企业的固定资产,高校固定资产除具有资产的一般属性如经济资源、权利归属、外在形态、货币计量等之外,因其高等教育的性质所决定,还具有以下特征:
(1)不直接从事生产
如前所述,高校固定资产一般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及创造物质财富,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国民教育事业的实现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承担的国民教育的能力、质量和水平。
(2)具有社会公益属性
高校具有须围绕社会公共需要确定其发展模式、规模、结构等特点,在面向社会公众提供非差别的教育服务中,具有显著的公益性。因而,高校固定资产的主要功能也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等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根本任务是完成培养高层次学术型或应用型人才,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素质的提高,最终满足社会发展进步对高等教育事业的不同需要。
(3)无偿使用
由于高校固定资产主要是通过国家拨款、事业收入以及社会捐赠等形式取得的,财政拨入的事业经费来自于公共预算,具有无偿性,而取得的事业收入主要由政府核准收取用于办学,也是无偿的。再者,因为高校事业发展的特殊性,固定资产在使用中不以营利为目的,同样也体现了资产无偿性的这一特征。
(4)不同性质资产并存
高校固定资产从总体上说属于非经营性资产,但国家在政策上允许高校利用其占有的国有资产进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经营收入,例如,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当然,其目的是用于弥补高校财政经费供给不足和满足自身事业发展需要。
(5)不计提折旧 由于高校购置固定资产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等方式无偿取得,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高校通常不考虑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不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核算固定资产的损耗和补充资产更新资金来源。
二、高校资产效益提升路径探索
如教育部长陈宝生撰文所言,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攻坚战,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难看到,在今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实践中,在高校办学模式和机制的改革中,国家和社会投资者将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高校固定资产的分类和特征将愈加丰富,资产规模将更加庞大。
基于此,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范围、内容和方式也将面临新的变化和特点,为应对这些变化,就需要前瞻性地树立高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观念,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程序,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在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全力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切实推进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快速发展。同时,更需要高校通过多模式、多举措快速解决“加快教育现代化”所面临的高校资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保障有限的现实问题,也必然要求高校对资产的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减少或降低闲置、低效资产的需求或占用,得以提升有限资源或资产的使用效益,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高效保障。
1.从提升效益出发创新管理理念
高校资产使用效益的提升,首先需要从管理理念的更新着眼。而理念的更新来自于对教育现代化的深刻认识和改革攻坚战的付诸实践。如同资产的价值一样,只有在转移求变中才能实现其内在价值的增值,如果始终保持一种固有沉寂维持的低效姿态和管理理念,可能结果也就像既有资产的状态,仅仅是形式上的保值而已。
2.尝试建立固定资产使用绩效机制
作为支撑高校正常运转的重要物质条件,固定资产不仅仅是高校定级、核定招生规模、评定综合实力等的重要参考条件,也是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经费缺口的有效保证。由于固定资产普遍具有位置相对固定、价值沉淀且流动性差的特點,而且在目前的管理架构中部门占有属性比较鲜明,造成尽管其价值大且具有显著的重要性,但是管理人员的热情不高,管者不用、用者不管的现象十分突出,最终造成使用效益比较低下。这就需要建立固定资产使用绩效机制,明确管理人员责任和绩效机制,完善相关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最终传导到高校资产使用效率的提升方面。
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评指标,重点应关注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方面,例如固定资产有效使用的时间,参考可用小时或课时计量;自用费用标准(元/小时)和外用费用标准(元/小时);自用率、外用率、闲置率、年度使用率、补偿率等等。
3.通过资源整合共享使用价值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首先需要将已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分类摸底盘查,将财务部门资产总账与资产管理部门资产账、册、卡与使用部门实物、卡进行核对,摸清资产的安全、使用、新旧、分布等情况,确认有无账存物没,有无接受捐赠不入账,有无设备低效闲置等情况,应针对不同资产的情况,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统一调度。
其次,应利用现有的资产/资源去创造新的附加价值,探索高校教室、科研、实验、大型仪器设备、体育设施等共享开放,通过引导教职员工或学生以高校设施、场地或资源进行创业孵化,实现对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新型管理策略,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有偿服务的管理措施。
再者,高校应挖掘潜力,重点针对闲置、低效资源的价值发掘,充分利用其进行对内、对外的有偿服务,更好地发挥高校科学研究、对社会服务的功能。
