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州教育的价值追求,就是“做有灵魂的教育”,要求每一位校长做有灵魂的校长,办有灵魂的学校;每一位教师做有灵魂的教师,推进有灵魂的教学;每一位班主任做有灵魂的班主任,建设有灵魂的班级,培育有灵魂的学生。去年以来,郑州市以此为核心,遵循“以生为本,文化育人”的理念,大力加强班级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鲜活的经验。
一、以班级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择班”是当下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现象和难题。这一问题所反映的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校内均衡和班级均衡。所谓校内均衡,就是学校内部要均衡地配备教育资源,使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教养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合乎自身特点和需要的教育教学条件,得到同质的教育教学对待。所谓班级均衡,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表现、发挥、发展的机会,最终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区域教育的均衡,离不开校际的均衡;校内的均衡,离不开班级的均衡。如果把区域教育比作一个生命体的话,那么,学校就是构成生命体的组织,班级则是细胞。细胞是生命体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完成生命功能的最小功能单位,是组成生命的基础。只有细胞的健康发育,才会有组织和生命体的鲜活与健康。如何破解“择班”这一难题,促进生命细胞的正常发育?我们的经验:一是均衡分班,实现生源均衡,满足学生和教师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二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学习生态;三是构建道德课堂,创新学习方式,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业共同进步。
如果说解决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主要是政府的责任,那么,解决校内均衡和班级均衡的问题则主要是学校的责任。这就要求学校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由注重物质条件改善、外在形象建设的外延式发展方式转变为注重内在文化建设和质量水平提升的内涵式发展方式。班级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形式,当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到每一个班级、每一个课堂,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之时,我们才认为区域教育进入了内涵发展、品质提升和本质展现的阶段。
校内均衡和班级均衡,是实现课堂教学公平、课堂质量均衡提升的重要前提。在促进区域教育这一“生命体”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把促进生命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胞”的健康成长作为首要选择,以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建设好每一个班级,提升每一个课堂,发展每一个学生,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的目标,让区域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班级建设的核心是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建设的核心,在于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学习生态。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班级文化,就是师生在共同的班级学习、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特有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精神富有和精神成长。她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凝聚班级力量的精神支柱。通过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生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班级舆论,培育优良的班风,形成班级道德,对于实现班级均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应该把“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打造班级文化精神”作为班级建设第一要务。各学科任课教师也要把自己当做任课班级集体中的一员,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班级建设的策略
加强班级建设,需要“明白两个要点,回答好三个问题,确立四个理念,开发好三类课程”。
明白两个要点:一是班级建设是一种价值追求,是班级文化精神的打造,是班级“灵魂”的牵引。二是班级文化建设之道,即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
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要回答的是班级建设的目标问题、愿景问题、价值追求问题。二是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要回答的是班级建设的策略、途径和方法问题。三是你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要回答的是班级建设效果的评价问题—效果评价一定要关注评价和目标的一致性。
确立四个理念:一是育人理念。教育是育人,不是育分;教育是培养人,不是训练猴子;教育是基于理念的行为,绝对不是简单的操作行为。二是发展理念。“管理”这个词过于传统,尤其是用在班级和学生身上。要把“班级管理”转变为“班级建设”,把“学生管理”转变为“学生发展”“学生成长”。完成了这一转变,班级建设的层次、品位和境界就会有大的提升。三是服务理念。有了学生,才有了学校;有了学校,才有了我们作为教师的价值。父母给了孩子自然生命,教师和父母一起赋予孩子价值生命,让孩子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教师和父母一样,都是为孩子的发展、成长提供优质服务的。教师完成了这一转变,也就完成了心态调整和心理调适,也就完成了角色定位,那就一定会促进自己的“身体健康”和“职业幸福与快乐”。四是同伴理念。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班级之间、校际之间的关系,是成长道路上的同伴关系。同学之间存在竞争,但是,这种竞争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成长道路上的友好竞赛,是力争上游,共同进步。
开发好三类课程:班会课程、活动课程、家长会课程。
以家长会课程为例,家长会是学校同家庭联系、沟通、合作,促进家校和谐,改善学校教育生态的一种常用方式。学校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是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一种“理解、信任、目标一致”的合作关系。但是,一些学校的家长会的效果却令人失望,与促进教师同家长、学校同家庭相互交流、沟通并和谐共处的宗旨背道而驰。这类家长会上,教师讲学校成绩多、告学生的状多、给家长提要求多;让家长说得少、肯定学生的优点少、相互交流和研究问题更少。结果,家长会变成了考试分数发布会、报告会、告状会、训话会,甚至批判会、牢骚会,成为“暴风雨”的前奏。在一些学校,家长会不仅丧失了它应有的作用,反而带来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种只关注考试分数、不关注学生成长,只放大学生的问题、不研究解决办法,让家长和学生更有隔阂、让家庭和学校更加疏远,违背教育宗旨、恶化教育生态的家长会,我们把它叫作道德缺失的家长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站在道德自觉的高度,重新审视家长会,把家长会提升到“课程建设”的层面加以研究和解决。在观念上,实现从“学校、教师、分数为中心”到尊重学生、家长主体地位的转变;在内容上,实现从只关注考试分数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转变;在形式上,实现从单一的说教式、告状式到学生、家长、教师互动交流式的转变。从而使家长会既要合乎道德的要求,体现道德的关怀,又要孕育道德的心灵,洋溢道德的光辉。逐渐让学生和家长都愿意开家长会,喜欢开家长会,盼望开家长会。
学生时代是一个有梦的时代,学校是一个让学生做梦的地方,也是一个能够让学生把梦做好的地方。每一个学生都有差异,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可爱,都可以成才。我们应该“平静地欣赏差异的美丽”,倾吾所能,营造一种能够“丰盈学生的梦想、让学生把梦做好”的学校教育生态。因此,我们的每一位校长都要学会“工作”,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教学”,每一位班主任都要学会“带班”,才能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喜欢上学、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梦,并且能“把梦做好”!当每一位有差异的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梦做好的时候,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就会是学生成长的好声音,这样才能促进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一、以班级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择班”是当下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现象和难题。这一问题所反映的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校内均衡和班级均衡。所谓校内均衡,就是学校内部要均衡地配备教育资源,使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教养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合乎自身特点和需要的教育教学条件,得到同质的教育教学对待。所谓班级均衡,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表现、发挥、发展的机会,最终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区域教育的均衡,离不开校际的均衡;校内的均衡,离不开班级的均衡。如果把区域教育比作一个生命体的话,那么,学校就是构成生命体的组织,班级则是细胞。细胞是生命体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完成生命功能的最小功能单位,是组成生命的基础。只有细胞的健康发育,才会有组织和生命体的鲜活与健康。如何破解“择班”这一难题,促进生命细胞的正常发育?我们的经验:一是均衡分班,实现生源均衡,满足学生和教师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二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学习生态;三是构建道德课堂,创新学习方式,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业共同进步。
如果说解决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主要是政府的责任,那么,解决校内均衡和班级均衡的问题则主要是学校的责任。这就要求学校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由注重物质条件改善、外在形象建设的外延式发展方式转变为注重内在文化建设和质量水平提升的内涵式发展方式。班级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形式,当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到每一个班级、每一个课堂,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之时,我们才认为区域教育进入了内涵发展、品质提升和本质展现的阶段。