4.分离资产管理权与使用权
为了充分破除部门管理权限限制下所带来的低效使用率,就非常有必要将管理权与使用权彻底分离。资产管理权可以放在专业部门,或者委托社会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同时,将资产使用权放开,资产的购置发起人不对固定资产具有独占性,确保任何使用部门和个人不能以任何理由对使用权附加不合理限制条件。当然,管理者需要对固定资产的完全完整、维护保养和使用效率等内容完全承担起管理责任。
三、结论
总之,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监管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努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切实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从而通过管理提升达到固定资产不仅保值更要增值的目的,是当前摆在高校资产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上述研究探索也是基于此目的,希望有助于高校资产管理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资产管理 资产效益 高校固定资产
作为实现上述宏伟目标的基础保障,国家一贯重视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而且呈现逐年加大趋势。据统计数据显示,最近五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累计高达7.79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5%,其中:截至2017年,全国高校固定资产值约为21352.46亿元,仅北京地区高校约占7.98%。国家乃至社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幅投入,为高校扩大资产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履行职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随着积累的高校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这些资产的使用效益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特征研究,尝试提出提高资产效益的对策,以探索现代化教育下高校资产管理的新模式和创新思路。
一、高校固定资产及其特征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由此可见,我国高等学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创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据此,高校固定资产一般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创造物质财富,主要作用体现在为国民教育事业的完成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证和不断提升高校承担的国民教育的能力、质量和水平。基于此,有必要探索充分发挥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得以满足高等教育事业的物质需求,继而从根本上决定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发展规模与教育质量等事业效果。
1.高校固定资产的构成
一般而言,我国高校固定资产是指由高校占有或使用、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房屋、图书、仪器设备、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是高校实现各项教学、科研、活动任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高校办学实力的主要物质保障。
(1)房屋、建筑物:包括高校拥有占有使用权的教学用房、行政用房、后勤用房、宿舍等资产;
(2)专用设备:根据高校工作购置的具有专门的用途和功能的设备,例如电教设备及文体设备等;
(3)一般设备:指开展日常业务活动的通用设备,比如仪器仪表、电子设备、工具器具、家具办公设备等;
(4)文物及陈列品:拥有和接受捐赠的古物、字画、纪念品等实物资产;
(5)图书资料:包括高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所存放的纸版图书和电子版图书;
(6)其他固定资产
另外,高校属于人才聚集和知识、信息密集区域,聚集了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而且设备先进、学科门类齐全、科技优势明显,还蕴藏了丰富的无形资产,主要有:
(1)知识产权方面:专利权、专有技术成果权、职务作品著作权、学校企业的商业秘密、注册商标专用权等;
(2)高校属性方面:指与高校属性相联系的名称、标志、标识、可信度等,可以为高校带来高额收益;
(3)政府特别授权方面:主要指由政府对高校特别授予一些权利所形成的可能带来高额收益的情形,如自主招生权、土地使用权、税收减免权等;
(4)人力资源方面:指高校拥有的各级、各类、各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其公有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具有较高的商业或利用价值;
(5)其他方面:主要包括由高校自身优势、特色及其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实力延伸或影响对师生水平、能力的认同感等等。
2.高校固定资产的特征
有别于企业的固定资产,高校固定资产除具有资产的一般属性如经济资源、权利归属、外在形态、货币计量等之外,因其高等教育的性质所决定,还具有以下特征:
(1)不直接从事生产
如前所述,高校固定资产一般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及创造物质财富,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国民教育事业的实现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承担的国民教育的能力、质量和水平。
(2)具有社会公益属性
高校具有须围绕社会公共需要确定其发展模式、规模、结构等特点,在面向社会公众提供非差别的教育服务中,具有显著的公益性。因而,高校固定资产的主要功能也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等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根本任务是完成培养高层次学术型或应用型人才,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素质的提高,最终满足社会发展进步对高等教育事业的不同需要。
(3)无偿使用