校内均衡和班级均衡,是实现课堂教学公平、课堂质量均衡提升的重要前提。在促进区域教育这一“生命体”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把促进生命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胞”的健康成长作为首要选择,以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建设好每一个班级,提升每一个课堂,发展每一个学生,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的目标,让区域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班级建设的核心是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建设的核心,在于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学习生态。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班级文化,就是师生在共同的班级学习、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特有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精神富有和精神成长。她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凝聚班级力量的精神支柱。通过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生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班级舆论,培育优良的班风,形成班级道德,对于实现班级均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应该把“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打造班级文化精神”作为班级建设第一要务。各学科任课教师也要把自己当做任课班级集体中的一员,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班级建设的策略
加强班级建设,需要“明白两个要点,回答好三个问题,确立四个理念,开发好三类课程”。
明白两个要点:一是班级建设是一种价值追求,是班级文化精神的打造,是班级“灵魂”的牵引。二是班级文化建设之道,即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
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要回答的是班级建设的目标问题、愿景问题、价值追求问题。二是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要回答的是班级建设的策略、途径和方法问题。三是你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要回答的是班级建设效果的评价问题—效果评价一定要关注评价和目标的一致性。
确立四个理念:一是育人理念。教育是育人,不是育分;教育是培养人,不是训练猴子;教育是基于理念的行为,绝对不是简单的操作行为。二是发展理念。“管理”这个词过于传统,尤其是用在班级和学生身上。要把“班级管理”转变为“班级建设”,把“学生管理”转变为“学生发展”“学生成长”。完成了这一转变,班级建设的层次、品位和境界就会有大的提升。三是服务理念。有了学生,才有了学校;有了学校,才有了我们作为教师的价值。父母给了孩子自然生命,教师和父母一起赋予孩子价值生命,让孩子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教师和父母一样,都是为孩子的发展、成长提供优质服务的。教师完成了这一转变,也就完成了心态调整和心理调适,也就完成了角色定位,那就一定会促进自己的“身体健康”和“职业幸福与快乐”。四是同伴理念。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班级之间、校际之间的关系,是成长道路上的同伴关系。同学之间存在竞争,但是,这种竞争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成长道路上的友好竞赛,是力争上游,共同进步。
开发好三类课程:班会课程、活动课程、家长会课程。
以家长会课程为例,家长会是学校同家庭联系、沟通、合作,促进家校和谐,改善学校教育生态的一种常用方式。学校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是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一种“理解、信任、目标一致”的合作关系。但是,一些学校的家长会的效果却令人失望,与促进教师同家长、学校同家庭相互交流、沟通并和谐共处的宗旨背道而驰。这类家长会上,教师讲学校成绩多、告学生的状多、给家长提要求多;让家长说得少、肯定学生的优点少、相互交流和研究问题更少。结果,家长会变成了考试分数发布会、报告会、告状会、训话会,甚至批判会、牢骚会,成为“暴风雨”的前奏。在一些学校,家长会不仅丧失了它应有的作用,反而带来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种只关注考试分数、不关注学生成长,只放大学生的问题、不研究解决办法,让家长和学生更有隔阂、让家庭和学校更加疏远,违背教育宗旨、恶化教育生态的家长会,我们把它叫作道德缺失的家长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站在道德自觉的高度,重新审视家长会,把家长会提升到“课程建设”的层面加以研究和解决。在观念上,实现从“学校、教师、分数为中心”到尊重学生、家长主体地位的转变;在内容上,实现从只关注考试分数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转变;在形式上,实现从单一的说教式、告状式到学生、家长、教师互动交流式的转变。从而使家长会既要合乎道德的要求,体现道德的关怀,又要孕育道德的心灵,洋溢道德的光辉。逐渐让学生和家长都愿意开家长会,喜欢开家长会,盼望开家长会。
学生时代是一个有梦的时代,学校是一个让学生做梦的地方,也是一个能够让学生把梦做好的地方。每一个学生都有差异,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可爱,都可以成才。我们应该“平静地欣赏差异的美丽”,倾吾所能,营造一种能够“丰盈学生的梦想、让学生把梦做好”的学校教育生态。因此,我们的每一位校长都要学会“工作”,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教学”,每一位班主任都要学会“带班”,才能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喜欢上学、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梦,并且能“把梦做好”!当每一位有差异的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梦做好的时候,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就会是学生成长的好声音,这样才能促进实现我们的中国梦!