由于高校固定资产主要是通过国家拨款、事业收入以及社会捐赠等形式取得的,财政拨入的事业经费来自于公共预算,具有无偿性,而取得的事业收入主要由政府核准收取用于办学,也是无偿的。再者,因为高校事业发展的特殊性,固定资产在使用中不以营利为目的,同样也体现了资产无偿性的这一特征。
(4)不同性质资产并存
高校固定资产从总体上说属于非经营性资产,但国家在政策上允许高校利用其占有的国有资产进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经营收入,例如,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当然,其目的是用于弥补高校财政经费供给不足和满足自身事业发展需要。
(5)不计提折旧 由于高校购置固定资产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等方式无偿取得,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高校通常不考虑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不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核算固定资产的损耗和补充资产更新资金来源。
二、高校资产效益提升路径探索
如教育部长陈宝生撰文所言,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攻坚战,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难看到,在今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实践中,在高校办学模式和机制的改革中,国家和社会投资者将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高校固定资产的分类和特征将愈加丰富,资产规模将更加庞大。
基于此,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范围、内容和方式也将面临新的变化和特点,为应对这些变化,就需要前瞻性地树立高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观念,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程序,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在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全力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切实推进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快速发展。同时,更需要高校通过多模式、多举措快速解决“加快教育现代化”所面临的高校资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保障有限的现实问题,也必然要求高校对资产的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减少或降低闲置、低效资产的需求或占用,得以提升有限资源或资产的使用效益,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高效保障。
1.从提升效益出发创新管理理念
高校资产使用效益的提升,首先需要从管理理念的更新着眼。而理念的更新来自于对教育现代化的深刻认识和改革攻坚战的付诸实践。如同资产的价值一样,只有在转移求变中才能实现其内在价值的增值,如果始终保持一种固有沉寂维持的低效姿态和管理理念,可能结果也就像既有资产的状态,仅仅是形式上的保值而已。
2.尝试建立固定资产使用绩效机制
作为支撑高校正常运转的重要物质条件,固定资产不仅仅是高校定级、核定招生规模、评定综合实力等的重要参考条件,也是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经费缺口的有效保证。由于固定资产普遍具有位置相对固定、价值沉淀且流动性差的特點,而且在目前的管理架构中部门占有属性比较鲜明,造成尽管其价值大且具有显著的重要性,但是管理人员的热情不高,管者不用、用者不管的现象十分突出,最终造成使用效益比较低下。这就需要建立固定资产使用绩效机制,明确管理人员责任和绩效机制,完善相关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最终传导到高校资产使用效率的提升方面。
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评指标,重点应关注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方面,例如固定资产有效使用的时间,参考可用小时或课时计量;自用费用标准(元/小时)和外用费用标准(元/小时);自用率、外用率、闲置率、年度使用率、补偿率等等。
3.通过资源整合共享使用价值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首先需要将已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分类摸底盘查,将财务部门资产总账与资产管理部门资产账、册、卡与使用部门实物、卡进行核对,摸清资产的安全、使用、新旧、分布等情况,确认有无账存物没,有无接受捐赠不入账,有无设备低效闲置等情况,应针对不同资产的情况,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统一调度。
其次,应利用现有的资产/资源去创造新的附加价值,探索高校教室、科研、实验、大型仪器设备、体育设施等共享开放,通过引导教职员工或学生以高校设施、场地或资源进行创业孵化,实现对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新型管理策略,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有偿服务的管理措施。
再者,高校应挖掘潜力,重点针对闲置、低效资源的价值发掘,充分利用其进行对内、对外的有偿服务,更好地发挥高校科学研究、对社会服务的功能。
4.分离资产管理权与使用权
为了充分破除部门管理权限限制下所带来的低效使用率,就非常有必要将管理权与使用权彻底分离。资产管理权可以放在专业部门,或者委托社会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同时,将资产使用权放开,资产的购置发起人不对固定资产具有独占性,确保任何使用部门和个人不能以任何理由对使用权附加不合理限制条件。当然,管理者需要对固定资产的完全完整、维护保养和使用效率等内容完全承担起管理责任。
三、结论
总之,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监管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努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切实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从而通过管理提升达到固定资产不仅保值更要增值的目的,是当前摆在高校资产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上述研究探索也是基于此目的,希望有助于高校资产管理的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